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
2016-10-18 20:23:3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海洋遥感综述简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海洋卫星微波遥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主被动微波遥感
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海面矢量风(Ocean Vector Wind,OVW)
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
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
海冰
卫星系列
“雨云”5号(Nimbus-5)
1992年英法联合TOPEX/Poseidon卫星(T/P卫星)
1999美国主动式微波散射计专用卫星QuickSCAT
2002AQUA搭载微波辐射计AMSR
2011中国海洋二号(HY-2A)
多通道微波辐射计
雷达高度计
微波散射计
海洋微波遥感特性
全天候
不受云层影响
降水中的雨滴远大于云层水滴,对微波影响不可忽略
气溶胶无影响,而热红外波段会受气溶胶影响产生冷偏差
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观测
SST是影响水循环和能量循环重要参数,对于台风和全球气候研究有重要意义
AMSR SST分辨率较低,50KM
AMSR SST无法观测约75km宽海岸带
由于微波接收天线旁瓣受到陆地的污染
雷达高度计的海平面高度观测
T/P卫星
精度4.1cm
Jason-1/2
精度<3cm
欧空局ENVISAT,RA-2雷达高度计
太阳同步轨道,含有太阳潮、电离层、大气潮混频信息
Satellite radar altimetry water elevations performance
over a 200 m wide river: evaluation over the Garonne River卫星雷达高度计在超200m河流高程观测中的表现
over a 200 m wide river: evaluation over the Garonne River卫星雷达高度计在超200m河流高程观测中的表现
最近的二十年卫星雷达高度计被成功应用于监测海洋表面高程,最近五到十年,有一部分用于监测小于500m宽的河流和小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当前的研究要将星下高度应用于200M甚至更小的宽度
在DIODE/DEM工作模式下,通过精确的对河谷进行观测,绝对高程精度在10m左右,可以观测窄于100m的水体。
在最近的研究中,ENVISAT和JASON-2分别能提供平方根精度低于50和20厘米的高程测量
季节的变化可以通过有时间节律的取样任务发现,但是短期的现象,如洪水,大多数时间是没法观测到的。利用高度计观测河流,跟周围地形,观测条件等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这种方法在全球河流观测中不具有普适性。
Estimating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turbid coastal
waters us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利用光学遥感技术估计浑浊近岸海水有机碳含量
waters us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利用光学遥感技术估计浑浊近岸海水有机碳含量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溶解性有机物颗粒 ,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碳循环重要组成
在coastal ocean biogeochemical (BGC) 海岸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光照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原本依靠高花费的现场采样计算,现在采用卫星遥感评估
试验区域Moreton Bay (MB) ,DOC浓度范围大,和遥感影像相关度高
碳循环遥感基础与应用,牛铮、王长耀著
海洋光学遥感
一类水体(大洋开阔水域)性质简单,遥感应用成熟
水色要素
叶绿素a(浮游生物)
降解物
二类水体(近岸水域)
水色要素
叶绿素
悬浮泥沙
黄色物质等
定义:有色溶解有机物,含有腐植酸和灰黄霉酸的可溶性有机物,黄色波段吸收最小呈黄色,可以有效吸收有害紫外辐射,保护海洋生物,具有稳定光学性质,是海水示踪物
高精度定量反演
不同海区生物光学特性
水体大气校正
两种方式
理论模式,光辐射在水中传输特性和泥沙数据相关关系
经验模式,遥感数据与地面同步或准同步实测数据相关
常规采样
时间、空间分布离散
河口海岸水流复杂多变,悬浮物时间变化率大
难以获得大面积分布连续、同步的认识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水温
划分水团重要依据之一
分析海洋锋和流系
海水温度场,全球气候变化
热带气旋、海气交换、厄尔尼诺
控制生物种群分布、洄游和繁殖过程
反演方法
NOAA卫星AVHRR传感器
劈窗算法,AVHRR四五通道相邻波普窗口吸收特性不同,海面发射特性不变,借此消除大气影响
中国碳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