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法原文摘要
2021-06-28 00:19:5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读书笔记-《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原文摘抄、简单总结、原汁原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第 1 部分会读书,更会讲书
复杂时代,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第一,读书是主动的学习方式
第二,读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
第一个是事实。在科学语言里只有事实,只有每个人能看到的事实,每个人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数据才可以进行分析、做决策。
第二个是逻辑。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能够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这些知识应该是从小开始渗透的,但大多数人掌握得并不好。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要对所有的事实和结论保持怀疑态度,问清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从事实到审辩式思维的循环,是在思维科学体系中不断训练的思维方式。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
沉浸式学习对思维成长的重要意义
沉浸式学习往往是目标导向的。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记不住什么,但每次我绘制完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我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
读书之前自问
● 架构是什么?● 开篇先说什么?● 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小结
1.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2.阅读有两个特点:主动性和针对性。3.阅读使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4.“多向度的人”思维体系的三大支柱:事实、逻辑、批判性思维。5.“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第 2 部分工科男的讲书之路
正确发声
衡量自己讲得好不好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嗓子疼不疼。嗓子疼一定讲得不好,因为这证明体内分泌的神经递质是不对的。人特别紧张的时候,唾液都不分泌了,嗓子自然会干涩。
培养幽默感,吸引眼球
平时多积累
崔永元老师就教我,他说:“你要学会说人话。”我说:“啥叫学会说人话?”“好好说话,客气、和蔼一点。别动不动跟人争论,没有那么多好争论的,有那争论的时间就把事干好,这样多好。”
我就每天看各种各样幽默的片子。我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档,叫作“幽默素材”,然后把所有我听到的好玩的段子记下来。最后大概搜集了几百个笑话。
高级的笑话读多了,好玩的东西读多了,我经常会不知不觉地跟别人开玩笑。
三本书撑起一门课
知识是硬通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高保值的东西。
关于类似的讲课和讲座,我需要不断地创造一些价值出来,才能真正惠及他人,让他人满意
三段经历,总结起来就是
辩论的训练是规范发声体系和控场能力;
电视台的训练是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你想吸引眼球,得有趣味,得好玩儿;
校园讲课则是提升内容提炼和价值挖掘的能力
我建议大家先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比如每周给身边的人讲一本书,给亲戚、朋友或者闺蜜讲都可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你为之感叹、为之兴奋的主题,一定只是前人主题的重复和迭代
真正的读书学习,是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
灵魂拷问
三个环节,第一是筛选,第二是过滤,第三是选择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第一,逻辑思维能力
要么是用归纳法,要么是用演绎法。
第一个是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就是你看到了n个正确的案例,于是判断第n + 1个也是正确的。
第二个是演绎法。演绎法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
如果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是靠谱的。
大脑的这种惰性导致我们不愿意使用批判性思维。
提升逻辑能力,我推荐一本书——《思辨与立场》
第二,大局观
大局观就是你拿起一本书以后,首先要知道这本书的大框架。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你看的不是细枝末节。
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一本书的架构。如果你在脑海里清晰地梳理了这个架构,你读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省力。这就是拥有了大局观。
● 第三,语言能力
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简洁,第二个是幽默,第三个是说服力。这三项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获得。
第一,简洁。简洁有效的表达,是非常高的境界。你用一个小时说清楚一件事,这不难,难的是用三句话说清楚。因为你的简洁是在为别人和自己节省认知成本。
第二,幽默。怎么培养幽默感?我觉得在这方面不需要强求,幽默感因人而异,并且和听众的感知力也有关系。
第三,说服力。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我有两个有意思的方法可以教给大家
第一个是看优秀的电影,学习里边那些主人公的表达方式
第二个就是阅读好的文字作品,向这些作者学习怎么讲话。
第四,同理心
你知道你讲的东西在别人身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吗?或者你知道对方关心什么吗?有时候我讲到一个点,我就能够感知观众此时的心情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同理心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五,爱
当你用爱来衡量它的时候,你做这件事的反脆弱性会高很多。
这就是我个人认为讲书人需要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局观,语言能力,同理心,还有心中对社会、对每个人的爱。
对待讲书,要有“将然”的心
某种程度上说,受众是需要被“碾压”的。“连我都‘碾压’不了,我干吗要听你讲?”所以,要么你的表现力技高一筹,要么你的内容道高一丈,要么你的见解、思维方式别出心裁
就算你开始讲得不好,慢慢地你也会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讲越有趣,越讲越有自信,知道的事也会越来越多,你的受众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多。
用一种“将然”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人的发展,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
现在都流行这个说法——你必须成为一个瑞士军刀型的人才。在过去,你只是一把刀,你负责“切割”这一件事就够了;但是现在,你慢慢发现,你还得拧螺丝,还得开瓶盖。你又要带团队,又要去谈判,又要教育孩子……所以你必须让自己具备一身武艺。
换句话说,你得有自己的主业,同时,别的能力也不能太差。
我们不能帮你做到“一点突出”,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专业,需要你自己长期深耕,但是我们可以帮你做到“其他的不弱”,营销、沟通、管理、亲子、投资都包含在这里边。
1.技能的习得来自刻意练习。
2.辩论队培养我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控场能力。
3.建立“幽默素材”档案,培养幽默感方能吸引眼球。
4.电视台为收视率负责,“樊登读书”为价值负责。
5.不要走捷径,厚积薄发前的积累至关重要。
6.真正的读书学习,是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
7.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逻辑思维、大局观、语言表达、同理心、爱。
8.对待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有一颗“将然”的心。
第 3 部分一年只选52本书,标准是什么
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1.读书无用?——“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读书只追求有用?——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
如果一个人读书,是为了读了以后让书来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气急败坏,那他就完全误解了书的作用。书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如果完全功利地去依赖书,就会落入“读书功利化”的陷阱。
知识本身是非常有用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一些诗,读一些哲学,似乎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其实它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
如果你读到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从来没听过,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奇怪……这时候你反倒应该认真去对待。
3.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
“读不懂”绝对不该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地,自己能读得懂。
经典,买回来,放在书架上不会吃亏。
4.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
第一句是自修,第二句是共修。
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把书讲给别人,以人为镜
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能读就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暂时读不懂,可以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
选书原则
TIPS原则
● T(Tools)是工具。“樊登读书”讲的大部分书,基本上都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 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选书核心原则
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
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衡量的角度,一种叫工具性的角度,一种叫现实性的角度。
工具性的角度
什么叫工具性的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有两种事实:● 一种叫观察性事实。● 一种叫哲学事实
现实性的角度
什么是符合科学性的呢?可证伪的就是符合科学性的。你知道了可证伪这件事,就能够判断一个理论符不符合科学。
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
好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性。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樊登读书”讲过的所有书,你会发现,其中也有很多书是简单归纳型的,但前提是,在当时的科学背景和时代特征下,这本书归纳得不错。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书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有智慧的人所归纳出来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这就够了。作者不需要论证,只负责把智慧呈现出来。
一本好书也是这样。它一定是在试图帮你从痛苦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中,探索出一条好的路径,让你能够看到希望,看到解决的方向
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
科学性和建设性是我选书的基本逻辑。
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
●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原来我们都说买书看出版社,但现在你会发现,买书也要看出版公司。
●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我现在对大量的畅销书作家的书已经开始“自动屏蔽”了。
我建议大家挑选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书。
● 第三是看推荐人。
买书的时候看推荐人很重要。
●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
当你在一本好书里看到作者提到别的书,被提到的大概率是好书。
●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
其实从一本好书切入就够了。从一本好书切入就会产生指数型的推荐,然后慢慢地,所有品类的书都会来“找你”
所以你在读一本好书时,不要忘了看这本书背后的参考书目。尤其是当你发现很多不同的书都参考了那本书时,这本书肯定是大牛的书。
“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
每本好书都有一个使命。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需要你甄别。
假如一本书讨论的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且给出了相当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未必是完美的,但论证过程是严谨的,或者说在努力地做到足够严谨,那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看。
●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书单自有黄金屋
《清单革命》中总结了两个结论,一个叫“无知之错”,一个叫“无能之错”。
《思辨与立场》这本书开篇就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没有批判性思维会怎样?这就是思维的三重境界:
● 底层的人从来不反思,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 中间那层人虽然反思,但老觉得是别人不对。
● 顶级的那层人会反思自己,让自己的思维不断进步。
有问题,能解决,并且有严谨的论证过程,就是一本好书。
1.读书的五大误解:读书无用,只追求有用,只读囊中之物,读书孤独论,极少输出。
2.选书原则:TIPS原则,科学性是第一标准,甄别具有建设性的好书。
3.选书看什么: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推荐人,推荐书单,书后参考书目,内容至上,翻译水平和印制质量。
第 4 部分如何读懂一本书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在盲目看中数量的同时,我们经常也会听到另一种感叹:“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界限,这是一个奇怪的分割。量变势必会产生质变,但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断进步的。
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
曾国藩说过,读书相当于攻城略地。
怎样才能够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这个理解力的池子包括什么?我认为我的池子里大概包含7个部分。
1.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的基础思维是当代人一定要掌握的。
我最近读到的最好的书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彻底把经济学的原理讲明白了。
2.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是了解人类动机的不二法门。
有一本书我觉得很有意思,叫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3.国学常识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读些国学常识
这里边最核心的就是《论语》 《道德经》 《庄子》《孟子》,把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的四本书搞明白就够。
如果你还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荀子》 《孙子兵法》 《韩非子》《墨子》,作为前四本书的延续和扩展。
所以要先把这四本书硬着头皮读下来。一开始可以选择那些带现代翻译的版本,对照着读,而且尽量多读些不同的版本。因为解释不一样,很多的说法、断句都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把很多版本集合在一起对照来读。
4.管理学知识
读最新的就好,像《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就是很好的书。
5.逻辑学知识
读一点关于逻辑的书,在遇到问题时,你就能知道怎么去论证,怎么进行有效论证,怎么有效地提问,怎么去看逻辑推理上的漏洞。
6.哲学知识
哲学可使人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层次。
读了很多的哲学书以后,你才能超脱于现状。你所关注的问题太小,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更高层次的那个问题。所以,这只能通过哲学来解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是哲学的终极问题。
我讲过的《生活的哲学》,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关于哲学的书,我推荐《学会提问》《思辨与立场》《哲学起步》。我不建议大家读《小逻辑》这样的书,因为太难了,不具备一定哲学学科基础的人很难读懂。
7.人生经验
如果你发现你读过的书跟现实生活能够产生这么准确的对应,那你就会觉得读书很有价值。
人生的阅历怎么扩展呢?我的办法就是尽量扩展我的生活界限,慢慢地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儿,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意识不到的时候,你没法儿突破。
只有生活阅历足够多,才更有可能发掘出突破的机会,才能让你突然意识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么这么幼稚,你对于某件事的观点竟然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被别人批判。
知识的自我反刍
把读过的书总结成一个PPT,这个方法非常重要。
《认知天性》的时候,就讲到知识的输出
我读的书都很干净,没有什么线条痕迹。我是讲书之前才在书上画些标记,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
我读的书都很干净,没有什么线条痕迹。我是讲书之前才在书上画些标记,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读完之后放下,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大概为一周。一周时间也差不多忘了快一半。这时候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写PPT。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拿笔在本子上画线是很愉快的事。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只要画过了,你就已经记住了这段文字。这个过程很愉快,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你的大脑没记住。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挑战性。你必须把它放下,隔一段时间,挑战自己,回忆内容,这时候才可能记得住。然后做更进一步的挑战——把书讲给别人听。
要想更快更准确地读懂一本书
首先要建立一个理解力的池子,
其次是要读一些比较难攻克的书,
最后是养成读书总结的习惯。
这是我的读书方法。
1.读书要建立的底层积累: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2.知识的自我反刍。
● 阅读时尽量少画重点。
● 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
● 挑战大脑,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
● 把自己当作传播者,加深理解。
怎么记住已经读过的书
第 5 部分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
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
● 字不认识,停下来?
阅读间隔会打破你阅读的乐趣和快感。古人有一句话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话其实有点道理。先把这本书大略看看,如果你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你就放下,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还不归你,跟你没缘分。
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
带着目的阅读vs自由阅读
这就叫作带着目的去看书。带着目的看书的时候,你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你得知道问题是什么,研究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最后对对方有什么好处
还有一种读书的方法其实是更令人享受的,就是没有目的的阅读。没有目的的阅读不代表没有价值。就像我读《有限与无限的游戏》那本书的时候,光看书名,我完全不知道这书是讲什么的。所以,我也不知道读这本书应该有什么样的目的。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沉浸在里边好好读,认真体会,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冲击到你的心灵,看看你读完后是不是觉得很棒。这种感受会比带着目的读书更开心,因为它是更高级的一种探寻。
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圈周边的东西。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黑暗区域,你会慢慢探索这个未知黑暗区域,当你发现了一点亮光,它开始亮起来的时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区域,又亮起来一点,最后,这些亮光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个大脑变成了解放区。这种感觉特别令人愉快。当你能够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时,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看书之前先问自己
所以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件事:读完了,问自己,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小说一般都是这样。我们很少看到那种刚读第一句就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的小说。
工具类的书不一样,工具类的书一定要尽快让读者知道书的主旨,否则没人愿意花时间在这本书上
定义了一个主题或概念以后,才能够开始探讨解决方案。所以,再复杂的书,也应该首先看它是怎么定义问题的。
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要看一本书的写作背景(有的书没有)。上大学写论文,很多人花费笔墨最多的地方就是“研究现状”,尽管大部分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才会大篇幅地堆砌背景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其实是很有价值的。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书中有哪些是有价值的地方
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小说:书中的主人公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全文运用的都是讲故事的写作手法。
工具类的书在这个部分就是寻找解决方案。
在这些解决方案的论证过程当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什么是论据?比如统计数字、对比实验、长期跟踪的调查结果、大量的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讲,会进行价值升华。什么叫价值升华?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书也是一样。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从书里提炼出问题,也就是书的使命,同时将它的价值进行升华。
这就是说,你先找到问题,然后去看它的现状,再去看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看全书论证的过程。这样,结构就清晰了。
我最近讲了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乍看这本书,真的没有主题,因为它每一句话都是独立的,前后都不挨着。但实际上它的主题很明确,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首先定义什么是有限游戏。所有玩游戏的人都渴望游戏结束,游戏结束,获得奖励,获得头衔,实现永生。无限游戏呢?游戏不结束,玩家的任务是让游戏不停地玩下去,这就是定义的区别。玩有限游戏的人玩的是游戏,玩无限游戏的人玩的是边界。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全书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来论证有限和无限的。大到政治层面、法律层面、艺术层面,小到个人生活层面、家庭层面,书中展示了各个层面上的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表现方式的不同。作者到最后写了一句特别狠的话,说“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无限游戏”,令人回味无穷。
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总结了8条评判标准。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什么是反脆弱呢?就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这才叫反脆弱。
界定概念。当你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内容,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每本书里边强调问题很严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着力点,它会让你觉得这本书太值得看了。
《谷物大脑》一书。书里的一个观点是,面食吃得太多,就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我是陕西人,我们那边很多人家里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就是《谷物大脑》里提到的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里边一定有这方面的论述。一定要留意这本书提出的严重后果,把它记下来。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当一本书里出现了让你意外的东西,这是最令人兴奋的,而且弥足珍贵,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好多人看书不敏感。为什么大家不知道书的重点在哪儿,或者不知道层次是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注重递进关系。
每一个递进的点都需要记下来,否则的话就容易错过要点。一环扣一环,你少了一环就连不上了。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如果我们在书中读到了转折点,或者读到了观点上的反转,这部分一定要详细读一读,要分析情节是怎么发生转折的,这是很重要的内容提取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展开具体写应用性的时候,读者往往能在里面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录下来的。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没有太多标准和逻辑性了。有可能是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感觉很痛苦,内心震动了一下。
当你看到让你怦然心动的内容,被震撼,深受启发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就值得保留下来。如果把论证和逻辑比喻成一本书的“骨架”,那这些产生触动的内容就是书的“肌肉”。“肌肉”就指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发现特别有趣的小故事时,你也可以留心记录下来。不为别的,就为好玩儿。
我们在讲书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小故事,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留下来,讲书的时候就不会太枯燥。
每看一段,就要想想这里面有哪几类是值得保留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发现,书里可讲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留下来的精华也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们要给别人留下精彩的部分,让大家觉得这本书是经过“科学瘦身”的。
1.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阅读切忌间断,藏好你的手机。
2.放下目的心,增加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摩擦。
3.如何解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写作背景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一句话总结升华。
4.读书笔记有学问,8类文字提升阅读质量。
第 6 部分内容的再创作:如何组织一个讲稿
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以书为据,别跑偏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一样的讲书效果。
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创作和摘要是两回事。
把所有要点画下来,然后从头到尾念一遍,这叫摘要。
我发现,越是优秀的老师,越有同理心。他能感受到别人的知识盲区,破除“知识的诅咒”。他能预判到别人可能听不懂某些知识点,于是用一种降维的方法讲给别人听,使其明白。
原文和再创作的比例及尺度
原文写得好,把它念出来就好了
如果一段原文不容许出错,要保持科学性,或者一段原文写得很美很有诗意,就可以严格按照原文来念,但要控制比例。
我一般会选书里精彩的总结性语句做结尾。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写结尾的时候都下足了功夫,一般都写得很精彩,很有诗意,所以我会把结尾拿出来做我们整本书的解读收官。
利用故事把一个道理讲清楚
如果你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更平实地把一个道理讲清楚,那你就讲故事。换句话说,就是再创作。
但要切记,这种创作一定不能加入个人化的判断性的解释,因为你的判断不是作者的判断。
讲书的时候,尽量不要做评论,不要加太多自己的观点。这样讲书才更有依据。
再创作的过程中,个人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或者联想、举例等延伸的内容,最终的目的都不是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证明书中的观点。只要把这个原则记住,就不容易“注水”。
切忌改变书中的观点
明明书里边不是这个观点,解读的时候人为地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想发表这样的见解,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你的观点,跟书没关系。或者说你基于这本书,进行了一些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
在论证的方式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变化,但万万不能改变书里的观点。书里的那些案例,如果你觉得很好,那就留下来。如果你觉得生活中能够找到更贴切的,也可以换个案例。
遵循原书逻辑,有目的性地侧重
讲书是按照吸引力高低的顺序进行,还是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呢?
我的建议是,在整个论述的过程当中,最好按照章节顺序进行。
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我看完每本书之后,都会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最难的是第一笔。这第一笔也是最有意思的,我把它叫作“坡道”,这个坡道完全是根据自己对书的理解建立的。
建立坡道很难,因为这个坡道往往决定了整本书的解读方向,也会影响讲书的思路。
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
构建坡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听众从一开始就重视这本书,让听众觉得这本书有意义。
一上来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所以一开始要直击主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最棒的故事、最棒的案例、最具颠覆性的新知,还包括生活场景的代入。
把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前面讲,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人会说我要藏着这个包袱,最后再把包袱抖出来。千万别这样,你这样做其实是高估了听众的耐心。听众一定是先重视,才能听得进去,越听进去才会越重视。
从哪里找到坡道?
有些坡道直接从书里来。
有些坡道是以生活场景代入的。
有些坡道是出其不意的。
有的坡道比较难找,就需要制造一些亮点
总之,开篇就要抓人。开篇的这一分钟,一定要让别人觉得他得把这书听完。
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对待正文,很重要的原则是,对每一个部分都要给予充分的论证。充分的论证是指什么?就是我们说的实验数据、案例、故事。
在这个过程要有所取舍,把有价值的素材放在前面,对同类的内容做归纳和合并
我们就要把很多同类的内容合并起来,形成一条主线,做取舍。
在结尾部分,首先,我希望能够有感召力,让人听完这本书以后,有点那种跃跃欲试,想要去做点事的感觉。然后,结尾要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最好还能有点诗意
要不要写讲稿或书摘?
我在讲书的时候只需要一张思维导图,建立坡道,然后一步步地延展下去,最后收尾。
很多人在演讲(包括讲课)的时候,喜欢写稿子,但我建议大家锻炼自己不要去写稿子。
听众也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听出来你在背稿子,他立刻就失去了兴致。
所以我们不要被稿子限制住,尽量把思维导图的架构绘制出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每个分支上写的字并不多,但是每一个字都能够提醒你一大段的内容。
也有比较复杂的思维导图,比如我绘制的《苏东坡传》的思维导图,字就特别多。因为这本书都是故事,逻辑性不强,如果不熟悉,就得记足够多的内容。
最后说一说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我是纯手工绘制的,就是用一张纸,一支笔。
最终还是回归纸笔,因为我觉得用手绘制记得更牢。打字的那种感觉,没有经过纸笔的处理,就容易遗忘。
1.任何知识传播都不能跑偏,以“一手”知识为指导原则。
2.优秀的老师都要二次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3.知识输出的时候,照搬原文的表达不要超过10%。
4.能用故事说清楚,就不要枯燥地讲道理。
5.解读一本书,重中之重是构建你的认知坡道。
6.构建坡道的几个关键步骤。
7.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8.锻炼自己不要写讲稿。
第 7 部分开口讲书,还需要做这些准备
复盘思维导图,重新熟悉内容
如何复盘
看思维导图也讲究方式方法,我的经验是从最有价值的核心点开始复盘,向外围蔓延。
每本书都有一个使命。那么你手上这本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所以你要始终抓住最核心的价值点,抓住这本书最打动你的地方。
既然决定要讲一本书,一定是你喜欢这本书,它一定有一个点打动你。那么,仔细地、有针对性地想想:一本书某个点打动了你,那么它是怎么论证这一点的?一共有几个角度?一共有几个递进关系?一共有几个例子?讲了什么故事?援引了什么数字?做了什么实验……
在讲书前捋一遍思路,你会发现整本书就浮现在脑子里了。你复盘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帮助自己由内而外梳理内容的过程,这是讲书前整理思路的一个过程。
调整心态,讲书不为取悦听众
讲书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取悦听众,要有平常心。我一般都抱有一颗“送礼物”的心态。
你会发现,在生活当中,如果你特别想取悦某些人,反而得不到他们的心。
人和人之间都有一种奇妙的缘分。你最应该做的事是淡定,踏踏实实地怀着热情,把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内容送给对方,你们之间的缘分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一个人私心杂念过多,他做事情的状态一定不正常。
我知道,从取悦听众到收放自如,这中间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一个人从心虚走到淡定,回归到平淡,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讲书之前,你只要想清楚第一个环节就好。想好第一句话,就能顺着坡道讲好第一个段落。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始,就会很自然地往下进行。即便紧张,忘记了下面的内容,也没关系,这时你可以看一下思维导图,实在不行查一下书,这都很正常。
只要调整好心态,很多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聪明地和听众互动
站在台上特别紧张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爱。小时候内心缺乏爱,所以他才会过度地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得到爱。
要想深层次地解决上台紧张的问题,就要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自我调适。
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先尝试在台下找一些面善的人,或找那些愿意跟你互动的人互动。因为台下总会有一些愿意积极互动、愿意主动为你鼓掌的人。我们可以先从他们身上去吸取一些能量,慢慢获得自信。
在台上的练才是真的“实践”,在台下的练叫“模拟”。所以,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评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心态
你讲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值得被别人尊重,都可以站在讲台上。当然,咱们尽量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要讲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
对方比你认知水平高,你该如何讲书?
不需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所以你讲的内容是能够弥补他们的某些不足的。
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真正听过很多课的人,在听课的时候,他反而会找到新的灵感和收获。越爱学习的人,越不会说他全部都掌握了,他们一定是虚怀若谷的。
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我的训练方法是,首先要看很多优秀的电影,从那些电影里面去学习人物讲话的节奏。
要学习好的电影、好的相声、好的演讲,然后进行科学的练习,不断迭代自我。谁都不是天生就会讲课的,我也一样。我今天用的语言模式,所谓的套路或各种包袱,都是在刻意练习中积攒的。只有积攒得足够多,人才能产生创造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
读书,要学会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我有句口号,叫“先学再有兴趣”
当你局限于只读一种书,并且一直这么读下去的时候,有时候会错过更多的好东西。因为你没心思,所以从来都不会去看。但有可能你尝试了,就会激发起新的兴趣。
先学再有兴趣,你的心才可能撕开一个“知识的缺口”。当你打开知识的缺口时,你才能够发现新的知识
你需要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经常去读一些自己不想读或者不常读的书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慢慢把自己变得更丰富,这样才能不断解读各种类型的书,并且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1.复盘思维导图,拯救人类记忆曲线。
2.去除私心,沟通的控场能力从调整心态开始。
3.善用“知识的诅咒”,给比你厉害的人讲课。
4.语言能力靠积累,多看电影、演讲和相声。
5.小心存量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书单。
第 8 部分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掌握知识输出方法
“樊登读书”思维导图绘制法
一、准备工具
A4纸一张、黑色水性笔一支。
二、绘制技法
1. A4纸横放。
2.主题写在正中间。
3.用线连接。
4.纯文字型思维导图。
5.一般写7~10个主分支(如果有比较琐碎的知识点,可以单独在纸边记录)。
三、在绘制该书思维导图时主要有两种思路
1.根据书本的章节结构进行划分。
2.根据自己读完之后所理解的内容进行重新解构(这个方式更难,更考验一个解读人的水平)。
四、我构建思维导图的语言有两个特点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有自己的解读逻辑
总结:思维导图的绘制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一张思维导图应该要看最核心的部分,比如逻辑结构、绘制思路等。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要素。
后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让知识和自己融为一体。
内化是最终目的
任何所谓的学习框架都只是建立在对学习者的臆测之上。
别人的经验都是经验
重要的一点是,重拾书本,就是重新接受教育。这所学校最慈悲、最平等、最廉价。不需要学区房,不需要找关系,更不需要一对一的天价课时费。一本再高贵的书,往往都是以它的纸张而不是以它的价值来定价的。这是留给每一个人的救赎机会。你错过了著名小学,不要紧;你错过了重点中学,没关系;你因这辈子没有上大学而感到遗憾,没关系。只要你依然有坚持读书的习惯。这家永不打烊的学校,只需要几十块钱就可以入学,永远向所有人敞开大门。读书,可以比上学更有效!
读书是最廉价的反脆弱武器
老师们总是高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如果你非要完全读懂一本书,自己理解没有瑕疵之后,才敢讲给别人听,那就干脆别讲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是不可以辩论的。教师的作用不是不犯错,而是让学生知道即便犯错,也不能停止求知。你能通过自己的讲解,让一个人爱上一本书或对一个话题产生兴趣,剩下的事,就交给他(她)自己吧。
完美是不存在的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