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考古诗词表现手法速记
2025-07-28 21:26:5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初中必考古诗词表现手法速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比兴手法
定义
通过比喻和兴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或观点
作用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例子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用“明月光”比喻“地上霜”
通过比喻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夸张手法
定义
故意夸大事物的特征,以突出其特点
作用
强化表达效果,加深读者印象
例子
《望庐山瀑布》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瀑布的落差之大
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拟人手法
定义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
作用
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读者的共鸣和想象空间
例子
《春晓》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将“风雨声”拟人化,仿佛是夜晚的私语
表达了春天夜晚的宁静与清晨的生机
对仗手法
定义
在诗词中使用对偶的句子,使结构对称、音韵和谐
作用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使诗词更加整齐、对称,易于记忆
例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与“一岁”形成对仗
“原上草”与“枯荣”形成对仗
体现了草木的自然规律和人生的无常
借景抒情
定义
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
借助外在景物间接表达内心情感
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例子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写日落和黄河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用典手法
定义
在诗词中引用历史故事或典故
作用
丰富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
使表达更加凝练、含蓄
例子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借指边塞的悠久历史
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敬仰和对战争的感慨
反问手法
定义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
加强语气,突出诗人的情感态度
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子
《游子吟》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反问表达孩子对母亲恩情的无以为报
体现了深厚的母子情和感恩之心
设问手法
定义
在诗词中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使表达更加生动、直接
例子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通过设问的方式提出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
表达了对事物多面性和主观认识的思考
排比手法
定义
使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形成节奏和气势
作用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使表达更加有力、鲜明
例子
《望岳》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通过排比句式表达了诗人攀登泰山的决心
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壮志豪情
象征手法
定义
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作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理解和感受
增强诗词的深度和艺术魅力
例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用“野火”象征困难和挑战
用“春风”象征希望和新生
表达了对生命顽强和希望不灭的赞美
初中必考生物能量流动口诀
对比手法
定义
将两个性质相反或不同的事物并列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的印象
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例子
《静夜思》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举头”与“低头”的动作对比
表达了诗人由仰望明月引发的思乡之情
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渴望
反复手法
定义
在诗词中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
加强语气,加深印象
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和强烈
例子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和“处处”词语的反复使用
强调了春天早晨的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寓言手法
定义
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隐喻或象征某种道理或情感
作用
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增强表达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例子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通过描述一个小孩学习钓鱼的场景
寓言式地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和纯真
体现了诗人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和赞美
双关手法
定义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使一句话具有双重含义
作用
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表达的巧妙性
使读者在理解时产生联想,增加思考的深度
例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既形容草的茂盛,又暗示离别的情感
通过双关语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