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毛泽东思想
2021-12-21 13:23:20 56 举报
AI智能生成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专插本政治,毛泽东思想,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体现理论的价值
中国的实践需要一个理论指导
为什么(必要性)
理论需要实践
实践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有相融性
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938,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最早提出马思中国化
第一次开始结合
延安整风运动推进马思中国化,毛思成全党共识
第一次推进结合
刘少奇,七大,毛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第一次结合飞跃
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结合
1956,毛《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次开始结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结合飞跃
中特理论体系
第二次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导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革命与战争)
1917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形成的时代背景: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实践基础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为了,依靠,中来,中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 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区别 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
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思重要意义
毛思形成与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国情背景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矛盾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国情和特征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总路线的内容 (领导,动力,对象)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资的革命
提出与发展
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富有组织纪律性
无产阶级共有优点
诞生之日起受三重压迫,因此在革命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无产阶级中的成员大部分出生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天然联系,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中国无产阶级独有的优点
优点
率领同盟者斗争并取得胜利
给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并进行政治教育
条件
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
关键
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基本策略
革命武装力量
坚强支柱
党的建设
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领导权是在与资本阶级争夺领导权中实现的)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最可靠的同盟军
贫农
可靠的同盟军
中农
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动力
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帝国主义
主要对象,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封建主义
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
对象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性质
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时代条件
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马列主义
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
革命的前途
反帝反封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资
社会主义革命
左倾错误:只看到联系,没看到区别,主张同时反帝反封反资
一次革命论
右倾错误:只看到区别,没看到联系,主张民主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次革命论
错误思想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性质和前途
1.总路线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纲领
没收封建抵住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主要内容
官僚:勾结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本:反资的社会主义革命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双重性质)
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经济纲领
文化上反帝,继承传统,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
民族的
文化上反封建反迷信,实事求是,真理理论实践一致
科学的
民主的文化,为大多数人民服务
大众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
文化纲领
2.总纲领
土地革命战争早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初步形成
1938年11月,抗日战争,六届六中全会《战争与战略问题》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最终确立
提出与确立
时代特点和国情决定的(根本原因)
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压迫,不能和平革命只能武装斗争
为什么武装斗争
近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为什么要去农村
道路依据(必然性,为什么要...)
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为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缝隙和可能
广大农村受多重压迫,人民革命愿望强,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坚强后盾: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主观条件:党的领导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
道路实现的可能性
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土地革命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势,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中国革命的战略征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总道路
由两半社会国情决定的,无产阶级和地主大阶级只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其他中间阶级
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必要性(为什么)
诸多矛盾交织,为无产阶级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可能性
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最主要联盟
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联盟之一
两个联盟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最重要经验: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
区别对待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经验
统一战线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总之的根本前提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坚持正确战略战术原则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思想建设
必须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建根本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组织建设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
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4.总经验(三大法宝)
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理论上
指导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中国新纪元
实践上
鼓舞推动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他们的信心,增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国际上
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
国营经济
工人阶级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性质
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的阶级构成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经济成分和基本阶级力量的矛盾
经济文化落后,要一个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一个时期来改造他们
必要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分析农村阶级、阶层情况,制定正确阶级政策
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互助组
半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坚持党的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际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利于争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利于争取、团结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共产党和民资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
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和平赎买的方法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统购包销)
个别企业
全行业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道路(合作化)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边化边改)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萌芽、半、全)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历史经验
失误和偏差
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标志中国长达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特制度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极大提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证明马列主义的真理性,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原则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基本方针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时代的说法
是分清敌我的问题,用专政的方法
敌我矛盾(对抗性矛盾)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政治思想领域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科学文化领域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民族之间
是分清是非的问题,用民主的方法(总方针)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马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习近平强调:本质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思理论内容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