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十五讲
2016-08-16 19:54:5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政治学十五讲》是一本关于政治学理论和实践的著作,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本书通过十五个主题,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政治学的核心观念和实践应用。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当代政治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如民主化、全球化、民族主义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视角。总之,《政治学十五讲》是一本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政治学入门书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和分析能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政治权利及其限制
权力的定义
德国马克斯韦伯为权力下的定义:一般我们把权力理解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社会行为中,甚至不顾参与该行为的其他人的反对
而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和平的希望就建立在权力的平衡
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就掌握了社会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暴力往往是其后盾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生产资料者必然成为权力主体
物质财富:任何物质财富本身就代表着 一定的力量
暴力
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服从义务的形成主要通过培养权力客体的政治忠诚和认同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下,权力表现为唤起别人忠诚,尊敬和服从义务的能力
宗教也是在追逐一种权力
权力分配的理论和原则
精英主义模式
理论:意大利帕累托,莫斯卡,德国米歇尔斯
莫斯卡认为精英统治之所以能够实施,权力之所以在精英中进行分配,原因在于精英的组织化。一个有组织的少数对无组织的少数进行统治是必然的
寡头铁律:组织从来都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是组织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的政党也是 如此
可能会导致对民主价值的怀疑
多元主义
社会是由多个“少数”集团来统治的,决策被视为具有影响力的不同团体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
法团主义模式
国家听取社团,专家的意见,而社团在承认国家垄断的同时分享了政治权力。。看起来是做出决策,实际上是签署非正式方式下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模式
社会经济秩序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 手中,故政治权力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权力限制和实践
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把政府看成是必要的恶。马克思和恩格斯则采取更加激烈的看法,把国家成为社会的“累赘”和“肿瘤”,“最多不过是无产阶级在争取阶级统治斗争胜利后留下来的祸害”
政府有自身的“理性”即利益偏好,并非追求真正的公共利益
官僚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人员规模的最大化,以此增加自己升迁的机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政府寻租理论认为政府 也是追求自身 利益的“理性经纪人”
政治合法性及其危机
一种政治能够得以维护,一种制度能够得以持续,还取决于这种统治和制度下的人们对于这种统治或制度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换句话说,这种统治或制度具有合法性和正统性
政治合法性被理解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它研究的是公民产生对国家和政府的政治忠诚,将政府权威视为正当的道德条件
政治合法性的含义
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是某一法律的制定是否符合程序,一般指是否符合宪法规定;而政治意义的合法性强调的是人们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法律当做合理的东西加以接受
合法性概念也被理解为将权力转为权威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一个政权赢得民众支持和认可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根本制度合理,有的是某个政治领袖受人拥戴,有的是因为某种意识形态受到偏爱,有的是某一届政府受到欢迎,有的因为某一政策使民众收益
如果民众对政权的认可和支持来自短期的可变因素(某人,某政策等)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该政权的合法性存在一定为题
缺乏合法性或合法性资源严重不足的政府,往往完全或主要依靠暴力,表面稳定,其实危机四伏,一旦内斗或强人个人
命运变化都会影响到统治的稳定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秩序是以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的基础
马克斯韦伯:客观因素,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存在2主观因素,被统治者形成了对统治者的服从义务,权威型(世袭君主制),个人魅力型(革命型领袖),法理型(现代官僚制)
暴力威胁下的服从最终变成了服从的习惯,“今日的权威是昨日权力斗争的结果”
镇压起一时作用,但它会丧失使合法性进一步丧失
政治合法性危机和政治革命
资本主义的合法危机
他们力图降低大众对政府的期望,并通过将国家责任转移和分担给私人的方式来大幅削减国家责任
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中国也在通过政策,政绩因素来巩固合法性
权威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政治上集权统治,高度控制,经济上适度自由实行市场经济。被称为威权国家或权威国家
既缺乏合理化制度基础,又没有感召力的完整意识形态基础。威权政治都倾向于运用“国家目标”,“发展计划”来说明,只能把政绩当做合法来源,并反复强调这种经济增长在其他政权下是无法实现的
权威政权的合法弱点在于将合法基础建立在短期的可变的唯一的因素(经济)上
权威国家应对合法失效的方法:1、渲染民主失败的案例2、强制服从3、挑起外部冲突,并诉诸民族主义4、穿上民主合法化的外衣,比如做出民主化的承诺5、毅然决然,因势利导结束威权统治,导入民主体制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共和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民主过程,代议制度以及各种透明化的程序。自由主义告诉我们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简历在法治和限制国家行为的基础上
还必须通过以下原则和途径建立广泛的合法性基础
1、程序合理化原则(根据韦伯 的关于法理型理论,合理的规则和程序本身就是一种权威)2、公共供给和服务原则
政治结构与功能
国家如何产生
暴力论,契约论,自然演化论,阶级对理论(马克思)
国家及其形式
阶级对立论
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的产生使得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对立,氏族社会原有的公共权力及其组织制度已失去共同利益的基础。奴隶主阶级为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公共权力于是它利用自己的经济统治地位,创设新的机关和官职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国家由此产生。
国家是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陷入不可调和的对立而又无法摆脱的结果
国家的形式
驱里上多德曾经对希腊城邦进行比较研究,在希罗多德(Herodotus)和柏拉图天于政体分类研究思想的基础上,根据
(1)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人数和(2)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两个标谁,将国家形式分为三类6种(见下表)
政治制度及评价
制度是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些列规范
邦联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它是若干独立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一种松散的国际组织
多党制被认为不利于实现政府稳定。由于靠派众多,而政府的组或又取决于党派充选机制作用的结果,多党制国家中某一政党要赢
政府,这种政党联盟一旦破裂,即造成政府应如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期间(1946-1958),政府更达20次,最长的一后政府任期仅一年多,最短的只有两天。又如意
大和1946-1983年政府更达4次,平均每届政府伍期约为10个月
政治制度是“在各种社会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见中,从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这些歧见的程序和组织环节中脱颖而出的。社会力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力量之间日趋频繁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政治组织和
程序并从而最终产生政治制度的先决条下结论:(1)一种合法的制度应该是得到广泛认同的制度,即使是统治阶级强加的制度。也要尽可能实现合法化:(2)不论其合法性
如何。一种运行中的制度实际上是共同体肉不同意志和社会力量均衡妥协的产物:(3)共同体内新生意志和新生力量的产生将打破原有的均衡,构成制度变迁的内因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揭示了以往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上层建筑”不过是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强加于社会且使其凌驾于社会智商的强制性制度
政治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人们会为了共同的利益集体行动,但当集体人数越多时,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而导致愿意集体行动的人呢越来越少
信仰
现实生活中,人们采取怎么样的行为方式和做出决定取决于他如何看待和理解他周围的世界
政治决策的制定与评估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世界秩序与全球化
于是改革的关键
那从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变成了如
何遣词造句的文字描述
政治的基本问题
制度的建设
罗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承袭了古希腊的流行看法,认为国家政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从君主制退化到借主制,然后又被贵族统治所代替;而后贵族统治又先
后被寡头统治和民主政制所代替,接着再倒退回暴民政治;经过一段
无政府状态后又回到原始君主制。
混合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形式
罗马执政官类似于君主制,罗马元老院
类似于贵族制,人民则代表了民主制
波利比乌斯认为,军事的成功只是表面的成功
优良的制度安排才是大国崛起的标志和根本保障
什么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创始人,也是政治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
“善”(Goodness)的学问。“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
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间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
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
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
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政治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治就是国家的治理
孙中山:政是众人的意思,治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价值性解释
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为确立政治的价值评判标准提供了依据
神学性解释
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时的合法性基础
权力性解释
权利的分配和使用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思维向度,他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求和应用,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管理性解释
政治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政策
政治可以被定义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协调的角度
政治又可以被定义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
参与
政治还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归纳为四种概念和观点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
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
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
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
马克思的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
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
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正如列宁所说。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
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作为社
会经济基础的要素,特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引发政治变革
国家政权决定及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个同阶动
和利益群体为争取国家政权而展开的斗争就成
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阶级是政治主角,
阶级斗争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
有人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
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均向是值得区分和关注的。一种倾向认为政治就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兴起,商人逐渐强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更为基础的
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经济关系的变革最终引发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逐渐参与政权,这种由
经济关系支配的欲望,不可避免要在文化上有所体现,人们迫切希望出现能反映这种心态的
文化形式
两种倾向
政治是一种斗争的艺术
20世纪德国权威主义代表卡尔·施密特
政治是一种谈判妥协的艺术
集体决策、劝说,讨价还价,协商
自由民主政治的实质并不是“主权在民”,而是能
在任何情况下,都坚信民主平等的争论而不诉诸暴力
诉诸暴力是“前政治”时期的手段
泛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process),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世界如何构成,人是什么,人应该平等还是有贵贱之分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生活等等
不同的理念会导致不同的实践
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政治学研究往往在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分界线上左右摇摆,试图在两
种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一是对秩序的需求,以商保公正社会的稳定性:
二是个人对自由的需求、以确保个人的自主性和社会的活力。前者专化
为权力、后者表述为权利。所以内战和混乱过后、政治理论会倾向于强
调持秩序:高压管控过后,政治理论会倾向于虽调自由、多元与不同意见的合法性。
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要过集体生活,就存在一个组织问题。那
么、人类社会生活到底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合理,即符合所谓“正义”原则?这
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比如、在什么样的政治
形式才是最理想的形式的问题上、形成了君主
制,民主制、贵族制等理论:在什么样的权力
结构才算是最佳的结构的问题上、形成了集权
制与分权制以及权力制衡的理论,等等。
总之、政治学是研究如何组织社会集体生活的学问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政治哲学研究
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还址外。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所
谁。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支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
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政治理论
政治哲学理论
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值得最求
政治科学理论
显示政治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
政治科学研究
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不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比如
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
政治研究的现状和历史
政治研究在中国
诸子百家围绕着以“神”与“人”、“礼”与“法”、“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
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家,以商峡、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代表的道家,以墨了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
儒家和法家的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儒家以处理君臣,臣民关系为线索,形成将政治研究和伦理道德想结合的研究思路。伦理和政治不分。
儒家杂糅各派学说,结合神的意志,给了政治神学性解释
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
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早期西方文化和以孔、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样,都把人类的善、幸
福和正义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
亚里士多德则区分了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界限,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人群之善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
王国的发展促成民族国家的产生,加剧了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冲突
人类发展史上必然有个神学和宗教占主导的时代,欧洲就是中世纪。对“终极原因”的探讨导致了神学理论的产生
人们在神学的框架下为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政治现象提供终极性解释,为政治提供合法性
所谓的信仰,无非是社会生活的神学性解释。
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中世纪民族国家的兴起是促使宗教势力衰弱的一个原因
如法国的宗教改革
民族国家的兴起,宗教改革等几乎同时代(忘了谁说的了)
二是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摇篮的城市的兴起;
三是14世纪兴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
四是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 Reformation)。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Niceolo Machiavelli,1469-1527),
他的理论以研究现实政治为核心,提出政治的目的是神而是人口,这标志着政治观念的历史性革。
马基雅维利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个人文主义者,他写了《君主论》
对政治的看法是“一切政治都是对权力的争夺”
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
理论
这里面的约翰密尔就是18世纪启蒙时期的写了《论自由》的人呢
19世纪后期的尼采,叔本华在文学上属于现代主义的代表
个人主义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霍布斯曾经指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政治权威,
就会陷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那是一种孤立贫穷野蛮的自然状态
公共权力如何产生?合法基础是什么
这个主要体现国家起源的种种讨论,形成神权论,强权论(暴力论),社约论,功利论,进化论
服从是服从神意,是服从功利的计算,是 服从暴力的被迫,是服从社会契约,是服从风俗习惯
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
公共权力如何构成,他的组织形式是什么
公共权力的实现方式是什么
公共权力的公共政策如何做出,如何保证其最大的效益
功利主义与制度设计
政治研究的概念与范畴
概念混乱的原因
概念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凭借它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思考,批判,争论,解释和分析,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知识
政治争论经常被归结为为了某一个术语的合法性意义而展开的斗争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抽象概括。这个是它的定义,但重要的是它的价值,因为它是推理过程的基步骤。概念是我们进行思考、争论、解释和分析的工具。
要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就要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而要赋予世界以意义,就必须构建概念体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概念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对
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随意使用。而又有因为价值观的不同,给同样的名词赋予不同含义。概念的混淆使用,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总也无法达成一致的障碍
,最典型的话题就是“民主”,“自由”,“平等”“歧视”“信仰”等等
概念的滥用,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随意使用,部分原因在于
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为同样的的名词 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政治体系概念和其他社会体系概念相混淆
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名词混为一谈
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体系
里用独裁和民主之类的
民主和独裁是一种政治体系,在于参与决策的多数人和少数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在于经济活动由私人还是政府控制
政治概念的泛化使用所造成的概念混淆
原生概念和衍生概念之间的混乱
民主概念的泛化一一人们不仅(或者根本就不是)用它来表达与民主这个概念相
符合的现实政治生活状况,而且(或者而是)用它来表达自己在价值上所喜好
的一切“美好事物”是民主价值得到普遍认同的结果,
根据不同价值取向解释政治概念所引起的混淆
政治概念的类型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抽象概括,它是推理过程的基步骤。概念是我们进行思考、争论、解释和分析的工具。
要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就要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而要赋予世界以意义,就必须构建概念体系。概念是
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
价值被认为属于主观意见的范畴,不存在真假的问题;而事实是属于客观状态的范畴,可以被证明真假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概念之中,价值,信仰,争论等都存在于概念之中
政治学概念体系的构成
权威(威权)主义指相对集权的政治上实施强控制
而经济上放任自由的国家所实施的政治统治
政治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哲学研究传统
经验研究传统
科学研究传统
政治 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
利用经济学理论的方法,在个人行为纯属理性自利行为的假设之上建立分析模型,这些被称为“正规理论”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
批评者认为它过高估计了人类的理性
科学在最初含义来自法语,仅指知识而已,后来 成了诸如物理化学等依赖于精确测量和数学运算的自然科学的代名词
政治学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先例可循。渐渐地,你就学会了归纳。当归纳得到进一步证实时,我们就把它叫做理论
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
价值体系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组织安排的深层结构。这套价值
体系提供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以它为基础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理念和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价值体系的构成和意义
政治价值体系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它是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它的作用在于:(1)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向和目标;(2)提
我了人们行为评价的标准;(3)规定了社会生活组织安排的基本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的制约。这是一种政治经济分析观点。根
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基础。在下图所示的社会结构中,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是最快的。它的变化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进
而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产生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正义”意味着对“权利”的合理(平等)分配,而“权利”的合理分配就体现在“个人”与“集体”(或社会)互动关系的各个
方面:在个人与公共权力(国家/政府)关系方面,追求“自由”;在社会组织与公共权力(国家/政府)的关系方面,追求“自治”;
在个人-社会组织-公共权力(国家/政府)三者关系方面,追求“民主”和“平等”;在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方面追求“宽容”。
政治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含义
正义划分1
程序性正义
指形式的正义,产生结果的方式
实质性 正义
真实的(内容性)的正义
正义划分2
法律的正义
法律的正义指的是根据错误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的结果来实施惩罚
社会的正义
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的分配
“新右派”认为把正义这样的道德原则应用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上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属于经济事务
子主题
权利是做某种事情的资格或正当性
积极的权利观
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阶级不平等,从积极的权利观念出发,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
“新右派”(New Right)人土由于认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会助长个人依赖性而大力谴责积极的权利观念。
生态主义者更是要求将权利进一步扩大到动物和植物,保守派和社群主义认为倡导权利会导致利己,削弱道德
消极的权利观
自由主义者从消极的权利观念出发,把权利视为个人抵御专制政府的手段:
自然权利被提出来解决社会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
政治服从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服从公共权力。就是一个政治合法性的问题
神学解释已经淘汰,社会契约论给出了解释
自由
自由是一个人按照其意志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自由一般划分为两种,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不受干预
古典自由主义
消极自由也限制了政府的发挥,降低了政府的道德责任
新右派和国家主义把国家政治权威压缩至最低限,是自由的敌人
消极政府模式
积极自由
强调自由的能力
积极政府模式
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扩大国家的责任范围,是自由的保障
保守主义把自由是为对义务和责任的心甘情愿的认可,其极端代表就是法西斯主义
比如火影里的“宁次”
自由的价值
浪漫主义者强调自由内在的价值,自由是最深刻的人性的需要,马斯洛为代表。功利主义者强调自由的外在价值,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
平等
左派:支持
促进社会一致和利益分享,强化社会凝聚力
促进社会正义
扩大自由,免受贫穷之苦,满足基本需求实现自己目标
社会平等要求人们平等获取社会资源是其他一切法律平等政治平等的基础
右派:反对
社会平等是不正义的,因为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人,又才能的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社会平等使得经济停滞,削弱动机,压制欲望
社会平等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是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是单调的一致,社会的多样化和活力和生命力遭到破坏
自由和秩序的平衡关系也是政治理论的核心主题。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宠爱自由,认为
人的理性能力能够保证人们做出聪明的选择而保守主义强调秩序至上,认为人是软弱的、
有限的甚至是腐败的动物,需要有权威凌驾其上。
以密尔为代表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自由会促成人类的繁荣:而当代思想家弗洛姆(Erich Fromm)却对“自由的恐惧”(fear of freedom)给予关注,
认为在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后果又不确定的情况下.自由也会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负担。特别是在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人们可能
倾向于逃避自由(flee from freedom),寻求服从集权领袖和极权主义国家下的安全稳定。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说明法西斯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产生的原因。
民主
支持民主
反对民主
不同价值取向对于政治安排和政策的影响
高税收高积累高福利来保障国家的富裕,增加平等比重富国战略(对 穷人有利),还是低税收低积累低福利来促进民间发展,减少平等强民战略(对富人有利)
穷人的左派理论,富人的右派理论
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 和作用
一个人在教育和 社会化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和意识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他在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
候都是占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社会物质力量,同时也支配着社会的精神力量,掌握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社会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富有欺骗性的,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保证阶级服从
意识形态当做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它使某种行为和安排合法化;使人们在某种目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
宗教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为俗世的各种行为提供合法性理论
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分布状态
主要意识形态理论的主张和分歧
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
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但更认为机会平等
自由看来,民主是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
最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
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
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
古典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必要是以为确保秩序和安全,恶是因为他使集体 意志凌驾社会之上
保守主义
它的产生是对以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保守主义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和态度面对社会重大变迁。
它极力抵制来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压力,为深陷重围的传统社会秩序辩护。
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
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表达了维护旧秩序和旧制度。反对社会变革的愿望、那么,工业资产阶级取代保皇势力而成为社会主力以后的保守主义,虽然也继承了保守
主义的传统,如对传统、财产、秩序等的看法,但他们保守的已经不是旧的封建制度和秩序,而是传统自由主义的制度和秩序。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
当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站到其对面的时候,保守主义站在对立面,反对自由主义的社会变革思想
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革命社会主义
改良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
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思潮,一种哲学,20世纪的无政府主义则主要表现为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男男女女,企图组织起来去破坏社会结构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气质,却是一股推动社会不断自有方向前进的力量。从这意义上讲,无政府主义并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经济或者政治理论而是一种造反精神或反叛情绪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相信民族国家至上的极右政治意识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促发了战败国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民主价值在欧洲尚未完全取代旧的独裁主义价值,有产阶级和精英集团对社会革命的恐惧;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加重 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民主化与制度化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