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发病
2016-11-16 20:17:0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急性肾衰竭发病机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肾缺血
肾灌注压降低
失血、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血压降至10.7kPa(80mmHg)以下时,肾血流量失去自身调节,肾血管平滑肌收缩,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和GFR降低。
肾血管收缩
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休克、创伤或肾中毒 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入球小动脉敏感 肾皮质外层血流量减少最为明显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入球小动脉管壁张力下降,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近曲小管及髓袢升支粗段受损 ,对钠重吸收减弱
远曲小管尿液中的Na+浓度升高,刺激致密斑分泌肾素
远曲小管尿液中的Na+浓度升高,刺激致密斑分泌肾素
激肽和前列腺素生成减少
肾髓质间质细胞合成扩血管的激肽和前列腺素E2减少
缩血管的血栓素A2相对增加,导致肾血管收缩
肾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血液粘滞度上升
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多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破裂、血红蛋白释出
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作用
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粘附于血管壁
微血管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使肾微血管口径缩小
白细胞附着于微血管壁
肾微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肾小管阻塞
肾缺血以及肾中毒引起的ATN: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碎片
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等引起的ATN: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形成的管型
其他:多发性骨髓瘤本周蛋白、磺胺等药物结晶、尿酸盐结晶
原尿反流
ATN: 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
肾间质水肿 :肾小管受压,阻塞加重
肾间质水肿 :毛细血管受压,肾小管供血进一步减少
细胞受损
肾小管细胞
小管破裂性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基底膜破坏
肾小管各段都可受累
肾毒性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大片坏死,但基底膜完整
主要涉及近曲小管
大多数急性肾衰竭病例以肾小管细胞功能紊乱为主,而非坏死
内皮细胞
激发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以及毛细血管内凝血
内皮细胞窗孔变小、甚至减少,可直接影响超滤系数
放舒血管因子减少、缩血管因子增多,造成肾血管持续收缩
肾系膜细胞
机体释放的血管紧张素和ADH等体液因子
外源性毒物(如庆大霉素、硝酸铀等)
细胞损伤
ATP产生减少及ATP酶活性降低
自由基产生增多与清除减少
磷脂酶活性增高
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和还原型GSH减少时,磷脂酶A2活性增强,分解膜磷脂
细胞骨架结构改变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