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革命
2017-04-05 20:00:4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漫长的革命读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观点论述和逻辑分析
创造性的心灵
“创造性”一词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存在误认为是“模仿”的偏差。他们认为艺术首先是对某种仍然存在的现实的再现,柏拉图则认为摹仿距离实体隔着理念与物体两个障碍。亚里士多德则是提出“普遍性”原则,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的方式(类似于复制),表现为永恒和必然。
文艺复兴时期的四种艺术理论
艺术是对隐匿的实体的摹仿,具有一种启示的形式。用于传教和仪式。
艺术是对“美的理念”的永恒的摹仿和体现。(具有古典主义的色彩)
艺术是“自然的理想化”
艺术是堪与自然相媲美的有活力的形式。自然是上帝的创造,而艺术是人的创造。
从锡德尼到马维尔,逐步将创造性不仅视为浪漫主义下的思想,之后马利特、雪莱等诗人也在强调“创造性的想象”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他们在“摹仿”的基础上增添了组织的原则——作为人类的创造行为。
事实上,“创造性”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在柯勒律治之前就已存在,而自柏拉图将“新思想家”们所言的创造视为谬误开始,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们认为艺术由于本身的虚构性特征而低于现实。直至以宗教为本的人文主义文化这一思想盛行,方才改变了这种幻想。
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转变的影响,在此处选取了莎翁的著名戏剧《仲夏夜之梦》中,忒修斯与希波丽特的对话为例证——这段常被诗人引用的对白,在此则是为了阐释“幻觉或幻想很普通,但有一种特殊的幻想类型,它是艺术家们所运用的,是有价值的。”
除此之外,雷蒙德·威廉斯还选取了雪莱的诗句“比活人更加真实的形象——精心培育的永恒的事物”来印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关于“更高的实在”一说的左右调整。作者认为,以朴素唯物主义者为代表的“摹仿”说与新心理学者主张的“无意识”两者的比较帮助我们在理解有关”创造性“观念的澄清——前者是极端化的立场(认为艺术的材料是”某种特殊类型的反常经验),后者则假定一暑假所摹仿(或组织)的材料是“普通的日常现实”)。
在传统的讨论中,“创造性”所强调的重点在于“自然之见”(natural seeing)。但是在雷蒙斯本人看来,新知识的影响、意义于他而言仍是需要领会其中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做好面对各种对抗与混淆的准备。
总而言之,关于“创造”与“摹仿”的各种理论都是在试图定义、寻找“现实”与“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也坦言,我们最终都必须看到,全部艺术理论实际上包含了某种假设——假设在两类不同事物间确实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无论将艺术视为对现实的摹仿,或是褒扬为对现实的揭示、创造,都假定了本质上的二元存在。
子主题
文化的定义应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第一种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指的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指涉的是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它体现在一种无
形(intangible)——与行为有关——的层面上,代表了一种社会优越感(例如茶馆以及类似茶馆的地方)。从这个定义出发,文化分析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价值
的发现和描写“。
形(intangible)——与行为有关——的层面上,代表了一种社会优越感(例如茶馆以及类似茶馆的地方)。从这个定义出发,文化分析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价值
的发现和描写“。
子主题
第二种是“文献式的”文化定义,它指的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表示诗歌或小说的创作、电影制作、绘画以及剧场工作等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分析是一种批评性活动,这种批评涉及范围很广,既有类似于“理想的”定义所采取的分析过程;又强调对被研究的特定作品的解释和评价的批评过程,一般是以阐明和评价这部作品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涉及到“历史色彩较浓,文学色彩较淡的评价功能:把它的影响等同于‘历史文献’的批评性阅读行为“,这种批评试图在分析特定作品之后将作品与它们从中出现的特定传统和社会联系起来。这种分析方法,长处在于“思想和体验的性质、语言的细节、及它们活动的形式和惯例都得以描写和评价”。
最后一种是“社会的”文化定义,它是指“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例如人们
常说的美国文化、日本文化。
常说的美国文化、日本文化。
霍尔对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曾如此评价:“它是战后英国思想生活中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件”。霍尔后来又指出:“在雷蒙·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中,可以从许多提示性的公式中引申出两种不同的界定‘文化’的方法。
第一种是将‘文化’看作有关不同社会种种描述的总和,这些描述可以使社会获得意义并反映它们的共通经验。”在这里,“文化”的内涵被扩大了,它已不再局限在知识和想象性作品的狭小空间中,而是走向了日常生活,即“‘文化’概念本身已被大众化和社会化了”。
不仅如此,对文化的这种描述有利于获得“共通经验”:“甚至连‘艺术’——在早期理论框架中曾被委任以优越地位,并作为文明最高价值的试金石——现在也仅被重新限定为一般社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意义的给予和获取,‘共通’意义的缓慢发展——这一特殊意义上的
共通‘文化’是‘日常’文化”。
也就说是,从特定的生活方式中可以分析出暗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文化作为特殊的表意系统又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这正如威廉斯后来所解释的,用这种方式来定义的文化应该被理解为“从根本而言包含于一切社会活动的形式之中”。
虽然实际上生活并不只是表意系统,但是威廉斯仍然认为“认为我们可以有效地讨论一个社
会系统,却不把它从根本上需要依赖的、作为其实践中心的表意系统包括在内,这样的看法并不正确”。
第一种是将‘文化’看作有关不同社会种种描述的总和,这些描述可以使社会获得意义并反映它们的共通经验。”在这里,“文化”的内涵被扩大了,它已不再局限在知识和想象性作品的狭小空间中,而是走向了日常生活,即“‘文化’概念本身已被大众化和社会化了”。
不仅如此,对文化的这种描述有利于获得“共通经验”:“甚至连‘艺术’——在早期理论框架中曾被委任以优越地位,并作为文明最高价值的试金石——现在也仅被重新限定为一般社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意义的给予和获取,‘共通’意义的缓慢发展——这一特殊意义上的
共通‘文化’是‘日常’文化”。
也就说是,从特定的生活方式中可以分析出暗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文化作为特殊的表意系统又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这正如威廉斯后来所解释的,用这种方式来定义的文化应该被理解为“从根本而言包含于一切社会活动的形式之中”。
虽然实际上生活并不只是表意系统,但是威廉斯仍然认为“认为我们可以有效地讨论一个社
会系统,却不把它从根本上需要依赖的、作为其实践中心的表意系统包括在内,这样的看法并不正确”。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