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读书笔记
2016-11-18 20:59:1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草稿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政府在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中处于信息劣势
难以观察业绩,实行有效激励监督
采取行政干预
以行政为基础的考核指标,如:下岗工人指标,税收指标
以行政为依归的激励措施——政治晋升
企业目标由价值最大化变成目标多元化,经营者付出和企业业绩关系更模糊
公有产权使政府无法退出
薪酬管制
滞后刚性的薪酬脱离实际
多元报酬体系
在职消费
政治晋升
文献综述:
公司股权分散
管理层持股较少
公司资产配置于管理者而非股东
卸责
获取额外津贴
在职消费
追求非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从信息成本角度
监督激励信息成本高于收益
少于
默许在职消费等
降低薪酬,达到市场均衡
企业价值不变
外生的机会主义
在职消费等的内生性
国外文献
国内文献
货币报酬低,升迁机制异化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对比薪酬差距大
经理自我激励
侵吞企业利润,国有资产
在职消费
结论
通过国企非国企的均值t,国企与非国企绝对薪酬相近,非国企相对薪酬大于国企
在职消费回归相对薪酬
对国企:相对薪酬越低,在职消费意愿越强
对非国企:不存在
国有企业在职消费与绝对薪酬正相关
薪酬管制对激励效率(业绩)影响
全样本:相对薪酬显著提高业绩,在职消费显著降低业绩
国企:相对薪酬无影响因为已被限,在职消费显著降低业绩
非国企:相对薪酬提高业绩,在职消费不显著说明高管不通过在职消费进行自我激励
说明国企薪酬被管制,与员工薪酬挂钩
国企高管提高员工工资
在职消费内生于国企薪酬管制
高管薪酬、风险承担与银行绩效:
中国的经验证据《国际金融研究》宋清华,曲良波
高管薪酬与风险承担关系,即高管短期行为
限薪
风险怎样变化
结论得出呈倒U型关系
前半段高管薪酬增加使风险承担上升,因为
风险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公司监管滞后
后半段高管薪酬增加使风险承担降低,因为
风险超出承受范围
高管自利考虑
避免惩罚,增加职业稳定性
《管理者薪酬、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基于合作博弈的分析视角》
思路一
高管薪酬与风险承担关系
限薪
风险承担变化
思路二
限薪
降低风险承担
薪酬与风险承担关系
增加在职消费
薪酬与在职消费关系
增加在职消费
降低风险承担
辞职
薪酬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管理层权力为重要影响因素(卢锐2008)
显性薪酬
年薪
基本工资
短期激励:绩效奖金
股权激励
在职消费
企业绩效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
解决方式
监督
激励
委托代理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契约视角
Nash讨价还价力理论模型
国外文献
结论
全样本薪酬与在职消费
全样本管理层持股与在职消费
毛利润与在职消费
在职消费降低公司业绩
薪酬,股权激励提高公司业绩
薪酬不影响在职消费
薪酬激励有效性低
高持股抑制在职消费
持股比例反映在职消费成本
毛利润增加在职消费
在职消费为高管分享利润形式
薪酬激励不至于完全无效,因为奖金与公司业绩相关连,股权激励也有效
《高挂薪酬,风险承担与公司绩效》孙路,厦大硕士论文
国外文献
高管薪酬对公司业绩或股价波动敏感性越高
高管薪酬与风险承担正相关
高管过度关注公司业绩
采用高风险决策
公司风险增加
薪酬与业绩不挂钩
高管为保持现状厌恶风险
公司风险降低
薪酬政策
提高持股比例,配给期权
薪酬激励多样化
报酬固定
仍与业绩挂钩,如绩效奖金
国企控制人为政府,存在所有者缺位
代理问题更严重
高管以权谋私实现高收入
国企追求社会公平
薪酬受到管制
国企不一定追求业绩最大化
高管不能显著影响业绩
高管无意愿提高业绩
高管无能力提高业绩
薪酬与业绩不挂钩
国企高管厌恶风险
国企用政治因素考核高管
政治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公司风险承担水平低
子主题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
风险承担水平更高
资本支出更高
R&D投入更高
与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正相关
子主题
子主题
投资机会利用更充分
更高的创新积极性
促进长期发展
风险承担水平低
回报稳定
收益较低
自由主题
业绩变化
国外文献
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
总经理个人特征
企业年度盈利预测偏差
高管薪酬相对比例
风险承担
盈利波动性
股票回报波动性
负债比率
企业存活可能性
R&D支出,资本性支出
风险承担
盈利波动
股票回报波动性
负债比率
企业存货可能性
R&D支出,资本性支出
结论
过度自信有利于风险承担
高风险承担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高风险承担提高企业价值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有效性研究》刘银根,经济管理
委托代理关系
利益冲突
监督,激励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