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书笔记
2023-02-20 18:23:22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华稻蝗(学名:Oxya chinensis)是斑腿蝗科、稻蝗属昆虫。绿色或褐绿色,或背面黄褐色,侧面绿色,常有变异。头部在复眼之后、沿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缘具有明显的褐色纵条纹。前翅绿色,或前缘绿色、后部为褐色;后翅本色。后足股节绿色,膝部之上膝侧片褐色或暗褐色。后足胫节绿色或青绿色,基部暗色。胫节刺的顶端为黑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动物学史    
     中华稻蝗的学名最初为Crryllus chinensis Thunberg,1815,后来该种被移入稻蝗属(Oxya),学名成为Oxya chinensis (Thunberg, 1815)  
     体量大小    
     性别    
     体长    
     前胸背板    
     前翅    
     后足股节  
     雄虫    
     15.1~33.1毫米    
     3.3~6.6毫米    
     10.4~25.5毫米    
     9.7~18.2毫米  
     雌虫    
     19.6~40.5毫米    
     4.1~8.7毫米    
     11.4~32.6毫米    
     11.7~23.0毫米  
     生活习性    
     世代    
     中国北方每年发生1代,南方每年发生2代  
     越冬    
     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毫米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  
     时期    
     在中国江苏,越冬卵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间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陆续死亡  
     成虫    
     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上午8~10时和下午16~19时活动最盛。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幼虫    
     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就近取食田埂、沟渠、田间道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入田边稻苗,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台湾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向本田迁移的基数。秋冬季修整渠沟、铲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在稻蝗1、2龄期,重点对田间地头、沟渠及周围荒地杂草及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蝗迁移本田基数  
     生物防治    
     抓住3龄前防治适期,用蝗虫微孢子虫以225亿个孢子/公顷的浓度进行防治。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为蝗虫的专性寄生物,可引起许多种蝗虫感病,对天敌昆虫、人、畜、禽均安全。蝗虫感病后可明显影响其取食量、活动能力、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等,经口传播后在蝗虫种群内流行,还可经卵传至下一代,长期控制蝗害  
     药剂防治    
     抓住蝗蝻未扩散前集中在田埂、地头、沟渠边等杂草上以及蝗蝻扩散前期大田田边5米范围内稻苗上的有利时机,及时用药。稻田防治指标为平均每丛有蝗蝻1头。应注意在若虫3龄前进行。药剂可选用20%灭扫利乳油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4000倍液、90%敌百虫7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600倍液  
    
 
 
 
 
  0 条评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