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学科的诞生
2020-02-26 07:49:39 12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司治理 新兴学科的诞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1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企业制度的演进
古典企业制度
合伙制
业主制
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股权结构的分散化
有利
不利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伯利和米恩斯
1.2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主题
国内
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与腐败问题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政策层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研究关注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化,学者们的研究 集中在两个焦点问题上。一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如 何分配与制衡;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如何处理新 老“三会”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 概念的引入
国外
如何控制公司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权益
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剧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
股东诉讼事件的大量增加
机构投资者(例如:基金)力量的增大
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
公司内涵的界定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
股东、董事和经理关系论。马克· J·洛(1999)
控制经营管理者论。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
对经营者激励论。梅耶(1994)
股东,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相关利益者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普罗兹(1998)
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希克(1993)
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布莱尔(1999)
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狭义:钱颖一(1999) 广义:科克兰和沃特克、李普顿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6)
企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论。 张维迎(1996)
保护所有者利益,监督激励经营者论。 周小川(1999)
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杨瑞龙(1998)
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不足之处: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的理 解为相互制衡,而忽视了科学决策。二是只关注公司治 理结构,而忽视了公司治理机制。
两个方面 的观念转变。一是从相互制衡转向科学决策;二是从公 司治理结构转向公司治理机制。
1.3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公司治理学产生的必然性
复杂化
焦点性
高校学科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司治理学在管理学科中的地位
公司治理学和其他专业管理学的区别主要表现 在: 第一,战略导向/任务导向 第二,对公司是否被恰当地决策与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与控 制/业务经营管理。 第三,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和具体管理的正当性与有效 性/使专业经营管理更有效率和效力。
公司治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
应用
新兴
公司治理学的特点
(一)科学性 (二)艺术性 (三)技术性 (四)文化性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二)制度分析方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四)实验研究方法
经理人员腐败的表现形式
在职消费膨胀
侵占和转移企业资产
信息披露不规范,报喜不报忧,对重大经营活动不做 出应有的解释
经营行为围绕着个人眼前的成绩、地位和利益展开
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工资、奖金、集体福利等收入增 长过快,侵占企业利润
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搞“黑箱操作”
置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于不顾,搞不分红或少分红, 大量拖欠债务
抵制兼并重组
公司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股东、债权人)的划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