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建筑
2021-03-03 08:45:36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建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近代中国建筑文化概述    
     “西方化”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清朝陆军部衙署主楼(1900年)  
     “近代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协和医院  
     “政治至上”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和平饭店  
     百万庄居住小区  
     公社大楼  
     外来文化对北京建筑的影响    
     外来形式影响下的北京建筑    
     外来建筑的移植    
     在京教会建筑    
     正规西方教堂样式    
     东交民巷圣米厄尔教堂  
     传统复兴式教堂    
     大型:南沟沿教堂(1907年)  
     小型:王府井大街救世军中央教堂  
     小型:东廊下胡同的神召会礼拜堂  
     教会大学    
     西式    
     汇文学校  
     中西合并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  
     燕京大学  
     辅仁大学  
     苏式建筑    
     北京展览馆(1954年)  
     广播大楼(国家广电总局)1957年  
     折衷主义建筑的盛行    
     西式折衷主义建筑    
     陆军部衙署(1907年)  
     清华大学大礼堂、图书馆、生物馆、化学馆  
     西交民巷的大陆银行  
     中式折衷主义建筑    
     北京交通银行大楼  
     仁立地毯公司铺面(1931年)  
     洋脸面式:瑞蚨祥,谦祥益  
     苏联影响下的民族形式建筑    
     友谊宾馆(1953-1954年)  
     设计主题影响下的北京建筑    
     建筑设计主体的转变    
     外来建筑师    
     墨菲·亨利    
     设计“清华园”四大建筑的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  
     燕京大学总体规划  
     苏联专家    
     建筑工程部的顾问穆欣、萨瓦斯基  
     清华大学的阿谢甫可夫等  
     归国建筑师    
     庄俊    
     协助设计和建造清华大学  
     沈理源    
     北京劝业场的重建设计  
     真光电影院(儿童电影院)  
     现代主义建筑的引入    
     杨廷宝    
     交通银行  
     和平宾馆  
     王府井百货大楼(1951-1954)  
     梁思成,林徽因    
     北京大学地质馆,女生宿舍楼(1934)  
     华揽洪    
     北京儿童医院  
     张鎛    
     友谊医院(1953)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