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读书笔记
2025-06-11 21:17: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深刻剖析了父权制度与资本主义体系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作者指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削弱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权力结构,但这种变化并非均匀分布。在某些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父权制的根基依然牢固,有时甚至能在资本主义的架构内找到新的生存与强化方式。书中不仅分析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还深入探讨了女性如何在这一双重体系下遭受剥削,以及她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争取平等的斗争。 文件类型: 读书笔记 修饰语: 深刻剖析、相互交织、复杂关系、削弱、根基牢固、新的生存方式、深入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剥削、性别平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上野千鹤子(Chizuko Ueno)出版时间:1990年(日文原版)
一、核心主题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父权制(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以私有制和利润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压迫女性,尤其聚焦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无偿劳动问题。
二、关键论点
1. 无偿劳动的剥削
再生产劳动商品化: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育儿、家务、养老等“再生产劳动”(维持人类生存的劳动)被资本无偿占用。
资本主义的依赖:资本主义依赖父权制将女性束缚在家庭中,确保劳动力再生产零成本。
2.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共谋
双重结构:
公共领域(市场):男性主导的雇佣劳动。
私人领域(家庭):女性承担无偿劳动。
利益交换:男性通过家庭获得无偿照料服务;资本获得稳定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再生产。
3. 女性成为“二等劳动力”
M型就业曲线:女性因婚育中断职业发展,被迫从事非正式、低薪工作(如兼职、派遣)。
性别分工固化:“男养家,女主内”观念被制度化为社会规范,限制女性经济独立。
4. 父权制的适应性
制度转移:当资本需要女性劳动力时(如战时、经济高速增长期),父权制会暂时让步,但核心结构不变。
意识形态控制:“母爱神话”“家庭幸福论”美化女性牺牲,掩盖剥削实质。
三、重要概念
概念
再生产劳动
市场外部化
父权制转移
性别角色意识形态
解释
维持人类生命与社会的劳动(家务、育儿、照料等),被长期忽视价值。
资本将再生产劳动转嫁给家庭(女性),规避生产成本。
男性将家庭责任转移给妻子/母亲,以专注市场竞争。
社会建构的“男性养家/女性持家”分工,固化不平等。
四、现实批判
福利政策的性别盲视
社会保障体系默认女性是“被抚养者”,强化其经济依附地位。
职场性别歧视的根源
企业视女性为“不稳定劳动力”,实质是拒绝承担再生产责任。
女性贫困化循环
无偿劳动→职场边缘化→经济弱势→婚姻依赖→无偿劳动加剧。
五、解决方案与挑战
上野千鹤子的主张:
再生产劳动社会化
建立公共托育、养老制度,减轻家庭(女性)负担。
解构性别分工
推动男性参与家务/育儿,打破“女性专属”标签。
经济独立赋权
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与同工同酬,切断对婚姻的经济依赖。
难点:
资本拒绝承担再生产成本;
父权制文化抵制家庭分工变革;
女性内部阶级分化(精英女性可能剥削底层女性家务劳动力)。
六、经典引用
“资本主义巧妙地利用了父权制,而父权制也借助资本主义延续了生命。”“女性解放需要同时反抗两种体制:推翻父权制的家庭革命,与终结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革命。”
七、延伸思考
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视角:女性压迫还需叠加阶级、种族、年龄等维度分析(如书中未充分讨论底层/移民女性困境)。
数字化时代的父权制:远程工作是否模糊了公私领域边界?抑或加剧了“24小时无偿劳动”?
东亚社会的特殊性:儒家家庭伦理如何强化日韩中等地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勾结?
笔记总结:上野千鹤子揭示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互为支柱的隐秘同盟,撕破了“家庭是爱的港湾”的浪漫化叙事,为女性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基石。破解困局需系统性重构劳动、家庭与社会的契约关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