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2%)
2016-06-14 22:10:5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在情感、思维和行为上的异常模式。患者常常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冲动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关系的能力不足。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等。这些障碍可能源于遗传、环境和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治疗人格障碍通常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等方法。及早识别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诊断标准
A-明显偏离了患者所在文化所应有的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类型,表现为下列二方面以上
(l)认知(即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2)情感(即:情绪反应的范围、强度、脆弱性、和适合性);
(3)人际关系;
(4)冲动控制。
B.这种持久的类型是不可变的,并且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的很多方面。
C.这种持久的类型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D.这种类型在长时间内是相当稳定不变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
E.这种行为类型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F.这种行为类型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颅脑外伤)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评估方法
结构化的临床会谈
人格定式晤谈修订版(SIDP-R)、人格障碍检查(PDF)、人格障碍诊断访谈(DIPD)
自陈量表
MCMI临床多轴量表、MMPI、人格障碍问卷(PDQ)
临床评定
由熟悉患者情况的医生对某些症状有无做出判断,比临床会谈省时,比自陈更客观
反社会型
原因
恐惧缺失假说
低兴奋性假说
缺乏情感,遭到父母粗暴拒绝;纪律责任的教育
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滞后
治疗
行为治疗
认知,提高道德原则
边缘型
原因
被遗弃的恐惧,不接纳的父母
父母忽视、委托他人照看
性和身体的虐待
太快的文化变动
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
人际关系容易走极端,使周围人陷入困扰,自己也适应不良而痛苦
自恋型
原因
拒绝型的家长,不爱、不接受;孩子为对抗而发展出自恋
过分的赞赏和溺爱,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价值
及时行乐、个人主义在社会中被强调
表演型
原因
和反社会人格有关
情绪化和性诱惑源于家长的诱惑;父母把性视为肮脏的但却表现出对性行为的热衷
对内心低自尊的反抗
强迫型
原因
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和控制
忽而逻辑的思维方式,如非黑即白、苛刻
和强迫症的区别
强迫型人格障碍对于症状是接受的并很少希望去改变
强迫型焦虑障碍对于症状是不希望的,日常生活能力可能受到损害
依赖型
原因
父母处于爱或者独裁而过分保护孩子
回避型
原因
童年期内心经历(受挫、被嘲)和父母的训斥
习得性恐惧
分裂型Schizotypal
原因
精神分裂症基因型的表现型
社会隔离、行为古怪、多疑
分裂样Schizoid
社会隔离、情感疏远,孤单、冷淡、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
原因
基本接触没有得到满足的防御反应
父母拒绝、不予保护、不接受
认知缺陷,思维混乱和贫乏,不能有效关注周围的情况获得感知
偏执型Paranoid
偏执、猜疑、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