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现象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2022-10-20 09:24:2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新时代文化现象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调剂”着大众生活
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推动科技发展
好处
走向庸俗,影响价值观念
碎片化,剥离了丰富的内容
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
思维趋向于表面化
过分追逐短视频APP恐导致人生空虚
过分追逐短视频、网游、网红影响人生主题深化
缺点
与其在屏幕中“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热爱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人生的主题能否深化。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曲好歌,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
短视频等热点文化现象
新事物打开了产业蓝海的前景,只要引导得当,未来必然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认知“网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为包容、开阔、全局的视野和胸怀接纳
“网红”领域呈现出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行业现状
寻求感官刺激、挑战道德底线不应成为成名机会或者商业契机
对于网红来说只有灵魂有厚度,内在有深度,素质和颜值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
从商业规律来看,低俗文化难以持续发展。互联网经济亦需符合市场规律,优质的内容和传导主流价值观的品牌永远是市场上的稀缺品和增值品,
严惩违规“网红”的思考:任何人都不是规则道德和法律的“飞地”,任何行为都不是“盲区”“飞地”
青年争当网红的理性分析: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新型就业提供了可能,就业舞台更宽广,方式更多元,但无论如何,兢兢业业都是事业成功的基本要求
网红产品:“网红”产品更要从专注流量转化为提高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总是投机取巧、追求一时“爆款”,忽视了产品质量安全,最终只会害人害己。对“网红”产品来说,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网红”现象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脚步加快,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步瓦解,人际关系疏离,青少年的社会化、个体化趋势越发明显
原因: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这一代人渴望获得参与感、伴生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进步,观念更新,“偶像”概念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但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传统榜样被娱乐明星所掩盖,却不是必然。
引导广大青少年将选择偶像的视野从娱乐明星的狭小范围之中转移出来,就必须塑造弘扬更多具有人格魅力,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楷模
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应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充满包容、尊重、温情的成长环境,搭建主流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
应以精神的成长和个体的完善为目的,从表层感性地崇拜向深层理性地敬仰转变。
引导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
小猪佩奇“社会人”、“嘻哈”、抖音、恶搞文化、宅文化、非主流文化-杀马特、小清新、二次元等亚文化现象
过去,文化话语权主要由精英支配,多数情形下,亚文化很难在大众传媒、主流社会中得到直接呈现,
在拆除了文化门槛的互联网时代,亚文化获得比过去大得多的话语空间
现状: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提出挑战
亚文化作为社会部分人群的精神抚慰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
获得文化身份认同,表达自我,发泄焦虑和苦闷,消除在成长过程、社会化过程中内心的隔绝感、无意义感。
亚文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会造成亚文化泛滥,社会核心价值碎片化,文化对抗会更加频繁
对待亚文化态度:积极扬弃与转化亚文化,让主流文化更兼容
对亚文化应“去伪存真”
亚文化往往会用更加夸张、激烈,甚至偏激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应当去掉刻意“罗织”一种“与众不同”的“狂欢”风格。
亚文化现象
娱乐节目应当聚焦偶像的拼搏
偶像类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
文化类节目主要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根脉,它的兴盛是文化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和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
不足:这些节目的模式设定离不开答题竞赛,并且竞技的内容总是聚焦在汉语字词、传统诗词典故上,甚至嘉宾点评的风格也大多趋于雷同,缺乏独特性
节目的娱乐看点成分大于文化传播效果、形式大于内容,个别节目甚至鱼目混珠,打着文化的旗号行选秀娱乐之实
创作者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加强对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静水深流的好作品。
传统文化类
电视综艺节目的核心是高水准艺术与技术的展示,是对人性之光、创意之妙、视听之美的表达
必须摆脱“流量”的干扰,只有正本清源,提供具有“真、善、美”核心价值的内容,才是其生命力的永恒支撑。
摆脱“流量”与“唯收视率”
综艺节目
网络剧之所以呈现出这些不同于传统剧集的新特点,与其鲜明的娱乐属性是分不开的,以“用户思维”生产的网络剧,十分注意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
但有时未免会“急功近利”——那些经过精密设计的桥段不断地在回应着观众即时、浅层次需要。
缺少与火热现实的紧密联系、与观众深层的精神交流,会限制网络剧的气度与格局。
从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汲取营养,更积极地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时代,传播正能量,力求与观众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互动,都将为网络剧健康发展开拓蓝海。
网络剧
互联网承载的信息多是感受
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提供的多是观点,而非来自现场、经过调查的新闻
承载的多是情绪,展示的是这个世界日益多元的诉求和千人千面的感受。
互联网把世界联成一片。但同时,它也导致信息碎片化,使社会价值观念更为凌乱、评判标准更加模糊。
知识基本上是互不连贯的知识碎片、浮光掠影的观念,有不少内容缺乏深入的思考、分析和判断,甚至连真假都分不清
新媒体
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
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并没有减弱,传统媒体的社会话语影响力仍然巨大,仍然拥有舆论主导权
传统媒体通过有引导力而又及时准确的事件报道、评论,在基本价值观上构筑社会底线,在基本评判标准上增进社会共识
具体社会事务上又让大家各抒己见,有利于营造一个价值观凝聚、言论又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
传统媒体促进深入阅读
传统媒体的优势
新旧媒体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更要从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多方面蓄力。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物保护
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珍视历史风貌、传承精神内核,因为只有真正放大自己的特质才能做到差异化发展,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面
古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更是构建城市独特人文风格的“基因”
失去文化历史记忆的城市,就会是失血的城市,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终将失魂落魄,苍白、浮躁且缺乏自信与发展的底气
并非把古建筑当“遗产”供起来这样的“保护”,会让其最后的烟火气和生命力荡然无存
欧洲就有诸多仍在使用的动辄两三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外壁斑驳而干净,木地板咯吱有声,壁炉还烧着和祖先一样的炭火。
要因地制宜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赋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在合理的利用中获得新的生命
保护城市古建筑
古建筑、古文物只有与人发生关联,与人的情感产生接通才有时代价值,才能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否则就是一个陈旧的存在,凉飕飕、冷冰冰,叫人不愿亲近
一旦远离了人的关注,文物难免蒙上厚厚灰尘。
我国不少博物馆的经营形式比较单调,仅仅是展示收藏品,有几个固定参观项目,缺乏更鲜活的方式,常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没有更好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力。
子主题
近几年来,故宫锐意创新,力求让文物、文化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最大效益。: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到民众之中。
600岁的故宫可以返老还童,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以“萌萌哒”面貌示人,如一位返老还童的潮流老人
看似“唯有江山不老”,实际上真正不老的是与时俱进的青春之心。
故宫尚且能从代表国家形象的板正文博机构外壳里跳脱出来,获得被外界重新打量的机会,其他文博机构自然也能以更青春、更可人的面貌示人
博物馆
博物馆与文物
书店不仅是出售图书的场所,还是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聚集地,传播着文化气息。
跟行业自身经营僵化、千店一面、布局不合理等有关
实体书店在销售渠道、读者体验、读者参与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
实体书店萎缩的症结所在
激活实体书店,不只是进行资金输血就能轻松实现。
更重要的是,书店是否满足了读者需求、让人在购书过程中享受到愉悦
激活实体书店
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
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
阅读重要性
实体书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和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础,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魂”之所系
如果不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难以实现文化自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失去“根”与“魂”。
传承弘扬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民族复兴便有了无比磅礴的凝聚力,国家发展便能获得无比坚强的意志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眺望新征程,文化重塑和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托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重要性
批判: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既有优秀元素也不乏文化糟粕。许多生活场景里的落后文化,无形中束缚了人们迈向现代的脚步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牢固的文化根基和精神魂魄,需要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
增强文化自信
借助互联网平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打破传播壁垒,以更加符合网民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繁荣绽放。同时,表现形式与内容创作上的创新,也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积极参与到文化符号的传承中来。
继承发扬
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虽是文字形式,却有一大部分来自口语,难免带有日常生活用语的特征,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书面化的口语,在传达私人情感方面,相较于规范的书面语无疑更有冲击力
网络语言的活力赋予人们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但我们不应付出语言粗鄙化和趣味衰退的代价。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
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书面语则经过重重校改,遵循固定语法,借助文字传达明确的意义,通过信息源管控和多重审校程序,形成了一个高度清洁的书面语环境
大众媒体必须考虑受众,遵守文明道德规范,提高分辨力和抵抗力,肩负起严格区分、审慎选择的责任
网络语言
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
首先是电脑的普遍使用替代了传统纸笔。
其次是现代传播与交流工具应用之多样,客观上带来了汉字书写习惯的改变。
学校汉字语文教育有所缺失
人们常常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交流或猎奇“八卦”,而不再关注文字的形体美和丰富的内涵
公共空间不良表达的干扰。如网络空间尤其是自媒体表达中错别字泛滥,广告、牌匾等乱改滥仿成语等现象
原因
我们要以积极、审慎、理性的态度顺应数字化态势,辨明原委,寻求守望与共享汉字的方法。
一是敬畏与热爱。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汉字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
二是通过认字与书写的基础教育传承汉字文化,共同领悟汉字之美。
汉字的教学应讲解字源字理,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措施
提笔忘字
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
年轻人把精力都投放在网络,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大家对网络语言可谓是张口就来,却很少倾听别人的说话技巧
网络语言表达虽然很多时候具有简洁明快等特点,却无意间丢掉了对传统优秀和现实文化的磨合,出现表达能力“断档”现象。
不能否认的是,表达能力下降也与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时下,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少于交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面邻居不相识;见到亲戚不会称呼;人们见面匆匆微笑了之等,都是一种折射。
语言表达日益匮乏
时代语言
作为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不离不弃的情感,击中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家园意识和集体感。
从精神层面来说,在影片宏大的故事设定、突破天际的想象和荡气回肠的叙事下,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行为逻辑
无论是牺牲、忍让、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还是执着的亲情纽带、向死而生的勇气;无论是对家园故土的眷恋和珍视,愚公移山一般的执着,还是影片中因为缺乏交流沟通而疏离的父子关系,都有很多现实中的投影。
从物质层面来说,一些道具细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关键性发动机的核心样貌参考了古代地动仪的设计,太空空间站的样貌则参考了古代计时器日晷,当中国观众看到时就会觉得无比亲切,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
在肯定《流浪地球》人文情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意义,《流浪地球》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建立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
要想撬动属于自己的“流浪地球”,就必须直面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去拼一个荡气回肠的胜利。
“流浪地球”
新时代文化现象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