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思考的艺术
2016-06-18 22:44:1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清醒思考的艺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27 零风险偏误
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风险。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人们本来都能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风险
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
结论: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 稀少性谬误
结论: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29 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实践中所有记者、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常犯这种错误。
30 赌徒谬误 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蒙特卡罗赌场事件和学生抽样测试的例子表明: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
结论: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 锚定效应
一个对象的价值越无法确定——房地产、公司、艺术品——就越容易受锚定影响,就连职业人员也无法避免。
32 归纳法
我们大家都有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的倾向。这是危险的。
我们不仅这样骗别人,我们也会这样骗自己。很少生病的人认为自己不会死。一位连续几个季度都可以宣布利润增长的首席执行官,认为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他的员工和股东也认为他不可缺少。
一次例外就足以彻底否定一条经过上千次证明的理论。
我们需要归纳法,但我们不可以忘记,所有确信都只是暂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怎么说来着?“除了死亡和税收,没有什么是肯定的。”
33 规避损失
我们估计损失要比我们估计收益多得多,这不足为奇。如果你损失了100欧元,你消耗的快乐感要大于我送你100欧元让你获得的快乐感。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因此,如果你想说服某人,请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论据,而要说他这样做可以规避一种可能的损失。
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走在大街上,一张凶恶的脸要比一张友善的脸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
34 社会性懈怠
它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团队中个人的效率无法直接看到,而是与团队融合在一起的。
出于同样的原因,团队有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人们称这一效应为风险分摊。事实证明,团队讨论会导致作出比人们独自作决定时更冒险的决定。
35 指数增长
结论: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36 赢家的诅咒
你愿意为100欧元支付多少钱?
赢家的诅咒是指: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行业分析师们发现,常在油田拍卖中胜出的赢家,都系统性地支付过多,并在多年后因此破产。
37 基本特征谬误
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我们将战争的“罪责”推给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的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萨拉热窝的行刺者的错。虽然战争是不可预见的事件,我们至今无法理解它的成因。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38 错误的因果关系
我们就以标题为例吧:“良好的员工激励会创造更高的企业利润。”果真如此吗?还是说员工们积极性更高,是因为公司经营得那么好?经济图书作者和顾问经常运用错误的——或至少是未经证实的——因果关系。
结论: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39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的作用方式总是一样:我们由容易得到的或特别明显的因素,比如一家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势,自动推论到更难查明的特性,比如管理质量或发展战略。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
40 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
结论: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比起你通过无惊险的平凡途径(比如从事律师、牙医、滑雪教练、飞行员或企业顾问的辛苦工作)获得的成功,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
41 预测的错觉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
预测对于专家来说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所以预测会不靠谱
42 关联谬误
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 框架效应
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
股价下跌被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作“善意”。我们在每堂管理学课上都会学到,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一位被开除的经理是某个“开始新生活”的人。一名阵亡的士兵——不管是因为倒霉或愚蠢导致他死去的——是个“战争英雄”。大屠杀是“种族清洗”。成功的迫降,比如迫降在纽约的哈得孙河上,被欢呼为“飞行的胜利”。
44 行为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特别是在情况不明朗的时候就会发生行动偏误。沃伦巴菲特这样表述:“在投资是,行动与成绩没有互相关系”
为什么会有行动偏误?在一个狩猎采集的环境中,行动比思考价值大得多
结论: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
45 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发生在无论行动还是放弃都会产生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起来更无害。
主动的死亡援助,哪怕它符合垂死者的口头愿望,在德国和瑞士也是要受罚的,而故意放弃维持生命的措施是不受罚的
当情况不明时,行动偏误会插手,而不作为偏误往往一目了然:今天的行为可以预防未来的损害,但是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46 自利偏误
成功归因为自己,失败归因于环境,这就是自利偏误
47 享乐适应症
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劳
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的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奖金等
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系,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
48 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的陷阱里
49 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就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样也很好:我们食用了一种陌生的果子,事后我们感觉不舒服于是将来我们就会回避相应的植物,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
联想偏误会影响我们作决定的质量,比如,我们会不喜欢带来坏消息的人。信使和消息内容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吸取多少——不要多;
50 新手的运气
下面是联系偏误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误地与从前的成功建立联系
世界史上也存在新手的运气,没有先前的胜利,拿破仑或希特勒还敢不敢征战俄罗斯
51 认知失调
如果你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你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为自己找了其他理由来说服和解释自己不满意的结果
52 双曲贴现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
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2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将选择标准与结果搞混淆了
3 过度自信效应
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结论: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4 从众心理
因为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
喜剧和访谈节目常会利用从众心理,在关键位置插入笑声,事实证明这会引得观众发笑。
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
5 纠缠于沉没成本
6 互惠偏误
耶稣曾经布道,要求将另一面脸也伸给攻击者,也就是打断恶性循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互惠这一理念已经在我们脑中顽固地存在了一亿多年。
7 确认偏误之一
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不过它缺少合适的德语表达)的新信息。
你最好是像达尔文那样去做: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
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
8 确认偏误之二
干掉你的宠儿
结论: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9 权威偏误
经常可以证明,权威也会出错。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还有,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这就是权威偏误。
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位专家,我都会设法向他挑战。请你也这么做。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10 对比效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很难作出绝对的判断。
不久前一位投资者对我说:“这只股票便宜,因为它只有最高价的50%。”我轻轻摇摇头。股票价格永远不会“低”或“高”。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唯一值得考虑的是它从这一刻起是会涨还是会跌。
11 现成偏误
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一切,我们都高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而无声、无形的一切,我们都低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
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是剧本式思维的,而不是量化思维的。
应对办法:请与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12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 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结论:如果有人说:“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你脑子里就应该敲响警钟。不过请小心:确实有那样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业的转换可能会耗费时间,会造成停发工资。一个企业的重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所有这些情况,人们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
13 故事偏误
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因为重要的不是那个倒霉蛋,而是桥梁设计。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 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
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
15 司机的知识
结论: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搞混。
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
16 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曼哈顿横穿街道时,人们会按一个红绿灯按钮。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个不起作用的按钮。那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按钮呢?就是为了让行人们相信,他们能影响信号控制器。事实证明,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红绿灯前的等待。
因此,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 激励过敏倾向
令人吃惊的是两个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
结论: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 回归均值
假定你正在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
结论: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 ,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本是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的对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指向最佳效果——而是恰恰相反。
20 结果偏误
猴子的故事说明了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 选择的悖论
选择太多反而会降低幸福感,因为太多的选择反而无法做出“完美”的选择,而生活总是有无数种可能,所以合适你的才是最好的
22 讨喜偏误
好感比贿赂更有效
23 禀赋效应
这背后的思维错误是: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
令人吃惊的是,禀赋效应不仅神化了我们已经拥有的财产,甚至神化了我们可能会拥有的财产。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24 奇迹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结论: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 团体迷思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
一个智囊团的成员通过建立错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团体精神”。这些错觉之一就是无限的信任:“假如我们的领袖(在之前的案例里是肯尼迪)和团体坚信计划可行,幸运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然后出现意见一致的错觉:“如果其他人意见一致,我的异议一定是错误的。”还有,人们不想做个有可能破坏统一意见的扫兴的家伙。
结论: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
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26 忽视概率偏误 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这表明: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
终章
非理性的狂热说认为感情是邪恶的
非理性的冷淡说认为思考本身是不纯洁的,是永远会犯错的,就连高智商的人也会再三犯这些错误
什么我们的思维错误这么顽固?
思考是一种生理现象,他就像动物的体形或者花卉的颜色,同样有进化形成
为我们的大脑是为复制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发现真理设计的,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通过思考来说服别人,谁说服了别人,谁就确保了权力,从而确保了更多的资源
在特定的情形之下,本能决定更好
许多决定都是本能的做出的,之后我们在虚构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的做出了决定
大多数思维错误都是互相联系的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