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教学目标思考过程
2016-04-07 19:39:58 1 举报
理解性教学目标思考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这种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制定理解性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然后,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和可评估性。 总之,理解性教学目标思考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师引导
教师表示,三维目标不是根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划分的,而是按照知识类型进行划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种类型知识的掌握,在理解性教学中都是存在的,因此理解性教学的目标可以按照三维目标的维度分类撰写。
理解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有传统教学设计中对目标制定提出的”清晰、明确、可测量“的要求,更注重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目标的关联性(由于理解性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需要在不同学习问题间建立关联),以及目标在学科中的核心地位(理解性教学的衍生性问题必须为学习内容的核心问题,理解性目标也应围绕学习内容的核心制定)。
那理解性目标的撰写与三维目标的撰写方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理解性目标需要按照三维目标进行分类撰写吗?
理解性教学目标的设计有3个要求:1)目标明确公开;2)目标必须相互关联;3)目标在科目中应占有核心的地位
大部分同学认为理解性教学目标的撰写不需要按照三维目标的类型划分。因为理解性教学中将对知识的识记作为达到“理解”的前提,不将其写入教学目标中。而三维目标分类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大部分为对知识的识记目标,与理解性教学的“理解”要求不符。
学习内容:理解性教学目标
可能是由于当前一线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更多注重记忆与复述,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撰写通常为对知识的“识记”行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撰写通常为对知识的“应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撰写更多为对知识的“感悟”。因此,造成我们误以为三维目标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尤其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大多数教学目标案例中多为对知识的记忆。这也是传统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与理解性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理解”为目标的区别的具体体现。
个人思考
提出问题
课时1学习
个人理解
同伴讨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