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
2024-05-07 20:18:2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个人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药性总义
五味之义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五色之义
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五味之用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能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味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为阳中之阴也。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者为阴中之阳,其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湧泄为阴,
咸味湧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薄者为阴中之阳,其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湧泄为阴,
咸味湧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药之相从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
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
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
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
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
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
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
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药色之入经脉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
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
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
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
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六淫主治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五行相生
人之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
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
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五行相克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因为
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消皮
厚而唇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丹砂(朱砂)
本经原文
性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可以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
不老能化为汞,畏磁石恶盐水,其色真珠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又名朱砂。
不老能化为汞,畏磁石恶盐水,其色真珠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又名朱砂。
产地
在我国四川湖南等山中。以辰州为最佳,故又号辰砂,属石类。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廔诸疮。
【甄权】镇心,主抽风传ㄕ痨痵等。
【大明】润心肺,治疮痂息肉,可外涂之。
【灵贻】入心镇怯,定魂除邪。
【甄权】镇心,主抽风传ㄕ痨痵等。
【大明】润心肺,治疮痂息肉,可外涂之。
【灵贻】入心镇怯,定魂除邪。
经方
药性与归经
甘、微寒
【雷公炮制药性】李中梓——归心经
【本草经解】叶天士——归肾、脾、心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心经
主治
丹砂为安神要药。
禁忌
丹砂只可生研水飞用。火炼则为水银而有毒。不可用,多服丹砂因其性质重坠,使人神定目呆。坊间名为朱
砂,一般使用方式是用来拌合他药或做丸衣用,因为其功用在安神镇静,所以多被加入一些安神药中,海藏曰“如同
龙骨牡蛎合用,可以养心气,同当归丹参合用,可以养心血。同枸杞地黄合用可以养神,同厚朴川椒等合用可以养脾,
同南星川乌同用可以却风。可以明目安胎,也可以解毒,可以发汗,端视医师如何使用而见其功”。
因其色红,内合真汞之水,属火中有水之药性,故其象心之性,而其性属微寒,得治心病所必须之寒性,服之使
人心神内敛神守,故能安眠。为补心之要药。即朱砂,由天地自然熔铸而成,阳中含阴,外露火色,内含水阴,具硫
磺水银之相合之性,因属火体中含有水气,故丹砂能入心,益阴以安神,养血安神为之最。有阳中之阴药称,与人参
南北称王。一般言北方属水,故多气分之药,南方属火,故多血分之药。
云母
本经原文
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古时在车船上可以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又名云华,云英,云液,云沙,磷石。
产地
产四川及各省山中,种类甚多,有黑云母及白云母等,白者良,属玉类。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痨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
【甄权】主下痢肠澼,补肾冷。
【括要】生产不下,用云母细末,调酒涂于阴门。
【灵胎】清肺明目。
【黄元御】味甘,入利水泄湿,消痰除疟。
【甄权】主下痢肠澼,补肾冷。
【括要】生产不下,用云母细末,调酒涂于阴门。
【灵胎】清肺明目。
【黄元御】味甘,入利水泄湿,消痰除疟。
经方
药性与归经
味甘性平,无毒。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胆、膀胱经
主治
云母主补肺下气,补中坚肌,除邪气,安精神。
玉泉
本经原文
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
斤,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桃。
斤,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桃。
产地
玉乃石之美者,产山中,我国西南深山中多有之,以钟山蓝田产者最良,于阗国之白玉最好。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明耳目。
【大明】润心肺,助喉声,滋毛发。
【括要】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则自灭。
经方
药性与归经
【性味】甘平,无毒。
主治
【主治】清热解渴,安神养肌。
石钟乳
本经原文
味甘,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又名虚中。神农辛,黄帝甘,扁鹊甘
无毒,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计然云出武都黄白者善。
无毒,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计然云出武都黄白者善。
产地
中国日本俱有出产,生于山中石洞穴中,我国以广西陕西等省多此洞。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
【甄权】主泄经,寒嗽,壮元气,益阳事,通声。
【括要】补五劳七伤。补骨髓,治消渴引饮。
【灵胎】入肺降逆,利窍下乳。
经方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i——归肺、肾经
【玉楸药解】黄元御——归脾、肺、肾、肝经
【玉楸药解】黄元御——归脾、肺、肾、肝经
主治
【主治】石钟乳为补阳益精要药,主治肺气虚损,咳逆上气,明目利窍,补髓疗弱,消渴引饮。
涅石(矾石)
本经原文
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筋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寿。
吴普曰矾石,一名羽泽,神农歧伯酸,扁鹊咸,雷公酸无毒。歧伯曰久服伤人骨。
产地
【产地】产我国四川陕甘,我国南省诸山亦多有之,色白净者为明矾。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麝香矾石散
配伍
麝香1,矾石50,研粉混合
功效
麝香无孔不入,矾石干燥除湿,麝香做药引携带矾石进入病处,以改变环境让病毒无法生存。常用于鼻窦炎,中耳炎
矾石汤
配伍
矾石二两,水3000毫升
功效
治脚气冲心,以其燥湿也。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酸性寒无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归肺、肝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脾、膀胱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脾、膀胱经
主治
【主治】矾石为收湿解毒止血要药,功能除湿化痰,追延坠浊,主明目坚齿,除风杀虫,蚀恶肉,生好肉,治蛇虫咬
伤。
伤。
硝石
本经原文
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
产地
【产地】产于东印度埃及等热带地方及我国西北。投入火中则爆鸣,立即燃烧而发鲜明之焰。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能化七十二种石。
【甄权】破积散坚,治腹胀,破血下瘰疬。泻得根出。
【大明】含咽治喉痹。黑疸,周身皮肤眼目俱现黑色,为疸症之最重者。
【灵胎】消积解癖。
【吴普】曰消石,农曰苦,扁鹊曰甘,名医曰一名芒消。今之硝石。
【甄权】破积散坚,治腹胀,破血下瘰疬。泻得根出。
【大明】含咽治喉痹。黑疸,周身皮肤眼目俱现黑色,为疸症之最重者。
【灵胎】消积解癖。
【吴普】曰消石,农曰苦,扁鹊曰甘,名医曰一名芒消。今之硝石。
经方
大黄硝石汤
配伍:大黄、黄柏、硝石各4栀子(十五枚)
主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归心、脾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膀胱、脾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膀胱、脾经
主治
【主治】硝石主清积热利小便,治五淋。
朴消(芒硝)
本经原文
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吴普曰朴硝,神农歧伯曰无毒。
产地
【产地】生于盐卤之地,凡煎炼水硝,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状者为马牙硝,其凝于底成块者,通为朴硝。
历代医家记载
【甄权】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经不通。
【大明】通泄五脏百病,及症结,天行热疾,头痛消肿毒,排脓润毛发。
【容川】咸味虽重,尚未至于极,故犹有寒水石之性,能大下其火。凡盐味之咸。内皆有火热之性,而水中之火即是
命门之火也。微咸之味者,皆能引火下行。大咸者能助火升发也。芒硝得水中阴凝之性,味咸能软坚,下气分之热,
以其得水之阴味,未得水中之阳气,故降而不升,能降气分之热,是治热要药,与大黄入血分治火要药不同。
【药征】主软坚,治心下痞坚,心下石鞭,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鞭,旁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诸般难解之毒。
经方
大承气汤
配伍:大黄4,、厚朴5,、枳实4、芒硝2
功效:大便不出纯阳明症时使用,通利大便。
大柴胡汤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咸辛苦,性寒无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归小肠、三焦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心、膀胱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心、膀胱经
主治
【主治】朴消主软坚化积,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清热泻下,外用消食化积。
滑石
本经原文
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生。
产地
【产地】产我国山东及西南诸省山中。色青白或黄白及银灰色。
历代医家记载
【丹溪】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为要药。
【容川】为去暑之要药,去暑只宜清气利湿,不可用燥药,如黄连亦然,甘草也可。
【药征】主治小便不利,旁治渴也。
【灵胎】荡肠胃热,利大小便。
经方
猪苓汤
滑石代赭石汤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归胃、膀胱经
【本草经解】叶天士——归膀胱、小肠、脾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膀胱经
【本草经解】叶天士——归膀胱、小肠、脾经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膀胱经
主治
【主治】滑石为去湿热利小便要药,主通六府九窍津液。上开肌理下通膀胱,治淋疾,水肿,黄疸。
石胆(又名胆矾)
本经原文
味酸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炼饵服
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
神农酸小寒,扁鹊苦无毒,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以
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
产地
【产地】产山中,为蓝色结晶。
历代医家记载
【大明】治虫牙,鼻内息肉。
【苏颂】入吐风痰药最快。
【吴克潜】胆矾有腐蚀性与收敛性,故能治恶疮,吐顽痰,喉痹欲死,研末醋调灌之,大吐胶痰而愈,治狐臭,胆矾枯矾各一钱,轻粉百药煎各五分,为细末敷之效,著名方剂有铁桶膏(铜绿胆矾五倍子白芷轻粉郁金麝香)治发背将
溃时,根脚走散不收者,用以涂疮四周根上效。
【苏颂】入吐风痰药最快。
【吴克潜】胆矾有腐蚀性与收敛性,故能治恶疮,吐顽痰,喉痹欲死,研末醋调灌之,大吐胶痰而愈,治狐臭,胆矾枯矾各一钱,轻粉百药煎各五分,为细末敷之效,著名方剂有铁桶膏(铜绿胆矾五倍子白芷轻粉郁金麝香)治发背将
溃时,根脚走散不收者,用以涂疮四周根上效。
经方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酸辛,性寒,有小毒。
主治
【主治】胆矾为腐蚀催吐要药,功能蚀恶疮散症积,涌吐风痰,治咽喉口鼻疮毒及目患。
空青
本经原文
味甘寒,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益肝,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能化铜铁铅锡作金。吴
普曰空青神农甘一经酸,久服有神仙玉女来侍,使人志高。
产地
【产地】产河南山西陕西山中,色青质轻,近罕见。今名丹青。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
【甄权】治头风镇肝,瞳仁破者,得再见物。
【大明】钻孔取浆,点多年青盲,内障翳膜,养精气,其壳摩翳。
经方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甘酸,性寒,无毒。
【玉楸药解】黄元御——归肝经
主治
【主治】空青为一切眼目要药,主治目赤目痛,青盲耳聋,利九窍通血脉,养神益肝。
曾青
本经原文
味酸小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瘕积聚,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味酸性小寒无毒,目痛止泪出,风
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瘕积聚。
【本经】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
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瘕积聚。
【本经】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禹余粮
本经原文
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痢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产地
【产地】产于山岛或是池泽,乃石中黄粉。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
【甄权】主崩中。
【大明】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露等疾,久服耐寒暑。
【灵胎】除热燥湿,止利消瘀。
【倪注】此药多使用于下脓血利不止,常与赤石脂同用。
【炮制】拣去杂质,刷去灰尘,捣碎,置铁锅内,煅透,趁热倒入醋渍淬,取出,晒干,研粉即得。
【容川】是石谷中之土质,又具涩性,故以填涩胃肠,甘而微咸,甘能补正以止利,咸能入肾以涩精。
【甄权】主崩中。
【大明】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露等疾,久服耐寒暑。
【灵胎】除热燥湿,止利消瘀。
【倪注】此药多使用于下脓血利不止,常与赤石脂同用。
【炮制】拣去杂质,刷去灰尘,捣碎,置铁锅内,煅透,趁热倒入醋渍淬,取出,晒干,研粉即得。
【容川】是石谷中之土质,又具涩性,故以填涩胃肠,甘而微咸,甘能补正以止利,咸能入肾以涩精。
经方
禹余粮丸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甘寒,无毒,收涩药。
【长沙药解】黄元御——归脾、肾、肝、大肠经
主治
【主治】禹余粮为固补下焦要药,主治滑泄下血,血闭血虚,四肢虚而不仁,崩露赤白。
太一余粮
本经原文
甘平,主治咳逆上气,病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生泰山上,石如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
鸡子黄色,又名太一余粮,与禹余粮同,唯质较佳者。
鸡子黄色,又名太一余粮,与禹余粮同,唯质较佳者。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抱朴子·金丹篇】灵丹经用丹砂雄黄雌黄石硫磺曾青矾石戎盐太一余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蘸合之三十六日成。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白石英
本经原文
味甘微温,主消渴,阴萎不足咳逆,隔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延年。形如紫石英,选白泽长者二三寸。
产地
产深山中。
历代医家记载
【甄权】治肺痈吐脓,咳逆上气,黄疸。
【好古】实大肠。
【好古】实大肠。
经方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
【主治】肺大肠枯燥,疗肺萎肺痈消渴。
紫石英
本经原文
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轻身延年。
产地
产深山中。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心,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臃肿,令人悦泽。
【甄权】养肺气,治惊痫,蚀脓。
【灵胎】补血降气。
【甄权】养肺气,治惊痫,蚀脓。
【灵胎】补血降气。
经方
药性与归经
【性味】味甘辛,性温无毒。
【禁忌】凡绝孕由阴虚火旺,不能摄受精气者忌用。
【禁忌】凡绝孕由阴虚火旺,不能摄受精气者忌用。
主治
主镇怯润枯,养心益肝,治女子风寒在子宫不孕。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本经原文
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疽痔,恶疮头疡疥掻,久服补骨髓益气肥健不
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产地
产山西山东河南,他省亦多。
历代医家记载
【甄权】补五脏虚气。
【括要】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胞衣,无推荡之峻。
【灵胎】功能治温,分补五脏。
【容川】赤石脂粘涩又味甘,能填补止泻利,土之质也,能燥湿。
【倪注】此药常与禹余粮合用,因同属涩剂,多用于温中止血痢不止。
【药征】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括要】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胞衣,无推荡之峻。
【灵胎】功能治温,分补五脏。
【容川】赤石脂粘涩又味甘,能填补止泻利,土之质也,能燥湿。
【倪注】此药常与禹余粮合用,因同属涩剂,多用于温中止血痢不止。
【药征】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主治】为固肠收敛要药,主治赤白久痢,赤白带下,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禁忌
凡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利,自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积者不宜用,崩中法当补阴清热,
带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去湿除积,止涩非宜。
带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去湿除积,止涩非宜。
白青
本经原文
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扁青
本经原文
味甘平,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创不疗,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久服轻身不老。神农雷公小寒无
毒,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别录】吐风痰,癫痫,平肝。
【灵胎】养肝明目。
【灵胎】养肝明目。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菊花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人参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天门冬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甘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干地黄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白术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菟丝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牛膝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充蔚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女萎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防葵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柴胡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麦门冬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独活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车前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木香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薯蓣(山药)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薏苡仁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泽泻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远志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龙胆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细辛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石斛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巴戟天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白英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白蒿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赤箭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庵闾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析蓂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蓍实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卷柏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蓝实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川穹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蘼芜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黄连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洛石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蒺藜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黄芪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肉苁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防风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蒲黄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香蒲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续断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漏芦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营实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天名精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决明子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丹参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茜草根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飞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玉泉
本经原文
产地
历代医家记载
经方
药性与归经
主治
【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大明】除风去热,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和桃仁葱汤浴可出汗。
【甄权】生含咽津治急喉痹。疗鼻漏鼻血,瘰疬疥癣。
【宗奭】又名枯矾。贴嵌甲牙缝中治血出如衄。
【灵胎】敛气固精,杀虫止利。
【吴克潜】编药性字典曰矾石用之甚广。今南方人多用置水缸中以解毒,其水澈底澄清。陈师古曰矾石之用有四,吐
利风热痰延,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
也。治喉痹中蛊蛇虫伤蛰,取其解毒也,矾石经火炙后为枯矾,研细用做敷扑良,渗小儿脐眼,防腐收湿,矾石治一
切疮痈恶毒,或为蛇虫所伤,配黄蜡二倍,溶化研细,外用亦可内服。其它配合方剂很多,举凡矾石色暗者不入药,
以白而明最佳,故色白者曰白矾:色光明者曰明矾。
【倪注】枯矾可与麝香合用,因为麝香无孔不入,配合之则可去脑鼻之间的风寒与瘀伤。
【大明】除风去热,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和桃仁葱汤浴可出汗。
【甄权】生含咽津治急喉痹。疗鼻漏鼻血,瘰疬疥癣。
【宗奭】又名枯矾。贴嵌甲牙缝中治血出如衄。
【灵胎】敛气固精,杀虫止利。
【吴克潜】编药性字典曰矾石用之甚广。今南方人多用置水缸中以解毒,其水澈底澄清。陈师古曰矾石之用有四,吐
利风热痰延,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
也。治喉痹中蛊蛇虫伤蛰,取其解毒也,矾石经火炙后为枯矾,研细用做敷扑良,渗小儿脐眼,防腐收湿,矾石治一
切疮痈恶毒,或为蛇虫所伤,配黄蜡二倍,溶化研细,外用亦可内服。其它配合方剂很多,举凡矾石色暗者不入药,
以白而明最佳,故色白者曰白矾:色光明者曰明矾。
【倪注】枯矾可与麝香合用,因为麝香无孔不入,配合之则可去脑鼻之间的风寒与瘀伤。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