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却有专长:中医基础: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2024-12-18 11:26:0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根据中医师承教材制作,用于中医 师承考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病因    
     病因,即指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中医学认识病因,主要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此种方法,即“辨证求因”。  
     六淫    
     概念    
     1.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
  2.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 :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邪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夹湿: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热易生风动血  
     4)火热易发肿疡。  
     疠气    
     概念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的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常见病如大头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霍乱、鼠疫等。  
     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内伤    
     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的精气、肝的精气、脾的精气、肺的精气、肾的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五志”,即五脏的情志。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损伤相应之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净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以引起各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病。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中医学认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    
       1.劳力过度 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2.劳神过度 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频繁而言。若房事不节,过度频繁,则耗伤肾精,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症。
  
    2.劳神过度 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频繁而言。若房事不节,过度频繁,则耗伤肾精,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症。
 过度安逸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久卧伤气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痰饮    
     概念: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
痰饮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需按治痰饮的方法治疗。
  
    痰饮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需按治痰饮的方法治疗。
 痰饮的致病特点    
     病机特点    
      ①阻滞气机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的进行。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饮多留于肠胃、胸胁、胸膈及肌肤,相对局限。
⑤病程长。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
    ②影响水液代谢的进行。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饮多留于肠胃、胸胁、胸膈及肌肤,相对局限。
⑤病程长。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
 病证特点    
     痰证    
     痰滞在肺,见喘咳咯痰;
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瞀;
若痰与气凝结咽喉,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瞀;
若痰与气凝结咽喉,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瘀血    
     概念    
     凡是因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致病特点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瘀血病证    
       瘀阻于心,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见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
瘀阻胞宫,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等。
  
    瘀阻于肺,见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
瘀阻胞宫,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等。
 结石    
     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结石,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常见的结石有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胃结石等。  
     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发病    
     发病是人体在某种条件下,生理功能状态、抗病能力、修复能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抗争的过程,是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正气与邪气是两个主要的因素。正邪相搏,正不胜邪,机体阴阳逆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即可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1.正气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祛邪外出;三是修复调节能力;四是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祛邪外出;三是修复调节能力;四是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
 2.邪气
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上述的六淫、疫病、七情、饮食失宜、痰饮和瘀血等,它们有的是一些物质性的致病原,有的是一些损伤性的作用因素。
    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上述的六淫、疫病、七情、饮食失宜、痰饮和瘀血等,它们有的是一些物质性的致病原,有的是一些损伤性的作用因素。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发病观的核心思想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二、体质与发病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发病迅速  
     徐发    
     徐发,指徐缓起病,感邪后缓慢发病  
     伏而后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开创了伏气学说的先河  
     继发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之时。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复发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  
     继病与并病的区别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未愈的基础上,继而发生的新的疾病。继发病必以原发病为前提,二者的病理联系比较密切。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地方,都是两个病先后出现,其实找到关键词还是不难区别的,那就是“病理和病位”
继发强调的是病理关系密切,二者有因果关系,而与《伤寒论》中六经传变没有直接关系。并病强调六经病位传变,但两个病之间没有绝对的病理上的因果关系。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地方,都是两个病先后出现,其实找到关键词还是不难区别的,那就是“病理和病位”
继发强调的是病理关系密切,二者有因果关系,而与《伤寒论》中六经传变没有直接关系。并病强调六经病位传变,但两个病之间没有绝对的病理上的因果关系。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子主题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虚实夹杂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  
     阴阳偏盛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而另一方不虚。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体现在:
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
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病机的主要特点: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而另一方不虚。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体现在:
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
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1.阴偏盛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2.阳偏盛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  
     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阴阳互损    
     定义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病机依据    
     阴损及阳,指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阳损及阴,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    
     是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为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为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又称真热假寒证。  
     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
1.亡阳多见大汗淋漓(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热而黏)、脉数疾躁动等危重证候。
    1.亡阳多见大汗淋漓(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热而黏)、脉数疾躁动等危重证候。
 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气的失常    
     1)气不足:又称“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气不足,则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则表现为该脏腑功能减弱的虚证。如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卫气不足,则易为外邪所侵袭。  
     2)气行失常:气行失常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的病理状态。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血的失常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出血: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3)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可出现于不同部位,各有其特征  
     血热,即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变化。血热多由于热入血分所致,如温邪、疠气入于血分,或其他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另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亦可导致血热。  
     气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指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3)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组织器官失养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5)气血失和,不荣经脉:指因为气血两虚,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3)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组织器官失养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5)气血失和,不荣经脉:指因为气血两虚,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特征的病理状态。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二是耗失过多,三是生成不足。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之产生的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的一系列病理状态。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2.气随液脱 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3.津枯血燥 主要是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4.津亏血瘀 指津液耗损而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脉道不滑利)的病理状态。  
     防治原则    
     预防    
     预防,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治则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正治与反治    
     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
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采用活血祛瘀的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采用活血祛瘀的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治标与治本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标  
     3)标本兼治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    
     理气血,是根据气血的不足,或气血的功能失常,或相互之间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而采取的治则。针对气血失调病证,可按照“余者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治疗,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协调。  
     (1)气病治则
  气虚则补
  气滞则疏
  气陷则升
  气逆则降
  气脱则固
  气闭则开  
     (2)血病治则
  血虚则补
  血瘀则行
  血脱则固
  血寒则温
  血热则凉
  出血则止  
     (3)气血同病治则
气病治血:气病血常随之而病,故治气宜治血。临床多在治气病药中加入治血之品,如补气时要顾其血弱与血瘀,降气或升气时要顾其血乱,使气血平和,相互协调。
血病治气:血病气必伤,血病须先治气,气和则血宁。如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瘀者,补其气而血利;血溢者,益其气而血自止等。
    气病治血:气病血常随之而病,故治气宜治血。临床多在治气病药中加入治血之品,如补气时要顾其血弱与血瘀,降气或升气时要顾其血乱,使气血平和,相互协调。
血病治气:血病气必伤,血病须先治气,气和则血宁。如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瘀者,补其气而血利;血溢者,益其气而血自止等。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一个原则。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都会对治疗产生影响。
  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一个原则。
  3.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  
    
 
 
 
 
  0 条评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