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为有逻辑的人?
2021-04-04 14:44:5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如何通过逻辑来判断对错?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论证谬误
内容
谬误
形式谬误
非形式谬误
貌似正确,具有某种程度说明力,但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其为无效的推理或者论证
含混谬误
含义
由于前提或结论中出现语义的含糊产生的
语词歧义
在确定的语言环境下,对同一语词在不同意义下使用(即表达不同概念)引起的逻辑错误
案例
戒烟很容易,是说去戒烟很容易,但是戒掉烟不容易
构型(语法)歧义
在确定的语言环境下,同一语句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
案例
算卦说:父在母先亡
强调歧义
在确定的语境下,对同一语句语调的不同,而导致语句 具有不同意义的谬误
船长记录,大副今日酗酒。大副记录船长今日没有酗酒
含混笼统(模棱两可)
由于概念界定不清晰,会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达
合成谬误
从部分出发、从某些元素的性质出发不恰当的推论整体性质的谬误
从部分到整体的无效论证
钠和氯有毒,不能推出氯化钠有毒
由元素到集合的无效论证
分解谬误
由整体或者集合的像孩子不恰当的推论出部分或元素的性质
有整体到部分
高中生高于初中生,推不出某个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由集合到元素
这边森林茂密,推不出某个树茂密
预设谬误
内容
因为引入不正当的前提导致的错误
复杂问语
误导性问题。指该问题的假设是假的,或者有争议的
处理方案:修正问题,再作答
非黑即白
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恰当地两者选一而范的论证谬误
买了日本车,就是不爱国
乞求论题
把需要通过论证推出的结论作为论据来应用的谬误
容易犯同语反复。轮换论证
预期理由
用本身的真实性尚待证明的命题充当论据
虚假理由
把并不存在的理由当做一个论证的论据
不相干谬误
人身攻击
不去攻击别人的论证,而去攻击论者本身
诉诸情感
通过打感情牌,来作为证明自己的依据
诉诸强力
论证这借助武力货威胁,迫使对方接受其观点的谬误
诉诸众人
不论述自己的观点何以成立,而是以哗众取宠来取胜。
案例:这一定是真的。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人说
稻草人谬误
先歪曲对方论点,然后加以攻击的论证谬误
熏费谬误
转换论题逃避论证责任的问题
弱归纳谬误
内容
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不足以为结论提供有力支持
诉诸不当权威
引用有权威性的人或有权威性的书上的话,作为论据
诉诸无知
辩称一个命题是真的,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并没有被证明为假
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因为没有被证明是真的
论证缺陷分析
论题是什么?描述性、说明性,有没有分论题
论证结构是什么?平行、直线、直线
论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理由、原因是什么
定义是否恰当,核心概念是否清晰明确
语句是否无歧义
说明
以论证作为总触发点和中心
批判性思维
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核心技能
解释
归类、理解重要性和澄清意义
分析
审查观念、识别论证和分析论证
评估
评价主张和评价论证
推论
质疑证据、推测不同可能和得出结论
说明
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
自校准
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
基本假设
1、任何思想都能被质疑
2、任何思想都有为自我辩护的权利
影响问题的看法
逻辑
理由与结论之间的推论关系
事实
事物的客观状态
价值
人们的主观偏好
人们对事物应该如此或者不应该如此的评价问题称为价值问题
为了解决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必须要进行推论
理性评价
所有的推理都有目的
所有推理都企图有所发现,并确定问题、解决问题
所有推理都基于假设
所有推理都通过一些观点实现
所有推理都通过概念、观点表达及形塑而成
所有推理包含推论和解释
论证推理
内容
论据(前提):明确表达出来的理由
假设:未明确表达出来的理由(省略前提)
识别假设
假设的理解
支持作者结论的未说明的前提
假设是作者显然接受理所当然的信念
捣毁论证,要从揭露省略前提开始
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使推理成立的必要条件
若A是B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非A则非B
强化论证
肯定假设
将题干的信息所隐含的假设说明出来
增加论据
给出新的证据,来补充或强化题干中的证据
削弱论证
内容
削弱就是找出一股论证的漏洞
否定假设
反驳论据
确定对方的论证中所依据的论据虚假或者论证的理由不充分
提出反例
无因有果
没有某个原因,也导致了同样的结果
有因无果
有某个原因,最后没有出现需要的结果
另有他因
指出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间接因果
并不是直接因素,而是因为间接影响导致的
案例:学生书面作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疲劳,无法保持良好的写姿,最后导致近视
推出结论
确定论点
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推出结论
根据一堆事实,得出一个结论
说明解释
解释现象
解释矛盾
消除矛盾,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
论证语言
概念
内容
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论证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逻辑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
概念的逻辑特征
概念
反应思维对象特性和本质的思维形式
发现一个青铜器:写着公元前二十年造
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
外延
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说明概念反映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
注意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这个概念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就越多),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
案例:理想的丈夫。要求越多,合适的就越少
案例:商品。
内涵是为交换而生的产品;
外延: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影响概念明晰性的因素
自然语言具有不明确性
歧义
一个语言表达具有一种以上可能的解释或意义
案例:女子理发店(到达是专给女孩理发的 ,还是理发是全部为女性)
含混
如果存在一个词,找不到正确使用的边界。那这个词就是含混的
案例:秃头论证(掉一跟算是秃头吗,再掉一根也不算,最后掉的一根造成了秃头)
概念的外延关系
解释
根据性质,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
解释:外延至少一部分是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同一关系
外延完全重合
如:土豆和马铃薯
从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
案例:工程师包含:工程技术人员
交叉关系
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的关系
案例:球迷和影迷
不相容关系
解释:外延互相排斥,没有任何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的所有外延
比如:人生不是 死就是活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外延互相排斥,但是这两个改下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的属概念
棋局中的:胜局、败局(反对关系)。其实还有平局
概念的划分
解释
把一个词语的外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小类的明确词项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种类
一次划分
依据一个标准,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
案例: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
连续划分
逐层的多次划分,把划分后的子项作为母项继续划分,知道满足需要为止
案例: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
复分
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同一母项分为若干子项
案例:文学按照体裁范围: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按照国别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划分规则
各子项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相容的。
否则会出现子项相容
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否则会出现:多分子项
划分不全的错误
每次划分必须使用同一划分标准
都在会出现错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
划分不能越级
都在会犯概念不当并列的错误
定义
内容
以简短的形式揭示语词、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他们明确他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方法
说话有逻辑性,就是要把概念定义清楚
要掌握语词的精准定义
定义的方法
定义的一般结构
被定义项X具有定义项Y相同的意义
定义项:被解释的语词、概念等
定义项:用来及时说明被定义项的语词和概念等
定义联项:连接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词语
案例:失业者:在规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属加种差定义
解释:内涵定义形式
被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定义的规则
定义必须解释被定义对象的区别性特征
比如:水是透明的物体,没有揭示与其他液体的区别性特征
被定义项的外延和定义项的外延完全相同
定义过窄
如:鸟会飞。鸵鸟不会飞
定义过宽
把不属于的对象,也加入了
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循环定义
用定义项去说明被定义项时,定义项本身又需要被定义项说明
定义项中不能有含混的词语,不能用比喻
比喻没有指出词项的内涵,会犯定义含混不清
定义不能用否定
预设
内容
日常语言的某个命题中并使之成立的隐含判断,是某一个判断、某一个推理、某一个论证有意义的前提
案例
问题:谁是当今美国总统?预设:当今美国有总统
问题:有恐龙吗?没有预设
言语理解
交流准则
数量准则
交际过程中,给出的信息量要适中
质量准则,力求说真话
关联准则
说话要与已定的交际目的相关联
方式准则
说话要意思明确、表达清晰
案例:小明说:决不二次戒烟
含义1:在这次之前没有戒过烟
含义2:这次戒烟失败,不在戒烟
含义3:这次戒烟一定成功
论辩
围绕某个问题,对话双方相互质证、阐明自己的主张的合理性,目标是说服第三团体(听众或法官)
论证分析
论证的结构
内容
论证由一组(至少两个)陈述组成
一个陈述
我们欲使他人相信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
主张
论点
论题
结论
另一个
支持它们的根据或理由
理由
论据
前提
论证三要素
主张(论点、结论)
理由(论据、前提)
支持(论证方式)
支持程度
完全充分的支持
较大支持
推理与论证
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论证是推理的应用
联系
论证由论据、结论、论证方式组成
推理的前提相当于论据,推理的结论等于论证的结论,推理形式即论证方式
区别
推理不关心前提、结论是否真实,只关心推理中,是否符合逻辑规律
推理只承诺前提真实,则结论真实
论证是承诺结论的真实性,
可靠论证与可信论证
可靠论证
推理有效
前提真实。 有效+全部真前提=可靠
可信论证
强
前提真实
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辨识论证的线索
前提指示词
因为、由于、依据等
结论提示词
因此、所以等
论证的基本结构
线性结构
一步步推进,得出答案
组合式结构
多个内容加到一块得出答案
一个内容是得不出答案的
收敛式结构
从不同方面都可以得出答案。方面越多,支持的力度越大
发散式结构
一个结论,扩展出多个子项
论证的评估
相干性标准
前提和结论相关
前提必须给结论提供充分支持
前提必须是可接受的
充分性标准
提出的证据是否足够
证据的范围是否适当
可接受性标准
涉及前提对听众关系(可接受性)
涉及前提对世界的关系(真)
论证的重构
内容
评估论证,必须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进行论证的重构
补充省略前提的规范
充分性
未表达前提必定使推论有效或者至少增强她
保存性
尽量保存已陈述前提的角色
似真性
多个前提之间选择时,慈善原则要求我们选择更似真的前提
重构前提三步
提取陈述出的前提结论
考虑如何能使论述的前提成为支持其结论的强有力理由
假设的检验
假设:没有他不行
否定代入法
将认为正确的选项否定,如果否定代入的选项,验严重削弱了题干,则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假设性选项
论证的构建
事实(根据)
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小前提)
麦克出生在百慕大
主张(结论)
要被证明的陈述、论点、观点
麦克是英国人
担保(保证)
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原则、规律等(常常是理由的大前提、隐含假设等)
出生在百慕大的人通常是英国人
支撑
用来支持上面保证的陈述、理由(不直接支持结论)
根据法律规定
反驳
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除非麦克的双亲是外侨或者加入美国籍
限定
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
很可能、假设的
论证的标准化
删除
删除修饰语
补充
补充隐含的假设、为表达的前提
替换
用清晰、明确的词语替代含混不清 的
排列组合
将有支持关系的陈述放在一起。
逻辑规律
同一律
内容
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
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想
常见错误
混淆或偷换概念
把不同概念,当做同一概念用。(利用同一语词的不同意义)
或者利用两个语词在语义的相同或部分相同,来混淆
转移或偷换论题
把两个不同的论题,这样或者那样的混淆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论证的论题
转移论题
在同一思维中改变已提出的论题
偷换论题
用一个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的论题代替原先的论题
矛盾律
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常见问题:自相矛盾
对同一对象不能做出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
归谬推理
根据一个命题蕴含荒谬货不可接受的命题,来推出该命题是假的
悖论
荒谬的理论或自相矛盾的语句和命题
前提合理。推理过程合乎逻辑,结果自相矛盾
排中律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
常见错误:两不可
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做出明确的选择,不做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反正法
- 通过证明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命题为假,来确定原论题是真的论证方法。
充足理由律
内容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常见错误
虚假理由
用虚假的理由充当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起不到证明的作用
推不出
在一个推理的过程中,理由虽然真实,但是理由和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