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2016-11-18 20:04:2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佛教文化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佛教的形成
认识佛祖
佛陀
Buddha音译,意为觉悟者,也曾译为浮屠(后用来称佛教徒或佛塔)
释迦牟尼
释迦族的明珠(圣人)--后世的尊称
悉达多·乔达摩
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佛教形成的社会背景
创立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
印度当时同样战争不断,十六国兼并战
种姓制度
婆罗门
掌管祭祀、垄断教育(神职人员、知识分子)
刹帝利
负责征战和管理(武将、公务员)
吠舍
农工商
首陀罗
奴隶、杂工、仆役
思想争鸣
婆罗门
守旧思潮
沙门(修道者)
革新思潮
如何创立的佛教
太子出生(565AD-484AD)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出门修行
四门游观
东门:遇老者
老苦
南门:遇病者
病苦
西门:遇死者
死苦
北门:遇比丘
了悟
觉悟成佛
禅定
苦修
悟道
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顿悟
创建佛教
鹿野苑初转法轮
传播佛教(35-80岁)
35岁成佛后便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发誓渡济众生,此后45年中四处奔走
其中25年在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祇园精舍,另一常去处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都是信众贡献出来的)
早期传播
传教
方式
口授
教徒传播时凭记忆且应尽量用当地方言传播
生活
黎明起床,坐床静思 → 中午外出乞食→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向俗人传教到晚上
佛教某些生活方式和戒律的雏形
僧团
早期僧团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人入教,没有中兴界限,所以吸引了许多信徒在各个阶层风行。
早期僧团都是比丘,直到佛陀晚年才开始接受女性信徒即比丘尼
戒律
出家僧尼必须分别过独立的集体生活并禁欲
不许从事生产经营;不许储蓄任何财物
僧尼以沿户乞食为生,过午不食
具足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
崇拜
早期佛教僧团不崇拜任何偶像,也没有对佛的偶像崇拜,但流行佛陀的遗物和法物崇拜且其纪念意义大于宗教意义
佛教造像在大约公元1世纪才出现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