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5-07-07 16:07:15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互相进步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哲学概论
研究对象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领域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含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Eg: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者,理之依也
水是万物的始基
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近代形而上学
含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局限性
机械性
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
Eg: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彻底性
研究自然界(坚持唯物主义)
研究人类社会(坚持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关键词:我、心、人、感觉、意志
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
Eg:万物皆备于我
万物与我唯一
吾心即宇宙
我思故我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万物与我唯一
吾心即宇宙
我思故我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客观唯心主义
关键词: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天
代表人物:老子、朱熹、黑格尔、柏拉图
Eg:理生万物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理想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神创说:上帝创世、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理想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神创说:上帝创世、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细胞学说
否定神创说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运动、变化、发展
(3)达尔文的进化论
简单—复杂、低级—高级、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
马克思主义
特征
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陈望道
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是:李大钊
被誉为“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性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名句: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子主题
唯物论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VS运动
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VS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形而上学
Eg:刻舟求剑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Eg:借钱、物方生方死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过分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时间VS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具有一维性
空间具有三维性
意识
(一)起源:自然界+人类社会
(二)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Eg:逻辑计划、思考开始和未来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不同的人在反映同一事物的时候有不同的结果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实践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Eg:高昂—奋进;萎靡—退步
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
根本途径:实践
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
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Eg: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促错阻
方法论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VS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改变规律、创造规律、消灭规律、发明规律、忽视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辩证法
两大观点
联系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Eg: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物链关系
龙生龙,凤生凤→客观的遗传规律
龙生龙,凤生凤→客观的遗传规律
常考:违背客观性
高考时家长穿旗袍
吉利数字6、8
镇门兽、转运珠、平安符、招财猫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吉利数字6、8
镇门兽、转运珠、平安符、招财猫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2)普遍性
强调有没有联系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Eg:蝴蝶效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3)多样性
直接or间接联系//必然or偶然联系//内部or外部联系
(4)条件性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需要创设条件
整体与部分
功能地位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Eg:木板(部分)通过有机组合形成木桶(整体)
2、当各个部分有序组合,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Eg:田忌赛马 1+1>2
相互影响
1、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Eg:当国家发展的很好,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2、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①木桶原理:木桶盛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
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围棋布势)
方法论
着眼于有机整体(大局观)
处理好局部
发展
概念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好的)运动
发展是运动,发展一定是好的
运动有好有坏,不一定是发展
发展与变化的关系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Eg: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青出于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青出于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Eg: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不失时机的促进事物的飞跃
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含义:量变和质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Eg: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防微杜渐
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Eg:治大国如烹小鲜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辩证否定的特征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斗争性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统一→同一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Eg1:相互依存(强调离不开)
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
Eg2:相互转化(指变成)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塞翁失马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
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
Eg2:相互转化(指变成)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塞翁失马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
2、内外因
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
Eg: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出淤泥而不染
打铁必须自身硬
物先必腐,而后虫生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逐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酒香不怕巷子深
出淤泥而不染
打铁必须自身硬
物先必腐,而后虫生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逐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酒香不怕巷子深
外因
Eg:孟母三迁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酒香也怕巷子深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酒香也怕巷子深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不能逃避)
Eg:讳疾忌医→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不承认自身存在问题)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不承认自身存在问题)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三种表现形式
不用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Eg:不同的家庭
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矛盾
Eg:我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
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Eg:不同人优点和缺点不一样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g: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一刀切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一刀切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共性寓于个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注意顺序)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共性寓于个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注意顺序)
例子加深理解
Eg1:水果→普遍性(共性)
葡萄、香蕉、苹果→特殊性(个性)
割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葡萄、香蕉、苹果→特殊性(个性)
割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Eg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
Eg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Eg4:白马非马:
白马(特殊性)
马(普遍性)
白马(特殊性)
马(普遍性)
Eg5: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体现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的不平衡性
区分
怎么做→主次矛盾
怎么看→主次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五对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和偶然
(三)可能和现实
(四)内容和形式
(五)本质和现象
认识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