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体通风廊道换热性能的解析及模拟研究
2020-09-15 10:07:0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坝体通风廊道换热性能的解析及模拟研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5 坝体通风廊道换热性能的解析研究
5.1 物理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的假设简化
5.3 求解导热问题的解析解
5.4 坝体通风廊道温降的解析解结果
5.4.1 相同温度、不同流速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分布情况
5.4.2 相同流速、不同温度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分布情况
5.4.3 相同温度、不同流速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变化之比较
5.4.4 相同流速、不同温度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气温趋于壁温时洞长预测
5.4.5 相同温度、不同流速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壁面温度分布情况
5.4.6 相同流速、不同温度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壁面温度分布情况
5.4.7 相同流速、不同断面半径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分布情况
5.4.8 相同温度、不同断面半径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分布情况
5.4.9 某种工况下廊道壁体内部温度分布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理论、CFD模拟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6.1 相同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理论解与CFD模拟结果的比较
6.1.1 0.1m/s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理论与模拟结果比较
6.1.2 0.5m/s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理论与模拟结果比较
6.1.3 1m/s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理论与模拟结果比较
6.1.4 2m/s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理论与模拟结果比较
6.1.5 3m/s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理论与模拟结果比较
6.2 相同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CFD 模拟结果的比较
6.2.1 0℃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2.2 10℃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2.3 15℃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2.4 20℃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2.5 25℃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2.6 30℃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2.7 35℃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理论解与模拟结果比较
6.3 相同工况下理论、犆犉犇模拟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6.3.1 研究对象及物理模型的建立
6.3.2 相同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出口气温理论、CFD模拟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6.3.3 相同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温差理论、CFD模拟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景洪水电站坝体通风廊道网络节点法研究
7.1 通风网络模型简介
7.2 图论的基本知识及理论
7.2.1 基本概念
7.2.2 基本理论
7.3 景洪水电站坝体通风廊道网络流程图
7.4 景洪水电站坝体通风廊道网络节点图
7.5 网络节点图中分支阻抗的计算
7.5.1 分支阻抗相关参数及公式简介
7.5.2 分支管路编号及分支阻抗计算
7.6 通风网络分析模型的求解
7.6.1 求解方法思想简介
7.6.2 回路风量法的数值解法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
附录
后 记
主要符号表
前 言
1 水电能源的飞速发展
1.1 世界化石能源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1.2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1.3 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
1.3.1 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及其特点
1.3.2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总的利用情况
1.4 我国水电能资源的飞速发展
2 景洪水电站坝体通风廊道的设计研究
2.1 景洪水电站简介
2.2 坝体通风廊道的研究现状
2.3 景洪水电站坝体通风廊道的主要研究内容
2.4 景洪水电站坝体通风廊道的研究方案
3 空气流经坝体通风廊道的数学描述
3.1 物理模型
3.2 基本方程组
4 坝体通风廊道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简介
4.2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4.3 控制方程及单值性条件
4.4 坝体通风廊道温降的数值模拟结果
4.4.1 相同温度、不同流速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分布情况
4.4.2 相同流速、不同温度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内空气温度分布情况
4.4.3 相同温度、不同流速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温差变化的比较
4.4.4 不同洞长、不同流速工况下坝体通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差变化的比较
4.4.5 不同气温、相同流速工况下z=1m处壁面温度分布情况
4.4.6 相同工况下横断面平均气温与z=1m处壁面温度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