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6-05-25 11:29:4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2016tju】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环境概念
定义
哲学定义
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法律定义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 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 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 乡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科学中的定义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1)环境的中心 人类及人类社会
2)环境的功能 a.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
b.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
分类
【分类依据】 【组成部分】
环境的主体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空间尺度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环境的要素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环境的功能 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构成
自然环境
定义
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们 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构成
物质
空气 水 土壤 动植物等
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磁力等
自然环境
地壳运动 太阳稳定性 大气力量 水循环等
人工环境
定义: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
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后者也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两本书
寂静的春天 Rachel Carson
增长的极限
内容
环境问题不仅包括污染问题,而 且也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
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 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 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观点
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
1970年4月22日在美 国举行的“地球日” 游行活动。
斯德哥尔摩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会议提交文件:《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
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里约热内卢会议
1984年的“臭氧空洞”,引发了新一轮世界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
1992年6月3日至14日,里约热内卢会议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的指导原则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
《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比利时
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
多诺拉事件|美国
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
伦敦烟雾事件|英国
尘粒 二氧化硫。 4000多人相继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
汽油,碳氢化合物超量排放
四日事件|日本
二氧化硫、金属粉尘
水俣事件|日本
甲基汞化合物
富山事件|日本
金属镉,“骨痛症”
米糠油事件|日本
生产失误,多氯联苯
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一氧化二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
————
水蒸汽(H2O)、臭氧(O3)
危害
• 海平面上升 • 冰川消退 • 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以及荒漠化 •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国际行动与对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 巴西 里约热内卢
仅是一个框架协议,没有具体的减排目标
《 京都议定书》
1997 日本东京,2005年生效
规定6种受控温室气体
明确了2008-2012年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
发展中国家不必减排,但是必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哥本哈根协议》
2009 丹麦 哥本哈根
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
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大会,被喻为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 取的自主行动,
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中国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2005年为基准)
• 美国:2020年减排17%(2005年为基准)
思考题: 近几年世界各国有哪些重大气象灾害?试分析其与温室效应增强的联系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定义及其作用
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
紫外线的对生物影响的强度UV-C最强,UV-A最弱
均匀分布在平流层中的臭氧可有效吸收太阳光 中150~320nm的波长,
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的UVC射线的全部,以及大约90%UV-B射线。
形成与破坏机理
平流层臭氧的生成和消耗机制
光化学反应生成机制
O2 + hν(λ<240nm)→O+O
O2 + O→O3
2 O3 + hν→3 O2
消耗机制
Y+O3→YO+O2
YO+O→Y+O2
其净结果是:O3+O→2 O2
氟利昂
CFCl3→·CFCl2+CI·
CI·+O3→CIO·+O2
ClO·+O3→Cl·+2O2
造成破坏的物质
• 氯氟烃 :制冷剂,泡沫塑料的发泡剂 ,气溶
胶产品的驱雾剂 ,清洗溶剂。
• 哈龙 :高效灭火剂。
• 溴甲烷 :熏蒸杀虫剂。
• 四氯化碳 :清洗溶剂和灭火剂。
• 甲基氯仿:清洗剂
生物多样性
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
锐减的原因
大面积森林受到采伐、火烧和农垦,草地遭受 过度放牧和垦殖
对生物物种的强度捕猎和采集过度,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面积土地, 破坏了大量天然植被,并造成大面积污染
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原生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无控制的旅游,使一些尚未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生 态系统受到破坏
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对相对 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 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可能改变生物 群落的边界
国际行动
华盛顿公约 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管理
拉姆萨尔公约 湿地保护
波恩公约 候鸟等迁徙动物
生物多样性公约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采取措施保护基因 物种 生境和生态系统,使其长期地满足人类的各种现实和潜在需求,
长期地起到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保护物种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它们的生境,即建立相对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土地荒漠化
成因
自然因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乱砍滥伐
开垦草地
不合理的管理方式
历史动乱
酸雨
定义
酸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 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也就是PH值低于5.6的降水
成因
自然现象导致酸雨。
例如,火山喷 发后会降含硫酸或盐酸的雨,雷电可以 使雨水中含硝酸等
人类活动造成酸雨:
发电厂、钢铁厂、 冶炼厂、家家户户的小煤炉燃烧矿物燃料; 汽车发动机;焚烧垃圾等。
危害
水生生态
水体酸化,改变水生生态系统。杀死水中浮游生物,影响鱼的繁殖与发育。
土壤生态
土壤酸化,植物发育不良或死亡。
抑制土壤中有机物分解和N的固定,淋洗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植物
淋洗植物表面,损害 植物新生叶芽,加重 病虫害,导致森林生 态系统退化。
建筑材料
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控制
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 %的无机硫。
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环境管理、环境经济与环境法律是控制酸雨污染的一个主要手段
思考题 试分析排污权交易可能存在的弊端
Pops
定义
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简称,
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
能够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降到地表层,
对人类健康和环 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内容
有机氯农药
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 六联苯(HCB),
灭蚁灵, 滴滴涕(DDT),氯丹,七氯
工业化学品
多氯联苯(PCBs)
工业生产过程副产品
二恶英(Dioxins)、呋喃类
特性
高毒性
稳定性
蓄积性及生物富集作用
迁移性——蚱蜢跳效应
斯德哥尔摩公约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有机氯农药: 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 六联苯(HCB),
灭蚁灵, 滴滴涕(DDT),氯丹,七氯
工业化学品: 多氯联苯(PCBs)
工业生产过程副产品: 二恶英(Dioxins)、呋喃类
第三章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一次污染物
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原始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进入空气后,经过一系列化学或者光化学反应生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雾与霾
湿度
霾的湿度小于80%
雾的湿度大于90%
80-90%时 雾霾混合物 霾为主
厚度
霾比较厚 1-3公里,与清空没有明显边界 呈黄色或者橙灰色
雾有明显边界
TSP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PM10
可吸入颗粒(IP Inhaleble particles)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PM2.5
细颗粒物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 入肺颗粒物
水污染
七大水系
长江 黄河 珠江 海河 淮河 辽河 松花江
水体水质分类
一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三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 水域及游泳区
四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劣五类
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五类的水 不能使用
污染危害
污染水体
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工农渔业生产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固体废弃物
定义
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危险废物定义
危险固体废物的概念(WHO):
根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要求必须 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的废物,
以免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称 为“危险固体废物”
噪声污染
声级
为了衡量噪音的大小,人们把声音的强弱程度分成等级,叫做声级。
声级的单位是分贝(dB)。
功能区分类
0 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 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 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 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 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 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 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 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中国环境公报
第四章 资源与环境
资源定义
广义的资源
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
狹义的资源(自然资源)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通俗理解
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的成分。
自然资源的特点
有限性
区域性
整体性
我国的特点
资源总量大 人均占有少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溶氧量下降
再生水(中水)利用途径
农、林、牧、渔业利用
农田灌溉,造林育苗,畜牧养殖,水产养殖
城市杂用
城市绿化,冲厕,街道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
工业回用
冷却用水,洗涤用水,锅炉用水,工艺用水,产品用水
景观娱乐利用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湿地环境用水
地下水补给
地表散布,渗流区注水,直接注水
耕地资源
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到世界人均的40%; 分布不均匀:东南部集中了全国的90%以上;
自然条件差:耕地质量普遍较差;耕地地力退化迅速; 面临的压力: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
耕地被占用严重 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污水灌溉、酸雨、农药
矿产资源
#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第三位,第53位 #富矿少,贫矿多
#地区分布不平衡:中西部生产,东部消耗 # 规模小,生产率低:
#小矿多,大矿少。小矿20000多,大矿800多。煤矿中露天矿仅占7%
能源定义
一次能源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 太阳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天然铀矿等
二次能源
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 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氢气和焦炭等
标准煤
29.27兆焦耳 7000千卡
我国能源现状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村能源短缺
森林资源
价值
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净化环境
保护
强化森林管理
改变林业经营思想
加速造林、调整林业生产布局
加强林区保护
思考题 结合实际讨论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
第五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与生态保护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系统
定义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组成
生物组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组分
无生命物质
无机物
有机物
自然因素
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
类型
根据生态条件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森林生态系统等
草原 高山 荒漠等
过渡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人为干预程度
自然生态系统
没有或者没有明显地被人类改造的生态系统
如热带雨林、海洋、江河湖泊、高山;
人工生态系统
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 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
如城市、农田、人工造林、人工湿地、草坪等。
半自然生态系统
一个经过人类改造,但仍保留着本身重要元 素的生态系统。
如 自然保护区、农业生态系统等
功能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运动
信息传递
1)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 3)营养信息 4)行为信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实现这些功能的保证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当遇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 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
这种生态状况称为生态平衡。
脆弱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
其一,是这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其二,是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常常是深刻和全面的,它不仅能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
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区域的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思考题 内分泌干扰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危害?
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定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
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分类
• 按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按污染物性质: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化学污染;
• 按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 交通污染等;
• 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 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 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 局部污染;
大气污染
定义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
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源分类
产生源:工业、农业、生活、交通
排放源: 点源:工业排放口(烟囱)
面源:居民生活炉灶
线源:交通污染源
运动形式:
固定污染源:工业、生活、农业排放
移动污染源:交通工具
大气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
粉尘(Dust) 烟(Fume) 飞灰(Fly ash) 黑烟(Smoke)
雾(Fog) 煤烟尘(Soot) 总悬浮微粒(TSP)
气态污染物
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
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综合防治措施
• 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风能等的开 发利用。
• 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革新技术,挖潜节能。
• 提倡清洁生产:改造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洁净煤技术。
• 加强规划管理:调整工业布局,控制城镇工业人口,制定大气 污染控制目标,实行总量排放标准。
• 工业污染防治
• 机动车污染控
水体污染
定义
水体是指地表水(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总称。在环境科学
领域,水体不仅仅就是水,它还包括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水生生物和底泥,被当作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看待。
水质指标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水环境容量
废水处理
sbr
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
思考题 列举一种典型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每步去除的主要污染物。
列出主体工艺的基本原理
固体废物
定义
危险废物特征
腐蚀性(Corrosivity)、毒性(Toxicity)、易燃性(Ignitability) 、
反应性(Reactivity)和感染性(Infectivity)
放射性物品、爆炸品、固废综合防治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土壤污染
定义
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 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
物间接地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
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特点
• (1)隐蔽性或潜伏性: • (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 (3)后果的严重性:
来源
大气沉降(土壤酸化、多环芳烃和二噁英等)
污水排灌(重金属、多环芳烃等)
化肥农药施用(硝酸盐、多氯联苯(PCBs)、 DDT等)
固体废物堆放处置(各种污染物)
工业生产(石油、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等)
交通运输 全球物质循
噪声污染
定义
级别
特点
噪声污染是感觉公害
噪声污染具有局部性和分散性
噪声污染具有能量性
噪声污染危害的间接性和慢性
噪声污染具有波动性和难避性
控制途径
在传播路径上减小噪声
声源控制
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
核辐射
热污染
水体
威胁水生生物生存
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引发流行性疾病
城市热岛效应
新型环保建筑材
综合防治:控制人口数量,增加人工湿地, 加强屋顶和墙壁绿化,建设城市“通风道”, 完善环境监察制度等综合防治热岛效应
大气
光污染
类型
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灯污染
思考题 列举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提出相应的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与形成
寂静的春天
罗马俱乐部
增长的极限
人类环境宣言
我们共同的未来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中国的环境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
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原则,污染综合控制原则,公众参与
原则,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原则,等等。
循环经济
概念
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 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
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球共容的一个重要途径。
3R原则
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
第八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定义
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 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
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 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基本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手段 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绩效管理
环境管理分类
一、根据环境管理的规模划分: (宏观环境管理、微观环境管理)
二、根据环境管理的范围划分 (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
三、根据环境管理的职能及性质划分 (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监督管理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 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我国的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设计 施工 投产)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清洁生产制度
环境标志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环境规划的原理与内涵
研究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做出的安排和部署。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原理 在人与环境系统中,人类活动(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开发活动、规划或发展政策等)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也可能带来这三者的损失。这些效益和损失可以用一个标准(货币)来衡量,规定效益为正、
损失为负。环境规划的原理,就是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使所有效益和损失之和为最大
环境规划的类型
1 按规划的期限划分 • 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 计划。
2 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 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环境规划的类型
3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 按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 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 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 污染防治规划。
4 按规划性质划分 •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 护区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
1.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2. 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
3. 环境预测分析
4.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5. 进行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6. 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7. 环境规划方案的实
第九章 清洁生产
定义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 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 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 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 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核心
节能、降耗、减排、增效
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系统从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制作、运销、使用复用、再循环,
直至最终处置和废弃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