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2025-06-18 21:08:4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系统既是农业社会的指导指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节,每个时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文件类型为日历,记录了从立春、雨水到大寒的循环,其中核心内容包括根据季节变化安排耕种和收获的智慧。描述中融入了古诗文的文雅修饰语,为这一古老系统增添了诗意,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立春,和“霜重色愈浓”的霜降,使得古老智慧跃然纸上,彰显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节气来源
二十四节气定义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360°,春分为0°,以后每15°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
节气分类
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补充说明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节气详细信息
春季节气
立春
含义
春季开始
时间:公历2月3-5日
习俗:咬春(吃春卷)、立春钻(户外活动)
农事:准备春耕,修整农具,积肥保墒。南方开始早稻育秧。
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雨水
含义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时间:公历2月18-20日
习俗:有祭龙、耕种启动
农事:北方防春旱,南方加强油菜、小麦田间管理。
谚语: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
顺口溜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惊蛰
含义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时间:公历3月5-7日
习俗:有祭白虎、驱虫。
农事:华北冬小麦返青,江南早稻播种,果树防虫。
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顺口溜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春分
含义
昼夜平分
时间:公历3月20-22日
习俗:有踏青、种植。
农事:华北春播(玉米、棉花),江南早稻插秧,植树造林。
谚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顺口溜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清明
含义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时间:公历4月4-6日
习俗: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习俗有踏青、放风筝。
农事:北方播种春玉米、大豆,南方采制春茶,防“倒春寒”。
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顺口溜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谷雨
含义
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时间:公历4月19-21日
习俗:有祭祀祈福、饮茶食粥。
农事:播种棉花、红薯,北方防霜冻,南方水稻插秧。
谚语: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顺口溜
谷雨打苞, 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 芒种见麦茬。
夏季节气
立夏
含义: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时间:公历5月5-7日
习俗:称人、吃鸡蛋。
农事:南方抢收油菜、小麦,北方播种夏玉米、大豆。
谚语: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顺口溜
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小满
含义: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时间:公历5月20-22日
习俗:有品尝新粮、制作香包。
农事:北方冬小麦灌浆,南方水稻追肥,防治病虫害。
谚语: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顺口溜
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干。
芒种
含义: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时间:公历6月5-7日
农事:“三夏”大忙:抢收小麦、抢种夏玉米/水稻(“芒种忙,麦上场”)。
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
谚语: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顺口溜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芒种勿种,过后落空。
夏至
含义:炎热的夏天来临
时间:公历6月21-22日
习俗:有晒书晒衣、吃面食。
农事:中稻管理,棉花整枝,抗旱排涝。
谚语:夏至未过,水袋未破。
顺口溜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小暑
含义
气候开始炎热
时间:公历7月6-8日
习俗:有消暑养生、晒姜蒜。
农事:南方收割早稻、播种晚稻(“双抢”),北方防雹防涝。
谚语: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顺口溜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大暑
含义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时间:公历7月22-24日
习俗:有吃西瓜、防暑降温。
农事:抗旱保苗,南方晚稻插秧,北方玉米抽穗。
谚语: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顺口溜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秋季节气
立秋
含义
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时间:公历8月7-9日
习俗:有吃秋葵、立秋餐。
农事:华北收春玉米,南方水稻防高温,蔬菜播种。
谚语: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顺口溜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处暑
含义
炎热的暑天结束
时间:公历8月22-24日
习俗:有晒伏、制作秋裤。
农事:棉花摘顶促熟,华北收谷子,南方防台风。
谚语: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
顺口溜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
白露
含义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时间:公历9月7-9日
习俗:有饮白露茶、贴白露贴。
农事:北方收大豆、玉米,南方晚稻追肥,防寒露风。
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顺口溜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仓。
秋分
含义
昼夜平分
时间:公历9月22-24日
习俗:有秋分祭祖、吃秋果。
农事:全国秋收(玉米、水稻)、秋种(冬小麦),“秋分麦入土”。
谚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顺口溜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寒露
含义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时间:公历10月8-9日
习俗:有饮菊花酒、赏菊。
农事:南方收晚稻、种油菜,北方收红薯,防霜冻。
谚语:寒露脚不露。
顺口溜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霜降
含义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时间:
公历10月23-24日
习俗:有吃柿子、准备过冬。
农事:北方收萝卜、白菜,南方种冬小麦,柑橘采收。
谚语:霜降杀百草,立冬地不消。
顺口溜
霜降不起葱,必定心里空。
冬季节气
立冬
含义
冬季开始
时间:公历11月7-8日
习俗:有补冬进补、贴窗花。
农事:北方农田冬灌保墒,南方移栽油菜,蔬菜防冻。
谚语: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顺口溜
立冬打雷要反春。
小雪
含义
开始下雪
时间:公历11月22-23日
习俗:有吃饺子、制作腌菜。
农事:储藏蔬菜,北方修水利,南方茶园施肥。
谚语: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顺口溜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大雪
含义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时间:公历12月6-8日
习俗:有滑雪、冬泳。
农事:北方温室大棚防雪灾,南方小麦冬管,果树修剪。
谚语: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顺口溜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冬至
含义
寒冷的冬天来临
时间:公历12月21-23日
习俗:有吃饺子、祭祀祖先。
农事:农田休整,积肥沤肥,果树涂白防冻。
谚语: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阳光,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亦然)
顺口溜
冬至饺子夏至面。
小寒
含义
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时间:公历1月5-7日
习俗:有贴春联、准备年货。
农事:北方检查储粮,南方防霜冻,茶园防寒。
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顺口溜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大寒
含义
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时间:公历1月20-21日
习俗:有冬泳、品尝腊肉。
农事:制定来年种植计划,检修农机具,牲畜防寒。
谚语: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顺口溜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节气月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月建)。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
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
节气文化
民俗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