listen to music
2016-07-02 22:59:3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 ref:http://v.163.com/special/listeningtomusic/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节拍
重音的分辨
时值延长(奇恩异典)
重音(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下弓)
音域(蓝色多瑙河,在最低音上)
和弦的变化(在重音上变化)
Maurice Ravel, Bolero
切分音
冲动
交错
织体
复音
模仿式复音织体
非模式方式复音织体(Louis Armstrong)
打拍
Musorgsky
《羞惭无地》
节奏快慢
音域高低
大调/小调
音符长短
《落泪之日》
旋律
旋律在高织体
八度
音阶
六音符:印度、NoraJones
五音符:二胡
七音符:西方
全音
半音
主音音符
导音:第七阶
大调
小调
调性
前置句(回到主音上一阶)
后置句(回到主音)
假终止
旋律
O mio babbino caro(我亲爱的爸爸,《贾尼斯基基》)
八度跳进
前置句结尾在主音的上一阶
隐藏在主音下和弦的假终止
正格终止
瓦格纳《Tristan and Isolde》序曲
木管、弦乐交错
上行旋律模进
高潮不和谐音转和谐音
Liebetod(爱之死,同上)
转折:曲调柔和、音域降低、模进的停滞、“阿门终止”
结尾:不和谐音消失
Voi che sapete(你可知道什么是爱情,《费加罗的婚礼》)
模进到高潮
低音回到主音
回到主题
第三句假终止
第四句回到主音终止
和声
主音、属音、下属音
旋律变换和谐
规则/不规则变换
低音部
和弦或琶音(三拍)
阿贝低音(1535)
boogie-woogie低音(八度音)
子主题
大小调三和弦
Lugubrious Gondola(李斯特《悲惨的贡多拉》)
(单簧管)大小调三和弦变换
低音部琶音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U2《Love is Blindness》
ostinato pattern
大-大-小-小-大-大-小(不规则变换)
调性
科普兰《阿帕拉契之春》
BeachBoys
假终止-跳到主音
根音
三和弦中的最低音
和弦行进(Chord Progression)
和弦持续
《莱茵黄金》(Richard Wagner《尼伯龙根的戒指》)6分钟降E和弦不变
和弦变换
《g小调交响曲》变换渐快
《田园交响曲》
138小节:主、属和弦变换->主和弦持续
第四乐章:C-E-G-C-E(单簧管-法国号-)
流行音乐中有大量原位和弦(规律性、反复性)
I II III IV V VI和弦
莫扎特《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罗西尼
曲式
体裁与曲式
音域体裁(Gengre)
Symphony:快-慢-中-快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慢乐章: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三部曲式
最后的快乐章: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赋格、固定低音
String Quarte:快-慢-中-快
Concerto:快-慢-快
Sonata:快-慢-快
曲式(Form)
三部曲式 Ternary Form(仍在使用)
致爱丽丝 小调-大调-小调
奏鸣曲式 Sonata Allegro Form(仍在使用)
变奏曲式 Them and Variations
回旋曲式 Rondo
赋格 Fugue
固定低音:Ostinato
奏鸣曲式
组成
序曲 Intro
呈示部 Exposition:第一主题、第二主题转换,反复
展开部 Devel:复调、调性转换、柔和
再现部 Reveal:主音、属音转换,回到主音
尾声 Coda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呈示部
主部主题:大三和弦、跳进旋律
副部主题:下降、级进旋律
结束主题:连续、一致的音高
展开部
结束主题的展开
开头降低到属音,不和谐的转变标识进入展开部
再现部
主、副主题再现
低音部分加入,从属音回到主音
连接部分持续主调
尾声
回到主音,莫扎特风格的结尾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呈示部
主部主题:四音符动机(转折段,圆号标识结尾)
副部主题
结尾主题:应用动机,关系大调
展开部
四音符动机转入不和谐音
调性之间穿梭,上升
爬升到新的音调,减三和弦(高潮)
收紧、和缓、双音到单音
单音-主题-单音-主题-单音-主题
重现部
功能类型
主题性元素 Thematic
旋律 歌唱性
连接性元素 Transitional
搭建
展开性元素 Developmental
对位 复调
终止性元素 Cadential
下行
变奏曲式
回顾: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终曲
双重变奏
高音第一主题
低音第二主题
序幕
变奏1:低音主题拨奏
变奏2:低音主题(对位旋律)
变奏3:低音主题(第一小提琴)
变奏4:高音主题(双簧管独奏第一次呈现,弦乐部重复,对答式)
接过渡型音乐
变奏5:赋格段,高音部(第一主题变奏)->中音部->次中音部->低音部(转位)
(省略中间)最后变奏:第一主题延长(时值加倍)
回旋曲式
赋格
Douglas Hofstadter《哥德尔、爱舍尔、巴赫 集异璧之大成》
J.S.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引导声部 (主题)- 跟随声部(不完全仿效,完全仿效及卡农) - 展开
复调
单音复调
多音复调
模仿性多音复调
卡农
赋格
非模仿性多音复调
结构
呈示部 Exposition:每个声部以主题轮流进入
插句 Episode:使用部分动机,通过旋律模进转调,对位(类似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定义:开头呈现主题,之后每部分模仿主题的有乐器演奏或人声演唱的由2-4部分构成的呈示部,插句由自由对位的转调乐段构成,后序为主题的重现,最后以强烈的主调结束
BWV847-2.Fugue
中、高、低三个声部
呈示部
1、2小节:中声部
3、4小节:高声部
5、6小节:中高声部间
7、8小节:低声部
展开部
9-12小节:高音部主题,9-10下行旋律模进,11-12转大调
13、14小节:大调旋律,14转小调
15、16小节:中声部演奏主题,两手对位演奏
17-20小节:复对位(B动机中音,A动机低音,19-20小节上下转换),回到主调
21-28:主题在高音部中上升
29-31:高音部的最后呈现,结尾转调大三和弦(辟卡迪三度)
持续音
Georges Bizet《C大调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赋格段
嵌入另奏鸣曲式式的赋格,四声部
呈示部
低音部 - 中音部 - 次中音部 - 高音部
展开部
插句
高次中音主题回归,转小调
Leonard Bernstain《Prelude, Fugue and Jazz Riff》(Wonderful Town)
呈示部
主题
旋律转位
四种萨克斯管
第二赋格主题
叠奏stretto:间隔一定音程的段
展开部
两个主题同时出现
插句、切分插句
双重赋格
Fugue in G minor. BWV578
小三和弦的琶音
节奏变快
高声部-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部
Glenn Gould "So you want to write a fugue?"
固定音型
Maurice Ravel《Bolero》
鼎盛时期
巴洛克时期
目前(流行乐)
Passacaglia in C Minor, BWV582
八小节单元
低音部分周而复始
Henry Purcell《Dido and aeneas》
两版对比
复古:清晰、调更高、快
现代:颤音、调低、慢
普塞尔低音线
Monteverdi "Lamento della Ninfa"
Bach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Bach B Minor Mass
Elton John《Sorry is the sadest thing to say》
普塞尔低音线
巴哈贝尔低音(Pachelbel Base)
"Pachelbel Canon"
低音-大调音阶-第二条旋律线
D A+B F#+G D G+A D
Vitamin C 《Graduation》
时期
中世纪Medieval
格里高利圣歌Gregorian chant
天主教的单音单声线音乐
目的
音节式圣歌:传递教会的信息、天主的旨意
花腔式圣歌:给予人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之前所听到的
Alleluia fo Easter
演唱场所:僻静,如乡村修道院
圣本尼狄克教会
Canon:规则
索雷姆(Solesmes)修道院
钟声时刻,严格的祷告周期
沙特尔(Chartres)大教堂
女性歧视,Hildegard of Bingen(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文艺复兴完人”)
"O Greenest Branch"
"O rubor sanguinis"
Conclusion
单织体、单声调、没有整齐的节奏
"like a feather on the breath of god"
专辑《Chant(1994)》的流行,与New Age的相似
平行复音Medieval Organum(早期复调音乐)
最早出现于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以圣歌为基础加入声部创作复调
男高音的作用是引领保持,tenor-tenir保持
e.g. Leonin "Viderunt Omnes"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
罗马教廷音乐
西斯廷教堂(圣彼得)——教皇的私人教堂
建筑本身
音乐团体
西斯廷教堂清唱团:男性
无伴奏清唱
高音:假声/男童/阉伶
最后一位阉伶Alessandro Moreschi(1905, Papal Chapel)
"Ave Maria"
Palestrina Missa "Sanctus and benedictus"(1590)
四声部复调
对位法,四个模仿点(像赋格中的呈示部)
高音:假声歌手
Josquin des Prez
巴洛克时期Baroque
Johann Sebastian Bach
当时仅作为管风琴家被认可
通过抄写Corelli、Vivaldi的作品自学音乐
Arnstadt的管风琴:两组键盘、脚踏板、音栓
1708-1717担任Weimar管风琴师、宫廷音乐家
1717年辞职,被威廉公爵关进监狱,开始创作十二平均律
出狱后去往Coethen,在柯登宫殿的水晶屋创作并演奏
1723年搬往Leipzig,为了住宅环境和儿子的教育,度过余生
为路德教教堂安排音乐
教学学生声乐和乐器
管风琴作品:G小调赋格 BWV578、D小调托卡塔 BWV565
Bach's Work
G Minor organ fugue BWV578(1710)
"The Art of the Fuge"(1712-1750)
"Air on the G string"
"Brandenburg Concertos"
B Minor Mass
三圣颂(sanctus)
不断重组的模仿音、重复组合
Cantata
奏鸣曲形成对比的歌唱作品
近300首,为Saint Thomas Church(莱比锡的路德教总教堂)创作
多乐章、持续25-30分钟、宗教性、德语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
第一乐章:合唱chorus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各小节的强拍形成一个大三和弦
在读福音书后演唱
《马太福音》25
伟大的神灵降临莱比锡,不可阻挡的前进
人声涌入,少量的赋格呈现部在底部伴奏,繁忙的对位
第二乐章:宣叙调recitative(口语对白+持续低音伴奏(basso continuo,低声部合奏))
"Er kommt, er kommt, der Bräutigam kommt"
第三乐章:咏叹调aria(返始咏叹调de capo aria(DC),三部曲式)
duet:“Wenn kömmst du, mein Heil”
第四乐章:合唱chorus
"Zion hört die Wächter singen"
三织体
行走低音:以持续低音演奏给人可靠稳重的感觉
主旋律
赞美诗chorale tune
J.S.Bach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五乐章:宣叙调recitative
"So geh herein zu mir"
第六乐章:咏叹调aria
duet: "Mein Freund ist mein!"
第七乐章:合唱chorus
chorale: "Gloria sei dir gesungen"
所有会众站起来唱
1750年逝世,享年65岁,结束了巴洛克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
Mozart
第一位从大键琴转而为钢琴谱曲的重要作曲家
大键琴Harpsichord:巴洛克时期的标志,没有强弱
pianoforte:渐强渐弱,钢琴最初在1700年左右的佛罗伦萨诞生
生平
来自奥地利Salzburg,为大主教工作
与同时期的海顿交好,"Papa Hadyn"
1781年来到Vienam成为自由音乐家,靠教钢琴课和演奏钢琴谋生
钢琴奏鸣曲——为学生创作
23首钢琴协奏曲——在音乐会上表演,为自己创作
在赌场和当地的宫廷剧院演出
使用自己的钢琴搬去演出
五个八度F~F
每个音都只有单根弦
缺乏共鸣装置,琴声单薄
皮革制作的琴槌,无法弹出连奏(legato)
1791年逝世
Piano Sonata No.16 in C major, K.545
Beethoven
生平
出生于波恩
老师是其父亲,试图隐瞒其实际年龄,并将他塑造为Mozart之后的音乐天才来赚钱
1797年离开父亲到维也纳定居
以演奏时的激情和野性与精湛的技艺闻名
作品比Mozart的作品更复杂
钢琴的发展
当时的钢琴更大,增加的琴键
演奏时常把琴弦弹断
1817制琴家Broadwood赠送其一架钢琴
每个音对应两根弦,有点跑调
在其去世后被Listz买下,现存于Budapest National Museum
Graf piano
钢琴和音量的增大
响板增大,琴弦上的更紧
铁片辅助,最后整个底部框架都是铸铁的,响板嵌在中间
弦轴板必须非常牢固
Beethoven's work
32首钢琴奏鸣曲
5首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5 "Emperor"
演奏在当时被批评击键过重
表达强烈的感情
逐渐失聪
Schubert
Graf piano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Listz
Graf piano
Erard piano
和现代钢琴非常像
"Eroica"
Chickering piano
在Boston制造,运输到Budapest的家中
Chopin
Pleyel piano
Wagner
Bechstein piano琴弦和键盘呈直角
琴声更清晰
Listz的女婿
钢琴的后续发展
Steinway piano
交叉弦列:低音弦在其它弦上方交叉排布
更加均匀、丰富的声音(混音)
三个踏板的出现
右踏板:延音踏板,制音器抬起
左踏板:通过平移键盘和击键系统使得只有两根弦参与振动,声音变得柔和
印象派时期Impressionist
1880-1920,发源于法国
印象派画家:Manet, Monet, Renoir, Alfred Sisley, Camille Pissarro, Mary Cassatt
象征主义诗人:Charles Baudelaire, Paul Verlaine, Authur Rimbaud, Stephane Mallarme
印象派音乐
Claude Debussy——印象派音乐的开创者
Claire de Lune(1890)
1-14小节:由下落的动机引发的缓和
没有清晰的节拍,难以指挥
15-26小节:平行进行现象
和弦的所有声部都朝同一个方向行进
27-36小节:出人意料的新和弦
34-36小节:增三和弦,两个大三度,印象派和弦
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1894)
德彪西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灵感来源于Mallarme的诗,牧神是好色的森林之神
三部曲式,第三段
竖琴滑音演奏琶音作为背景
长笛演奏的主旋律,半音的,没有严谨的结构,接黑管
音乐如绘画 music as painting
Nocturnes(1817) 一种夜晚的情绪作品
La Mer(1905) 一部恢弘的管弦乐作品
Images(1905-1907) 管弦乐曲
Preludes for Piano(1910)
Voiles
全音音阶:把八度中的两个半音代之以一个全音,共七个音
固定音型的卷土重来
平行和弦
滑奏
五音音阶:包括全音和小三度(黑键)
和平行和弦的结合,印度的感觉
延音踏板不松开,潮水般的声音
La Cathedrale Engloutie
平行和弦:太阳升到教堂的上方
描述低音钟的感觉——使用中踏板(持音踏板)
保持一个音弹奏其他琴键
Maurice Ravel
"Ondine" from Gaspar de la Nuit
波莱罗舞曲(Bolero)
Gabriel Faure
安魂曲(Requiem)
Ottorino Resipighi(意大利)
Charles Griffes(美国)
现代派时期Modernism
20世纪器乐和声乐的最重要倡导者
Igor Stravinsky
生平
俄国作曲家,出生于圣彼得堡
师从Nikolai Rimsky-Korsakov(《天方夜谭》)
被制作人Sergei Diaghilev发掘
早年为Diaghilev创作三部著名的芭蕾舞曲
Firebird(1909)
Petrushka(1911)
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
节拍
不规整的拍子(irregular meters)
多重节拍现象(不同乐器演奏不同的节拍)
产生一种分离性的韵律结构
全新的、强劲的节奏,像巴洛克时期
配器
更注重打击乐的效果
新乐器的加入
木琴Xylophone
钟琴Glockenspiel
钢片琴Celesta
II. The Crowds
难以预测的节拍、强烈的打击乐
The Rite of Spring(1913)
最激进的现代主义宣言
1913年五月在巴黎首演
Modris Eksteins《春之祭——伟大的战争和现代的起源》
文化历史学家将这个时刻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Auguries of Spring
不规则节拍
所有的弦乐演奏同音高、同时值,按重音分组
改变揉弦的方法,将弦乐改造为打击乐器,全部下弓
复合和弦
和谐的E大调三和弦 ♭E #G ♭A
和谐的降E调的七和弦 ♭E G ♭A ♭D+
Games of the Rival Clans
一连串强烈的不和谐音
更多的依赖打击乐器
把弦乐器、钢琴等当成打击乐器来使
增加了木管乐器的使用
分离的效果,强劲的不规则节奏和多重节拍
引发了音乐史上最声名狼藉的暴乱
此处音乐是芭蕾舞的催化剂
现代主义的标志和分水岭
区别于Tchaikovsky《Swan Lake》
Arnold Schoenberg
同时期的画家
Pablo Picasso "Three Musicians"
George Braque "Woman with Violin"
Juan Gris "Violin"
Albert Gleizes
后现代主义时期Post Modernist
歌剧
17世纪歌剧
Purcell《Dido and Aeneas(狄多与埃涅阿斯)》
18世纪歌剧
Mozart《Don Giovanni(唐璜)》
19世纪歌剧
Richard Wagner
《Tristan(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Liebestod"
Giuseppe Verdi
音乐生涯开始并不顺利第一部作品在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演出而成名
长期活跃创作,多产,改编Shakespeara
Verdi's work
《Nabucco(纳布科)》
1842年创作于米兰,威尔第事业的里程碑
《Rigoletto(弄臣)》
《Il Trovatore(吟游诗人)》
《La Traviata(茶花女)》
剧作家Alexandre Dumas与Marie du Plessis的爱情故事
乡村女孩步入当时巴黎的上流社会
Alfredo & Violette 反派:Baron Duphol
"Libiamo ne'lieti calici"
三拍子,大调
"Un di felice"
舒缓的三拍子,大调,穿插一点点小调
节奏放慢再回到原速
Tempo robato弹性速度(浪漫主义的重要表现手法)
"mystery"开始转入小调,速度变慢
Violette
速度更快、音域高、跳进,塑造轻浮的形象
音调降低、转入类似小调、速度变慢,被Alfredo引导
人声和乐队的关系
歌手的演唱仅有一点点弹奏伴奏,到最后乐队声音消失
不同于Wagner乐队主导的歌剧
Bel canto美声唱法
Scena
咏叹调
"E strano!"
女高音,重点都在旋律上,小调
宣叙调
"Follie! Delirio vano è questo"
由整个管弦乐队伴奏
弦乐部分有很多震音
唱到"Giore"的部分很欢快
咏叹调(快速)
"Sempre libera Dame"
Cabaletta卡巴列塔:出现在一场戏的末尾,让主角强有力的表现后退场
《Don Carlos(唐·卡洛)》
《Aida(阿依达)》
《Otello(奥赛罗)》
《Falstaff(法斯塔夫)》
根据"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创作
歌剧嗓音
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质平滑过渡、始终如一
音色丰富
强度大(不使用麦克风)
颤音的运用
清晰
歌剧演唱家
男高音Tenors
Placido Domingo (b.1991)
Luciano Pavarotti (b.1935)
声音更洪亮、丰富
高音维持的时间长
"Nessun dorma!"
巅峰期1978-1980
Andrea Bocelli (b.1958)
女声
"Follie! Delirio vano è questo"对比
Nellie Melba (recorded 1905)
清晰、声音不用特别大、花腔
Maria Callas (recorded 1952)
声音尖锐,有穿透力,颤音
Renee Fleming (r.2001)
控制力强
Joan Sutherland (r.1983)
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
音域最高,音色明亮清晰
Natalie dessay
戏剧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
瓦格纳和施特劳斯的作品,声音洪亮
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
嗓音甜美、圆润
女中音Mezzo Soprano
高低音域之间,可能会唱到高音域
女低音Contralto
音域最低
交响乐
from M (Mozart) to M (Gustav Mahler)
古典主义时期
弦乐小夜曲
consequent phrases
乐团规模较小,弦乐为主
结构单薄,倾向于齐奏(homophonic)
装饰音的使用,花哨,目的性
浪漫主义时期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悠长而广阔的主题,不对称结构
节奏不固定,切分音
弹性速度
曲速、力量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
乐器组
弦乐组Strings
小提琴Violin
19世纪,张力更强
琴马更高
弦的材质从肠线变为金属弦
指板更长
琴弓更宽
中提琴Viola
大提琴Cello
低音提琴Double bass
木管乐器Woodwinds
短笛Piccolo
贝六中的风声
英国管English Horn(新加入))
来自德国、法国的木管乐器,次高音域的双簧管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巴松管Bassoon
铜管乐器Brass
小号Trumpet
圆号French horn
19世纪出现活塞键,能独奏、演奏旋律;18世纪只能吹奏单音
Brahms: Symphony No.1 IV(02:55, Karajan, 1997)
长号Tronebone
第一次引进:贝五第四乐章,从小调转到大调、重炮效果
大号Tuba
第一次引进:1825-1830 Hector Belioz《Symphonie Fantastique》
最初是一种被称为开孔大号的军队乐器(ophicleide)
1860年后
缓慢的匍匐前进
Mozart弦乐小夜曲在每个和弦上停留4秒
乐团人数少
伟大的音乐理念
Wagner漂泊的荷兰人Ouverture每个和弦18秒
庞大的乐团
对声音的控制
乐章的时长
Mozart:5-10分钟
Beethoven:20分钟
Mahler、Bruckner:更长,一整部马勒交响乐可达一个多小时
声音更加的华丽、丰富
冶金和设计的创新
e.g. 现代长笛的重新配置
响度
18世纪能发出最大的声音:管风琴
19世纪能发出最大的声音:加农炮、蒸汽机、交响乐队
新式的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波士顿交响乐厅
人体对噪音的吸收带来壮观的交响乐声效
Gustav Mahler
生平
犹太人,出生于前捷克斯洛伐克的Moravia
指挥家
大部分作品是夏季隐居在阿尔卑斯山上完成的
宇宙性Cosmetic
维也纳国家大剧院指挥,被解雇后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接手纽约爱乐乐团
first symphony(1888)
致敬Beethoven Symphony No.9
第一乐章
开头遥远的小号,初始的概念,母题X
第二乐章
谐谑曲
第三乐章
慢板乐章,忧郁版的两只老虎
第四乐章
爆炸的效果的开头
第一主题X的出现
第二主题,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大量的连音符,节奏不精确,温暖优美的弦乐
去掉小调的音符,加入英雄式的小号
古典音乐的巅峰
电子音乐的产生,音量的随意控制
Mahler's work
9 Symphonies
no.4 ->no.1 ->no.5
2 Orchestral Lied
艺术歌曲
钢琴艺术歌曲 e.g. Schubert "Elf King"
管弦乐和人声艺术歌曲
更宏大、辉煌
以一种声音演唱一种织体为特色的新音乐体裁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我告别喧嚣的凡尘)
歌词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Friedrich Ruckert诗作
1902年谱成,老人一般的音乐
开始:低音部分竖琴-英国管进入-传递给单簧管-人声进入
高潮:回到主音,英国管再次出现勾勒旋律
延留音Suspension
开始给出一个和谐音,然后将原本和谐的低音部分变为不和谐音
传达给人奇特的感觉
弦乐器、英国管
完全没有铜管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