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书发展源流
2019-10-28 18:16:0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古代兵书发展源流...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二 历代兵书    
     1 “兵圣”孙武及其“兵经”《孙子兵法》  
     2 战绩煌煌的吴起及《吴子》  
     3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  
     4 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膜兵法》  
     5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  
     6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  
     7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8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  
     9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10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11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12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13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  
     14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  
     15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  
     16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17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忘》  
     18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19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20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2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厂名将传》  
     22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23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24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25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一 发展源流    
     1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通过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字记载了军队编制,战车数量,闻警出征,征讨对象、地点等  
     还不是兵书,只是从侧面反映了商、周的某些概况  
     随着战争和军事活动增加,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能传布四方、留存后世的兵书  
     2 最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迄今尚未发现著述年代最早的完整兵书,从古籍中发现早期兵书  
     成书年代不可考,大致西周晚期已经问世  
     成书风格非一人一时之作,是西周晚期兵家的言论汇集  
     “有德不可敌”是《军志》总结战争起因和胜败得出的结论  
     “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等要求战争要量力而行  
     3 兵书著述的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    
     春秋中期    
     逐渐改革田制、赋制、军制,扩大兵源和军赋  
     废除世袭领兵制,集军权于国君,凭虎符,印玺调兵遣将  
     实行将相分职和按军功晋爵行赏的军功制  
     青铜兵器已经发展成熟  
     不完全统计军事行动达438次,规模较大376次  
     战国    
     晚期    
     铜铁兵器大量制造并成建制地装备军队  
     改进了强弓劲弩,步兵,骑兵和步站,骑战开始替代车兵和车站  
     兵戈不可一日获止,战争次数不可详计,“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冲破了“闻丧不伐”“不鼓不成列”等陈腐说教,产生了伍子胥,孙武,吴起,范蠡等军事家  
     流传至今的兵书有    
     孙武《孙子兵法》  
     吴起《吴子》  
     司马穰苴《司马法》  
     孙膑《孙膑兵法》  
     尉缭子《尉缭子》  
     姜望即姜太公《六韬》  
     失传的兵书    
     《范蠡兵法》  
     《伍子胥兵法》  
     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兵书著述高潮顿时消失  
     自汉至唐所著兵书不多    
     《黄石公三略》  
     司马彪《战略》  
     《握奇经》,作者代考证  
     《李卫公兵法》《李卫公问对》  
     李荃《太白阴经》《阃外春秋》  
     兵书注释盛行    
     许慎《六韬注》  
     沈友《孙子兵法注》曹操《注孙子》  
     4 兵书著述的创新:宋代    
     春秋战国时期兵书著述一大批兵书,自汉至唐整理和校注形成相对稳定体系  
     宋代在前人基础上在内容和体例上又有力创新的兵书  
     宋代    
     中央军事集权制加强,军事技术划时代发展,  
     错综复杂又频繁战争,为新型兵书提供了丰富著述素材  
     《中国兵书知见录》两宋兵书559部,3865卷  
     宋代兵书特点    
     开了官修和校订兵书的先例  
     创造了兵书编纂的两种新体例  
     反映了火器预冷兵器并用时代军事技术特点  
     增加了军事地理内容  
     5 兵书著述的第二次高潮:明代后期    
     明代兵书特点    
     论述重点已经从一般的兵法、谋略、战法和阵法,转向火绳枪炮和新型战车,战船大量使用条件下的军事建设和作战理论  
     兵书编纂的体例已明显地区分为大型综合性的专题性两大类  
     孙元化与焦勖(xù)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研究火炮制造与使用,基本上脱出了阴阳五行化生,君臣伦理学和经验描述的旧轨,奇门遁甲,风云杂占和方术迷信之雾已为之一扫  
     明代后期兵书都十分重视军事技术研究:认为智谋良将,精炼士兵与精良利器是缺一不可的制胜三要素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兵书第一次著述高潮,具有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学奠基的意义  
     明代后期形成兵书第二次著述高潮,使得我国古代军事学发展为一个包容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在内的完备体系  
     6 兵书著述(含译)的第三次高潮:清代后期    
     魏源林则徐等倡导放眼世界采集新鲜资料,编写适合新兵书,使国人知夷师夷御夷制夷的知识和手段  
     (1)新书编译的倡导    
     林则徐清代编译新书第一人,编译《四洲志》  
     魏源在林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2)对西方军事书籍的翻译    
     西方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书籍翻译和流传,是鸦片战争放眼世界所取得重要成果  
     冲击了老大而陈腐大清守旧和排外的保守思想  
     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式著述新型军事著作  
     (3)新型兵书的编著    
     不停留对兵学经典章句反复吟诵  
     不满足对国外现成军事理论依样画葫芦  
     而是力求在吸收其新鲜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成适合当时国情的军事理论  
     清代后期出版兵书,主要翻译,编著和对古代经典兵书的辑注三大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实为清代以来所罕见,出版和流传使徘徊于低估达200年之久的中国兵学又获得了上升的活力,形成中国兵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