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读书笔记
2021-05-13 21:39:19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写给泛产品经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
第06 章 功能:细化与打包/155
6.1 一个功能的DNA/157
功能描述列表
性价比 = 商业价值/成本(开发量)
商业价值判断
对某个功能判断价值的流程
►参照“产品原则”里“目标”部分的定义,明确当前产品最看重的指标是什么,可以是数字化的KPI,比如注册用户数达到10万,也可以是某些关键结果,比如“建立起线上自动化的专家入驻全流程”。如果有多个指标,则需要对这些指标加权合并[2] 。
►考察每个功能点实现后,对上述指标的帮助大不大。如果大,则这个功能的价值就大。因为每个产品不同时期的指标不同,所以评判各个功能价值的标准也各有差异。通常用半定量的方式来衡量,比如最简单的大、中、小,或者5.4.3 、2、1等评分标准。
广度:潜在用户数 *单用户价值(大力推广阶段重点)
潜在用户:一个产品将来可能覆盖的用户群体;
单用户价值:电商—客单价;游戏-APRPU;社交-用户活跃度度
频度:需求频次 *单次复杂度(产品瓶颈期重点)
先利用高频低单价的需求抓用户
再用低频高单价的需求做利润
强度:不可替代、紧急、持久(早期发展重点)
不可替代:早餐店卖包子——再做一个单品:馒头?豆浆——选择豆浆
紧急:极个别的用户负面评论,但是引起大范围舆论;对手突然提高补贴力度等
持久:3天活动?长期功能?
成本评估和性价比(初评)
成本:人天
理论,性价比高,优先级高,但是,还要考虑功能分类和实际情况
功能分类:KANO模型
第一类:基础功能
第二类:亮点功能
亮点是忠诚度、口碑传播的基础。
第三类:期望功能
选择原则:先做性价比高的
第四类,无差别功能
定义:用户不用;
为什么有这种功能:用来测试验证的,不做怎么知道用户不用
第五类,反向功能
定义:用户不喜欢
比如:百度广告—为了满足商业需要—用户不喜欢,但是企业/广告商喜欢
6.2 功能打包,确定MVP/175
如何确定MVP?
尽可能多的放弃
不同功能类型的应对对策
►基础功能必做,要留足资源。
►在产品初创期,先实现个别低成本的亮点。
►对期望功能,先做性价比高的。
►无差别功能无须做,低成本验证出来即可。
►对反向功能,权衡各方利益后再决定。
考虑功能依赖关系
考虑功能相似性
考虑非功能需求
如何表达出MVP——产品架构图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架构图
当年天猫(淘宝商城)架构图
6.3 把需求和功能管起来/185
空间维度:功能列表
时间维度:需求流程
6.4 延伸阅读与练习/187
第07 章 执行:立项组队与研发生产/191
7.1 从“想清楚”到“做出来”/193
原型验证与NPS(POC—产品概念测试)
产品立项前的验证:验证用户需求是否准切
NPS:净推荐值,是一种计量用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产品可能性的指数。
NPS =(推荐者数 – 批评者数)/总样本数×100%
►推荐者: 打分在9~10分之间,是具有狂热忠诚度的人,他们会继续使用产品并将其引荐给其他人,可以帮助产品成长。
►被动者: 打分在7~8分之间,总体满意但并不狂热,会用但不会传播,可能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
►批评者: 打分在0~6分之间,使用后不满意,或者对你的产品没有忠诚度,可能有负面口碑,会阻碍产品成长。
NPS的得分值在50%以上就已经比较理想,如果达到70%~80%,则说明产品拥有一批忠实拥趸。
产品委员会与关键节点
产品委员会:手握资源人,在每个关键节点一起参与产品会议
关键节点
1)概念筛选
根据各种背景信息,判断要不要对某个产品概念进行细化、展开。如果认为可行,就要启动全方位的需求采集工作。这是本书第03章讲的事情。
2)立项组队
对产品进行原型验证,评估需要投入多少研发生产资源,有多少风险及如何应对等。如果立项获批,就要启动项目、组队开干。这是本章前半部分的内容。
3)上线发布
产品完成开发后,千万不要因为怕浪费而仓促上线。这时还是要先用真实产品找种子用户验证,如果没有通过验证,就不要上线,以免浪费更多的客服、销售、运营维护资源。
4)营销推广
为提升用户量,上线之后马上就开始推广,也是常见的错误。应该先花一段时间考察用户是否活跃,是否会再次使用产品。当这些指标达到预期后,才可以大力推广,否则就是浪费资源。
7.2 立项:搞定各种资源/196
7.2.1 关于人:团队、组织
权力:强力组织,比如国家政府,用“枪杆子”保证“绳之以法”。
利益:商业组织,比如公司企业,用“钱袋子”支撑“诱之以利”。
共识:松散组织,比如公益社团,用“笔杆子”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7.2.2 关于物:政策、资金等
用MRD来获取资源
MRD: 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除了描述问题,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还要给出解决方案。这个文档比较像产品规划和商业计划书(BP,Business Plan),是写给资源拥有方看的。
Why: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What:产品MVP包含哪些功能及要做什么—demo
How:项目计划及风险对策等
PRD: 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是在项目过程中写给开发、测试、设计师看的,仔细描述产品功能要怎么做。
7.3 组队:聊聊初创团队/199
7.3.1如何快速知己知彼
► 为什么要来这个团队?
► 对一年后收获的底线预期。
► 个人对团队的帮助。
► 自己能做什么?
► 自己想做什么?
► 项目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上面这些话题看上去有些虚,但对提升早期核心团队的战斗力非常关键,问题的具体答案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参与。
7.3.2 小团队的沟通协作
“奥卡姆剃刀”原理——该原理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能解决需求的最简单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7.3.3 小团队与大公司的区别
7.3.4 借助第三方力量做产品
众包:分享、座谈、咨询、外包
7.4 研发生产时,我们做什么/206
产品经理视角的项目流程
►立项环节: 在这个环节,产品经理要组建团队、设法获取各种资源,以及确定项目计划。
►需求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做的是功能细化,也可以叫需求开发。产品经理要写PRD产品需求文档和UC用例,并和设计师配合做Demo原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多次评审会议,还要和技术人员一起确定功能细节。
►开发环节: 同时,产品经理已经开始下一个迭代版本的项目前期准备。
►测试环节: 开发推进的同时,测试工程师要编写TC测试用例,通过TC评审,并且在系统可用的第一时间做冒烟测试[7] 。此环节中,产品经理要组织功能评审,在第一时间把新产品展示给所有的项目干系人,以确保做出来的东西是大家想要的。
►发布环节: 测试工作完成后,运维人员要组织发布评审,执行预发布、发布的动作,并且在发布完成后让产品经理到真实的线上环境去验证,以确保产品符合预期。
额外三件事的把控
文档管理:输入/输出文档,模版,工具,如何让同步更新
流程管理:每个流程的评审是否可删减,高效
敏捷方法:日常沟通方法,监控进度
7.4.1 产品经理要不要懂技术
测试
功能测试
单元测试:最小单元代码自测—开发
冒烟测试:基本功能测试—测试
回归测试:修改旧代码后,对相关功能重新测试以确保没有新错误引入
性能测试
压力测试
验收测试:产品经理
7.5 延伸阅读与练习/215
第08 章 成长:规划与迭代/219
8.1 好产品步步为营/221
8.2 规划:只看最短和最长/223
最短:1-3月/最长:3-5年,10年后
产品规划
业务规划
► 一句话的业务定位: 这句话通常也会表现为产品的Slogan,比如小红书的“全世界的好东西”、微信的“一个生活方式”,以及陌陌的“总有新奇在身边”。
►一个业务模型:包括这个业务内部分为哪些模块,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产业链中的各个角色怎么配合,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自己如何赚钱等。
►三五个业务关键点: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主攻的几个业务难点是什么。比如“入驻平台的卖家数在1个月内达到1.0.0 ”“3个月内把服务扩展到所有省会城市”或“半年内谈妥ABC几个战略合作伙伴”。
8.2.1 从规划向上看战略
长期规划=战略
8.2.2 通过提问把别人干翻
在大公司争取资源
1. 每次对方讲完PPT。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做的话会“死人”吗?
2. 看到对方从总体KPI分解出的目标。
这是用户的目标还是我们的目标,是不是老板的目标,老板换了怎么办?
3. 看到对方从用户需求出发,引用了一个观点。
这个用户有普遍性吗,能代表多少人,这类用户对我们的优先级是什么?
4. 看到对方引用一个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数据来源是什么,什么时候获取的,是怎么采样的?
5. 看到对方的规划写得太实在,都是项目方案。
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个产品线的大图,5年后这个产品是什么样子,你实现整个图景的路径是什么?
6. 看到对方写得太虚,都是画大饼。
未来的确很美好,但怎么实现?现在如果只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
7. 看到一个运营方案需要资金预算。
你能给出量化指标吗,ROI是多少,这笔钱真的能用在最看重的用户身上吗,会不会被不投钱就已经很活跃的用户花掉?
8. 看到要做的事情太多。
这么多事情,你打算组建多少人的团队,他们都需要什么能力,怎么分工?如果只给你两个人,怎么办?
9. 看到要做的东西真的很吸引人。
实现路上会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打算怎么解决?需要大家怎么配合你,你打算如何说服各个部门都来帮你?
10. 看到具体的项目。
你这些项目需要占用的开发资源有多少,如何给技术同学带来成长和成就感?
8.2.3 提升规划能力的实践
►让产品团队每个人做一份自己产品的规划,规划周期可以限定为3个月。重点是每个月要拿出1天时间,每个人轮流宣讲,听众是团队其他人。
►每个人讲完以后,听众轮流说一点“好”与一点“可以更好”(其实就是“不好”的委婉说法),不许重复。可以针对规划本身,也可以针对PPT制作、演讲技巧等。
►主讲人自己在白板上记录大家的发言,等所有人发言完毕后统一进行回复和讨论,会后优化产品规划PPT以供下次讨论。
一般半天时间(4小时计)可以讨论3个人的规划,假设是一个6个人的团队,一天时间正好全部讨论完。最终每份规划可以得到5点“好”与5点“可以更好”,全组就能得到30点“好”与30点“可以更好”。相信3到6个月下来,每个人的产品规划、PPT演示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8.3 迭代:再理解敏捷/230
8.3.1 敏捷价值观、宣言与原则
敏捷的5个价值观:沟通、简单、反馈、勇气、谦逊
敏捷宣言(目标结果为导向):
一、人与人的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
二、可用的软件,重于详细的文档。
三、与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
四、随时应对变化,重于循规蹈矩。
敏捷12条原则:
一、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尽早和不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满足客户需要。
二、拥抱变化,欢迎需求的变化,即使在开发后期。
三、敏捷过程能够驾驭变化,保持客户的竞争优势。
四、经常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时间尺度越短越好。
五、业务人员和开发者应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始终朝夕在一起工作。
六、围绕斗志高昂的人进行软件开发,给开发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并相信他们能够完成任务。
七、在开发小组中最有效率也最有效果的信息传达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
八、可以工作的软件是进度的主要度量标准[4] 。
九、敏捷过程提倡可持续开发。
十、对卓越技术与良好设计的不断追求将有助于提高敏捷性。
十一、简单——尽可能减少工作量的艺术至关重要,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都源自自我组织的团队。
十二、每隔一定时间,团队都要总结如何更有效率,然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8.3.2 敏捷项目管理的实践
Scrum关键概念的理解。
►团队角色
PO(Product Owner)通常是产品经理,要对各种利益相关方负责。
SM(Scrum Master)充当教练的角色,一般由对流程、方法论比较熟悉的人来担任,不建议这个角色和PO重叠。
►关键产出物
Product Backlog指比较长期的产品任务表,即第06章提到的功能列表。
Sprint Backlog在Scrum里指当前这个迭代里面的任务点。
Burndown Chart是燃尽图,用来监控任务是不是在按期推进。
►重要的会议
首先是每个迭代的计划会 ,经常和需求评审会 合并,主要目的是明确任务,以及评审这个迭代里需要做的功能。
每天的站立会议 ,是重要的信息同步手段。
功能评审会 用来评估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想要的。
回顾会 的目的是为了过程改进,因为Scrum和敏捷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不断优化,以优化出一个最适合当前团队的方法论。
►日常管理工具
看板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用工具,很多公司的办公区里都会有,在硅谷创新公司里也被广泛应用。比如,有一块写着当前迭代关键信息的白板,或者有一面用来粘贴任务卡片和便利贴的玻璃墙,如图8-2所示。
实例:创业公司的简化项目流程
角色的简化
流程的简化
►立项会议: 确定项目目的——为什么、做什么(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需求评审: 确定项目怎么做(对相对较小的项目,可以和立项会议合并,总体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
►功能评审: 简单地讲,就是在测试环境下演示一下产品,以确定做出来的是不是团队要的(1小时左右搞定)。
►发布上线: 确定产品是不是用户想要的,以及用户还要什么。通过获取用户反馈来让产品的优化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
以上说的是主流程,还有两个常见的分支流程也简单提一下。
►需求变更 :这在项目过程中不可避免,一开始可以简化成某个人拍板,决定是否接受变更。
►日常需求: 即零散、随机出现的小需求。开始只掌握一点,即所有需求必须经过产品经理,运营等角色不能直接找开发,确保产品经理知道所有的需求信息,以便统筹安排。
文档的简化:PRD+设计稿+代码
看板实践
任务卡片
任务描述
工作评估
deadline
优先级
►左上角标: 表示此卡片的任务延期。少量的任务延期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但要进行监控。如果发现项目里有很多人出现大幅延期,则说明计划制订不合理,需要及时调整;如果只是个别人出现大幅延期,则更可能是个人问题,需要延期人自己加班赶上进度。团队要达成共识,让别人等、浪费别人时间是可耻的。
►右上角标: 表示突发任务。少量的突发任务也是正常且允许的,但如果有大量突发任务,则说明缺乏经验、计划不足,或者有“外力”经常干扰项目进程。
►左下角标: 表示持续任务,可以一直贴在看板的Doing(正在做的)任务列表里。比如,对产品经理来说,“处理用户反馈”就算一个持续任务。而非持续任务都应该从看板的Doing列表及早转移到Done(已完成的)任务列表。
►右下角标: 未定义的备用标记。团队在做项目的同时会不断优化项目流程,如有需要可以临时定义这个新的角标。
看板应用
其横坐标是Todo(未开始的任务列表)、Doing和Done,纵坐标是各种团队角色。当时,团队每天下班前,也就是18:00开站立会议,大约持续15分钟,会上每个人只说三句话。第一句“今天做了什么”,说某个任务的同时指着看板上对应的任务卡片,如果任务完成,则把卡片从Doing一列拿到Done一列,如果延期了就涂上左上角标;第二句“明天打算做什么”,同时指着Todo一列的相应任务卡片,并把它拿到Doing一列;第三句“碰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与大家一起讨论,但不展开,具体的细节可以约着会后私聊。
8.4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38
8.5 与用户一起成长/244
8.6 延伸阅读与练习/246
第09 章 运营:先验证再扩张/249
9.1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251
9.1.3 给运营提需求的模板
9.2 运营工作的分类/256
9.3 大运营的其他职责/268
9.4 产品的生命周期/272
9.5 延伸阅读与练习/274
第10 章 案例:商业模式、创新与行业/277
10.1 聊聊商业模式/279
商业模式画布
►客户细分:我们的目标用户是谁,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谁。
►价值主张:我们可以帮用户创造什么额外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必须是现有产品服务没有的,比如更高的性能、更低的价格、更小的风险。
►客户关系:用户与我们、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是什么,比如专人一对一服务、用户自助使用、用户彼此共建社区,等等。
►渠道通路:如何与用户建立起高效联系,拉近现实与心理的距离。
►关键业务:我们需要做什么产品来解决用户问题,创造价值。
►核心资源:我们做这件事,和别人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因素。
►重要合作:我们需要和哪些上下游、周边伙伴协作,以及如何协作。
►收入来源:如何从用户那里获得收入,以维持业务可持续发展。
►成本结构:做这件事,都在哪些环节需要花钱。
10.1.1 对比:商业、业务、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完整讲述了我们创造了什么价值,为什么有存在的意义,对应图10-1的全部。
►业务模式:在解决方案层面做的是什么事,对应图10-1左上区域的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合作。
►盈利模式:怎么赚钱,怎么养活自己的团队,对应图10-1下方区域的成本结构与收入来源[1] 。
10.2 创新那点事儿/284
10.3 行业案例分析/294
10.4 延伸阅读与练习/302
第11 章 蜕变:从产品助理到CEO/305
11.1 在人力资源部做产品经理/307
11.2 产品经理的七层修炼/307
11.3 十年后,再无产品经理/316
11.4 归宿:无非广义创业/318
11.5 从生活态度到社会推动力/329
11.6 延伸阅读与练习/332
第12 章 结束:写在正文之后/335
12.1 国产产品图书盘点/337
12.2 重新定义“读书会”/340
12.3 七印部落翻译的书/342
12.4 其他资源/346
基本信息
作者: 苏杰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品方: 博文视点副标题: 写给泛产品经理出版年: 2017-5页数: 360定价: 66.6装帧: 平装ISBN: 9787121311406
第00章 开始:写在正文之前/1(这章是作者碎碎念,可略过)
0.1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3
0.2 本书的产品定位/4
0.3 本书内容与阅读方法/6
0.4 我与本书的局限性/10
第01 章 初识:大话产品经理/13
1.1 从一个小故事谈起/15
1.2 产品经理的前世今生/16
产品经理概念诞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企业时期,宝洁第一次提出了产品经理的概念。
当时宝洁推出了一种佳美牌(Camay)香皂,但销售业绩较差。一个叫麦古利的年轻人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如果公司的销售经理把精力同时集中于Camay和Ivory(宝洁的一种老牌香皂)两款香皂,那么Camay的潜力就永远得不到充分发掘。幸运的麦古利赢得了宝洁高层的支持。之后,每一个宝洁品牌都当作一个独立的事业在经营,有专门的产品人员、销售人员给予支持,直接与其他宝洁品牌竞争。
而麦古利就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位产品经理,负责Camay香皂的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几乎所有的事情。
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区别
项目经理:靠做—执行+计划+控制—项目越做越小,越做越确定(立项和结项),是个封闭式命题
产品经理:靠想—创造力—产品越做越大,是个开放式命题
1.3 思维方式与性格特点/22
思维方式
从学生到职场
从用户到产品经理
从现象到本质
性格加分项
热爱生活,保持好奇心
理想主义+完美主义
善于沟通,具有团队精神
抗压,自我激励,情绪调节
1.4 产品经理的日常/32
产品日常
1.5 延伸阅读与练习/38
第02 章 产品:关键词与分类/41
2.1 产品: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43
【某个】明确定位(所有人?明显定位不清)
【问题】用户、需求、场景
►用户: 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更加多样
1)广义用户:即产品干系人
2)用户类型多样且有主次之分
3)用户指“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的“自然人”:例如客户和终端用户
►需求: 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更加碎片
1)最浅需求——表象——“我要xxx功能”
2)第二层——背后目标和内部动机
2)最深一层——最后归结为人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
3)满足需求的三种方法: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
►场景: 用户在什么情况,以及何时何地碰到这个问题。——更加多变
用户:用户多样化、触达用户的渠道复杂化
需求: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加碎片
场景:随时随地,在各种环境下
【东西】解决方案(见2.2 具体的产品分类)
移动时代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
要掌握移动领域的基础知识:比如安卓和iOS规范,新功能等
要熟悉各种更可利用的硬件:比如重力感应器、NFC、加速感应器等
要理解互动方式的变化:摇晃(摇一摇)、语音等
要明白产业链结构:比如BSP硬件层[5] 和OS操作系统层、OS suite层(如MIUI等)及App层等都需要了解。最终产品需要考虑的适配情况复杂多变,比如iOS和安卓平台、多种屏幕分辨率、各种手机厂家对UI层面的改造,等等。
要懂得用简单逻辑完成任务:流程能串行就不并行;减法+“单核思维”;强调任务简单,大任务拆分,单任务沉浸
要采用更灵活的实施过程:敏捷开发
2.2 常见的产品分类维度/51
用户关系角度
1)单点:计算器——1人使用——无网络效应
2)单边:电话——1群人使用——可能有网络效应
3)多边:平台级产品—几群人使用——壁垒高,易垄断
双边:
三边:知乎(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
用户需求角度
工具:(初级产品形态)解决单点问题
优势:容易启动,引流
劣势:黏性弱
商业模式:不强制留咨,采用个性化定制
内容:价值过滤器
商业模式:逻辑思维:卖书/知乎:内容付费/微信:内容打赏等
发展原则:有趣的表象+有价值的内核
社交:彼此互相吸引
优势:用户黏性高
劣势:变现困难
商业模式:直播礼物/付费解锁用户信息/电商带货等
交易:做生意卖东西
形式:电商/O2O
优势:变现流
劣势:业务流程复杂
平台:复杂的综合体—“生态”
游戏:打造平行世界
常见产品发展道路:从一个小工具单点启动,快速获取用户,然后让这些用户彼此吸引,留下个人信息和用户关系,转社交,黏住他们;或者从内容转社交,建立互动探讨的机制;接着设法转交易,给他们卖一些符合调性的东西;继而引入各种合作方,成为平台……越往后想象空间越大。
用户类型角度
角度1:企业 vs 个人
角度2:群体 vs 个体
角度3:工作 vs 生活
角度4:男人 vs 女人
2B
► B2D ,云储存、大数据等开发者服务,帮助开发者提升效率的基础设施。
► SaaS1.0,通用管理型SaaS,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软件。
► B2B ,垂直行业交易平台,是信息撮合+在线成交。
► SaaS2.0,垂直行业 SaaS 工具+交易,是SaaS1.0和B2B的综合,2015年左右开始成为新趋势。
2C
产品形态角度
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
pc、h5
CS结构:Client-Server结构
客户端
软硬结合:除了软件部分,还有硬件实体
智能家居,手环,物联网
大实体:有软硬件更有服务
大型体系:汽车制造等产业链
一个APP功能形态选择——Native(Client模式)还是Web(Browser模式)更好呢?
►偏交互的用Native,偏浏览的用Web: 交互指复杂操作,包括输入、选择等,Web往往支持得不好。
►已稳定的用Native,试错中的用Web: H5页面适配各种手机系统、浏览器简单,用来做低成本验证很方便。而已经固化的功能,用Native更节省手机本地资源,使用起来更流畅,而且因为不依赖网络,也会更稳定。
►访问硬件的用Native,信息展示的用Web: 硬件包括手机里的各种传感器等,Native的访问权限更高,安全性也更高。
►核心功能用Native,周边辅助用Web: Native的工作量相对大,应该把时间多用在刀刃上。
►变化少的用Native,经常变的用Web: 比如电商的活动页面,经常需要变,做在Native应用里就会很被动。
行业角度
娱乐、金融、医疗健康、教育等
行业之下分类
►工具: 音频播放器、音乐制作软件。
►内容: 歌曲库,以及早年的百度MP3。
►社交: 音乐讨论社区。
►交易: 版权市场,以及供个人付费购买高品质音乐的产品,如QQ音乐。
►平台: 阿里音乐(阿里总是倾向于做整个生态)。
►游戏: 节奏大师、太鼓达人等。
盈利模式角度
卖货:向前收费—直接像用户要钱
包月付费,点播费,会员付费功能等
重点:货好
卖人:向后收费—2B的抽水模式,向企业单位或信息提供者收取费用
广告发布、竞价排名、冠名赞助、企业会员等
重点:人多
关键资源角度
►资本驱动 ,对应着需要大笔资金做准入门槛的产品。比如金融行业的某些业务,没有足够多的钱,根本没法进场。再如拼价格战,补贴大战时,资金不够多的公司也会被迅速淘汰。
►技术驱动 ,意味着拥有核心技术能力,成为别人无法模仿的壁垒。比如Google的搜索引擎算法。如今的人工智能领域,谁拥有最牛的算法、海量的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谁就能取得领先。
►产品体验 ,产品本身要好,对互联网行业来说,就是用户体验很爽。比如很多社交应用,有漂亮的界面、流畅的交互、快速的响应、丰富的内容,用户用过之后会触发口碑传播,一传十,十传百。我们常说的“消费升级”,也要求产品本身升级。
►运营服务 ,对应着需要很多“人肉”参与的产品,强调运营效率、服务体验等。比如在O2O类产品的早期市场争夺战中,大家都很强调“地推”,就是靠人海战术迅速获取商户、用户资源的手段,谁的人不够多、执行力不够强、速度不够快,谁就会被淘汰。
►垄断资源 ,取决于获取资源的能力。拥有一座矿山、一个油田、一片土地,或者是专属经营权等。比如只有12306可以卖火车票,某某公司成为谁的独家合作伙伴等。
行业成熟度角度
初创期
爆发期
平台期
衰退期
2.3 延伸阅读与练习/63
第03 章 概念:提出与筛选/67
3.1 产品概念的提出/69
确定5个关键要素
核心用户
产品目标用户中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表达为一个抽象的人群。
举个例子,校园社交App,目标用户是在校生,核心用户就是一批校花。
“洗粉”:为讨好核心用户,而得罪其他不重要用户,即情愿选择让一部分人爱你爱得发疯,另一部分人恨你恨得要死,也不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你还OK。
刚性需求
Ta们碰到最痛的痛点是什么。
三个条件:真实、刚需、高频 。
真实:辨别真伪
刚需:强烈且不能忍受,例如停车—刚需是找到车位,弹性需求是省车费
高频:发生频次
典型场景:
这些痛点最常出现在怎样的生活、工作情况下。
典型:有没有“唤起点”
唤起点:在某种情景下、某时某刻,用户能想到,最好是能第一个想到你的产品。这个时刻就是产品的唤起点 。
产品概念:
用什么方案解决,用一个词、最多一句话概括你的解决方案。
举例:口碑网,大众点评
产品概念:一个有餐厅列表、可以点评的网站。
竞争优势:
相对已有方案,有什么突出优势。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找到“竞争标的”
竞品分析
相似的产品→
只能带来一些功能层面上的优化,不会对产品方向带来什么新思路 。
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从表层到深层需求)→
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互联网/手机上的所有产品都是竞品,竞争的是用户仅有的那点 时间
3.2 概念提出的综合案例/76
智能长命锁/淘宝首页
用户分类方法—从目标用户中找到核心用户
全集—子集—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角色划分:适用于多边,买卖供应商、司机乘客、提问者/回答者/吃瓜者等
熟悉度划分:适用于单边,新人、中间用户、专家(新老用户)
人口信息统计(年龄,职业,消费水平):信用卡级别,k12教育级别等,慎用
产品业务场景:企业级服务(按融资阶段);培训(按行业)
3.3 产品概念的筛选/82
筛选要素
【内部因素】能力
人:团队是否与要做的事情匹配
财:各种资本、资金的支持是不是到位
物:行业资源与业务能力
【内部因素】意愿
使命感、愿景、价值观
使命就是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比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愿景是说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比如“让客户相会、工作和生活在阿里巴巴,并持续发展最少102年”;
价值观就是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外部因素】价值
宏观:行业天花板
潜在用户× 单用户可挖掘价值 = 行业天花板。
微观:身边人(种子用户)你需要这个产品吗
种子用户:受你要解决的那个问题困扰最深的一小群人
1)愿意配合
2)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3)可以忍受缺陷
4)可以成为义务推销员
用户递进模型
潜在用户:指向将来的想象空间与发展天花板(有闲暇时间可以代驾的司机,可以开顺风车的司机);
目标用户:指所有现在能跟产品发生关系的用户群体(专职司机+乘客)
核心用户:指目标用户中最重要的那个群体(先搞定供给端:各城市出租车司机)
种子用户:指核心用户中最早接触的那一小批用户,通常是一些具象的、我们认识的个体(嘀嘀打车:公司在机场摆摊时每天遇到的那几十个人)
【外部因素】成本
宏观:大环境
有一个模板,叫作PESTEL(是下面这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可供参考。
►政治因素(Political): 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规定等因素。
►经济因素(Economic): 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社会因素(Social): 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也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法律因素(Legal): 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微观:行业环境
波特五力模型
►对于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能力,其主要指标为市场成熟度和竞争激烈程度。对于不成熟的早期市场,竞争对手少,但用户教育成本高,要避免做“帮后来者教育用户”的事情,而竞争激烈时期,可以考虑的策略是往行业上游走。比如,几年前团购流行时上演了“千团大战”,你就可以考虑做团购网站的导航、做团购商品的供应商。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代表行业门槛高低。一些依托“黑科技”创业的领域,门槛相对高,而商业模式创新则门槛相对低。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音视频功能对MP3、MP4市场的颠覆,可谓“毁灭你,与你何干”。对于这点,我们要保持对变化的敏感,与其被别人干掉,不如自己先拥抱变化。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其实是一个店大欺客的问题。如果你的上游供应商过于集中,就很可能对你强势,设法分散是个解决方案。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其实是一个客大欺店的问题。如果你只有一个客户,可想而知,他提任何条件,你都只能答应,所以也是要设法分摊风险。
3.4 概念筛选的综合案例/91
3.5 延伸阅读与练习/94
第04 章 需求:采集与用户研究/97
4.1 需求采集方法的分类/99
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一手需求
需求提出人是否是本人?
是原始需求,还是加工过的?
更加准确,但未经梳理,得出结论的效率低
间接采集:二手需求
全员参与采集,产品经理处理
说与做,定性与定量
说做不一致
定量数据发现 7月用户活跃降低5%,定性抽取6月活跃,但7越不活跃用户做访谈
采集方法:Z字采集法
产品规划阶段: 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随机抽样了40个用户做访谈,据此写出需求列表。
项目早期: 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当然,这只是确定优先级的辅助手段,最终做什么,还是由产品经理决定。
项目实施过程: 看用户“定性地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设计的同时完成可用性测试,其间陆续找了10个用户来验证。
上线后的优化阶段: 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地改进产品。
是否在真实场景里
很多情况,做产品时是无法模拟的,需要培养“临场感”—亲自置身场景
是否和产品发生交互
新功能:用户没用过,判断用户是否需要
1)用户以为自己需要,结果有了并不用
2)用户以为不需要,结果用了就离不开
解决方法:低成本验证
免费试用:试吃,30天适用会员版,app核心功能h5化,不用下载也能用;
类似需求,是否有别的产品和用户产生了互动,加以了解
旧功能优化:用户用过,提出问题
4.2 一些实用的采集方法/105
客服轮岗
用户批斗大会
百度搜索词联想
4.3 用户、需求的再理解/106
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表面能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只到这个层次,是做不好产品经理的。
►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 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果能找到目标和动机,会稍微好一些。但相对第三层,这里还是要实在一些。比如,用户说希望开始每天健身、跑步,目标是减肥。再往深层挖,其价值观层面的需求可能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的自己。
►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 最底层的,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的千万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
如何应对战略需要(内部需求)?
1)正面需求:毕竟提出者都是广义用户,需要考虑他们的需求
2)判断主次
3)分清手段和目的
战略需要而用户不想要的产品,往往没有好下场
用户: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第一阶段,用户是抽象群体 :在产品概念阶段,用户是假想的某一类人——目标用户、核心用户。(靠产品经验经历进行假设出来的)
第二阶段,用户是具象个体 :需求采集时,我们要去接触一个个真实的用户,见活人,听故事,找感觉,发现“用户故事”。
1)根据具体角色,所处场景抽象出产品架构思维导图
2)根据该思维导图创建【用户故事】(“易停车app”思维架构中中开车的上班族”(人物角色)在“工作日上班”(需求场景)下的一个“用户故事”)
第三阶段,用户又是抽象群体 :整理采集到的需求时,把真实用户再合并特征,定义出“【人物角色】,并反向修正产品概念。
【人物角色】—用户画像
4.4 产品原则与初心/116
产品原则是整个产品团队必须达成共识的准则,依赖于团队的价值观或者是产品的初心,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宪法。
制定产品原则的前提是一个产品做过需求采集且信息足够充分。
产品原则几要素
►目标用户分为哪几类,以及他们的优先级排序,整个团队必须达成共识。
►产品的市场切入点,最关键的用户需求场景是哪几个,一开始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必须满足哪些。
►对一个社区而言,人和内容都很重要,到底哪个更重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共识是这个社区的产品原则。而且,往往对错都没有共识重要。有时候虽然是一条绕远的路,只要齐心协力说不定就走完了,就怕走走停停、不断争吵。
►一个产品,应该追求用户数量还是质量,追求流水还是追求利润?这些都是产品原则里面需要包含的内容。
4.5 延伸阅读与练习/120
第05 章 转化:需求分析与Y 模型/123
5.1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125
需求分析—将问题转换为解决方案
5.2 Y 模型的基本概念/126
基本模型
核心价值观: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发现更多用户目标:我们没法创造需求,只能创造出用户没见过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需求。
抓住恒定人性:1,2会变,但4会持久不变,定位要站在4的高度上
在成熟市场上寻找机会
微信中的“飞机大战”
单机—世界榜—好友榜(索要机会,邀请,赠送)
5.3 实战中如何深入浅出/136
深入:(1-2-4)如何挖掘人性
“攀梯术”:主要出现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场合,用来探究用户对产品功能/特性的态度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在产品属性(Product Attribute,A)与个人价值(Value,V)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从而知晓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
基本手段:通过一系列直接的探询式问句来洞察人性。典型的提问形式是“为什么那个东西对你来说很重要 ”和“那个东西对你意味着什么 ”
实操准备:访谈前向用户说明
►回答没有对错,只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如果过程中觉得有一些问题无法回答,可以直接说出来。
实操技巧
情景唤起:通过让用户假想、回忆(使用产品的)情境,引起Ta的思考。
假设某物或某状态的缺失:让用户思考,某物/状态如果缺失了会怎样。
反面攀梯:用户无法说出做某事或想要某种感觉的原因时,可询问Ta不做某些事情或不想产生某种感觉的原因。
时间倒流对比:让用户反思过去,并与现状对比。
重定向——沉默或重述确认:用沉默或通过再次询问确认的方式来鼓励用户继续讲。
浅出:(4-2-3)如何设计功能
借力于用户
“糗事百科” —“提交→(活跃用户)审核→(普通用户看到)最新→(用户点赞量)推荐”的内容审核机制;
初期邀请注册
保证产品内容质量
向游戏学习
徽章、等级制:过往
经验、积分制:现在状态
排行榜:未来努力方向
等其他行业...
5.4 一些综合案例/142
5.5 Y 模型的更多理解/147
5.6 延伸阅读与练习/152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