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2022-01-20 09:09:56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笔记
举报
猜你喜欢
大纲/内容
人是理性的
最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
经济学(一级学科)
从“应该是”的视角寻找长期均衡规律
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无法战胜的
价格总是正确的(价格=价值)
套利使价格回到均衡
特点
传统金融学(二级学科)
金融市场是由人构成的
人的行为是可预测的
心理学
金融学
理论基础
从“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的具体金融决策
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有可能战胜市场的
价格有时是错误的
套利是有限制的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什么
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
了解公司、看财务报表
人的一种行为习惯,搜集信息时喜欢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信息,容易被你记住的会认为它是真的
新近性
显著性
生动性
可想象性
影响人记忆的因素
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
易记性偏差
被记住的信息
在做决策时,首次到达的信息被赋予最大的权重
例如“一见钟情”“第一印象”
首位效应
在做决策时,最后到达的信息被赋予最大的权重
末尾效应
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没被记住的信息
认知偏差
信息收集
内心判断
代表性
无条件概率
贝叶斯法则
太过关注代表性特征,从而忽略其他特征
人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来冲动的做判断,被称做认知的代表性偏差
将“大数定律”误用于“小数定律”
例如抛硬币,实验次数足够多的情况,出现正面的频率无限接近于1/2,但是连续6次正面朝上,很多时候对下一次判断会误判为反面朝上
赌徒谬误
用小样本的很少信息来做判断
造成的原因
代表性偏差
信息加工
做出买或卖的决策
正常的人一般都是过度自信的
信息的积累会带来能力的增长
但是信息没有上限,能力却会封顶
到了一定程度后,信息的积累对能力没有明显的提升,但却一直增加自信心
最终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
心理学家揭示,人的过度自信和信息积累相关
没有新的信息的时候,理性人对价格的判断没有分歧
没有分歧导致没有买卖,价格是均衡的
因为经济人是理性的,因此此时的投资者是恰当自信的
无交易定理(传统金融学)
实际观察中,市场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交易
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的,有人认为价格低估,有人认为价格高估,形成价格分歧
有价格分歧因此会有成交
过度自信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的交易,因而造成不必要的买和卖
然而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的交易量、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对市场来说是有益处的
对比行为金融学
专家或自认为专家的过度自信造成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专业知识
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牛熊市的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
经验
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
过度自信
对自己和他人用同一套评价体系
站在第三方立场
站在更高的视角
尝试置身事外
如何避免过度自信
信息输出
看到决策结果的反省
把好的结果归结自己的能力
把坏的结果归结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自我归因
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后见之明
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的时候,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
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认知失调
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则倾向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确认性偏差
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
神奇式思考
正确归因
尽量用反例来思考
寻找因果证据
如何改善
信息反馈
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角度)
认知非理性
对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能获取最大财富的那个选择就是最好的
17世纪公认的决策思路
概率期望值悖论
设定掷出正面或者反面为成功,游戏者如果第一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元,游戏结束;第一次若不成功,继续投掷,第二次成功得奖金4元,游戏结束;这样,游戏者如果投掷不成功就反复继续投掷,直到成功,游戏结束。如果第n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
随着n的增大,虽然概率越来越小,但是奖金值越来越大。理论上来说,期望值和平均期望值都是无穷大。
若根据期望来做决策,应该去倾家荡产的一直投入,可实际上不会这么做。
圣彼得堡悖论
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效用是递减的,这就会产生风险厌恶现象。
人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关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财富水平高的时候肯定比财富水平低的时候效用要高。
期望效用
确定性效应: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阿莱悖论
决策参考点
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如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历史水平
期望水平
将决策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被称之为决策的“同群效应”
身边人的决策
影响参考点的因素
可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操纵人们的决策
如:商家在促销前提前提价,然后打折促销
参考点可以被控制和调整
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人都是厌恶风险的
传统金融学认为
面对赢利时,厌恶风险
面对损失时,喜欢风险
行为金融学认为
面对风险时的决策
会使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
会使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难以止损
损失厌恶的心理
当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赌场赢利效应
向前看,看未来
预期上涨,则买入或持有
预期下跌,则立即止损
如何应对牛熊
风险偏好影响决策
概率权重到决策权重的转换是非线性的
具有很高的绝对损益,但概率很低
投资者往往会被绝对损益给吸引,在心目中放大概率
如飞机失事,打新股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
对低概率事件的漠视
低概率事件直接降为0
典型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
高概率事件被低估
常常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
常常感受为“失去了才觉得是最美的”
高概率事件被升为1
错判概率导致决策偏差
前景理论
在决策的时候没有全局观
理性人是不存在框架的
视野是全局的
传统金融学观点
现实人做决策会受到框架影响
在一个时间点上,观察市场上的很多投资品种
投资组合理论
理性投资者只关心资产之间的协同变化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看单个资产的涨跌
理性投资
看单个投资的涨跌
不看投资组合的涨跌,而是看某个自选股的涨跌
狭隘框架
站在全局,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协同波动的方向和幅度,并进行相关操作,而不是关注个股的涨跌
正确做法
横截面维度
固定一个投资对象,看它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现
不清点资产
只往前看,往未来的方向看,不受过去的影响,不会有参考点依赖
频繁的清点资产
清点的目的是了解盈亏,了解盈亏则会往回看,容易收到参考点的影响
买入的时候定好卖出目标,而不是根据过去的成本价进行决策,从而实现“向前看”
时间序列维度
从两个维度分析立体金融市场
狭隘框架理论
不同心理账户单独核算,对风险容忍程度不同,可帮助人们储蓄和约束消费
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是不会设心理账户的,只会根据某一风险偏好设定对应的最后投资组合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总组合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不同的心理账户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同
心理账户带来的决策问题
先付费还是后付费
工资和福利改如何发放
如何理性决策
心理账户对生活决策的影响
心理账户理论
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不是从自己出发,而是在猜测别人的决策
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因为你想盈利,所以把钱用来买你认为别人觉得最好的股票
当你觉得大多数人认为它会上涨时,就应该买入
股票市场就是个选美博弈
选美博弈
决策非理性
例如:投资本地企业,你从事专业的企业,买熟悉的股票
问题在于分散化不足
投资资产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变动方向同向,相当于集中风险
人具有模糊规避的心理
心理原因
本地偏差
一般人在资本配置方面话时间少,而花大精力在个股选择这样的资产选择上
资本配置比资产选择更重要
按照\"1/n法则\"配置资本并不是理性的配置方式
错误的“1/n法则”
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配置,使得效用最大化
理性人如何配置资产
简单分散化
交易频率过高,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普遍收益降低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导致交易更频繁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
据研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过度交易
性别
普遍来说,机构比个人更加理性,因而换手率更低
理性程度
过度交易的因素
多独处
多静思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理论
更倾向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卖出亏损的股票
盈利时厌恶风险,从而落袋为安
亏损时偏好风险,从而放手一搏
可用前景理论解释
止盈不止损
会使得基金管理者无心专注投资,因为做得越好投资者越容易止盈赎回
基金的“赎回异象”
向前看,出售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
卖出行为偏差
认为历史会重演,涨的还会再涨,跌的还会再跌
追涨杀跌
好消息引起买入
坏消息会因为“利空出尽是利好”的效应引起买入
只要引起关注的事件,都会引发买入
有限关注
倾向于重复买卖一只股票
股价下跌时补仓
摊薄成本偏好
买入行为偏差
人都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一面
当人的非理性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后,心理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用别人的决策代替自己的决策
信息瀑布
与经济周期或基本面没有太多关系
大多是投资者行为聚集而成
板块轮动
头羊(超大户)提前缓慢建仓,吸引羊群(小户和散户)跟进,股价抬升后头羊断迅速卖出。
概念股炒作
概念股炒作很多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
羊群效应产生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一定的角色,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投资者会被所谓的热点所吸引,从而成为“羊群”之一,心理原因是被高收益但低概率的事件所吸引
关键问题
羊群效应
典型的交易错误
股价相对于股息贴现会过度波动,但不会完全脱离
市盈率短期过分偏离,但长期会回归正常区间
因此短期择时非常困难,但是对于当前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是有参考价值的
高于正常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资者情绪所导致的
心理学原理
大盘可预测理论
股权资产的收益大于对应的风险
原因在于风险厌恶系数很高
股权溢价之谜
根据个人的风险厌恶情况配置战略性资产
战略性资产配置比战术资产配置更重要
战略资产配置
均衡的时候股票价格一定是被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投资者具有意见分歧
市场具有卖空约束
需满足条件
股价有泡沫是常态
交易量变大的股票,需要警惕泡沫
需要警惕缺乏流通性的股票
指导意义
Miller假说
“击鼓传花”
交易很快
交易量短期内变大
风险很高
博傻理论
股票大盘的奥秘
长期来看,价格需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没有任何一种交易策略可以一直有效
利用人们的错误
发现异象
检验异象
行为组合策略原理
小盘股异象
规模溢价
价值股异象
价值溢价
规模溢价和价值溢价
涨久必跌
跌久必涨
长期反转效应
惯性效应
好股价规律
应计交易策略
企业盈利质量差异
盈余公告后漂移策略
财务报表发布规律
利用财务报表指定交易策略
行为投资策略
投向自己公司,则说明对自己公司的股票有信心
投向其他地方,则说明股票价格水分较大
大股东质押后资金流向
用现金,则说明内部管理者觉得股价被低估了
用股权,则说明内部管理者觉得股价虚高了
并购时用现金还是股权收购
如何看待股权质押资产
实战问答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
职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