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史纲
2019-10-30 13:26:06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政治——毛中特&史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毛中特30'★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9
国情
1840-1949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极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最主要】帝国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根本任务:反帝,反封建,反官资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决定革命性质的,不是领导者,而是革命的任务、对象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1956-至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开端
五四运动
实践基础
一、基于 旧 民主主义革命 没有为 中华民族 找到出路
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呼唤 新的革命理论的 诞生
二、是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 实践需要,以及对 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 概况和总结
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奠定了 革命理论的 形成基础
内容
革命总路线
《中国革命 和 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了 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 科学概念
1948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
完整地表述了 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领导者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 领导权
是 中国革命的 中心问题
也是 新 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核心问题
区分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根本标志
革命的领导权 掌握在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手中
是 中国革命 取得 胜利的 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中国 无产阶级 自身的 特点 和 优点
一、无产阶级 坚决的斗争性 和 彻底的革命性
二、分布集中
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
有利于 革命思想的初步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三、成员中 大部分出身于 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
使无产阶级 便于和农民 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领导
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 对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不是 自热而然得来的,而是在 与 资产阶级 争夺领导权的 斗争中 实现的
必须具备2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 共同敌人 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第二、对 被领导者 给以 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 被领导者 给以 政治教育
实现 领导权的 关键
必须建立 以 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 广泛的 统一战线
基本策略
政治上 组织上的 独立性
坚强支柱
革命武装力量
根本保证
党的建设
动力
人民大众
工人阶级
中国革命 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
中国革命的 主力军
贫农——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农——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 中国革命的 基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质上 就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农民革命
中国革命战争 实质上 就是 党领导下的 农民战争
城市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 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
带有2面性
革命性
妥协性(摇摆性、软弱性)
对象
3座大山
中国革命的 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
是中国人民 第一个 和 最凶恶的 敌人
中国革命的 又一个对象
封建主义
是 中国经济现代化 和 政治民主化的 主要障碍
中国革命的 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
区别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释:决定革命性质的,不是领导者,而是革命的 任务 和 对象
新民主主义 与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前途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所属范围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联系
任务、对象
反帝反封建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与 社会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反资
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反帝反封,再反资
错误
左倾——一次革命论
过分夸大联系,忽略否定了区别
右倾——一次革命论
过分夸大区别,忽略否定了联系
总结表
革命
领导阶级
对象(任务)
性质
所属范围
旧 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反帝反封建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 一部分
新 民主主义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一部分
社会 主义革命
反资
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基本纲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
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
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
整体
民主集中制的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
包含双重性质
新 民主主义革命→官僚
社会主义革命→资本
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
是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 极具特色的 一项内容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居于指导地位的
共产主义思想
革命道路
步骤
《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理论 初步形成
《战争和战略问题》
革命道路 确立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依据(必要性)
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根本原因)
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
内 无民主制度 而受 封建主义的压迫
外 无民族独立 而受 帝国主义的压迫
其次,近代中国农民 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是 无产阶级 可靠的同盟军
是 革命的 主力军
现实可能性
第一
中国是 众多帝国主义 间接统治的 经济落后的 半殖民地国家(国情)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
为 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 提供了 缝隙和可能
第二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 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 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
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 群众基础好
第三
全国革命形势的 继续向前发展,为 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 提供了 客观条件
第四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发展 提供了 坚强后盾
第五
党领导的 有力量 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 提供了 重要的 主观条件
内容(怎么走)
必须处理好 3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
民主革命 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 主要形式
是 另2者的 强有力保障
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 中国革命的 战略阵地
是 进行 另2者的 依托
革命经验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战胜敌人的3个主要法宝
统一战线
建立的 必要性/原因/依据
首先
是由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指出
中国社会是一个 两头小 中间大 的社会
无产阶级 和 地主大资产阶级 都只占少数
最广大的 人民是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以及 其他的 中间阶级
其次
是由 中国革命的 长期性、残酷性、 及其 发展的不平衡
建立的 可能性
客观
在两半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客观上为 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 利用这些矛盾 建立和发展 统一战线 提供了可能性
统一战线的 2个联盟
一个
工人阶级 同 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 及其他劳动者的 联盟,主要是 工农联盟
最主要的关系
另一个
是 工人阶级 和 非劳动人民 的联盟,主要是 与 民族资产阶级 的联盟
经验
1.必须坚持 独立自主 的原则
保持党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 独立性
2.必须坚持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的方针
3.在同 顽固派 进行斗争时,坚持 有理、有利、有节 的原则
4.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最根本的经验
正确处理好 与资产阶级 的关系
时期
第一次 国共合作的 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的 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是 中国革命的 特点 和 优点 之一
1.坚持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 根本原则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军队的 唯一宗旨
中国共产党 要 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
【首位】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习近平的 建设↔
思想、组织、作风、政治【首位】、纪律、制度 建设
中国共产党 区别于 其他任何政党的 显著标志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的作风
自我批评 的作风
新 民主主义革命 理论 的意义
解决了 在一个 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两半东方大国里 进行革命的 一系列理论问题
科学地回答了 近代 中国革命 向何处去的问题
正确地 解决了 中国革命的 发展阶段问题
揭示了 近代 中国革命的 发展规律
极大地丰富了 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重要理论成果
开辟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 发展道路
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 的历史时期 否定 改革开放前 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1956
新民主主义 社会 性质特点
我国社会性质
我国从 新 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 社会主义 改造 基本完成
实行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 5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经济制度
主要3种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农民、小资产阶级—无性质
既可以被引导地走向社会主义
也可以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两面性
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
又有 接受工人阶级 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临时存在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3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应的3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
无产阶级 与 资产阶级 的矛盾
社会主义 与 资本主义 的矛盾
党 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 及其 理论依据
总路线
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个体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必要性
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 经济上和 文化上的 前提
二、我国有及其广大的个体农业 和手工业 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他们
适合 中国特点的 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
农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 道路
遵循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 优越性 吸引农民 走 互助合作道路
正确分析 农村的 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 阶级政策
坚持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 方针
采取 循序渐进的 步骤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采取了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 方针
采取 生产合作的 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 社会主义改造
方法
和平赎买
有利于(必要性)
发挥私营工商业 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 发展
争取和团结 民族资产阶级
团结各民主党派 和 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 统一战线
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 大多数人的 知识、才能、技术专长、管理经验
争取和团结 那些原理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 知识分子 为 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
原因(可能性)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 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 与 民族资产阶级 长期保持着 统一战线的 关系
再次,我国已经
有了以 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政权
建立了 强大的 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 并 掌握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
造成了 私人资本主义 在政治上、经济上 对社会主义的 依赖
形式
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 的 过渡形式
把 资本主义工商者 改造成为 自食其力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
组织形式
农业
第一、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
第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 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 生产合作小组——萌芽
手工业 供销合作社——半
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完全
初级形式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
社会主义萌芽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1954.1,进一步发展发展起来
开始主要是 个别企业的 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
利润 “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股金红利
1956年底,基本都走上了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道路
完全社会主义
历史经验
坚持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与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采取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的方式
用 和平方法 进行改造
对这些 具有 私有制性质的 改造 属于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农民 和 手工业者的 个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的 基本确立 及其 理论依据
1956年底,我国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标志着
中国历史上 长达数千年的 阶级剥削制度 结束
实现了 由 新民主主义革命 向 社会主义的 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我国 初步确立
使得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 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 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 公有制 已成为我国社会的 经济基础
一些政治制度的确立,说明我国 由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转变为 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基本 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 政治协商 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确立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 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是 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 最伟大的 社会变革
为 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 制度基础
也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了 重要条件
2.极大地
提高了 工人阶级 和 广大劳动人民的 积极性 和 创造性
促进了 我国生产力的 发展
3.使 广大劳动人民 真正成为 国家的主人
4.使 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 进入了 社会主义社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 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是 马列主义 关于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 正确运用 和创造性发展 的结果
它不仅再次证明了 马克思主义的 真理性
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 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和理论成果1956~1976
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 为 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的思想
毛《论 十大关系》
提出了
初步总结了
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
明确提出了 原则/指导思想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 探索 适合中国情况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确定了 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 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 服务
论述
第一大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的关系(工业化道路问题)
发展国民经济的 总方针
基础
指导
工业
顺序
农、轻、重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一个重要思想
强调 正确处理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符合 中国 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
对于 加快我国经济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 思想
毛《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系统论述了 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 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
国内的社会矛盾 和 阶级关系 发生 重大变化
无产阶级 同 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 已经基本上 解决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主义社会 同样 充满了 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 推动着 社会主义社会 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 和 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
是在 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 非对抗性的
可以通过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 和 自我完善 不断地 得到解决
特点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基本方面
相适应的一面
非基本方面
相矛盾的一面
关于 我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 和 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 2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反映在政治上
敌我矛盾
是 人民 同 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的矛盾
是 根本利益 对立基础上的 矛盾
是 对抗性 的矛盾
毛泽东提醒人们注意
2类不同性质矛盾 的转化问题
这2类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 正确处理 2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 基本方法、方针、意义
人民内部:民主
政治思想领域 的矛盾
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的矛盾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 国家、集体、个人 3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政府机关 的矛盾
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 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科学文化领域 的矛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 和 民主党派 的矛盾
在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之间 的矛盾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意义
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 国家政治生活的 主题
根本着眼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把 全党的注意力 转到 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敌我:专政
初步探索的 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提出
社会主义 可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比较发达的 社会主义
2.关于 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
3.关于 所有制结构 的调整
毛、周、刘少奇 提出
把 资本主义经济 作为 社会主义经济 的补充 思想
陈云 提出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设想
国家经营 和 集体经营 是工商业的 主体,一定数量的 个体经济 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 主体,一定范围的 自由生产 为补充
国家市场是它的 主体,一定范围的 自由市场 为补充
4.关于 科学和教育
党提出口号
“向科学进军”
强调 实现4个现代化 关键在于 科学技术现代化
总结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取得的重要成果
是 毛泽东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和发展了 科学社会主义
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重要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 取得了一系列 重要成果
巩固和发展了 我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供了
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 马克思主义 与 中国实际 相结合,探索 符合中国特点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的 主要矛盾 和 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 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 党的民主集中制 和 集体领导制度,加强 执政党建设
第六
必须坚持 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了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 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补充
党 十一届 六中全会
邓小平——《关于 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
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毛泽东思想的 历史地位
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
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次 历史性飞跃的 理论成果
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科学指南
中特 只有建设↔
是 党和人民的 宝贵精神财富
史纲16'
子主题
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1840~1949
含义
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国家的政治地位
半殖民地
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
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 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社会经济结构
半封建
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好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成因
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
半殖民地化
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
半封建化
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准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
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1949.10.1 新中国正式成立
划时代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性质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近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晚清政权
清朝晚期1840-1911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
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改革与革命
改革受到沉重打击←甲午战争失败
1911.10.10 辛亥革命
1912.2.12 宣统退位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1912-1928
中华民国前期-袁世凯为首-晚清北洋派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 中国中央政府
正式形成
1913.10.6 袁世凯当选 中华民国 首任 正式大总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
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
国民政府
1925.7.1成立-1948.5.20改组为总统府
统一战线,代表工、农、小资、民资——孙中山
清党分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蒋介石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技术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林则徐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年代后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儒家学说——中学
自然、社会科学——西学
学习君主立宪制
甲午战败
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 温和改良
对西方政治制度模仿学习的一次积极的探索
学习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
一方面,帝国主义破坏
一方面,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文化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
1915.9 陈独秀《新青年》北大
基本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基本口号
(德先生)民主、科学(赛先生)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我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继承了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民主
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
科学
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和 社会革命论——社会科学
近代中国各阶层对出路的探索
阶级-手段
太平天国——农民
晚清 洪秀全 广西金田村
反对 清朝封建统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的 农民起义战争
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864 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陷落——标志失败
单纯的农民战争+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半个世纪后,爆发辛亥革命←受其鼓舞,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
洋务运动——地主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 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自救”运动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根本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客观上促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6.11-1898.9.21 维新派 光绪帝 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改革制度 政治改良运动
损害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而遭到抵制与反对
1898.9.21 戊戌政变
103天的变法失败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1911-1912年初 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简历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定义
1911.10.10 夜 武昌起义爆发—1912元旦 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前后 革命事件
19世纪末(1894兴中会/1905同盟会 成立)—辛亥年 成功推翻清朝统治 在中国出现的 连场革命运动
无产阶级共产党
学科知识框架
1978 改革开放
1956 社会主义建设 初步探索
1953 三大改造
1949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945 解放战争时期
1937 抗日战争时期
1927 土地革命时期
1925 大革命时期
1840 国家的探索
新的伟大革命
← 社会主义革命 →
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新 民主主义社会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国情:
← 现代 →
← 近代 →
历史时期:
时间
古代
1840鸦片战争前
近代
风云变幻80年(1840-1919)
翻天覆地30年(1919-1949)
现代
日新月异70年(1949-今天)
鸦片战争前 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 封建社会
经济
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 经济 占 主导地位
政治
高度 中央集权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
族权 和 政权 相结合的 封建宗法等级 制度
核心
宗族家长制
文化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确立
工业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侵略
中英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中美
望厦条约
中法
黄埔条约
内容-影响
1.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和 领土完整
2.外国船舰和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3.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4.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 关税主权
中国 逐步成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国家
正式成为 标志
辛丑条约
* 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政治、文化 发展 极不平衡
近代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 性质
原因
逐步变成 半殖民地
1.中国已经丧失了 完全独立的 地位,在相当程度上 被殖民地化了
2.尽管在实际上 已经丧失 拥有完整主权的 独立国的地位,但仍然维持着 独立国家和政府的 名义,还有一定的 主权
逐步变成 半封建社会
1.列强用 武力 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即 旧的封建经济已瓦解
2.西方列强 并不愿意 中国成为独立的 资本主义国家
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 日益成为 支配中国的 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 封建势力 成为 资本-帝国主义 压迫、奴役 中国、人民的 统治支柱
3.封建地主的 土地所有制 依然在 广大地区内 保持着
4.中国新兴的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虽然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
5.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是 极不平衡的——最具有概括性
6.广大人民,尤其是 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 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阶级变化
传统阶级
1.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
新兴阶级
3.近代中国诞生的 工人阶级
是 中国新生产力的 代表
是 近代中国 最革命的 阶级
是 最早出现的 新兴阶级
4.近代中国新产生的 中国资产阶级
来源不同,构成复杂
官僚买办 资本家
民族 资本家
小资 不是资!而是劳动人民
民资←
官资←
买办←
近代中国的 主要矛盾 和 历史任务
1.帝国主义 和 中华民族 的矛盾
2.封建主义 和 人民大众 的矛盾
历史任务
1.争取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近代以来
2.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记忆轴
道路
→ 主要任务 →
→ 主要矛盾 →
→ 国情 →
时期→
农包城,武夺权
反帝-民族独立;反封建-人民解放
帝国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中华人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
近代:
中特道路
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代:
反抗外来侵略的 斗争历程
反侵略斗争
人民群众的
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人民 第一次大规模的 反侵略 武装斗争
广州 三元里人民 抗英斗争
爱国官兵的
以身殉国
鸦片战争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江南提督-陈化成
江南副都统-海龄[满族]
中日甲午战争
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 等
粉碎 瓜分中国的 图谋
蚕食
英国
从 印度→入侵 西藏
从 缅甸→入侵 云南
法国
从 越南→侵犯 广西
俄国
从 中亚→入侵 新疆
日本
吞并 琉球
侵犯 中国台湾
瓜分图谋的 高潮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3个标志
1.瓜分高潮
2.民族意识的 普遍觉醒
3.洋务运动失败
中日-马关条约 1895 规定割让3地给日本
台湾
澎湖列岛
辽东
3国 ”干涉还辽“
俄、德、法
瓜分图谋的 破产
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 进行的 不屈不挠的 反侵略斗争
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 之间的矛盾 和 相互制约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皆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条约 而告终
社会制度的 腐败
经济技术的 落后
民族意识的 觉醒
先进的中国人 开始 睁眼看世界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国人民的 民族意识 开始 普遍觉醒
代表人物
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 第一人
《四洲志》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海国图志》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 军事、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 新风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等
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 科学技术
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 政治、经济学说
是 早期的 维新派
严复
写了《救亡决论》
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翻译了《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社会进化论 理论
孙中山
创立革命团体 兴中会
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振兴中华“
各阶层的 探索
农民
太平天国 农民战争
爆发原因
1.清政府加重赋税,农民负担更为加重
2.农业 和 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的 自然经济 逐渐解体
过程
1851年1月 洪秀全 拜上帝教 广西贵平县金田村 发动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
是一次 反对 清政府腐朽统治 和 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 正义战争(救亡图存)
最能体现 太平天国 社会理想 和这些农民起义特色的 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 平均分配土地 的方案
即 根据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实际上是
起义农民提出的 一个以 解决土地问题 为中心的 比较完整的 社会改革方案
进步性
其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 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局限性
1.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2.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3.并未付诸实施
意愿主张上,想否定;事实实际上,没有否定
《资政新篇》
开始提倡 资本主义的 雇佣劳动制
是一个 具有 资本主义色彩的 方案
并未付诸实施
结局
由盛转衰的 分水岭
天京事变
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 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 清政府的 统治根基
2.是 中国 旧式 农民战争的 最高峰
3.还冲击了 孔子和儒家经典的 正统权威
4.还有力打击了 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
是 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 一次
失败原因
1.
农民阶级 不是新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代表,无法克服 小生产者所固有的 阶级局限性
局限性表现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 政治纲领 和 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禁止和克服 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无法长期保持 领导集团的 团结
2.没有 科学理论 的指导
3.未能正确地对待 儒学
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 还缺乏 理性认识(不明确反帝)
教训——农民不能为中国 找到出路
封建地主
洋务派-洋务运动
洋务事业的 兴办
首先,为了 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
同时,也意图借此 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 本集团的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目标
”自强“”求富“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体:制度;用: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主体
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
辅助
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
以前者 支配 后者
洋务事业
1.兴办 近代企业
军用 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天津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方式
官督商办
2.建立 新式海军陆军
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北洋水师
3
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 学堂
工艺 学堂
军事 学堂
派遣留学生
创办新式学堂同时,还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历史作用
1.客观上 对中国的 早期工业 和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起了 某些促进作用
2.给当时的中国 带来了 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 眼界
3.社会风气 和 价值观念 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 上升
甲午战争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具有 封建性(阶级局限性)
2.对外国具有 依赖性
3.管理具有 腐朽性
教训:地主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的 兴起
阶级基础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有了初步发展
2.在内忧外患的冲击 和 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形成了1个共识
要救国,只有维新
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日本)
活动
1.向皇帝上书 ”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介绍外国变法的 经验教训
4.办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5.设学堂
广州 万木草堂、长沙 时务学堂
6.办报纸
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
第1次 论战
维新派 与 守旧派(洋务派)
围绕3个问题 展开
1.要不要 变法
2.要不要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 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分辨
废科举
清末新政
是 资产阶级思想 与 封建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 第一次 正面交锋
进一步开阔了 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它们长期受到束缚的 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学说 在中国 得到进一步传播
具体:百日维新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结构
保护、奖励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军事
裁减 旧式绿营兵,改练 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
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
是一场 资产阶级性质的 改良运动
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 根本
是一种 十分温和的 改良方案
结果
”戊戌六君子“遭到杀害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除 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其余政令措施大都被 废除
1.是一次 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 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治改良运动
3.更是一场 思想启蒙运动
京师大学堂的创设——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 发端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维新派 自身的局限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强大的 守旧势力的 反对
具体表现
客观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弱小
主观原因
2.维新派的 局限性
不敢否定 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精英路线
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与 改良派 的 根本不同
武装起义
革命派
爆发的 历史条件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 正式沦为 两半社会
标志点
《辛丑条约》签订
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
1.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戊戌维新 改科举↔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第一部宪法
宪法
第一部
《钦定宪法大纲》
第二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三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第四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 和 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由 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 首先发动
骨干
一批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精英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活动(准备)
1.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第一个 革命团体
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
章炳麟(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示钟》、《猛回头》
3.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4.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等
在日本东京 成立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 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 全国性政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机关报
《民报》
确定了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学说 和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将该纲领 概况为 三大主义,即后称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项内容
一、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 民族歧视 和 民族压迫政策
2.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缺陷
1.没有明确的 反帝纲领——不反帝
2.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大量被保留,从而导致 辛亥革命后 封建势力的反扑——反封不彻底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推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归根到底是 建立 资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 民主权利 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 原主
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并非将 土地所有权 分给农民
没有正面触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 土地要求
没有包含”耕者有其田“
在革命中 难以成为 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 理论武器
第2次 论战
革命派↔改良派(维新派)
围绕问题
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手段 还是 改良方式
核心问题 3个
焦点
1.要不要 以 革命手段 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 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进行 社会革命
主要舆论阵地
《民报》《新民丛报》
优点
划清了 革命与改良 的界限
传播了 民主革命思想
促进了 革命形式的 发展
缺点
暴露了 革命派 在思想理论方面的 弱点
1.精英运动
2.不反帝,反封不彻底
3.不分地
武昌起义 与 封建帝制的覆灭
1.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 第一次 武装起义
萍、浏、醴 起义
2同盟会 影响最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7日 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
湖北新军中的 共进会 和 文学社 2个革命团体 合作
武昌 武装起义
对封建的影响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消灭
封建地主剥削制度——未消灭
中华民国的 建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京 宣誓就职
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
定1912年 为 民国元年
成立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是一个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 革命政府
1.从 政权的 组成人员看
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政权中 占有 领导和主体地位
2.从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
各项措施 集中代表、反映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在相当程度上 也符合 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 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性质的 法典
临时参议院 颁布
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 国民全体“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人民 享有的 各项 民主权利
它是 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 革命性、民主性
它不仅具有现实的 进步意义,在中国 宪政史上 也占有 重要的地位
1.企图用 承认 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 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 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 政策和措施,反而去维护 封建土地制度 以及 官僚、地主所占有的 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的 历史意义
是 资产阶级领导的 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 的革命
是一次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
1.推翻了 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 中外反动势力(结果,不是政策上)
2.结束了 统治中国2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 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 开始深入人心
3.给人们带来1次 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 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5.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
封建军阀 专制统治的 形成
孙中山 向 参议院 提出 辞职咨文,把 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让给 袁世凯
但 附以3个条件
南京为首都
总统在南京就职
遵守约法
袁世凯 窃夺 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 北洋军阀 反动政权
代表利益
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在政治上
实行 军阀官僚的 专制统治
在经济上
竭力维护 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 的利益
文化思想
尊孔复古思潮 猖獗一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 军阀割据 的局面
深刻原因
1.中国 主要是 地方性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 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2.帝国主义国家 在中国 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 分裂剥削政策
辛亥革命失败的 原因 和 教训
(孙中山)挽救共和的努力
导致 二次革命 ←宋教仁 被暗杀
导致 护国运动←袁世凯 复辟
导致 护法运动←段祺瑞 拒绝恢复 临时约法
任务
纲领
不反帝,且反封建不彻底
打击了 帝国 和封建势力
对 孙中山的 评价
优
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 救国救民的 道路,并 始终坚持奋斗
是 中国民主革命 伟大的先行者
缺
但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的 真正出路
护法运动的失败
不仅是 孙中山个人的失败
也标志着 整个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领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终结
教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再也不能 领导中国革命 前进了
失败的 原因 和教训
根本
在 帝国主义时代,在 两半中国,资本主义的 建国方案是 行不通的
主观方面
它的领导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本身存在 许多弱点、错误(阶级局限性)
1.没有提出 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2.不能 充分发动和依靠 群众
3.不能建立 坚强的 革命政党 来作为 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 强有力核心
弱点与错误的 根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民资的2面性
软弱性、妥协性
中国共产党人是 孙中山先生开创的 革命事业
最坚定的 支持者
最亲密的 合作者
最忠实的 继承者
新、旧民主主义 开始/结束标志
新民主主义 开始
1919 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 结束
护法运动失败
革命的成果与失败 原因
中共
成功
根本:马+中
失败
根本:没有把马中化
非中共
主观根本:阶级局限性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新文化运动 与 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开始
1915年9月 上海 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
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
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者 蔡元培 出任 北大校长
聘 陈独秀 为 北大文科学长
《新青年》杂志
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
改为同人刊物
初期 基本内容
1.提倡 民主和科学,反对 专制和迷信盲从
2.提倡 个性解放,反对 封建礼教
3.提倡 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实行 文学革命
胡适 白话文
民主 和 科学
德先生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五四以前
进步
1.是 中国历史上 一次前所未有的 启蒙运动 和 空前深刻的 思想解放运动
2.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 广泛传播 准备了 思想和文化的 条件
局限
1.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精英运动)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使用的一般还是 资产阶级的方法(形而上)
十月革命 对中国的影响
1.给中国人的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也可以用 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自己 走向解放之路
2.从中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并以平等的态度 对待中国
有力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3革命中,俄国 工人、农民、士兵群体的 广泛发动 并由此 赢得胜利的事实
给予中国的 先进分子 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李大钊
在中国率先举起 马克思主义旗帜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明确将马义 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并 系统介绍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阶级斗争理论
中国的第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个别人
五四运动的 发生 和 发展
1919.5.4 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 划时代的 事件
发生
新的时代条件、社会历史条件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 掀起的 思想解放的 潮流
3.俄国十月革命 对中国的 影响
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战
中国是战胜国
日本也是战胜国
发展
学生游行
←学生爱国运动面临夭折
中国工人阶级 开始以独立姿态 登上历史舞台
运动的主力
工人←学生
运动的中心
上海←北京
中国政府代表 也没有出席 巴黎合约的 签字仪式
至此,五四运动
直接斗争目标 得到了 实现
运动取得了 重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五四运动 是在 新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具有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辛亥革命为代表)所不具备的 一些特点
主要特点
1.表现了 反帝反封建的 彻底性
太平天国:反封不反帝
洋务运动:不反封,一定程度上反帝
孙中山:反封不彻底,不反帝
2.是一次 真正的 群众运动
3.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 传播 及其 与中国工人运动的 结合
4.发生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 新时代
结论
中国的 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 世界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的 一部分了
五四运动 具备了 上述 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 新阶段,即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 开端
旧民主主义结束的标志——护法运动失败↔
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分界线
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
脉络
①早期的 马克思主义者 队伍
②党小组
③中国共产党
中国 早期 马克思主义 思想运动
一
五四以前 新文化运动的 精神领袖
陈独秀、李大钊
二
五四爱国运动的 左翼骨干
毛泽东、周恩来
三
一部分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
思想运动 特点
其一
重视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 学习
从一开始就坚持了 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原则 和 正确方向
明确地 同 第二国际的 社会民主主义(改良=修正主义) 划清界限
其二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 中国面临的 实际问题
其三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 同劳动人民相结合 的思想
主要是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 反对 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的斗争
五四以后
马克思主义开始 广泛传播,逐步地在 思想文化领域 发挥 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 与 中国工人运动的 结合
1920.8,中国 第一个 共产党组织 在上海建立
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 马克思主义的 研究和宣传
在工人中 进行 宣传和组织工作
建立 社会主义 青年团
其四
进行有关 建党问题的 研究和讨论
③中国共产党 诞生的 历史必然性 和 伟大意义
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 进行了 千辛万苦的探索和 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很惨
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
都不能完成 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的 民族使命 和 反帝反封建的 历史任务
他们不行
因此,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
有能够指导 中国人民 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 先进理论
有能够领导 中国社会变革的 先进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成为 历史发展的 必然
还得我来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于上海 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创建的 历史特点
一方面
它成立于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 遭到破产 之后
另一方面
中国工人阶级 深受 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 革命性
帝国主义者
本国资产阶级
本国封建势力
在当时中国,中国共产党 必须要 加强自身的 建设
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较年轻,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数量占相当大
因此,新生的 中国共产党 不能不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 严重影响
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自己的 活动的
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 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
坚强的 领导力量
科学的指导
崭新的奋斗目标和纲领
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
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以往的斗争成效甚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各种问题
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中心问题
中共二大
1.革命纲领
提出 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革命方法
开始采取 群众路线的 革命方法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 政党和政府 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工人
1.香港海员罢工
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3.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4.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成立了 中国第一个 农民协会
革命战争总结
国民革命(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五卅运动
大革命时期
1925-1927
工农民主 统一战线
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7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国共合作的形成 与 大革命的兴起
国共 第一次合作 的形成
背景
1.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打倒列强,除军阀“
2.孙中山 联俄政策确立
标志
孙中山 和 苏俄代表越飞 联名发表《孙文-越飞 宣言》
中共三大
正式决定
全体共产党员 以 个人名义 加入 国民党(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没有政权、军队方面的 合作
同 孙中山领导的 国民党 建立 统一战线
国民党一大 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 三民主义 做出新的解释
1.在民族主义中 突出了 反帝的内容
2.在民权主义中 强调了 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把民生主义概况为两大原则——”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后又提出主张”耕者有其田“
这个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 同 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基本一致(共同纲领),因而成为 国共合作的 政治基础
大会实际确定了 三大革命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正式形成
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
1926.7开始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毛泽东发表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 农民运动“
大革命
1925-1927年的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
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
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
大革命的失败
失败标志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和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革命意义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 北洋军阀统治
它教育和锻炼了 各革命阶级
最后
它提高了 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人民中的 政治威望
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 革命的力量
主观
⑴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 武装力量的 领导权
⑵不善于将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 中国革命的实践 相结合
⑶共产国际 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 做出了不切实际的指导
遵义会议前,必有该原因
经验教训
中国的 民主革命 必须建立 包括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在内的 广泛的 革命统一战线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再次
中国革命的
主要斗争形式
主要组织形式
军队
领导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 必须
不断加强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 建设
善于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与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
大革命的失败 与 土地革命的兴起
国民党 在全国统治的 建立
1.张学良东北发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继续存在
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蒋介石、汪精卫 先后叛变革命,实行 清党分共政策后
国民党
已经不再是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 革命联盟
而是一个 由代表 地主阶级、买办性的 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反动集团 所控制的 政党
还是两半社会
3.该统治依然是 地主阶级、买办性的 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统治没有本质区别
中国的国情
仍是一个 处在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革命的对象
依然是 帝国主义 和 封建主义
中国革命的性质
依然是 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需要
依然迫切需要一个 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土地革命的兴起
1927.7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 决定了 3件大事
一、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 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二、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三、召集中央会议(八七会议)、讨论和决定 新时期的 方针和政策
1.彻底清算了 大革命后期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 总方针——土地革命 和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明确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中心问题——土地革命
3.毛泽东: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 政权是由 枪杆子中取得的“
在中国革命 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挽救性 会议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 从大革命失败 到 土地革命兴起的 转折
南昌起义
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第一枪
是 中国共产党 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 开端
中心城市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毛泽东的 文章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文
论证了 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 主客观条件
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进一步阐明了 中国革命 只能走 与资本主义国家 不同的道路
提出了党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把工作重心 由城市 转移到 农村
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
深入进行土地革命
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
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 全国政权
3.《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的 思想路线 原则的 极端重要性
即 坚持 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
提出了 重要思想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 要靠 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理论
指明了 中国革命胜利的 唯一正确道路
中特道路 是 必由之路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即 毛泽东思想的 初步形成
土地政策
开展土地革命
目的
消灭 封建地主的 土地私有制,实行 农民的 土地私有制
使 广大农民在 政治上 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 得到 解放和发展
中共历史上
第一个土地法
毛泽东 在 井冈山 主持制定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 以革命的手段 获得土地的 权利
第二个土地法
毛泽东 在 兴国 主持制定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 公共土地 及 地主阶级的土地“
阶级路线
坚定地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 就在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 制定了 可以付诸实施的 比较完整的 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的发展 及其 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建设
有了 政权
1.中华苏维埃 第一次 全国工农兵 代表大会 在 江西省 瑞金县 叶坪村 举行
大会通过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以及 土地法令、劳动法 等文件;
选举产生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执行委员会
成立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 当选为 主席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实行 工农兵 代表大会 制度
土地革命战争的 严重挫折
第一次
”左“倾 盲动错误
第二次
李立三 为代表”左“倾 冒险主义
第三次
王明为代表”左“倾 教条主义
主要错误 内容
在 革命性质 和 统一战线 问题上
混淆 民主革命 与 社会主义革命的 界限
将 反帝反封建√ 与 反资产阶级× 并列
在 革命道路 问题上
继续坚持
以 城市 为中心
在 土地革命 问题上
提出主张
坚决打击富农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在 军事斗争 问题上
实行
进攻中的 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 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 逃跑主义
在 党内斗争 和 组织问题上
推行
宗派主义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中共党内 屡次出现 严重的”左“倾错误,原因多方面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左“倾错误,始终没有得到 认真的 清理
2.共产国际 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不善于 把 马列主义 与 中国实际 全面、正确地 结合起来
遵义会议 与 中国革命的 历史性转折
集中解决了 当时具有 决定意义的 军事问题 和 组织问题
但没有解决 政治问题 和 思想问题
政治问题
瓦窑堡会议
思想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
开始确立 以 毛泽东 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路线 在 中共中央的 领导地位
从而在 及其危急的情况下
挽救了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革命
是党的历史上 一个 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 在 政治上 开始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胜利
长征精神
总结历史经验,应对 全国性 抗日战争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 党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新策略
系统地解决了 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系统地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矛盾论》《实践论》
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高论,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 历史经验
揭露了 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 教条主义错误
深入论证了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地阐明了 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及其实施(1931-1945)
局部
抗站 起点
1.占东北
1931.9.18,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 中国东北
2.图华北
日方又策动华北5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和 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即 华北事变
全面
3.全面抗战
1937.7.7 爆发 卢沟桥事变,日本 全面侵华 开始
残暴的殖民统治 和 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中国共产党 举起 武装抗日的 旗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是中国 抗日战争的 起点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序幕
在中国民族 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 率先举起了 武装抗日的 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 在全国兴起
运动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的 工农红军、广大的工人、农民
中国共产党 开始同 国民党中的 爱国官兵 合作抗日
一二·九 运动
在民族无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 于1935.8.1 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 八一宣言
呼吁
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 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促进了 中华民族的觉醒
全国人民 抗日救亡运动 新高潮的 到来
中共中央 在 陕北瓦窑堡 召开 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了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新政策
1.阐明 建立 抗~线的 可能性
中国的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是要抗日的
民族资产阶级 的政治态度 是可能 变化的
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英美走狗可能遵照其主子叱声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 及其走狗 暗斗以至明争的
批判了 ”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强调 共产党在 抗~线中的 领导作用
3.
规定了 建立广泛的 抗~线的 具体政策
决定用 ”人民共和国“口号 代替”工农共和国“
批评了 党内长期存在的 ”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 错误倾向
制定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策略方针
为 抗日战争的 到来,做了 思想上 和理论上的 准备
它的和平解决 成为 时局转换的枢纽
十年(27-37)内战的局面 由此结束
国内和平 基本实现
全国性 抗战的 开始
卢沟桥事变 爆发,中国抗日战争 进入 全国性抗战的 新时期
以 国共两党 第二次合作 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国民党 中央通讯社 发表《中国共产党 为公布 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发表 实际承认 共产党合法地位的 谈话
1.广泛的民族性 和 复杂的 阶级矛盾
包括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以 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 亲英美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共第一次合作:有工农小资民资,但没大资↔
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 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没有政权、军队合作↔
3.没有 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 、没有 协商一致的 具体的共同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有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
夺取 抗日战争 最后胜利的 根本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巩固、发展、壮大
是 中华民族 全民族的 反侵略战争
是一场 正义战争
时间节点
战略反攻
战略相持→
广州武汉失守
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阶段 和 相持阶段的 正面战场(国民党)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 广州、武汉失守
正面战场
台儿庄战役大捷
其他全部失败
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
国民党 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蒋介石集团 实行 片面抗战路线
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
将希望单纯寄托在 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 广州、武汉失守
日本→对国民党政府 采取方针:以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 五届五中全会→共产党
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
确定方针”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
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1942年元旦,由美、英、苏、中 4国领衔,26个国家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决心互相合作,结成 反法西斯联盟
总结 典型胜利
正面战场(国民党)
台儿庄战役
敌后战场(共产党)
平型关大捷
配合(国民党+共产党)
忻口战役
(共产党)
全面抗战的路线 和 持久战的方针
实行全面的 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人民战争路线)
洛川会议
1938.8,中国共产党 在陕北洛川召开 政治局 扩大会议
强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在于 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 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强调
必须坚持 统一战线中 无产阶级的 领导权
在敌人后方 放手发动 独立自主的 山地游击战争
在 国民党 统治区 放手发动 抗日的 群众运动
采取 持久战的 战略方针
《论持久战》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 抗日战争只能是 持久战
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 退步的、野蛮的 侵略战争,在国际上 失道寡助
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 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 得道多助
还科学预测了 抗战的发展进程
3个阶级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是 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 最关键阶段
敌后战场的开辟 与 游击战争的发展
1.平型关大捷
是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 第一次重大胜利
粉碎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 神话
抗美援朝——粉碎了 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游击战
被提到了 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在 战略防御阶级
从全局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主要
敌后的游击战——(单独作战)辅助
在 战略相持阶段
敌后游击战——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游击战 还为 人民军队 进行战略反攻 准备了条件
坚持 抗战、团结、进步 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 独立自主 原则
实质
力争 中国共产党 对 抗日战争的 领导权
使自己成为 团结全民族抗战的 中坚力量
是 把抗日战争 引向胜利的 中心一环
坚持 抗战、团结、进步
反对 妥协、分裂、倒退
3.巩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策略总方针
(瓦窑堡会议)为了 抗~线的 坚持、扩大、巩固,中共制定了 策略总方针
”发展 进步势力“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 统一战线的 基础,抗日战争的 主要依靠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争取条件
一、共产党 要有充足的力量
二、尊重他们的 利益
三、要同顽固派 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 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 国民党亲英美派
共产党 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贯彻 又联合又斗争)对付他们
同顽固派做斗争时,坚持原则(有理、有力、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建设
三三制的 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
共产党员 1/3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 1/3
不左不右的中间派 1/3
减租减息,以发展生产
中共在 抗日根据地 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 实行的 土地政策
地主要减租减息
以改善农民生活
农民要交租交息
以照顾地主富农利益
该政策
即 调动了 广大农民的 抗日积极性
又 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 站在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削弱了 封建土地剥削,而不是废除
文化
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
大后方的 抗日民主运动
全民族抗战 开始后,各界人士 要求国民党 实行 抗战民主
1.国民参政会中,一些党派的代表发起 宪政座谈会
批评国民党的 一党专政
宪政运动 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
2.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得到中共南方局所属 中共驻香港办事处的支持
1941.9 创办盟报《光明报》
3.中共参政员 林伯渠 在 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如下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界的 热烈响应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召开各党派会议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 系统阐明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明确提出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撰写了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 和 中国共产党》《新 民主主义论》
揭示了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和 主要特征(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 和 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 原因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整个中国革命运动(革命性质)
包括2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阐明了
中国共产党 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 基本纲领
总结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 历史经验
指出
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革命中 战胜敌人的 3个主要法宝
毛泽东思想 得到多方面展开而 达到成熟
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初步形成的标志↔
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成果
延安整风运动 与 中共七大
整风运动
解决思想问题
《改造我们的 学习》
党的高级干部
反对主观主义 以整顿学风
学风问题
是 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 思想方法问题
是 对待马列主义 问题
是 全党同志的 工作态度问题
所以是 第一个 重要的问题
反对主观主义
是 整风运动 最主要的 任务
主观主义
是 中国共产党内 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 思想认识根源
理论脱离实际
颠倒了 认识 和 实践的 关系
是 实际工作中的 唯心主义
当时主要表现形式
整风运动的 重点——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整顿党的作风》
全体党员
反对宗派主义 以整顿 党风
《反对党八股》
全体党员
反对党八股 以整顿 文风
是一场伟大的 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中共七大
在延安举行
正式命名
是 将以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把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所创造的 理论成果
规定其 为 党的一切工作的 指针
抗日战争的 胜利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抗战取得完全胜利的 重要标志
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 台湾和澎湖列岛 由中国收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 地位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
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东方主战场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对 中国的援助
抗日战争 胜利的 意义、原因、基本经验
是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 第一次取得 完全胜利的 民族解放战争
是 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具有 重要历史意义
1.捍卫了 中国的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促进了 中华民族的 觉醒
3.弘扬了 中华民族的 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 夺取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 伟大事业 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 在 全民族抗战中 起到了 中流砥柱 的作用
1.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立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2.成为引导全民族 走向 抗战胜利的 一面旗帜
3.倡导、促成、维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大限度地 动员军民共同抗战
成为 凝聚全民族力量的 杰出组织者 和 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 坚持 全面抗战路线
5.中国共产党人 以 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
支撑起 全民族 救亡图存的希望
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 民族先锋
胜利决定性因素
中国人民巨大的 民族觉醒
空前的 民族团结
英勇的 民族抗争
同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 同情和支持 也是分不开的
解放战争 与 建立 新中国
抗战胜利后的 国际国内局势
国际格局
美苏两级格局←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格局
逐步形成
以美苏为首的 帝国主义 和 社会主义 2个阵营对立
1945中国属于帝国主义阵营
国内局势
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胜利后,美国取代了 日本在中国的地位,采取 扶蒋反共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 争取 和平民主的 斗争
1945.8 蒋介石连发3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 明确提出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重庆谈判
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 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确认 和平建国 的基本方针
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政治协商会议 (老政协)在重庆 开幕
出席会议者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的代表 38人
会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推动达成5项协议
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
1945—1949解放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 和 解放区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军队 以 进攻 中原解放区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 内战
毛泽东指出
我们能打败蒋介石,是因为
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 和 美国的援助,只是 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民的向背,则是 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
战略决战
全国解放战争的 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 的 战略进攻
中国革命 已经发展到了一个 历史转折点
蒋介石 20年反革命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帝国主义100多年来在中国的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土地改革 与 农民的广泛发动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征收多余),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不可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 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 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解放区在土地问题上,开始由
过渡 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剥削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 削弱封建剥削
是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 重要改变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 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放区】 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 社会大变革
第二条战线 的形成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 人民民主运动 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 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 第二条战线
一二 · 一运动
一二 ·三零运动
五二零运动
下关惨案
1.官员们的 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2.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
4.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
5.使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
6.农村经济急剧衰退
中国共产党 与 民主党派 的合作
中国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 知识分子 和 其他 爱国分子
李济深、沈钧儒 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
该政治声明表明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自愿地接受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民主党派 参加 新政协 并将在 新中国参政
民主党派地位的 根本变化
它们不再是 旧中国反动政权下的 在野党,而成为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参加者
在中共的领导下,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 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 重任
第三条道路 的幻灭
主张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 英美式的 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资产阶级建国方案 在中国行不通
首先,从 民族资产阶级 自身来看
民资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资没有勇气和能力 去领导人民进行 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斗争
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性 和 软弱性
其次,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
帝国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 资本主义国家
再次,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
国民党当局 不允许 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发动了 辽沈、淮海、平津 3大战役
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
宣告延续了 22年之久的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覆灭
人民政协 与《共同纲领》
在中国人民革命 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
《论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
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 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但是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 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 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召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提出了 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3种
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2.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乡村 转移到 城市
3.指出了 中国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4.提出了 ”两个务必“的思想
”务必使同志们 继续地保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评价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
包含着
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 深刻借鉴
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 深刻总结
对胜利了的政党 永葆 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 长治久安的 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 十分深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
1949.9.21,政协 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 新中国奠基的 3个历史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政府 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在当时
是全国人民的 大宪章
起着 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革命胜利的 原因 和 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和 雄厚的群众基础
第二、中国革命 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 有了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中国革命 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 基本经验
中共在中国革命中 战胜敌人的3个主要法宝
存在2个联盟
主要依靠劳动者的 联盟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建立和扩大劳动者 和 非劳动者的 联盟
劳动者 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巩固和扩大 统一战线的 关键——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实现领导权的条件
1.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2.必须对 被领导者给以 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 政治教育
3.必须对 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 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 政策
工人阶级领导的 农民战争
新中国的创建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这个历史任务 基本完成
1949-1956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 及其 伟大意义
成立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反帝 成功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受尽压迫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 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反封建 成功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 向 社会主义的 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 成为 全国范围内的 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取得 基本胜利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已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 建立
还没反资
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和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反资反私)
我国社会性质 由 新民主主义 到 社会主义的 过渡时期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
第一项历史任务基本完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实现 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和 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
实行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 政治制度
在文化上
发展以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决议分析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经济状况 和 基本矛盾
提出
中国从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 土地问题后,还存在着2种基本矛盾
国际
新中国 同 帝国主义 的矛盾
国内
工人阶级 和 资产阶级 的矛盾
国情:新 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期:1949-1956
1953
前3年
1.完成民主革命 遗留任务;2.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面临的严重困难和紧迫问题
第一、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还没有 完全结束
第二、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
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第四、中国共产党 能不能经受住 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 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生的共和国 面临2大任务
一、继续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 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
二、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党和政府的 重点工作
⑴完成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在 新解放区 进行土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土改目的
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
实行 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 新中国的 工业化 开辟道路
对待富农的 政策
保存富农经济←解放战争时期 征收 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婚姻法》
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⑵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
⑶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3大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打破了 美国军队 不可战胜的神话——抗美援朝的胜利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平型关大捷
⑷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 在 党政军机关 开展“三反运动”
是以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为核心的 一场大规模的 群众性 政治运动
旨在 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五反运动
是以 打击不法资本家的 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 等不法行为的 大规模 群众性 政治运动
后3年
1.工业化;2.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向 社会主义 过渡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的 2重性质
具有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性质
从 反对 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 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 的意义上看
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反资)性质
从 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的意义看
第二、开始将 资本主义 纳入 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 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 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 和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 提出
一化三改
建国初:先化后改
后来:边化边改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
1.随着 民主革命 遗留任务的 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 和主要矛盾 发生了 深刻的 变化
2.随着 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 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 重要变化
总路线的 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 总路线 和 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 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 社会主义改造的 必要性 和 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力量 相对起来比较强大,是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 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 中国工业起飞的 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 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一化三改)
一化
“一五”期间
1.鞍山、包头、武汉 3大钢铁基地
2.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3.青藏、康藏、新藏公路 建成通车
三改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 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民走向 社会主义 的过渡性 经济组织形式
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 社会主义性质
基本原则、方针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的道路
方针
通过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这种由低到高的 互助合作的 组织形式,实行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 方针
原则
坚持 自愿和互利 原则
采取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标准
要始终把 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是否增产
要把 社会改造 同 技术改造 相结合
在实现 农业合作化 以后,国家应 努力用 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发展农业经济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 基本完成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萌芽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
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和 生产改造
到1956年底,手工业的合作化 也 基本完成
对 资本主义 工商业 赎买政策的 实施
对 民族资产阶级 实行 赎买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 在 社会主义时期 仍具有 两面性
既有 剥削工人 取得利润 的一面
又有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的一面
中央确定了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 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
是在 人民政府管理下的,用 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 资本主义经济
改造特点
第一、用赎买 和 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
有偿地、逐步地,而不是无偿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 所有制
第二、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 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 资产阶级的 选举权
并对其中积极拥护改造而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 给予恰当的 政治安排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中国的 全面确立 及其意义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
表明
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 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中国 得到了 全面的确立
1956-1976(78)社会主义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的 开端
1956 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结束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已经建立
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 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
完成了 从新民主主义 向 社会主义 的转变
进入了 社会主义的 初级阶段
开始了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的 新时期
当时中国 主要面临 2大问题
一个是 如何处理好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 阶级斗争问题
一个是 如何处理好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规模和速度问题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基本指导原则
毛泽东提出的 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 同 中国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任务
第一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毛提出,毛完成
第二次结合:中特;毛提出,邓完成
1个会议,3篇文章
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 和 主要任务
国内主要矛盾
(国情变了)已经不再是 工人阶级 和 资产阶级 的矛盾
而是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之间的 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 发展 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 工业化
逐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
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 生产力
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国家经营 和 集体经营 是主体,一定数量的 个体经营 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 自由生产 为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 自由市场 为补充
中共八大后,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
可以消灭了 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论十大关系》
围绕一个 基本方针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以毛泽东 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探索 中国自己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主要) 和 政治方面 提出了 新的 指导方针
为 中共八大的 召开作了 理论准备
《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但还存在着
政治思想领域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
共产党 和 民主党派的矛盾
必须区分 社会主义社会 2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是 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 和 自我完善 不断地 得到解决
是一篇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文献
创造性地阐述了 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学说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重要发展
对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长远的 指导意义
《一九五七年 夏季的 形势》
要造就一个 “六又”政治局面 的思想
又有集中 又有民主,又有纪律 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这是 中共八大路线的 继续和发展,是 党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 新成果
探索中 曲折前进
文化大革命
1978-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与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继 五四运动 和 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 马克思主义 思想解放运动
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讲话
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 提到 党的思想路线 的高度
为 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奠定了基础
因而成为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 宣言书
另一个宣言书
南方谈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历史上 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
形成了 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揭开了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 序幕
以 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 改革开放 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历史 新时期
邓小平 南方谈话
第一、计划 和 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阐明了 社会主义 本质
第三、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 重要论断
第四、提出 判断 改革开放 和 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五、强调 加强 党的建设
第六、关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长期性 和 前途
20世纪中国经历了3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3位站在时代前列的 伟大人物
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毛泽东
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奋斗
邓小平
党 领导人民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有2个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是2个既相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 时期
但 本质上
都是 我们党 领导人民 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探索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 的历史时期 否定 改革开放后 的历史时期
总论
基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1 左倾 教条化
1935 遵义会议 纠正“左”倾
1938 第一步:6届6中 毛泽东《论新阶段》最先提出
第二步:延安整风 推进马中化 全党共识
第三步:7大 修改党章 刘少奇 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思想=中化马”
第一,实现马中化,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第二,实现马中化,是马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成果 及其 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产生2大理论成果
关系
联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
时代背景:革命与战争; 历史任务:革命和建设
中特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历史任务:建设(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路线(认识路线)
指的是人们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的是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思想路线的实质、核心
前提、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本途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验证条件、目的
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马中化的理论和实践
实践——3件大事
以毛泽东为中心 第一代领导集团 1949建国 彻底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中心 第一代领导集团 1956 彻底完成社会主义3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中心 第二代领导集团 1978 改革开放,开始进行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成小康
理论——4个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胡锦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
19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探索】
-49
革命
社会革命同阶层、国家有密切关系。在阶层社会中,先进阶层推翻旧阶层的统治,实现国家政权的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进行的。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奴隶主↔封建地主)封建社会(封建地主↔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革命—— 1840-1949
资产阶级 领导——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性质
无产阶级 领导—— 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性质
无产阶级 领导——反资反私——无产阶级
49-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重大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 计划 和 市场 的关系
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1981 11届6中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84.10 12届3中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 党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 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13 18届3中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6-76
马克思主义与中特建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背景、步骤
邓小平理论的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成为 时代主题
现在世界上 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 和平问题
东西问题
一个是 经济/发展问题
南北问题——是 核心问题
概况: 东西南北4个字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 和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习近平指出:
邓小平同志 留给我们的 最重要思想和政治遗产
就是 他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他创立的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 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党的十二大
邓 在 开幕词中明确指出
党的 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党的十三大
第一次 比较系统论述了 我国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理论
第一次 比较系统概况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b style=\
标志着
邓小平理论 轮廓的形成
4.1992 邓小平 南方谈话
从理论上 深刻地回答了 当时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 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 逐步走向成熟
5.十四大 报告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 中国这样的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 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
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
6.
十五大
郑重 将 邓小平理论 同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
确立为 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党章
1999年
宪法修正案 正式将其 载入宪法
问题、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 基本问题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 和 现代化建设 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 首要的基本的 理论问题
什么是 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1992年初 南方谈话 总结性理论概括了 社会主义 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是一个有机整体
既包括了 社会主义社会 的 生产力问题
又包括了 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社会关系问题
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 坚持公有制 又 完善和发展公有制 指出了 明确方向
邓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2条基本原则”
“一 是以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
“一 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的 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 思想路线
有力地 推动和保证了 改革开放的进行
体现了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方法论
体现了 革命胆略 和 科学精神的 统一
是邓小平理论的
活的灵魂
精髓
2.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理论
十三大前夕,邓指出
“我们党的 十三大 要阐述 中国社会主义 是处在 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 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 是共产主义的 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 又处在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 来制订规划”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国情
系统论述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原因】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 必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
即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到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整个历史阶段
论断 包括2层含义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 社会主义
定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还处在 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 而不能超越 初级阶段
定量
3.党的基本路线
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奋斗
奋斗目标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体现了 社会主义社会 全面发展的要求
基本途径 & 最主要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力量 & 依靠力量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是我们党的 优良传统
十七大
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 基本路线
十九大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而奋斗”
扩展了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
提升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奋斗目标
如何坚持
必须紧紧围绕 经济建设 这一中心
必须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同 坚持改革开放 结合起来,正确处理 2者 的关系
党的基本路线 是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的理论
社会发展的 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5.“三步走” 战略
第一步
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 1980年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到20世纪末,使 国民生产总值 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 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习近平提出:
2035 基本实现
2050 实现现代化强国
6.改革开放 理论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
不是 也不允许 否定和抛弃 我们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
制度不能改,只能完善
它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
不是
一个阶级 推翻 另一个阶级 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
原有经济体制的 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
对体制的 根本性变革
体制可以改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
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 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 改革政治体制 和其他方面的 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
它是 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的 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推动了 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
生产力 和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和 上层建筑
判断 改革 和各方面工作的 是非得失,归根到底的 标准
要以
是否有利于 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 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 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
开放 也是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改革开放开始后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核心问题
如何 正确认识和处理 计划(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
党的十四大
根据 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 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 南方谈话的精神
确定了 改革目标
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要点
计划经济 和 市场经济 不是 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经济 不等于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不等于 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 都是 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各有优势和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把2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 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 与 市场经济的 结合,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强调
物质文明 和 精神文明 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一个根本方针
一手抓 物质文明,一手抓 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⑴坚持一个中国
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 核心
是 发展两岸关系 和 实现和平统一的 基础
⑵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部分 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在 台湾、香港、澳门 保持原有的 社会制度 和 生活方式 长期不变
⑶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之后
港澳台 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 祖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 高度自治权
港澳台同胞 各种合法权益 将得到 切实尊重 和 维护
⑷尽最大努力 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 放弃使用武力
⑸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
是从 解决台湾问题 开始的
台湾问题 是国内战争 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实践
首先运用于 解决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10.中国问题的 关键在于 党
历史地位-评价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 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条件
1.是在 对冷战结束后 国际局势科学判断 的基础上 形成的
2.是在 科学判断 党的历史方位 和 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 提出的
3.是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 的基础上 形成的
形成过程
江泽民指出
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十六大
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 邓小平理论 一道
确立为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
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
1.发展 是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2.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 根据 邓小平 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 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
坚持和完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 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
巩固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探索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 国有制的 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单一制、混合制
大力推进 企业的 体制、技术、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股份制
按照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施行规范的 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和 我国国情的 企业领导体制 和 管理制度
鼓励、支持 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 各种形式的 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 仅有 公有制
资本主义 仅有 非公经济
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3.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党的十五大
第三步战略目标
小三步
2000-2010
21世纪 第一个十年
实现 国民生产总值 比 2000年 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2010-2020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020-2050
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最根本
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 的有机统一
是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遵循的 基本方针
也是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区别于 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 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
是 人民当家做主 和 依法治国的 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
是 社会主义 民主建设的 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在党的领导下【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客体】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 制度化、法律化
【目标】使这种制度和法律
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是 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客观需求
是 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 重要标志
是 国家长治久安的 重要保障
5.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
评价-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接续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 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强大 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1.是在 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 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2.是在 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党的十六大以来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3.是在 深刻分析 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十七大 报告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概念
把 科学发展观 与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将 科学发展观 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要义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⑴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⑵发展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⑶推进 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建设
⑷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公安充满爱”
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⑹全面提高党的 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
新时代新思想★★
新时代的 新思想 及其 历史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的 变化 及其依据
党的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
“人民 对于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
“人民 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 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历史决议》
科学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
明确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 不平衡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
主要依据
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 总提示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二、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加强烈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 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 等方面的要求 日益增长
三、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
发展的 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 判断
2个没有变
我国 仍处于 并将 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 基本国情 没有变
我国是 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地位 没有变
新时代
内涵
这个新时代
是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夺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的时代
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时代
是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时代
是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时代
是 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 更大贡献 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从 中华民族复兴的 历史进程看
意味着
近代以来 久经磨难的 中华民族
迎来了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 伟大飞跃
迎来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光明前景
从 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进程看
科学社会主义
在21世纪的中国 焕发出 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 高高举起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
从 人类 文明进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不断发展
拓展了 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 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 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 国家和民族 提供了 全新选择
为 解决人类问题 贡献了 中国智慧 和 中国方案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核心要义 和 丰富内涵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是 人民实践经验 和 集体智慧的 结晶
主要创立者
核心要义
坚持 和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也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 鲜明主题
历史 已经 并将继续证明
只有 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
只有 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内涵
十分丰富
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 报告概况的
“八个明确”
第一、明确 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任务
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 全面坚持 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 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2035
2035-2050
第二、明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 不平衡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
必须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
不断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
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强调坚定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第四、明确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 现代化
第五、明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明确 党在新时代的 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 人民军队
把人民军队 建设成为 世界一流军队
21世纪中叶
第七、明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要
推动构建 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特征 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是 最高 政治力量
提出 新时代 党的建设总要求
突出 政治建设 在党的建设中的 重要地位(首位)
↔毛泽东:要把 思想建设 摆在首位
基本方略(怎么做)
不但明确了 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也回答了 新时代 怎样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十九大 概括为
“十四个坚持”
1.坚持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
是 历史的创造者
是 决定 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 根本力量
3.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坚持 新发展理念
5.坚持 人民当家做主
6.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 和 重要保障
7.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 力量
8.坚持 在发展中 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10.坚持 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 党对人民军队的 绝对领导
是 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是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 战略支撑
12.坚持 “一国两制”和 推进 祖国统一
保持 香港、澳门 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必然要求
必须把 维持中央 对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 全面管制权 和 保障特别行政区的 高度自治权 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 “一国两制”方针 不会变、不动摇
确保“一国两制”实践 不变形、不走样
13.坚持 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 全面从严治党
是 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
重点讲的是
怎么看
回答的是
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问题
是 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
怎么办
新时代 怎样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问题
“八个明确” 和 “十四个坚持”
体现了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
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新飞跃
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开辟了 马克思主义 新境界
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境界
对人类文明进步 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的 精神旗帜
把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其确立为 党的思想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将其 载入宪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行动指南
是 党和国家 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
是 党的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的 集中体现
为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供了 根本指引
为 新时代 治国理政 提供了 基本遵循
为 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坚强领导核心 提供了 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总任务
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 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形象表达
中国梦
本质(科学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是 人民幸福的 基础 和 保障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 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
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
题中之义 和 必然要求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 都要以 人民的权利 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
根本出发点 和 落脚点
奋力实现(怎么做)
必须走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弘扬 中国精神——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达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光辉彼岸
开启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新征程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即
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
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提出
我们要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
然后再趁势而上,开启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新征程,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
进程安排 分2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2020年 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目标要求
经济建设 方面
我国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将大幅度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 前列
我国经济 将保持 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 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 根本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将 更加完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跃升至创新型国家前列
政治建设 方面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得到充分保障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实现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 达到 高度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 更加充分发展,人民代表大会 和 人民政协制度 更加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得到有效落实
人权得到 充分保障,人民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进一步发挥
政府公信力 和 执行力 大为增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基本建成
依法治国 得到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的局面 基本形成
文化建设 方面
社会文明程度 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 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 更加广泛深入
中国梦 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凝聚力 不断提高
重视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的社会风尚 基本形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和 市场体系 基本建成,中外文化交流 更加广泛,中华文化 走出去 达到 新水平
民生 和 社会建设 方面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低收入群体 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和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显著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基本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 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 美好愿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口预期寿命 和 国民受教育程度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 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政府治理 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 良性互动,公平正义 充分彰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 方面
生态环境 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 基本实现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 能源体系 和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 经济体系 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更加 健全
绿色发展的 生产方式 和 生活方式 基本形成,能源、水 等资源利用效率 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大气、水、土壤 等环境状况 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基本建立
生产空间 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 山青水碧的国土开放格局 形成,自然生态系统质量 和稳定性 明显改善
我国在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 和 促进绿色发展中 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
从2035年 到 21世纪中叶,在 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将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步走”战略安排
从2020年 到 2035年 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将大幅度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 font color=\
从2035年 到 21世纪中叶 将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我国将拥有 高度的物质文明
社会生产力水平 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 超越其他国家,建成 富强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我国将拥有 高度的政治文明
形成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 政治局面,依法治国 和 以德治国 有机结合,建成 民主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我国将拥有 高度的精神文明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 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成为中国发展的 重要影响了和推动力,建成 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我国将拥有 高度的社会文明
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基本实现,公平正义 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 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我国将拥有 高度的生态文明
天蓝、地绿、水清的 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 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贯彻 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 的 发展思想
鲜明提出了 新发展理念:
创新
是 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
重要性
发展动力 决定 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是 应对 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 根本之策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是难以做到的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 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关键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 创新 摆在 国家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等各方面创新
要求
让 创新 贯穿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 创新在全社会 蔚然成风
协调
是 持续健康发展的 内在要求
协调 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 评价发展的 标准和尺度
协调 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 考虑巩固 和厚植 原有优势
协调发展 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 更注重 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 均衡
协调发展 就是要 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 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融合发展
绿色
是 永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开放
是 国家 繁荣发展的 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 互利共赢的 开放战略
坚持 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b style=\
发展更高层次的 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 全球经济治理 和 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 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 利益共同体
我国要构建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共享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 本质要求
一、全民共享
即 共享发展 是 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共享
二、全面共享
即 共享发展 就要 共享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各方面 建设成果,全面保障 人民在各方面的 合法权益
三、共建共享
即 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 也是 共享的过程
四、渐进共享
即 共享发展 必将有一个 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 也会有差别
注重解决的问题
创新——发展动力 问题
协调——发展不平衡 问题
绿色——人与自然和谐 问题
开放——发展内外联动 问题
共享——社会公平正义 问题
深化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坚持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以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
推动 经济发展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 全要素 生产率
第一、推进 增长动能转换,以 加快发展 先进制造业 为重点 全面提升 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 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实现 以价取胜 向 以质取胜 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 调动 和 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 供求结构
坚持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降成本
补短板
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
科普
需求侧
需求
消费
投资
出口
过去中国常用 需求侧 拉动
短期、总量
供给侧
长期、质量、结构
建设 现代化 经济体系 及其 主要任务
现代化 经济体系
是由 社会经济活动 各个环节、各个成名、各个领域的 相互关系 和内在联系 构成的 一个有机整体
建设 现代化 经济体系,必须
推动 经济发展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
构成
要 建设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 产业体系
要 建设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市场体系
要 建设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 收入分配体系
要 建设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要 建设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 绿色发展体系
要 建设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 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 经济体制
以上7个体系 是 统一整体,要 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措施(做法)
需要 扎实管用的 政策举措 和 行动
当前,要突出抓好 以下工作
大力发展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 是
一国经济的 立身之本
财富创造的 根本源泉
国家强盛的 重要支柱
现代化 经济体系的 坚实基础
加快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
深入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 到2035年 跻身 创新型国家前列的 目标
加强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 和 经济社会发展 深度融合
塑造更多 依靠创新驱动、更多 发挥先发优势的 引领型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和 战略科技力量
推动 重大科技创新 取得 新进展
建立 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深度融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倡导 创新文化,强化 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实行 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 人才政策
培养 和 造就 一大批 具有国际水平的 人才 和 高水平 创新团队
激发 各类市场 主体活力
积极推动 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
优化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空间布局,实施好 区域协调 发展战略,坚持 协调 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 大体相当
着力发展 开放型经济
加快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 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 全社会 创新创业活力
必须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构建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有效
微观主体 有活力
宏观调控 有度
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
党的领导——是 人民当家做主 和 依法治国的 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 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式
3者有机统一于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伟大实践
正确政治方向
我们需要借鉴 国外政治文明 有益成果,但 决不能放弃 中国政治制度的 根本
要 按照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通过
《中共中央 关于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 决定》
构建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 党和国家 机构职能体系
形成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党的领导体系
形成 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 政府治理体系
形成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 武装力量体系
形成 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 群团工作体系
推动 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等 在 党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增强合力
全面提高 国家治理能力 和 治理水平
各项政治制度
健全 人民当家做主 制度体系
我国是 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 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 我国 根本政治制度
是 符合 中国国情、体现 中国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的 根本制度 和 最高实现形式
也是 党在国家政权中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 最好实现形式
是 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的 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要 支持和保证 人民通过 人民代表大会 行使 国家权力
发挥 人大 及其常委会 在立法工作中的 主导作用
健全 人大组织制度 和 工作制度
支持和保证 人大 依法行使 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使 各级人大 及其 常委会
成为 全面负担起 宪法法律 赋予的 各项职责的 工作机关
成为 同 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 代表机关
人大
间接 民主
分层次
协商民主
是 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 各方面围绕 改革发展稳定 重大问题 和 涉及 群众利益的 实际问题
在 决策前 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的 重要民主形式
是 中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特有形式 和 独特优势
是 实现 党的领导的 重要方式
丰富了 民主的形式
拓展了 民主的渠道
丰富了 民主的内涵
发展 协商民主,必须
推进 协商民主 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统筹推进 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
加强 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 制度程序 和 参与实践,保证人民 在 日常政治生活中 有广泛持续深入 参与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
我国的一项 基本 政治制度
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 制度安排
是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 重要渠道 和 专门协商机构
工作
聚焦 党和国家 中心任务
围绕 团结 和 民主 两大主题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我国的一项 基本 政治制度
符合 我国国情,需要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发挥其 重要作用
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
加强民族平等团结
促进 民族地区发展
增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 等方面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的 基础
完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 基层民主
完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畅通 民主渠道,健全 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 等机制
促进 群众 在 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 依法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基层群众自治
直接 民主
基层 自治组织
农村 村委会
城市 居委会
企业 职工代表大会
巩固 和 发展 爱国统一战线
在 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 过程中,已经结成了
由 中国共产党 领导 的
有 各民主党派 和 各 人民团体 参加 的
包括 全体
社会主义 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
拥护 社会主义的 爱国者
拥护 祖国统一 和 致力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爱国者
的 广泛的 爱国统一战线
是 党的事业 取得胜利的 重要法宝
将 继续巩固和发展
做法
坚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想照、荣辱与共
支持 民主党派按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政党要求 更好履行职能
深化 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铸牢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
各民族共同繁荣
全面贯彻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坚持 我国宗教的 中国化方向
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 相适应
宗教的2个原则
独立自主自办
政教分离
牢牢把握 大团结 大联合的 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一国两制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港澳
“一国两制”
是 解决 历史遗留的 香港、澳门问题的 最佳方案
也是 香港、澳门 回归后 保持 长期繁荣稳定的 最佳制度
全面 准确贯彻 “一国两制”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牢牢掌握 宪法 和 基本法 赋予的中央对 香港、澳门 全面管制权
深化 内地与港澳地区 交流合作,妥善应对和处理 一系列重大问题
推动“一国两制”事业 开创了 新局面、迈上了 新台阶
当前
“一国两制”事业 正站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
继续推动推动 香港、澳门 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
坚守方向、踩实步伐
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 方针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
具体做法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 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国”是 实行“两制”的 前提 和 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国家主体 坚持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
是 香港、澳门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保持 繁荣稳定的 前提和保障
香港、澳门 依照 基本法 实行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必须充分尊重 国家主体实行的 社会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 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 和谐相处
台
推进祖国统一
解决 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 全体 中华儿女 共同愿望
是 中华民族 根本利益所在
是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 的3大历史任务之一
祖国统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界和平
1.坚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 我们解决 台湾问题的 基本方针
也是 实现国家统一的 最佳方式
2.推动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3.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 和 “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原则——是 两岸关系的 政治基础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 “九二共识”
明确界定了
两岸关系的 根本性质 是 确保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的 关键
是 两岸关系 对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客观事实 和现状的 共同确认
是 两岸双方授权认可的,不是哪一党哪一派的 专利
4.坚决反对 和 遏制 任何形式的 “台独”
台独分裂势力 及其活动 损害 国家主权 和 领土完整
是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的 最大障碍
是 台海和平稳定的 最大威胁
5.秉持 和 践行 “两岸一家亲”理念
6.携手同心 共圆 民族复兴 中国梦
牢牢掌握 意识形态工作 领导权
意识形态
关乎
旗帜
道路
国家政治安全
决定
文化前进方向、道路
掌握 意识形态工作 领导权
要
旗帜鲜明 坚持 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
加快构建 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 正确的 舆论导向
建设好 网络空间
落实好 意识形态 工作责任制
培育 和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是 一个民族 赖以为系的 精神纽带
是 一个国家 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24字表达
把涉及 国家、社会、公民 3个层面的 价值要求 融为一体
既 体现了 社会主义 本质要求,继承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 吸收了 世界文明 有益成果,体现了 时代精神,回答了 重大问题
我们要
建设 什么样的 国家
建设 什么样的 社会
培育 什么样的 公民
是 当代中国精神的 集中体现
凝结着 全体人民 共同的 价值追求
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成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
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内核凝练 和 集中表达
体现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根本性质 和 基本特征
反映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丰富内涵 和 实践要求
二者 方向一致,都
体现了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 本质要求
体现了 社会主义制度 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 质的规定性
凝结着 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 精髓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和 文化的 价值表达
是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的 价值引领
二者 各有侧重
相比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加 突出核心要素
更加 注重 凝练表达
更加 强化 实践导向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必须立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 革命文化
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 在长期奋斗中 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 伟大民族精神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习近平 概况4种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 文化自信,建设 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
是指 一个国家 具有强大的 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
既表现为 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 国民
也表现为 发达的 文化产业
还表现为 强大的 文化软实力
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养高度的 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 文化事业 和 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事业
要坚持 政府主导
按照要求: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加强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 人民群众 广泛享有 免费/优惠的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 满足 人民群众 基本文化需求的 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
发展 文化产业
要按照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推动文化产业 跨越式发展
在 满足 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 基础上
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 提供重要支撑
要 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导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加快构建 把社会效益 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 相统一的 体制机制
激发 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
比较
公益性 文化 事业
政府主导
基本 文化需求
社会效益
经营性 文化 产业
市场主导
多样化 文化需求
经济效益
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民生)
提高 保障和改善 民生水平
优先发展 教育事业
建设 教育强国 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基础工程,必须把 教育事业 放在 优先位置
提高 就业质量 和 人民收入水平
就业优先
加强 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 发挥兜底作用,保障 全社会成员 基本生存 与 生活需要
要全面建成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 多层次 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 全民参保计划
坚决打赢 脱贫 攻坚战
确保到2020年 我国现行标准下
农村贫困人口 实现脱贫
贫困县 全部摘帽
解决 区域性 整体贫困
做到 脱真贫,真脱贫
实施 健康中国 战略
人民健康 是 民族昌盛 和 国家富强的 重要标志
加强 和 创新 社会治理
创新 社会治理 体制
坚持完善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的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 社会治理 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水平
推进 社会治理 精细化
打造 共建共治共享 的 社会治理格局
改进 社会治理 方式
治理 和 管理 一字之差
体现的是 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管理、综合施策
坚持 系统治理,加强 党委领导,发挥 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 社会各方面 参与
加强 预防和化解 社会矛盾 机制建设
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特别是 涉及 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矛盾——是 保持 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
加强 社会心理服务 体系建设
人是 社会的主体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 公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 社区治理 体系建设
社区 是党和政府 联系、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社会治理的重心 要向基层 下移落到 城乡社区
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 放到社区,使社区 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 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
坚持 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指 坚持 国家利益至上
宗旨:人民安全
根本:政治安全
基础:经济安全
保障: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依托:促进 国际安全
构建 国家安全体系,走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怎么做
完善 国家 安全体系
构建一个集 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 等 于一体的 国家安全体系
健全 公共 安全体系
推进 平安中国 建设
加强 国家安全能力 建设
加强 国家安全 教育
4月15日——全民 国家安全教育日
生态
坚持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是 生态文明的核心
面对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 严峻形式
树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 生态文明理念
人与自然相处时
应秉持的 首要态度
尊重 自然
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
顺应 自然
应承担的 重要责任
保护 自然
维护 人与自然之间 形成的 生命共同体
形成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新格局
把 节约资源 放在首位
坚持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我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 方向、重点
实行 最严格的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在 环保工作中
把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放在首位
在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
把 利用 自然力 修复生态系统 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 节约资源 和 保护环境的 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 生态文明 体制改革
推进 绿色发展
要义
解决好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问题
着力解决 突出环境问题
构建
主导:政府
主体:企业
共同参与:社会组织和公共
的 环境治理体系
加大 生态系统 保护力度
完成 3条控制线 划定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放边界
改革 生态环境 监管体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引领/主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重要、更难做到的 是“全面”
“小康”讲的是 发展水平
“全面”讲的是 发展的 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小康
覆盖的 领域 要全面
是 “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 小康
覆盖的 人口 要全面
是 惠及 全体人民的 小康
是 没有人 掉队的 小康
覆盖的 区域 要全面
是 城乡区域 共同发展的 小康
1.经济保持 高速增长
在 提高 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基础上
到2020年
国内生产总值 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 2010年 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 平衡协调
发展 质量和效益 明显提高
2.创新驱动 成效显著
迈进 创新型国家 和 人才强国 行列
3.发展协调性 明显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 和 质量 普遍提高
我国现行标准下
贫困县 全部脱帽
5.国民素质 和 社会文明程度 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 成为 国民经济 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 影响持续扩大
6.生态环境质量 总体改善
主体功能区布局 和 生态安全屏障 基本形成
7.各方面制度 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
国家 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取得 重大进展
各领域 基础性制度体系 基本形成
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法)
坚决打好 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 攻坚战
高度重视 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 等领域 存在的 风险隐患
增强 忧患意识 和 底线思维,积极采取 有力措施
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 来防范化解风险
坚决打好 精准脱贫 攻坚战
坚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战略
坚持 “三位一体”格局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等
坚决打好 污染防治 攻坚战
确保 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
动力/突破/先导
全面 深化改革
作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具有 b style=\
必要性/依据/原因
是 顺应 当今 世界发展大势的 必然选择
是 解决 中国现实问题的 根本途径
关系 党和人民 事业前途命运,关系 党的 执政基础 和 执政地位
1.必须坚持 党 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 是 改革的 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
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 取决于 党 和 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 改革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方向 前进
我国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是
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 作为党和国家的 生命线
始终坚持 把 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 同 2个基本点 统一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
2个基本点
四项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 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 和 发展
不是 对社会主义制度 改弦易张
3.必须坚持 改革 往 有利于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方向 前进
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增进 人民福祉
是 全面深化改革的b style=\
是 坚持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根本宗旨 和 必然要求
4.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方向
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已经初步建立
要继续朝着 加快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目标努力
着力健全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 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 制度体制
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
《中共中央 关于 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目标是
完善 和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规定了 根本方向
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 现代化
规定了 实现路径
是 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必然要求
是 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应有之义
这2句话 是一个整体
我们是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方向上 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 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
是 在党的领导下 管理国家的 制度体系,即一整套 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 国家制度
包括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 等 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国家治理能力
是 运用 国家制度 管理 适合各方面事务的 能力
包括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 等 各方面
治理国家,制度是 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 也难以发挥作用
同时,又不能等同 国家治理体系 和 国家治理能力
不是 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 就越强
必须把 国家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 结合在一起,把2者 当作一个 相辅相成的 有机整体
通过 好的 国家治理体系 提高 治理能力
通过 提高 国家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 国家治理体系 的效能
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 现代化,必须解决好 价值体系问题
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和 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 社会意识
是 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 重要途径
是 国家治理体系 和 治理能力的 重要方面
正确处理 其中的 重大问题
处理好
1.解放思想 和 实事求是 的关系
2.顶层设计【中央】 和 摸着石头过河【基层】 的关系
3.整体推进 和 重点突破 的关系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两点论 和 重点论】
4.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的关系
5.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3者是 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3个重要支点
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 强大动力
解决一切 经济社会问题的 关键
稳定
是 前2者的 前提
把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统一起来
把 改善人民生活 作为 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 关系的 结合点
在 保持社会稳定中 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动态平衡】
保障/重要组成
全面 依法治国方略的 形成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 通过
《关于 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
明确提出
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 法治中国——开启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新征程
全面依法治国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 和 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
坚持 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党的领导 和 依法治国 是高度统一的
党的领导 是 社会主义法治 最根本的 保证
坚持 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 主体地位
坚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 依法治国 和 以德治国 相结合
发挥好 法律的 规范作用
以法治 体现道德观念
强化法律 对道德建设的 促进作用
同时
充分发挥好 道德的 教化作用
以道德 滋养 法治精神
强化道德 对法治文化的 支撑作用
深化 依法治国 实践的 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
建设 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习近平强调,这个总目标
“既明确了 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 性质 和 方向”
“又突出了 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 工作重点 和 总抓手”
“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具有 纲举目张 的意义”
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制体系 建设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首先是要 完善 以宪法为核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其次是要 建立严密的 法治监督体系
再次是要 进一步健全 法治保障体系
最后是要 加强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深化 依法治国 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 党的建设 总要求
中国共产党 面临的
4大考验
党面临的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具有 长期性 和 复杂性
4大风险
党面临的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具有 尖锐性 和 严峻性
总要求:
坚持 和 加强 党的 全面领导
根本方针
坚持 党要管着党、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
关键
“严”
要害
“治”
主线
加强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统领
党的 政治建设
根基
坚定 理想信念宗旨
着力点
调动全党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全面推进 党的的 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把 制度建设 贯穿其中
深入推进 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质量
把党建设成为
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人民衷心拥护
勇于自我革命
经得起 各种风浪考验
朝气蓬勃的 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
把 党的 政治建设 摆在 首位
首次把 党的政治建设 纳入 党的建设 总体布局
并强调
“以 党的政治建设 为 统领”
“把党的政治建设 摆在 首位”
凸显 党的 政治建设的 极端重要性
这是 党的建设理论 和 实践的 重大创新
理由/原因
我们党 作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根本要求
旗帜鲜明讲政治
党的政治建设
是 党的 根本性 建设
决定 党的 建设方向 和 效果
注重抓 党的政治建设
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从严治党的 成功经验
基本内容/做法
党政治建设的 首要任务
保证 全党服从中央,坚持 党中央权威 和 集中统一领导
全党要
坚定执行 党的 政治路线
严格遵守 政治纪律 和 政治规矩
在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 同 党中央 保持 高度一致
要
尊崇党章
严格执行 新形势下 党内政治生活 若干准则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完善 和 落实 民主集中制的 各项制度
弘扬 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 等 价值观
坚决反对 两面派、做两面人
全党同志 要 加强党性训练,永葆 共产党人 政治本色
全面从严治党 永远在路上
加强党的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是党的 基础性 建设
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 科学理论引领,用 科学理论武装
全党的 重大政治任务
深入学习领会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用 党的创新理论 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强党的 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 包括
民主集中制 建设
党的 基层组织 建设
干部队伍 建设
党员 建设
持之以恒 正风肃纪
作风建设的 核心
保持 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 最大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
关系党 生死存亡的 问题
党风问题
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
将 制度建设 贯穿 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制度问题 带有 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全面从严治党的 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加强制度建设
要让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 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深化标本兼治,夺取 反腐败斗争 压倒性胜利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内外条件 和 领导核心 1’
内——国防
习近平的 强军思想
深刻回答了 时代课题
建设一支什么样的 强大人民军队
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
强国必须强军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是 建设一支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 人民军队
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 相一致
力争到2035年 基本实现 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
到21世纪中叶 把人民军队 全面建成 世界一流军队
党对军队 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 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四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 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限度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五
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 和 政治优势
六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七
改革是 强军的 必由之路
八
创新是 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必须坚持 向科技创新 要战斗力
九
现代化军队 必须构建 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
十
军民融合发展 ——是 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必须坚持 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 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坚持 党对人民军队的 绝对领导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 本质特征
是 党和国家的 重要政治优势
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 根本保证
该根本原则和制度
发端于
奠基于
三湾改编
定型于
古田会议
是 人民军队 完全区别于 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征和根本优势
军队 必须完全无条件地 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 保持高度一致
坚决维护 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对全面推进 国防、军队现代化 做出新的 战略安排
到 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 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到2035年 基本实现 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
1.牢固树立 战斗力 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2.坚持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构建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4.深入推进 练兵备战
坚持 富国 和 强军 相统一
是我们党的 一贯主张
是 经济建设 和 国防建设 协调发展规律的 内在要求
途径
实现 富国 和 强军 相统一的 重要途径
走 军民融合式发展 路子
坚持 军民融合式发展
既有利于 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建设 从 经济建设中 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
也有利于 经济建设 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 获得 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和 技术支持
因而 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国之策
加快形成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格局
1.坚持 全国一盘棋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
2.健全体制机制
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3.强化战略规划
4.突出重点领域
5.军政军民团结
是 实现富国和强军 相统一的 重要政治保障
是 我党我军 特有的 政治优势
外——外交
世界正处于 大发展 大变革 大调整 时期
1.世界多极化 在 曲折中 发展
多极化格局
有利于
遏制霸权主义 和 强权统治
推动建立 公正合理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广大发展中国家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2.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
有利于 促进资本、技术、知识 等生产要素 在全球范围内的 优化配置
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 物质技术条件
给 各国各地区 提供了 新的发展机遇
但 经济全球化 也是一把“双刃剑”
3.文化多样化 持续推进
4.社会信息化 快速发展
5.科学技术 孕育新突破
坚持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政策
中国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政策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 国家利益
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 独立、主权、安全、尊严
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 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
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 决定自己的 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 应由 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 霸权主义 和 强权政治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 或 以武力相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依据
中国坚定不移地风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走 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由 我国的 社会主义性质 和 在国际上的地位 所决定的
是从 历史、现实、未来 的客观判断中 得出的结论
是 思想自信 和 实践自觉的 有机统一
中国 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自信和自觉
来源于
中华文明的 深厚渊源
对 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 认知
对世界发展大势的 把握
中国 走 和平发展道路
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既积极争取 和平的 国际环境 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 促进世界和平
既让中国 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 世界 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 和世界各国 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推动 建立 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
“新”在
相互尊重
公平正义
合作共赢
把 本国利益 同各国共同利益 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 汇合点
积极树立 双赢、多赢、共赢的 新思维,摒弃 赢者通吃 的旧思维
中国 倡导建立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 新型国际关系
维护 联合国宪章的 宗旨和原则
维护 不干涉 别国内政 和 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等 国际关系 基本准则
维护 联合国 及其安理会 对世界和平承担的 首要责任
开展
合作 而不是对抗
实现双赢、共赢 而不是 单赢
推动 建立 新型国际关系(怎么做)
1.要 坚决维护 国家核心利益
2.要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 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外交工作布局 按照
大国
首要
周边
发展中国家
舞台
多边
发展与各国的 友好关系
3.要 积极参与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和 建设
中国
秉持 共商共建共享的 全球治理观
倡导 国际关系 民主化
坚持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支持 扩大 发展中国家 在 国际事务中的 代表性 和 发言性
4.要 加强 涉外法律工作,完善 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 人类 命运共同体 思想
从 国际上看
世界格局正处在 加快演变进程之中
世界发展 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 遭遇 逆风,世界经济 长期低迷,
发展鸿沟 日益突出,地区冲突 频繁发生
恐怖主义、难民潮等 全球性挑战 此起彼伏
各种 社会政治思潮 交锋激荡
从 国内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展取得 重大成就的 基础上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我国发展 站到了 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了 新时代
中国的治理观念 和实践 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同
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等 进一步提高
中国 有信心、有能力 为世界做出 更大贡献
是一个 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 思想体系
“建设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的世界”
政治上
要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 冷战思维 和 强权统治,走 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 国与国 交往新路
安全上
要 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 恐怖主义
经济上
要 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 朝着 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的方向 发展
文化上
要 尊重 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
要 坚持 环境友好,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 地球家园
促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013.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 重大倡议——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原则/理念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秉持 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理念
全方位推进 务实合作
打造 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 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以 5通 为主要内容 加强合作
5通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意义/作用
对 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有 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 为重点
坚持 引进来 和走出去 并重
遵循 共商共建共享 原则
加强创新能力 开放合作
形成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 开放格局
共商 共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 新型国际关系
不断完善 外交布局,积极发展 全球伙伴关系
深度参与 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我们将秉持 共商共建共享的 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 全球治理体系 改革和建设
推动国际社会 从 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 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出努力
领导核心——党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
同时是 中国人民 和 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
这是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提出的 一个重要论断
理由
这是由 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逻辑 所决定的
坚持 无产阶级的领导 是 无产阶级革命 和 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胜利的 根本保证
这是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产生与发展的 历史逻辑 所决定的
这是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迈向新征程的 实践逻辑 所决定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审议通过的 宪法修正案,将其 载入 宪法总纲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 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 创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优势发挥的 根本保障是——党的领导
党的优势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之源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的 历史使命
就是
统揽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是一个 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 整体,统一于 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 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伟大斗争——是 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伟大工程——是 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 建设 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是 主题,开辟 前进道路
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党是 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这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 基本原则
是对 历史经验的 深刻总结
是 推进伟大事业的 根本保证
第一,这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基本要求
第二,这是 对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 历史经验的 深刻总结
第三,这是 推进 伟大事业的 根本保证
全面增强 党的执政本领
增强 学习本领
增强 政治领导本领
增强 改革创新本领
增强 科学发展本领
增强 依法执政本领
增强 群众工作本领
增强 狠抓落实本领
增强 驾驭风险本领
毛泽东的文章
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论证了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抗战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八大 3篇文章
毛泽东思想 时期
开始形成——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
走向成熟——遵义会议—抗日战争
写入党章——七大
继续发展——建国后
邓小平的文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共会议
中共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全体共产党员 以 个人名义 加入 国民党
为了 抗~线的 坚持、扩大、巩固,中共制定了 策略总方针
是 第一次飞跃
中共 十一届 六中全会
邓小平《关于 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 指出
评价 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
首次使用 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三大
b style=\
“三步走” 战略
十四大 报告
十七大
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概念
1.太平天国(耕者有其田)
平均分配土地
2.辛亥革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无耕者有其田)
3.土地革命(耕者有其田)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抗日时期(无耕者有其田)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抗日民主根据地)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解放前
解放后
对待富农的态度
土地革命时期——限制
抗日战争时期——允许收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一般不变动/征收多余土地
新中国成立前3年——保存经济
三大改造——消灭富农剥削
基本问题
中心问题
无产阶级的 领导权
首要问题
新 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核心问题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中心问题
改革开放后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核心问题
4个统一战线
最重要的关系
与农民的关系
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949
49—56
—如今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早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确立
抗日战争时期
《战争与战略问题》
合作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生产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大历史任务
辨:历史使命
统揽4个伟大
49-53
人民大众 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
53-56
思想路线——戴帽子
前提
1.一切从实际出发
途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
实质、核心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路线的发展进程
首次科学阐述
抗战时期《矛盾论》《实践论》
在全党确立
延安整风
明确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新确立
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 活的灵魂&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 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 相结合
毛提出,毛完成
毛提出,邓完成
矛盾
不论时期,永远都是
生产力 和 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
不同时期,不同表述
邓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习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邓提出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 高级阶段
社会主义 各种根本
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途径/要求/措施
解放发展生产力
根本原则
公有制
中特 第一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styl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 style=\
领导人 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 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 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 党
怎样建设 党
实现什么样的 发展
怎样 发展
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 坚持和发展
领导人 思想理论 写入党章的 时间
毛泽东思想——七大
邓小平理论——十五大
江泽民“三个代表”——十六大
3个
共产党的3大优良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内容
根据地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道路的 3大科学内涵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3个方面
“三步走”
大三步
各种 “xx点”
出发点=落脚点=归宿=根本目的
与人有关
人民利益
立足点=靠什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自己)
某项制度
社会稳定
重要保障
法律
战略支撑
国防军队
创新(属于 新发展 理念)
军队目标
基本国策
毛中特中
对外开放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思修
男女平等
道德要求
法律要求
但不是 政治原则!
政治原则
爱国主义
守法
公民道德建设要求
爱国守法
公共生活道德要求
遵纪守法
权利义务二合一
劳动
教育
国家机关
行政机关
国务院
司法机关
法院、检察院
军事机关
权力机关
自由主题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