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新石器物质文件
2023-05-21 11:41:3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主要文化遗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原始艺术 的物质文化遗存
绘画
雕塑
乐器
(原始)居住方式
北方
地穴——地面
南方
干栏式建筑
孕育中的城市
文化遗存分布
人类由 腊玛古猿 进化(地质学上的第三纪中期)亚非地区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前肢采集后肢支撑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生存,下树直立走路,前肢解放(猿——人重大意义)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生存,下树直立走路,前肢解放(猿——人重大意义)
大脑发达、手灵活-从使用自然工具——制造工具,猿变成人
最初的工具标志人类物质文化产生
最初的工具标志人类物质文化产生
1950-1970年,云南开远县发现腊玛古猿化石,距今约800万年
中国是 人类起源地之一 最早物质文化产生地之一
中国是 人类起源地之一 最早物质文化产生地之一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块打制的刃石器、石器砍制的木棒(木制腐烂、剩下石器)
旧石器时代
BE300w-BE1.3w
打制石器 又称 旧石器 ; 使用旧石器时期又叫 旧石器时代
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三四百处,最早的在 山西芮城西侯度(距今180万) 云南元谋上那蚌(距今170万) 河北阳原小长梁
旧石器早期遗址还有:陕西蓝田的公王岭和陈家窝 , 山西芮城的匼(kē)河 , 河南三门峡的水沟和金兴沟 ,贵州黔西观音洞
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 ,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和本溪庙后山 , 湖北勋(xun)县梅铺龙骨洞,大冶石龙头
旧石器中期遗址:山西襄汾的丁村 ,河南灵宝的孟村 ,山西阳高许家窑 ,辽宁喀左鸽子洞和海城仙人洞,贵州桐梓岩灰洞
旧石器晚期遗址:遍布范围较广,重要的有:宁夏 灵武县的水洞沟遗址和萨拉乌苏河沿岸遗址(即河套人遗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
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和四川汉源富林镇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以及四川铜梁张二塘遗址,贵州义兴猫猫洞遗址,
普定穿洞遗址,柳江通天岩遗址等。
BE300w-BE1.3w
打制石器 又称 旧石器 ; 使用旧石器时期又叫 旧石器时代
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三四百处,最早的在 山西芮城西侯度(距今180万) 云南元谋上那蚌(距今170万) 河北阳原小长梁
旧石器早期遗址还有:陕西蓝田的公王岭和陈家窝 , 山西芮城的匼(kē)河 , 河南三门峡的水沟和金兴沟 ,贵州黔西观音洞
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 ,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和本溪庙后山 , 湖北勋(xun)县梅铺龙骨洞,大冶石龙头
旧石器中期遗址:山西襄汾的丁村 ,河南灵宝的孟村 ,山西阳高许家窑 ,辽宁喀左鸽子洞和海城仙人洞,贵州桐梓岩灰洞
旧石器晚期遗址:遍布范围较广,重要的有:宁夏 灵武县的水洞沟遗址和萨拉乌苏河沿岸遗址(即河套人遗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
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和四川汉源富林镇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以及四川铜梁张二塘遗址,贵州义兴猫猫洞遗址,
普定穿洞遗址,柳江通天岩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
BE1.2w-1.3w
BE1.2w-1.3w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
主要特点:打制石器为主,也出现磨制石器,部分地区出现细石器
遗址分布
黄河流域
山东沂源凤凰岭,河南许昌灵井,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和青海共和拉乙亥
长城以北
内蒙古海拉尔松山,新疆吐鲁番七角井子
华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
主要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出现
农业、畜牧业
定居生活
制陶、纺织技术
末期出现 金属器物
随着农业畜牧业产生,不同地区的 自然环境 对 物质文化 产生影响
三大经济文化区
长江流域为主的稻作农业区
黄河流域为主的早地农业区
北部以及青海、内蒙、新疆高原的寒冷地带的渔猎采集区
河姆渡文化
地方性文化传统
遗址分布
我国发现7000多处
新石器早期
华南地区(还不是最早的遗址)
(BE7.5k-BE6k)
(BE7.5k-BE6k)
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青塘
黄河流域(新早期较晚阶段)
(BE6k-BE5k)
(BE6k-BE5k)
关中:老官台文化
豫中:裴李岗文化
冀南、豫北:磁山文化
陇东:大地湾一期
山东:北辛文化
长江流城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
(BE 5k-BE 4k)
(BE 5k-BE 4k)
内蒙东部和辽西
(BE6k-BE5k)
(BE6k-BE5k)
兴隆洼文化
辽河下游
BE4.8k
BE4.8k
新乐下层文化
新石器晚期
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BE4k-BE3.5k
BE4k-BE3.5k
分布地区
山西南部
河北南部
陕西省关中一带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
代表性遗址
西安半坡
临潼姜寨
陕县庙底沟
芮城西王村
洛阳王湾下层
郑州大河村下层
临潼姜寨
陕县庙底沟
芮城西王村
洛阳王湾下层
郑州大河村下层
黄河上游
马家窑文化
BE3k-BE2k
BE3k-BE2k
仰韶文化的彩陶发展鼎盛
主要遗址
临洮马家窑
兰州青岗岔
广河地巴坪
山东中、南部及苏北、淮北、豫东一带
大汶口文化
BE4.3k-BE2.4k
BE4.3k-BE2.4k
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期过渡
主要遗址
泰安大汶口
曲西夏侯
邳县大墩子
胶县三里河
长江流域
主要文化遗存
长江中游的川东、湖南西北、湖北西南一带
大溪文化
BE4k-BE3.5k
BE4k-BE3.5k
主要遗址:巫山大溪、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
湖北境内, 北到河南南部 ,西到四川巫山、湖南澧县一带
屈家岭文化
BE3k
BE3k
主要遗址:郧县青龙泉、京山屈家岭、毛家岭、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
长江下游杭州湾一带
马家浜文化
BE4.7k-BE3.9k
BE4.7k-BE3.9k
主要遗址:浙江桐乡罗家角、嘉兴马家浜、吴兴邱城、江苏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秘泽
北方草原和辽河上游支流及燕山南北
发达的原始遗存
红山文化
BE4k-BE3.5k(与仰韶文化相同)
红山文化
BE4k-BE3.5k(与仰韶文化相同)
文化内涵中有:细石器 彩陶
盛行偶像崇拜
主要遗址
赤峰红山后、水泉、蜘蛛山、喀左东山咀、建平牛梁、阜新胡头沟等
新石器时代最后一个时期
铜石并用时期
铜石并用时期
石器为主,出现小型铜制生产工具、装饰品
龙山文化(最发达、分布广)
BE4.5k-BE4k
BE4.5k-BE4k
文化内涵
灰陶黑陶,装饰的绳纹、篮纹、方格纹为特征
遗存分布:山东沿海、南至湖北西到渭水流域北到内蒙境内
山东境内的龙山文化为典型
磨光黑陶、蛋壳陶表明制陶业高度发展
磨光黑陶、蛋壳陶表明制陶业高度发展
主要遗址
历城县城子崖、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日照东海峪
河南: 庙底沟二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
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
山西南部:陶寺类型文化
齐家文化
BE2k
BE2k
遗存分布
黄河流域上游甘、宁、青一带
主要遗址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和政齐家坪,永靖大何庄、秦魏家,青海贵南尕(ga3)马台
良渚文化
BE3.3K-BE2.2k
BE3.3K-BE2.2k
遗存分布
长江流域下游的太湖流域、苏南浙北一带(原始稻作农业发达的良渚文化)
主要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镇、吴兴钱山漾、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草鞋山、武进寺墩
华南地区
原始遗存
原始遗存
台地遗址
BE2.6k-BE2k
BE2.6k-BE2k
种植水稻为主
分布在河流两岸台地、山岗上
分布在河流两岸台地、山岗上
遗址
广东曲江马坝石峡,广西隆安大龙潭,钦州独料,江西修水跑马岭
贝丘遗址
BE13k
BE13k
采食软体贝类和捕鱼为主
遗址
台湾高雄凤鼻头、台南牛稠子、福建闽侯县石山,广东潮安陈桥、增城金兰寺、广西东兴马兰头、南宁豹子头等
劳动工具使用
打制石器-制作、发展
打制石器差不多300万年历史
打制石器基本程序
选材
质地
燧石、火石、脉石英、石英岩、角页岩、玛瑙等
特点
来源丰富、遍地取材
因地取宜,比如周口店有脉石英
有一定硬度
硬度是使用效率寿命的前提
有韧性和脆性
韧性是打成形状的条件
脆性是制作时打下石片条件
打制
找“台面”
在石材上找平面或者打出一个平面
找“打击点”敲击,打下石片
(第一次加工)
(第一次加工)
在台面周围找到打击点,敲击
直接打击法
(旧石器时代使用时间长)
(旧石器时代使用时间长)
两块石头直接相击产生石片,
又可分为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
又可分为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
锤击法:手拿一块石头,打击另一只手上的石材
碰砧法:手拿石材向一石砧(zhen)碰击产生石片
砸击法:用石锤砸击地面上放着的石材以砸下石片
间接打击法
在打击物与被打击物之间有传递力的物体
敲击这个物体,便可产生石片,产生的石片形状较小、较完整
敲击这个物体,便可产生石片,产生的石片形状较小、较完整
打下来的“石片”加工成“石片石器”
石片石器(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类型)
剩下的“石核”制成的石器叫做“石核石器”
石核石器
(石片)第二次加工-修整形状
把石片按砍斫、刮削、敲砸等需要修整成一定形状,并进一步将其修出锋利的刃和尖
刃部加工方法
一面打击法
一面一个方向打击
刃较平直
交互打击法
向两面打击
刃如锯齿状
石核也需要二次加工
发展
旧石器早期、中期
直接打击法痕迹
西侯度、周口店龙骨山、蓝田,匼河,丁村等的石器
西侯度遗址中石片加工是在石片厚的地方,说明当时技术熟练
旧石器早期
石片加工的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
刮削器
形体不大,20-40g
用途:刮削木棒、割制兽皮,用途广泛
根据用途加工成不同形状
直刃,凸刃、凹刃和圆刃、多边刃等多种形状
有的打出喙形的尖,以便于雕刻、抠挖
直刃,凸刃、凹刃和圆刃、多边刃等多种形状
有的打出喙形的尖,以便于雕刻、抠挖
分布遗址:西侯度、小长梁、元谋、龙骨山、匼河、营口金牛山、贵州观音洞
砍斫器
用途:砍伐
刃部夹角比刮削器大,体积重量超过刮削器,几百克-几千克
尖状器
小尖状器
割剥兽皮
在龙骨山、匼河都有发现
三棱大尖状器
挖掘
西侯度、蓝田、匼河等
龙骨山北京人遗址发现石锤和石砧
石器制作技术提升
表现
石器生产趋于定型规整
种类增多
开始使用间接打制法
种类增多
开始使用间接打制法
华北地区形成打制石器两大传统
匼河——丁村系
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
特点
用宽大的石片加工制造大型的石器
大多 体大厚重,加工不精细,有锋利的边刃即可使用
小型石器数量不多,且类型单调
大多 体大厚重,加工不精细,有锋利的边刃即可使用
小型石器数量不多,且类型单调
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
晋、陕,豫三省的交接地区
包含:山西芮城匼河遗址、河南豫西三门峡遗址、襄汾丁村遗址、蓝田遗址
包含:山西芮城匼河遗址、河南豫西三门峡遗址、襄汾丁村遗址、蓝田遗址
遗址中
三棱大尖状器峰尖锐利,加工着力于尖部,有的加工成扁尖或者三棱尖
可能是挖掘工具,用于挖掘块根以供食用
大型砸器则主要是用于砍伐树木
三棱大尖状器峰尖锐利,加工着力于尖部,有的加工成扁尖或者三棱尖
可能是挖掘工具,用于挖掘块根以供食用
大型砸器则主要是用于砍伐树木
出土石球
直径多在 10 厘米左右,表面经过纵横打制加工,使之便于把握
是一种狩猎武器
使用方法
直接用石球投击猎物
“飞石索”
(石球系在绳索(藤条或皮条)的一端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将其抛出,把猎物套绊住)
这种方法直到近代还曾被南美印地安人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使用过。
(石球系在绳索(藤条或皮条)的一端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将其抛出,把猎物套绊住)
这种方法直到近代还曾被南美印地安人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使用过。
在旧石器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改变追逐捕猎的方法
改变追逐捕猎的方法
影响
增加狩猎数量,解决食物匮乏和御冷防寒问题,促进石器发展
促进剥皮工具的改进(1)刃部锋利,提高速度(2)增加种类,适应不同部位剥皮的需要
促进剥皮工具的改进(1)刃部锋利,提高速度(2)增加种类,适应不同部位剥皮的需要
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
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
基本特征
石器体型细小,用小石片加工成细石器占很大比例
加工细致,类型复杂
加工细致,类型复杂
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
三个发展阶段
周口店第一地点
大石器还占有一定比例
山西阳高许家窑
很少出现大型石器,而是以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及小石砧为主,连砍砸器也已经小型化。
尖状器的数量也不少,类型各异、雕刻器的器形很小,重量很轻,大者 7克,小者仅 1克。
尖状器的数量也不少,类型各异、雕刻器的器形很小,重量很轻,大者 7克,小者仅 1克。
石球在许家密人的石器中占了很大比重、被普遍使用
山西朔县峙峪
(旧石器晚期)
(旧石器晚期)
增加了斧形小石刀、石镞(就一件,)、楔形小石核(打制小石片的技术又有了明显提高)
细小的石片有可能是嵌在水柄或骨柄上形成复合工具一一锯齿状刃的石刀
细小的石片有可能是嵌在水柄或骨柄上形成复合工具一一锯齿状刃的石刀
内蒙萨拉乌苏河
磨制、钻孔技术出现
生产工具发展
火使用
原始农业、畜牧业
(原始)农业产生、发展
动物驯养、(原始)畜牧业产生
采集、渔猎发展
原始手工业
(原始)制陶业发展
纺织技术 产生
装饰、祭祀品 产生 发展
冶铜技术出现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