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
2016-11-18 01:08:1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电车难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类比
甲案:甲板动岔道死一人救五人
符合双效原则
适用功利主义
情感上 不厌恶
乙案:乙驾驶电车变道杀一人救五人
89%的人认为无罪
适用功利主义
情感上:不厌恶
丙案:医生丙杀一人救五人
仅最后一项符合双效原则
不适用功利主义
情感上 厌恶
丁案:丁推胖子下桥救五人
11%的人认为无罪
不适用功利主义
情感上 厌恶
直接创造新的危险
有罪
检察官
非预谋故意杀人罪
先例:医生丙杀一人救五人被判有罪
无权扮演上帝,决定谁生谁死
陪审员:小说家的观点
举证责任
无须满足
援引教授的观点
教授
康德义务论
生命权等价:无被挽救这一根本权利。无权扮演上帝。
陪审员:人权律师认为甲和丁都有罪
人的基本人权不受他人以功利之名剥夺
美国宪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思考:打土豪,分田地。执政合法性
肾脏警察
思考:政治警察
思考:国家信息安全法
无罪
律师答辩
边沁:功利主义,最多数人的幸福为目的。(后果论)
思考: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思考:朝鲜先军政治?
陪审员哲学老师认为甲丁都无罪
陪审员公共政策分析员:医保法案,有限配置有限的资源达成最大效益,无法保全所有人的生命
先例:
乙案89%的人认为无罪
丁案11%的人认为无罪
类比推理
丙案与丁案类似,有罪
主观:直接故意
客观:直接创造了新的危险
不适用功利主义
甲案与乙案类似,无罪
适用功利主义
不同判决无逻辑矛盾
伦理直觉主义
凭感觉判断
陪审员画家:凭直觉认为甲无罪丁有罪
心理学家
道德问题
证明:功能性核磁共振
情感角度(优先)
道德决定情感战胜理性
厌恶丙,不厌恶甲
认知角度(其次)
甲与丙丁相似
反感基因
亲身杀人,打破禁忌(如丙案 丁案)
陪审员心理医生:认为丁无罪的人是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虚无主义
文化层面
道德判断
与生俱来
天主教
阿奎那:双效原则
1:行为:善或中性
2:主观不希望恶果发生,不可避免时,允许
陪审员军人认为甲无罪:空袭附带损伤,不是我们希望的。
3:善果必须是行为直接造成的,而不是通过恶果造成的。
4:善果之可取必须弥补恶果之恶
教工
功利主义适用限制:不能把人吓着
甲无罪丁有罪根源在于甲的行为没有把人吓着
丘吉尔与失事飞行员将飞机飞往郊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