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迪士尼策略
2025-09-22 13:52: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NLP-迪士尼策略是一种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梦想家、现实家和批评家三个角色的思维工具。这种方法源于迪士尼公司的创意团队会议策略,旨在帮助人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同时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考。 具体操作是:首先进入梦想家模式,自由发挥想象力,不设限制地想象和创造理想的状态;接着,转入现实家模式,从实际出发,思考如何把想象变为现实;最后是批评家模式,批判地审视计划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文件类型通常为图表或者清单,用来清晰记录和指导思考过程。修饰语可以是“创新、全脑、批判性”。 这种策略有助于个人或团队在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时进行全面的思考,从而提高决策质量。使用NLP-迪士尼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创造力,还能保证决策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本质
视角分层 + 认知重构
→ 破解复杂问题的万能钥匙
核心循环:愿景发散
→ 行动落地 → 风险优化
通用工具:
NLP(表象/换框/上堆下切/心锚/次感元) + PCC(客户中心流程/行动问责/赋能反馈)
核心逻辑:「角色切换式深度探索」
迪士尼策略通过强制切换思维角色,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
梦想家(Dreamer):负责「愿景发散」,聚焦“想要什么?可能性是什么?”(无限制、感性、视觉化)。
实干家(Realist):负责「行动落地」,聚焦“如何实现?资源/步骤是什么?”(理性、逻辑、动觉化)。
批评家(Critic):负责「风险优化」,聚焦“哪里有漏洞?如何改进?”(理性、分析、听觉化)。
整合流程:
「角色切换+状态调控」的闭环
角色切换仪式:用语言明确提示客户切换角色,避免思维混乱:
“现在我们进入「梦想家」的世界——放下所有限制,只看可能性……”
“接下来请「实干家」接管——把愿景拆成脚下的路……”
“现在邀请「批评家」出场——带着善意,帮我们查漏补缺……”
“现在我们进入「梦想家」的世界——放下所有限制,只看可能性……”
“接下来请「实干家」接管——把愿景拆成脚下的路……”
“现在邀请「批评家」出场——带着善意,帮我们查漏补缺……”
NLP状态调控:通过生理仪式辅助角色切换(教练自身也需同步):
梦想家:缓慢呼吸、开放手势(激活创造力)。
实干家:坚定坐姿、前倾身体(激活行动力)。
批评家:抱臂思考、平稳语调(激活分析力)。
梦想家:缓慢呼吸、开放手势(激活创造力)。
实干家:坚定坐姿、前倾身体(激活行动力)。
批评家:抱臂思考、平稳语调(激活分析力)。
习惯养成的核心矛盾与迪士尼策略的破解逻辑
习惯养成痛点
动力不足(“没意义”)
行动难启动(“做不到”)
障碍反复(“总失败”)
长期坚持(“易放弃”)
迪士尼策略的破解方式
梦想家:激活愿景,挖掘“深层渴望”
实干家:拆解“最小行动”,锚定“成功体验”
批评家:重构“障碍的正向意图”,转化为资源
整合迭代:三角色智慧闭环,动态调整计划
NLP/PCC工具支撑
表象系统(视觉/听觉/动觉)、隐喻、上堆提问
心锚、次感元细化、PCC行动问责
换框(正向意图)、上堆下切、PCC赋能反馈
PCC成果整合、NLP状态觉察(信心评分)
通用原则
所有习惯养成的“迪士尼策略”公式
梦想家公式:“视觉化场景 + 隐喻 + 上堆提问” → 唤醒“我想要”的情感动力。
实干家公式:“最小行动 + 心锚 + 次感元细化” → 打造“我能做”的行为记忆。
批评家公式:“障碍识别 + 正向意图换框 + 下切解法” → 转化“我做不到”为“我如何优化”。
整合公式:“三角色智慧整合 + 信心评分 + 迭代调整” → 形成“可落地、可优化”的闭环计划。
六阶段话术:
万能模板(任何场景快速套用)
角色
梦想家
实干家
批评家
关键问句
“你想要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什么?”
“下周最小可执行行动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正向意图是什么?如何把它变成资源?”
常用技术
视觉化、隐喻、未来模拟、NLP 表象系统
心锚、次感元、微习惯、PCC 行动问责
NLP 换框、上堆、下切、意义重构
> 口诀:先做梦→再落地→再优化,三刀流循环,一刀都不能少。
子主题
实战流程案例1:六阶段养成“晨跑15分钟”习惯
阶段1:准备(建立亲和,明确目标)
教练动作:
用NLP配得镜像客户状态(如客户疲惫,教练语调放缓、身体微前倾),建立亲和。
用NLP配得镜像客户状态(如客户疲惫,教练语调放缓、身体微前倾),建立亲和。
用PCC深度倾听确认目标:“你想养成的晨跑习惯,具体是____(如‘每天6:30起床,户外跑15分钟’),对吗?这个习惯对你的意义是?”
客户任务:清晰描述习惯目标(如“想通过晨跑改善精力,告别‘起床困难症’”),放松身心。
阶段2:梦想家(激活愿景,唤醒动力)
教练引导(结合NLP表象系统+隐喻):
“现在进入梦想家模式——放下‘能不能做到’的顾虑,想象3个月后,你持续晨跑的状态:
你看到什么画面?(阳光洒在跑道?镜子里更有活力的自己?)
你听到什么声音?(自己的呼吸节奏?路人的夸赞?)
你感受到什么?(身体轻盈?内心平静?)
这个画面里,最让你心动的细节是什么?如果晨跑是‘给生命充电’,你想充满‘哪类能量’(活力/专注/自信)?”
“现在进入梦想家模式——放下‘能不能做到’的顾虑,想象3个月后,你持续晨跑的状态:
你看到什么画面?(阳光洒在跑道?镜子里更有活力的自己?)
你听到什么声音?(自己的呼吸节奏?路人的夸赞?)
你感受到什么?(身体轻盈?内心平静?)
这个画面里,最让你心动的细节是什么?如果晨跑是‘给生命充电’,你想充满‘哪类能量’(活力/专注/自信)?”
客户输出:
描述愿景(如“看到自己跑步时的影子被阳光拉长,听到鸟叫,感受到血液流动的活力”),明确动力(“想成为‘自律且精力充沛’的人”)。
描述愿景(如“看到自己跑步时的影子被阳光拉长,听到鸟叫,感受到血液流动的活力”),明确动力(“想成为‘自律且精力充沛’的人”)。
阶段3:实干家(拆解行动,锚定成功)
教练引导(结合NLP心锚+次感元):
“现在切换到实干家模式——把梦想家的‘充电画面’变成脚下的路。为了靠近这个愿景,下一周内,你能做的最小具体行动是什么?(小到‘不可能失败’,比如‘穿好跑鞋站在门口’)”
“现在切换到实干家模式——把梦想家的‘充电画面’变成脚下的路。为了靠近这个愿景,下一周内,你能做的最小具体行动是什么?(小到‘不可能失败’,比如‘穿好跑鞋站在门口’)”
工具嵌入:
心锚设置:“当你完成这个行动(如‘每天6:30穿跑鞋站在门口’),感受到‘启动的成就感’时,我们锚定一个‘握拳手势’——未来想放弃时,做这个手势就能唤醒此刻的动力。”
次感元细化:“执行时,注意跑鞋的触感、门口的光线、清晨的空气——这些细节会帮你记住‘行动的轻松感’。”
PCC行动问责:“这个行动需要你调整什么旧习惯?(如‘赖床刷手机’→ 换成‘穿跑鞋’)”
PCC行动问责:“这个行动需要你调整什么旧习惯?(如‘赖床刷手机’→ 换成‘穿跑鞋’)”
客户输出:
明确行动(“每天6:30穿跑鞋站在门口,至少做3个深蹲”)、心锚(“握拳手势”)、细节(“跑鞋的鞋带触感,门口的自然光”)。
明确行动(“每天6:30穿跑鞋站在门口,至少做3个深蹲”)、心锚(“握拳手势”)、细节(“跑鞋的鞋带触感,门口的自然光”)。
阶段4:批评家(转化障碍,优化策略)
教练引导(结合NLP换框+上堆下切):
“现在邀请批评家模式——带着善意,帮我们查漏补缺。这个行动,最大的潜在阻碍是什么?(如‘前一晚加班,早上起不来’)”
“现在邀请批评家模式——带着善意,帮我们查漏补缺。这个行动,最大的潜在阻碍是什么?(如‘前一晚加班,早上起不来’)”
工具嵌入:
正向意图换框:“加班的‘正向意图’是‘想做好工作,获得认可’——如何把‘起不来’转化为‘弹性调整’?(如‘前一晚放好跑鞋+闹钟调早10分钟,或周末补跑’)”
上堆下切:
上堆:“克服这个阻碍,对你的‘自律掌控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不是‘被习惯控制’,而是‘主动选择习惯’)”
下切:“具体怎么做?(‘前一晚把跑鞋放在枕头旁,闹钟设成‘渐进式铃声’’)”
上堆:“克服这个阻碍,对你的‘自律掌控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不是‘被习惯控制’,而是‘主动选择习惯’)”
下切:“具体怎么做?(‘前一晚把跑鞋放在枕头旁,闹钟设成‘渐进式铃声’’)”
PCC赋能反馈:“你能客观分析阻碍,还能看到它的‘善意’(想做好工作),这说明你有能力把‘障碍’变成‘优化习惯的机会’!”
客户输出:
识别障碍(“加班/赖床”),重构方案(“前一晚放跑鞋+枕头旁,闹钟调早10分钟,周末多跑5分钟补进度”)。
识别障碍(“加班/赖床”),重构方案(“前一晚放跑鞋+枕头旁,闹钟调早10分钟,周末多跑5分钟补进度”)。
阶段5:整合(闭环计划,校准信心)
教练引导:
“整合三角色的智慧:
梦想家的愿景:‘充满活力的晨跑者’(掌控早晨,成为自律的人);
实干家的行动:‘每天6:30穿跑鞋站在门口+3个深蹲,握拳锚定动力’;
批评家的优化:‘前一晚准备跑鞋+渐进闹钟,周末补跑’。
你对这个计划的信心有几分(0-10分)?如果不够10分,哪个角色需要再贡献智慧?”
“整合三角色的智慧:
梦想家的愿景:‘充满活力的晨跑者’(掌控早晨,成为自律的人);
实干家的行动:‘每天6:30穿跑鞋站在门口+3个深蹲,握拳锚定动力’;
批评家的优化:‘前一晚准备跑鞋+渐进闹钟,周末补跑’。
你对这个计划的信心有几分(0-10分)?如果不够10分,哪个角色需要再贡献智慧?”
工具嵌入:
NLP状态觉察:通过客户语气/肢体判断信心(如客户说“8分”,身体紧绷→ 信心不足)。
迭代调整:“若要到10分,实干家能否把‘必须跑15分钟’换成‘跑1分钟也值得庆祝’?降低‘完美主义’压力?”
NLP状态觉察:通过客户语气/肢体判断信心(如客户说“8分”,身体紧绷→ 信心不足)。
迭代调整:“若要到10分,实干家能否把‘必须跑15分钟’换成‘跑1分钟也值得庆祝’?降低‘完美主义’压力?”
客户输出:
调整后信心(“10分!”),确认计划(“每天做1次,完成后在日历上画个笑脸,周末补跑时画星星”)。
调整后信心(“10分!”),确认计划(“每天做1次,完成后在日历上画个笑脸,周末补跑时画星星”)。
阶段6:跟进(复盘迭代,持续赋能)
教练约定:
“一周后我们聊聊:看看实干家的进展(穿跑鞋站了几次?跑了多少分钟?),批评家的优化是否有效(渐进闹钟比普通闹钟更容易起床?),梦想家的‘活力画面’是否更清晰?”
“一周后我们聊聊:看看实干家的进展(穿跑鞋站了几次?跑了多少分钟?),批评家的优化是否有效(渐进闹钟比普通闹钟更容易起床?),梦想家的‘活力画面’是否更清晰?”
后续督导:
NLP状态觉察:客户反馈“做了5次,其中3次跑了15分钟,2次跑了5分钟”,语调轻快→ 状态提升。
PCC赋能反馈:“你完成了5次行动,这说明你有灵活调整和执行力!画笑脸的仪式感也在强化‘成功体验’。”
NLP换框(新障碍):“没完成的两天,它的‘正向意图’是‘让你意识到需要更弹性的计划’→ 如何优化?(‘允许自己每周有1天休息,用拉伸替代跑步’)”
客户输出:
反馈进展(“下周尝试每周休息1天,拉伸5分钟”),优化策略(“把跑鞋放在更显眼的地方,睡前喝杯水,减少起夜”)。
反馈进展(“下周尝试每周休息1天,拉伸5分钟”),优化策略(“把跑鞋放在更显眼的地方,睡前喝杯水,减少起夜”)。
实战流程案例2:以“职业转型”为例
假设客户目标:“我想从职场人转型为自由咨询师,但担心收入不稳定。”
步骤1:激活「梦想家」角色(NLP工具:视觉化引导+隐喻建模)
核心目标:用表象系统(视觉/动觉/听觉)激活客户的“内在愿景”,绕过意识阻抗。
PCC有力提问(结合NLP视觉化):
“闭上眼睛,想象3年后你作为自由咨询师的一天:
你看到什么样的工作场景?(视觉)
你听到客户/团队怎样的反馈?(听觉)
完成服务后,你感受到身体的哪种状态?(动觉)”
NLP隐喻强化:
“如果你的转型是一场旅行,现在你在‘出发站’,‘终点站’的风景(愿景)是什么样的?这条路上,你最想遇见哪种‘路标’(里程碑)?”
步骤2:切换「实干家」角色(NLP工具:次感元细化+行动心锚)
核心目标:用次感元(细节感知)和心锚(状态触发)将愿景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
PCC行动问责(结合NLP动觉引导):
“从‘实干家’的视角,为了靠近这个愿景,下一周内你能做的最小具体行动是什么?(例:调研3个目标客户)
当你执行这个行动时,你会注意到什么细节来判断方向是否正确?(例:客户的提问深度、付费意愿)”
NLP心锚设置:
“当你完成这个行动(如调研客户),感受到成就感时,我们来锚定一个‘自信手势’(如握拳)——未来需要动力时,做这个手势就能快速唤醒此刻的状态。”
步骤3:启动「批评家」角色(NLP工具:意义换框+上堆下切)
核心目标:用换框(重构问题意义)和上堆下切(穿透问题本质)将“风险”转化为“资源”。
PCC赋能反馈(结合NLP意义换框):
“现在请‘批评家’客观分析:这个最小行动可能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例:‘没时间调研’)
这个阻碍的正向意图是什么?(例:‘想确保行动高效,不浪费时间’)”
NLP上堆下切优化:
上堆(找更高意义):“如果克服这个阻碍(时间不足),对你的‘职业掌控感’意味着什么?”(强化目标价值)
下切(找具体解法):“为了‘优化时间’,你可以从哪件小事开始调整?(例:每天早起30分钟)”
PCC赋能反馈(结合NLP意义换框):
“现在请‘批评家’客观分析:这个最小行动可能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例:‘没时间调研’)
这个阻碍的正向意图是什么?(例:‘想确保行动高效,不浪费时间’)”
NLP上堆下切优化:
上堆(找更高意义):“如果克服这个阻碍(时间不足),对你的‘职业掌控感’意味着什么?”(强化目标价值)
下切(找具体解法):“为了‘优化时间’,你可以从哪件小事开始调整?(例:每天早起30分钟)”
四、教练反思:如何避免角色“越界”?
梦想家≠空想:需用NLP「未来模拟」(让客户体验愿景的真实感)避免虚浮。
实干家≠机械:需用PCC「赋能语言」(如“你有能力……”)强化客户资源感。
批评家≠打压:需用NLP「正向意图换框」(把“问题”解读为“保护机制”)保持正向。
其他适用场景
1 个人成长
1.1 场景:培养“深度阅读”习惯
梦想家
视觉化:3 个月后读完 10 本书的“知识森林”
隐喻:阅读=给大脑施肥
实干家
心锚:睡前 15 min+特定坐姿
次感元:书页触感、文字排版
PCC 问责:需替换的旧习惯?
批评家
正向意图:分心=想高效
换框:15 min 闹钟式灵活切换
上堆:坚持阅读对“掌控感”意味着什么?
2 家庭关系
2.1 场景:改善亲子沟通
梦想家
隐喻:亲子=并肩登山伙伴
动觉:信任拥抱画面
实干家
小行动:放学问“一件小事”+拍肩心锚
PCC 赋能:放下说教者角色
批评家
正向意图:不耐烦=渴望平等
下切:皱眉=沟通信号,换时间聊
观察:孩子哪个表情代表“被理解”?
3 创业/副业
3.1 场景:启动“手工皮具副业”
梦想家
未来模拟:1 年后订单排队 3 个月
隐喻:种子在市场土壤发芽
实干家
3 件事:客户画像/制作视频/谈合作
PCC 问责:阻力最小但价值最大?
批评家
正向意图:客源少=想精准定位
换框:10 个低成本试单验证
上堆:克服客源对“创业独立性”意义?
4 学业/技能
4.1 场景:备考雅思
梦想家
视觉:7 分成绩单+教授称赞
隐喻:拼图缺核心碎片
实干家
微习惯:闹钟心锚背单词/模仿台词/英语日记
PCC 赋能:小而持续=语言学习核心
批评家
正向意图:遗忘=求高效
方法换框:单词+故事记忆
下切:哪个细节让故事更牢?
5 健康管理
5.1 场景:减重 10 斤
梦想家
动觉:腰腹轻松+镜中线条
隐喻:健康河流疏通淤堵
实干家
小习惯:早餐后贴纸水杯+下班 5 min 拉伸
PCC 问责:不痛苦且易坚持?
批评家
正向意图:零食=情绪安抚
换框:无糖酸奶+坚果替代
上堆:健康饮食对“生命质量”意义?
6 创意/艺术
6.1 场景:完成第一本小说
梦想家
听觉:读者“被治愈”反馈
隐喻:故事冒险带读者远行
实干家
原型:1000 字大纲+1 核心场景
心锚:完稿后播放“创作音乐”
PCC 赋能:先完成不完美初稿
批评家
正向意图:情节普通=想打动人
迭代换框:反派视角切入
下切:哪个情节反转增张力?
注意事项
使用迪士尼策略(梦想家/实干家/批评家)的注意事项
(结合NLP身心语言干预+PCC教练技术)
一、核心流程逻辑:角色顺序不可颠倒
正确顺序:梦想家(激活情感动力)→ 实干家(落地最小行动)→ 批评家(优化策略)
底层逻辑:
梦想家先唤醒情感渴望(NLP表象系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画面,绕过“我做不到”的理性阻抗);
实干家再把“渴望”转化为可执行的最小行动(神经可塑性:小成功→大脑奖励→强化行为);
批评家最后优化障碍(换框术:将问题重构为“成长机会”,避免“先批评→动力瓦解”)。
梦想家先唤醒情感渴望(NLP表象系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画面,绕过“我做不到”的理性阻抗);
实干家再把“渴望”转化为可执行的最小行动(神经可塑性:小成功→大脑奖励→强化行为);
批评家最后优化障碍(换框术:将问题重构为“成长机会”,避免“先批评→动力瓦解”)。
反面案例:先让客户想“困难”(批评家前置),会激活“我做不到”的限制性信念,削弱行动动力。
二、批评家:“善意优化”而非“审判指责”
禁忌:禁止用“你怎么又没做到”“计划太天真”等评判语言,否则触发客户防御(违背ICF伦理“尊重客户自主权”)。
工具要求:用NLP正向意图换框+ PCC赋能反馈,挖掘障碍的“保护机制”。
例:客户说“我没时间学习”,换框为:“你想‘优化时间优先级’的意图很清晰,如何把‘没时间’转化为‘重新分配5分钟’?”
禁忌:禁止用“你怎么又没做到”“计划太天真”等评判语言,否则触发客户防御(违背ICF伦理“尊重客户自主权”)。
三、实干家:行动必须“小到不可能失败”
标准:行动需满足:
2分钟内能完成(如“穿跑鞋站门口”“打开书翻1页”);
完成后有正反馈(如画√、握拳心锚),激活神经可塑性(小成功→大脑奖励→强化行为)。
2分钟内能完成(如“穿跑鞋站门口”“打开书翻1页”);
完成后有正反馈(如画√、握拳心锚),激活神经可塑性(小成功→大脑奖励→强化行为)。
反面案例:客户想“健身”,教练建议“每天健身1小时”(实际无法坚持)→ 行动失败→ 自我怀疑→ 强化“我做不到”的信念。
四、时间分配:每个角色≤10分钟,避免“过载”
节奏:梦想家(5-8分钟)→ 实干家(5-8分钟)→ 批评家(5-8分钟)→ 整合(3-5分钟)。
风险:
梦想家环节>15分钟:客户陷入“空想麻痹”(只兴奋不行动);
批评家环节>10分钟:放大恐惧,削弱行动力(NLP原理:过度聚焦问题会激活“逃避模式”)。
梦想家环节>15分钟:客户陷入“空想麻痹”(只兴奋不行动);
批评家环节>10分钟:放大恐惧,削弱行动力(NLP原理:过度聚焦问题会激活“逃避模式”)。
五、状态觉察:用NLP校准客户“身心能量”
工具:观察客户语调(如梦想家环节语调轻快→动力激活;批评家环节语气沉重→需换框赋能)、肢体(如抱臂→防御,前倾→投入)。
禁忌:用“你应该/必须”等命令式语言,或纯理性分析(如“从效率角度,你该……”),忽视客户“身心状态”(NLP核心:状态决定行为,而非逻辑)。
新教练易踩的3大“坑”(附解决方案)
坑1:梦想家→“空泛愿景”,未锚定表象系统细节**
解决方案:用表象系统提问:
“想象达成目标的场景——你看到什么颜色/画面?听到什么声音?感受到什么温度/情绪?”
错误表现:只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客户回答“我想成功/健康”(抽象词),教练未引导用视觉/听觉/动觉具象化。
后果:愿景无“感官钩子”,动力无法转化为行动(NLP原理:大脑通过“感官画面”驱动行为,而非抽象概念)。
解决方案:用表象系统提问:
“想象达成目标的场景——你看到什么颜色/画面?听到什么声音?感受到什么温度/情绪?”
例:客户说“想健身”,追问:“健身后照镜子,你看到自己的体态有什么变化?听到自己的呼吸有什么节奏?”
坑2:实干家→“假最小行动”,违背“不可能失败”原则**
错误表现:设计行动时,未真正“最小化”。如客户想“写作”,教练建议“每天写500字”(客户实际每天仅能抽出10分钟),导致行动失败→自我怀疑。
后果:破坏“小成功→大信心”的神经循环,强化“我做不到”的信念(PCC核心:赋能行动,而非制造挫败)。
解决方案:用“2分钟测试”:
“这个行动,你能在2分钟内完成吗?完成后会有明显的‘完成感’吗?”
“这个行动,你能在2分钟内完成吗?完成后会有明显的‘完成感’吗?”
例:将“写500字”拆为“每天打开文档+写10个字(或复制一段喜欢的句子)”,确保“100%成功体验”。
坑3:批评家→“审判式批评”,未用正向意图换框**
错误表现:当客户说“我没完成行动,因为加班了”,教练回应“你还是不够自律”“加班只是借口”,触发客户防御。
后果:客户从“解决问题”转向“证明自己没错”,阻碍深度反思(ICF能力:创造安全的反思空间,而非评判)。
解决方案:用“正向意图+换框”话术:
“加班的‘正向意图’是‘想把工作做好,获得认可’,对吗?如何把‘加班’转化为‘支持习惯的资源’?比如‘加班后用5分钟拉伸,保持状态’。”
“加班的‘正向意图’是‘想把工作做好,获得认可’,对吗?如何把‘加班’转化为‘支持习惯的资源’?比如‘加班后用5分钟拉伸,保持状态’。”
进阶注意:伦理与合规(NLP+ICF)
禁忌:用迪士尼策略“操控”客户(如强行引导客户接受“你的梦想应该是XXX”),违背NLP“尊重个体意志”和ICF“客户自主”原则。
边界:教练需区分“客户的愿景”与“教练的期待”,仅提供工具,不灌输价值观(如客户想“躺平”,教练需支持其探索“躺平的正向意图”,而非批判)。
通过规避以上“坑点”,并严格遵循角色逻辑、工具使用原则,迪士尼策略可成为“动力激活→行动落地→持续优化”的闭环工具,帮助客户从“想改变”到“持续成长”。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