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测量】14 人格测量
2025-09-02 10:01:5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与教育测量】《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戴海琦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人格测量概述
人格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对于人格本质的4个共识
整体性
对行为有调节功能
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人格与人格测量
人格测量
人格测量: 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
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的未来的行为。
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的未来的行为。
高尔顿:首先倡导用科学方法测量人格;
1884年《品格的测量》指出应该对人格加以测量;;编制人格评定量表
克雷普林 (克雷培林) :1892年,把联想测验用于临床诊断
伍德沃斯: 1919年,发表了第一个自陈人格量表-_个人资料调查表
1920年,罗夏克墨迹测验问世,投射测验诞生
1884年《品格的测量》指出应该对人格加以测量;;编制人格评定量表
克雷普林 (克雷培林) :1892年,把联想测验用于临床诊断
伍德沃斯: 1919年,发表了第一个自陈人格量表-_个人资料调查表
1920年,罗夏克墨迹测验问世,投射测验诞生
人格测量技术的主要种类
1.自陈问卷法
2.投射测验法
3..评定法
4.情境法
5.行为观察法
6.晤谈法
2.投射测验法
3..评定法
4.情境法
5.行为观察法
6.晤谈法
人格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相对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的信效度更低一些,原因如下:
1.人格结构中的一些特质具有明显的社会评价色彩
2.被试出现防卫倾向
3.不太清楚哪个选项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4.人格问卷所提供的备选选项太少
1.人格结构中的一些特质具有明显的社会评价色彩
2.被试出现防卫倾向
3.不太清楚哪个选项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4.人格问卷所提供的备选选项太少
防止人格测验不真实,可选的方法:
1.插入说谎量表。
2.改用投射测验.投射测验的结果很难做到量化,
对结果的解释比较主观,内隐联想测验可弥补这些不足
1.插入说谎量表。
2.改用投射测验.投射测验的结果很难做到量化,
对结果的解释比较主观,内隐联想测验可弥补这些不足
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的编制及其特点
- 自陈人格测量: 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 - 自陈量表: 采用客观测验的形式,编制者预先拟定一系列陈述句或问题,每个陈述句或问题描述一种行为特征,
- 每一个陈述句或问题之下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供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 基本假设:只有受测者最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具体的编题方法:
- 是否式
- 文字等级式
- 二择一式
- 数字等级式
- 是否折中式
编写测验项目时的注意的问题
1.尽可能回避带有明显社会评价色彩的问题,代之以中性的陈述
2.对于量表中涉及的个人私生活问题应当采用适当隐蔽的措辞
3.所提供的选项,最好排列成若干等级
2.对于量表中涉及的个人私生活问题应当采用适当隐蔽的措辞
3.所提供的选项,最好排列成若干等级
自陈量表的特点
题量较大,多数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
常用纸笔测验,可以同时测量许多人
计分规则简单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获得解释
常用纸笔测验,可以同时测量许多人
计分规则简单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获得解释
自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和效度比智力测验低
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不低于0.6
效度:理论建构效度
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不低于0.6
效度:理论建构效度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编制方法
编制方法: 经验法(效标团体法)
将数百名已经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的人与正常人进行对比把能有效区分两类人的题目留下,否则删除
由明尼苏达大学哈撒韦和麦金利共同编制,20世纪40年代编制,1966年出了修订版
- 修订版项目有566个,其中有16个项目为重复项目(用于检受测者反应的一致性)
- 共13个 (14个) 分量表,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3个 (4个) 效度量表
- 临床诊断中通常只使用前399个项目 (10个临床量表
适用人群
适合16岁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的人
三个效度量表
说谎量表L
诈病量表F
校正量表k
补充:疑问量表
施测方法
按MMPI题册首页指导语进行
测验前,主试熟悉全部测验材料,了解受测者基本情况
施测时间:正常人在1个小时左右,精神病患者2个小时
测验情境:尽可能安静
测验前,主试熟悉全部测验材料,了解受测者基本情况
施测时间:正常人在1个小时左右,精神病患者2个小时
测验情境:尽可能安静
原始分数转换
T分数
卡特尔16人格因素量表 16PF
简称16PF,由卡特尔编制,测量16种根源特质
编制方法
因素分析法
适用人群
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英文版: 有AB两套等值测验,每套187分项目,每个项目有abc三个选项
中国版: 成人常模、大学生常模、中学生常模、产业工人常模、专业技术人员常模、干部常模、上海市常模
施测方法
团体施测;完成例题,掌握答题方法后完成正式测验施测情境要求与MMPI相同
计分方法
每个项目abc三个选项,分别记0、1、2分或2、1、0分
两张计分套板,每张套板记8个因素的分数
两张计分套板,每张套板记8个因素的分数
原始分数的转换
采用标准10分制、绘制剖面图
结果的解释
参照手册中的文字描述
描述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的特征 (适应性、外向性、情绪性、果断性)
预测在特殊情境下的行为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专业成就的可能性、创造潜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介 EPQ
简介
由艾森克及其夫人于1975年编制而成,以艾森克人格三维理论为基础
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三个基本维度
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三个基本维度
构成
由四个分量表构成: 外倾性(E)、精神质(P)、神经质(N)、说谎量表 (L)分儿童和成人两种:
儿童问卷共有97个项目,适用于7~15岁的受测者
成人问卷共有101个项目,适用于16岁以上的受测者
儿童问卷共有97个项目,适用于7~15岁的受测者
成人问卷共有101个项目,适用于16岁以上的受测者
中国版
儿童问卷和成人问卷各由88个项目组成,儿童(男、女) 和成人 (男、女) 常模
施测方法
- 团体施测
- 掌握答题方法后完成正式测验
- 施测情境要求与MMPI、16PF相同
计分方法
依据计分键
项目前无“-”,“是”记1分,“否”记0分
项目前有“-”,“是”记0分,“否”记1分
项目前无“-”,“是”记1分,“否”记0分
项目前有“-”,“是”记0分,“否”记1分
原始分数的转换
采用T分数、绘制剖面图
测量结果的解释
分维度解释
外倾性和神经质交叉分析人格类型
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及其理论基础
性质及其特点
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
自由地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自由地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性质及其特点
- 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确切的意义
- 反应不受限制
- 测验的目的具有隐蔽性
- 对结果的解释重在人格特征整体性的了解4
- 内容多为无明确意义的图片
- 计分困难,难以做定量分析
理论基础
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解释性反应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可以说明和预测被试的人格、心理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
会渗透到对刺激情境的反应之中通过分析被试对模糊刺激情境的反应,可以了解被试的人格特征
会渗透到对刺激情境的反应之中通过分析被试对模糊刺激情境的反应,可以了解被试的人格特征
信度和效度
对信度、效度持质疑态度难以获得确切的信度、效度资料
罗夏克墨迹测验
罗夏克:第一个提出被广泛接受的墨迹集合以及一套标准的操作步骤和解释方法。
罗夏克墨迹测验 RIT)材料采用10张左右对称但形状模糊的墨迹图,黑白与彩色兼有,通过指导让被试自由联想并表达对图案的想法
主要应用于临床精神病的诊断,是当今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投射测验
施测和结果解释极为复杂,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使用
基本程序
看图片联想
指导语
施测
自由反应阶段
提问阶段
类比阶段
极限测验阶段
记号化
独创记号
区位记号
决定因子记号
内容记号
结果解释
记号化
测验手册
主题统觉测验
概述
主题统觉测验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i最初版本由亨利·莫瑞和摩尔根1935年出版,后经3次修订。
理论基础:莫瑞的需要理论
十五种人类需要: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卑、慈善、变异、坚持、异性恋和攻击.
形成和内容主题
施测时,主试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意义相对模糊的图卡,并鼓励被试按照图卡不假思索地编述故事
基本假设
1.人们在解释模糊情境时,倾向于让解释与过去经历和目前的愿望保持一致
2.人们会在编故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不论自己是否意识到
2.人们会在编故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不论自己是否意识到
基本程序
指导语:要求被试编故事
施测:被试讲故事、主试记录
计分
结果解释、归因代表人格倾向
内隐联想测验IAT
测验及其理论基础
由格林沃尔德等人于1998年提出是用来测量人们对特定对象的内隐态度的定量方法
基本操作范式
在计算机用屏幕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呈现一个类别标签,而在屏幕的中央依次呈现刺激,
被试需按指导语尽快将刺激进行辨别归类并做出按键反应,计算机自动记录其反应时和正误反应
被试需按指导语尽快将刺激进行辨别归类并做出按键反应,计算机自动记录其反应时和正误反应
内隐联想测验效应=RT2-RT1
内隐联想测验的理论基础——双重态度模型
外显态度: 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控制
内隐态度:自动化的即时行为,无法有意识控制
语义记忆的神经网络模型: 概念性信息固定在分层组织的神经结点上,两个概念越亲密,在系统中神经结点的距离越短
内隐态度:自动化的即时行为,无法有意识控制
语义记忆的神经网络模型: 概念性信息固定在分层组织的神经结点上,两个概念越亲密,在系统中神经结点的距离越短
内隐联想的常用范式
标准内隐联想测验
1.IAT测验的编制: 确定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各为两极维度
七个步骤
变式
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
只有一个概念词(自我词),属性有2个(积极词、消极词)
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
只有一个属性词(积极词),概念有2个(自我、他人)
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IAT
应用
通过反应时数据揭示其对特定对象的认知评价和内隐态度
减少了个体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社会认知领域: 认知偏见和刻板印象、社会认同、自尊 、自我概念等
未来可以推广:人才选拔、心理辅导、组织行为等
减少了个体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社会认知领域: 认知偏见和刻板印象、社会认同、自尊 、自我概念等
未来可以推广:人才选拔、心理辅导、组织行为等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