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流派
2016-01-10 11:10:0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人格理论流派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个体的性格特质、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主要流派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荣格关注集体无意识,阿德勒关注社会因素,埃里克森则关注生命周期阶段。尽管各流派观点各异,但都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特质论
特质
定义
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人格的结构单元
内涵
可推断、稳定性、独特性、内部关联性和重叠性、反应的倾向性
研究取向
表型描述的词汇取向
人格问卷的统计学取向
基因型的生物学取向
理论家
奥尔波特
特质分类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少有)
中心特质(人格核心)
次要特质(特定情境)
共同特质
特质研究方法
一般规律研究法
特殊规律研究法
卡特尔
特质分类
根源特质(核心,行为的基础)
表面特质(行为特点)
研究方法
因素分析法
生活史资料 L-data
观察报告 Q-data
实验资料 T-data
因素分析与人格结构
艾森克“大三”因素模型
人格层次模型
类型水平
外向性E
神经质N
精神质P
特质水平
习惯反应水平
具体反应水平
艾森克人格问卷
“大五”因素
人格维度
O 开放性
观念的虚拟实体:先有一个(观念)在脑子里,就会(幻想),遇到了美女,(审美)完发现有(价值),产生了(情感),就开始(行动)
C 尽责
愿意做事(事业心),相信自己能做(胜任感)、做的过程有(条理性)、遇到困难不放弃(自律性、责任心)、做完检查(审慎性)
E 外向
先(自我肯定),产生了(正情绪),想寻求刺激(感觉寻求),就(活跃性)起来去找小伙伴(乐群性),要被人接受必须要有(热情性)
A 宜人
想要与人为好(温存),就要有(谦虚)的态度,对别人好(利他&顺从),(坦诚)相待,这样别人才会(信任)你
N 神经质
(自我意识)到有(冲动性),(焦虑)担心别人厌恶自己(愤怒性敌意),于是越来越(抑郁&脆弱)
研究方法
词汇研究
问卷研究
中国人格特质理论
黄希庭
四自:自信、自尊、自立、自强
王登峰
七因素模型: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精神动力
弗洛伊德
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拒绝、替代、投射、升华、反向生成、抵消、理智化、合理化、倒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人格结构
意识
人格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
个人潜意识
情结
集体潜意识
原型
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核心原型)
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自身原型的最完满发展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
自身是身心的主体,包括意识和潜意识
人格类型
一般态度类型观
内倾、外倾
机能类型观
心理活动的基本思想功能
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按照上面的分类2*4搞出八种人格类型
评鉴技术(个案研究)
语词联想测验
情结引起异常反应
释梦
比佛洛依德更加积极的观点:梦境是对当前冲突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的努力,是自我朝向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
放大法
专注于某一特定象征
绘画疗法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人格动力
社会性动机(自卑与超越)
自卑感与补偿
自卑感的概念
自卑的原因
生理、心理的障碍;真实、想象的障碍
补偿机制
途径
取长&补短
自卑的两个极端
自卑情结&过度补偿
追求优越
是先天遗传的内在动力
生活风格
童年生活形成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
依据与社会的目标是否一致分为健全的和错误的生活风格
形成错误风格的条件:忽视、溺爱、生理自卑
社会兴趣
特点
与生俱来
社会兴趣是个人客服自卑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
生活问题
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和婚姻任务
根据个人社会兴趣程度将人分为
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逃避型、社会有益型
创造性自我
个人自由意志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得到肯定
评鉴技术
释梦
梦反映了个体为实现与独特生活方式相一致的目标而做出的无意识努力
早期回忆法
利用早期记忆来理解其独特生活风格
出生顺序分析
教养态度、方式不同
霍妮-新精神分析学派
特征
强调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格动力
安全需要是主要动力
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取决于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亲子关系
相关概念
基本罪恶→基本敌意
压抑基本敌意→基本焦虑
神经症需要
10种
人格结构(置于社会环境中来考察)
被轻视的真实自我、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他人感知的客观自我)、理想自我
神经症人格类型
依从型、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存在主义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人格动力: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需要
成长需要
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
类别
完满人性的实现(人类共同的潜能)
个体差异的潜能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途径 P126
内涵:个体身心潜能在适宜的社会情境中达到充分发展
高峰体验
内涵
类别
普通型、自我实现型
主要特点
罗杰斯人格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
现象场与自我概念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人格理论
人格的本质及结构
自我
人格动力
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格发展
正向关怀的需求
有条件关怀
无条件关怀
焦虑与防御机制(扭曲)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和现象场
理论假设
倾向自我实现、了解自己、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治疗目标
促进来访者人性的实现和人格的改变
主要特点
重视洞察来访者的主观心理世界
行为主义/学习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驱力-线索-反应-强化理论
驱力(能量)
原始驱力(人格的基石)
次级驱力(社会文化决定)
线索(方向)
反应(降低或消除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强化(反应带来的结果)
冲突与挫折-攻击理论
冲突
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
挫折-攻击理论
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预测与控制点理论
行为预测理论
行为潜能(做的几率多大)
预期(成功的几率)
强化价值(成功了得到啥)
心理情境(当时在想啥)
控制点理论(归因方式)
内控、外控
人格发展过程中的6种心理需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记忆保持
动作再现
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自己行为导致的结果)
替代强化(榜样获得强化而间接强化)
自我强化(看榜样的行为结果自己有意识的深深认可)
自我效能理论
概念
对自己特定情境下能不能操作行为的预期
结果预期(有什么结果)
效能预期(能不能实施)
模式
动机→预期→行为
功能
影响行为选择
决定努力程度
影响对情境的反应
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生物学观点
认知观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