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部与会阴
2020-06-22 10:11:3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盆部与会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述    
     境界与分区    
     盆部    
     前面:耻骨联合面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前份
后面:髂嵴后份、髂后上棘、尾骨尖
  
    后面:髂嵴后份、髂后上棘、尾骨尖
 会阴    
     前外侧界:耻骨下支和坐骨支;后外侧界:骶结节韧带
前角:耻骨联合下缘;后角:尾骨尖;两侧角:坐骨结节
前部:尿生殖区;后部:肛区
  
    前角:耻骨联合下缘;后角:尾骨尖;两侧角:坐骨结节
前部:尿生殖区;后部:肛区
 体表标志    
     髂嵴:两侧髂嵴连线最高点的隆起为第4腰椎棘突
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前端附着处
耻骨嵴: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之间的锐缘
耻骨弓:坐骨支和耻骨支组成
  
    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前端附着处
耻骨嵴: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之间的锐缘
耻骨弓:坐骨支和耻骨支组成
 体表投影    
     髂总动脉:脐下2cm和腹股沟韧带中点连线中内1/3段
髂外动脉:脐下2cm和腹股沟韧带中点连线中外2/3段
  
    髂外动脉:脐下2cm和腹股沟韧带中点连线中外2/3段
 盆部         
     骨盆整体观    
     环状界限:骶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  
     男性骨盆:窄而长,上口为心形,下口窄小
女性骨盆:骨面光滑,上口近似圆形,盆腔浅、呈圆柱状、容积大,下口前后径和横径较宽
  
    女性骨盆:骨面光滑,上口近似圆形,盆腔浅、呈圆柱状、容积大,下口前后径和横径较宽
 骨盆的倾斜度    
     定义:骨盆上口与水平面的形成的角度
男性50~55°,女性55~60度,新生儿大于成人
  
    男性50~55°,女性55~60度,新生儿大于成人
 重力线    
     站立时为骶骨弓:骶髂关节、髂骨体、髋关节
坐位时为骶坐弓:骶髂关节、髂骨体、坐骨支、坐骨结节
  
    坐位时为骶坐弓:骶髂关节、髂骨体、坐骨支、坐骨结节
 盆壁肌    
     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内面和邻近骨面→坐骨小孔→股骨转子窝
梨状肌:起自骶骨盆面外侧部→坐骨大孔→股骨大转子
  
    梨状肌:起自骶骨盆面外侧部→坐骨大孔→股骨大转子
 盆膈    
     特点    
     不完全封闭,前部有盆膈裂孔,裂空下方被尿生殖膈封闭  
     肛提肌    
     前列腺提肌/耻骨阴道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前份,止于会阴中心腱;固定前列腺、协助缩小阴道口
耻骨直肠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前份,止于肛管和会阴中心腱,形成U形袢;肛门括约功能、拉直肠肛门交界处向前上方
耻尾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中份,止于骶、尾骨侧缘、肛尾韧带;固定直肠
髂尾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后份,止于尾骨侧缘、肛尾韧带;固定直肠
  
    耻骨直肠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前份,止于肛管和会阴中心腱,形成U形袢;肛门括约功能、拉直肠肛门交界处向前上方
耻尾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中份,止于骶、尾骨侧缘、肛尾韧带;固定直肠
髂尾肌:起自耻骨体盆面和肛提肌腱弓后份,止于尾骨侧缘、肛尾韧带;固定直肠
 尾骨肌    
     起于坐骨棘、骶棘韧带;止于尾骨、骶骨下部侧缘  
     盆筋膜    
     盆壁筋膜    
     骶前筋膜;梨状肌筋膜;闭孔筋膜:耻骨体盆腔面到坐骨棘,筋膜线性增厚形成肛提肌腱弓  
     盆脏筋膜    
     脏膜:膀胱筋膜、直肠筋膜、前列腺鞘
  
               耻骨前列腺韧带、耻骨膀胱韧带、子宫骶韧带(支持固定作用)
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含平滑肌)
膀胱侧韧带、直肠侧韧带、子宫主韧带(含血管神经)
  
    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含平滑肌)
膀胱侧韧带、直肠侧韧带、子宫主韧带(含血管神经)
 筋膜膈    
     直肠膀胱膈、直肠阴道膈、膀胱阴道膈  
     盆膈筋膜    
     盆膈上筋膜:覆盖肛提肌、尾骨肌上表面
盆膈下筋膜:肛提肌、尾骨肌下表面,前端附着于肛提肌腱弓,后方与肛门外括约肌筋膜融合
  
    盆膈下筋膜:肛提肌、尾骨肌下表面,前端附着于肛提肌腱弓,后方与肛门外括约肌筋膜融合
 盆筋膜间隙    
     耻骨后隙    
     上界:腹膜反折线,与腹前壁腹膜外组织相通
下界和两侧:盆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耻骨膀胱韧带
  
    下界和两侧:盆膈和耻骨前列腺韧带/耻骨膀胱韧带
 骨盆直肠隙    
     前外侧部:直肠壶腹下部两侧,充满脂肪组织
后部:直肠后隙,向上通腹膜后隙;腹膜后隙充气造影术,经尾骨旁进针,注入直肠后隙
  
    后部:直肠后隙,向上通腹膜后隙;腹膜后隙充气造影术,经尾骨旁进针,注入直肠后隙
 血管淋巴神经    
     动脉    
     髂总动脉    
     腹主动脉平第4腰椎体下缘的分支
在髂骶关节处分为髂内、外动脉
  
    在髂骶关节处分为髂内、外动脉
 髂外动脉    
     毗邻    
     男性    
     起始部前方-输尿管;外侧-睾丸血管、生殖股神经;末端前方-输精管  
     女性    
     起始部前方-输尿管、卵巢血管;末端前上方-子宫圆韧带  
     髂内动脉    
     壁支    
     来自后干    
     髂腰动脉:髂腰肌、腰方肌
骶外侧动脉:梨状肌、尾骨肌、肛提肌
臀上动脉:臀上部肌
  
    骶外侧动脉:梨状肌、尾骨肌、肛提肌
臀上动脉:臀上部肌
 来自前干    
     臀下动脉:臀下部、股后部上份、髋关节
闭孔动脉:穿闭膜管入股部
  
    闭孔动脉:穿闭膜管入股部
 脏支    
     膀胱上下动脉、子宫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  
     静脉    
     亦分为脏、壁支,与同名动脉同行  
     静脉丛:膀胱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前列腺静脉丛、子宫静脉丛、阴道静脉丛、卵巢静脉丛
  
     淋巴  
     神经    
     闭孔神经    
     来自腰丛→腰大肌内侧下行→髂总血管后方→髂内血管外侧→闭孔内肌表面→闭膜管→股部  
     骶丛、尾丛    
     骶丛:腰骶干和第1~4骶神经前支组成;位于梨状肌前面  
     内脏神经    
     骶交感干:腰交感干延续而来;尾骨前方两干连于单一的奇神经节/尾神经节
盆内脏神经/勃起神经/盆神经:由第2~4骶神经前支中点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
上腹下丛/骶前神经:腹主动脉丛经第5腰椎体前面下降而来;控制射精功能
下腹下丛/盆丛:由左右腹下神经、盆内脏神经、骶神经节后纤维组成;控制勃起功能
  
    盆内脏神经/勃起神经/盆神经:由第2~4骶神经前支中点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
上腹下丛/骶前神经:腹主动脉丛经第5腰椎体前面下降而来;控制射精功能
下腹下丛/盆丛:由左右腹下神经、盆内脏神经、骶神经节后纤维组成;控制勃起功能
盆部腹膜
     男    
     直肠旁窝、膀胱旁窝、直肠膀胱襞  
     女    
     合成子宫阔韧带,后层连卵巢系膜  
     盆腔脏器    
     直肠    
     位置毗邻    
     第3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
男性:反折线以上借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精囊相邻;返折线以下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输尿管盆部相邻
女性:返折线以上借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阴道穹后部相邻;反折线以下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男性:反折线以上借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精囊相邻;返折线以下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输尿管盆部相邻
女性:返折线以上借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阴道穹后部相邻;反折线以下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血管神经    
     直肠上动脉:起自肠系膜下动脉
直肠下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
骶正中动脉:分布直肠后壁
  
    直肠下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
骶正中动脉:分布直肠后壁
 交感神经:肠系膜下丛、盆丛
副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
感觉神经:盆内脏神经,排便反射
  
    副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
感觉神经:盆内脏神经,排便反射
 膀胱    
     位置毗邻    
     位于盆腔前部,耻骨联合及左右耻骨支的后方,上界约与骨盆上口相当
幼儿膀胱较高,老年人膀胱较低
  
    幼儿膀胱较高,老年人膀胱较低
 血管神经    
     膀胱上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
膀胱下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的前干
  
    膀胱下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的前干
 交感神经:第11、12胸脊髓节段和第1、2腰脊髓节段,控制储尿
副交感神经:第2~4骶脊髓节段,支配尿逼肌,与排尿有关
感觉神经:盆内脏神经,排尿反射
  
    副交感神经:第2~4骶脊髓节段,支配尿逼肌,与排尿有关
感觉神经:盆内脏神经,排尿反射
 输尿管    
     位置毗邻    
     男性:在到达膀胱外角之前,输精管在其前上方越过
女性:在子宫颈平面,子宫动脉在其前上方越过,即桥下流水
    女性:在子宫颈平面,子宫动脉在其前上方越过,即桥下流水
 行程:左髂总动脉末端和右髂外动脉起始端→行至膀胱底外上角处,向内下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三角的输尿管口  
     血供    
     膀胱上下动脉的分支、子宫动脉分支  
     前列腺    
     位置毗邻    
     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后上方为精囊和输精管,前方为耻骨前列腺韧带;
尖端向下抵尿生殖膈上筋膜,两侧有前列腺提肌绕过,底部向上连膀胱颈
    尖端向下抵尿生殖膈上筋膜,两侧有前列腺提肌绕过,底部向上连膀胱颈
 被膜    
     组成:外层为前列腺囊,内层为前列腺鞘(盆壁筋膜构成)
内容:两层被膜之间有前列腺静脉丛、动脉、神经
  
    内容:两层被膜之间有前列腺静脉丛、动脉、神经
 血管    
     前列腺静脉丛    
     组成:接受阴茎背静脉,与膀胱静脉丛吻合,经膀胱下静脉注入髂内静脉
特点:无静脉瓣,壁薄,损伤能致大出血
  
    特点:无静脉瓣,壁薄,损伤能致大出血
 血供:阴部内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  
     射精管与精囊    
     输精管行程:腹股沟管深环→跨过髂外动静脉→跨过闭孔血管和膀胱上血管→跨过输尿管→在精囊内侧膨大为输精管壶腹→与精囊排泄管汇合形成射精管  
     精囊:长椭圆形的囊状腺体,位于输精管壶腹内侧  
     子宫    
     位置毗邻    
     子宫前方:借膀胱子宫陷凹与膀胱上部相邻
子宫颈和阴道上方:借膀胱阴道隔与膀胱底相邻
  
    子宫颈和阴道上方:借膀胱阴道隔与膀胱底相邻
 前倾:子宫长轴和阴道长轴之间呈向前开放的角度,通过子宫圆韧带维持
前曲:子宫体和子宫颈之间形成的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通过子宫骶韧带维持
  
    前曲:子宫体和子宫颈之间形成的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通过子宫骶韧带维持
 血管淋巴    
     子宫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分有输卵管支和卵巢支
子宫静脉:位于子宫阔韧带内,注入髂内静脉,与直肠、膀胱静脉丛广泛交通
  
    子宫静脉:位于子宫阔韧带内,注入髂内静脉,与直肠、膀胱静脉丛广泛交通
 子宫底两侧:腹股沟浅淋巴结
子宫体下部和子宫颈:髂内、外淋巴结
少数注入骶淋巴结
  
    子宫体下部和子宫颈:髂内、外淋巴结
少数注入骶淋巴结
 子宫韧带    
     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子宫主韧带:固定子宫颈,维持子宫在坐骨棘平面以上,若松弛至子宫脱垂
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的前倾
子宫骶韧带:维持子宫的前曲
  
    子宫主韧带:固定子宫颈,维持子宫在坐骨棘平面以上,若松弛至子宫脱垂
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的前倾
子宫骶韧带:维持子宫的前曲
 卵巢    
     位置毗邻    
     前缘游离;后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角相连;
上端为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内含卵巢血管、淋巴管、卵巢神经丛
  
    上端为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内含卵巢血管、淋巴管、卵巢神经丛
 血供:卵巢动脉、子宫动脉卵巢支  
     输卵管    
     位置: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内侧端短而细直,为输卵管结扎部位;外侧输卵管漏斗通向腹膜腔
血供:子宫部和输卵管峡由子宫动脉输卵管支供应,输卵管壶腹和漏斗由卵巢动脉分支供应
  
    血供:子宫部和输卵管峡由子宫动脉输卵管支供应,输卵管壶腹和漏斗由卵巢动脉分支供应
 阴道    
     阴道穹:子宫颈和阴道壁之间形成的环形腔隙,其后部较深与子宫直肠陷凹紧邻,腹膜腔积脓时在此穿刺引流  
     会阴    
     肛区    
     肛管    
     结构    
     肛直肠线:肛柱上端连接形成的假象线
肛柱:肛管内6~10条黏膜皱襞
肛瓣:连接肛柱下端的半月形黏膜皱襞
肛窦: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围成的开口向上的隐窝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边缘围成的锯齿状环行线
肛梳:肛门内括约肌紧缩形成的环形隆起
白线:肛梳下缘形成的环形线
  
    肛柱:肛管内6~10条黏膜皱襞
肛瓣:连接肛柱下端的半月形黏膜皱襞
肛窦: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围成的开口向上的隐窝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边缘围成的锯齿状环行线
肛梳:肛门内括约肌紧缩形成的环形隆起
白线:肛梳下缘形成的环形线
 血管神经淋巴    
     看p262表  
     内痔:齿状线以上;内脏传入神经支配,无痛感
外痔:齿状线一下;肛神经支配,多有痛感
  
    外痔:齿状线一下;肛神经支配,多有痛感
 肛门括约肌    
     内括约肌:由肠壁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切断不影响排便
  
     外括约肌    
     皮下部:切断不引起大便失禁
浅部
深部
  
    浅部
深部
 肛直肠环:肝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肠壁枞行肌
肝尾韧带:尾骨尖与肝门之间的肌性纤维结缔组织束
  
    肝尾韧带:尾骨尖与肝门之间的肌性纤维结缔组织束
 坐骨肛门窝    
     窝尖:盆膈下筋膜和闭孔筋膜
窝底:浅筋膜和皮肤
内侧壁:肛提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肛门括约肌
外侧壁:闭孔内肌、闭孔筋膜、坐骨结节内侧面
前壁:尿生殖膈
后壁:臀大肌下份及其筋膜、骶结节韧带
  
    窝底:浅筋膜和皮肤
内侧壁:肛提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肛门括约肌
外侧壁:闭孔内肌、闭孔筋膜、坐骨结节内侧面
前壁:尿生殖膈
后壁:臀大肌下份及其筋膜、骶结节韧带
 阴部管/Alcock管    
     覆盖闭孔内肌的闭孔筋膜形成的管道;内有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  
     血管淋巴神经    
     阴部内动静脉
    
     管内发出肛动脉,管前端发出会阴动脉和阴茎/阴蒂动脉  
     淋巴    
     齿状线以上:直肠上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齿状线以下:腹股沟浅淋巴结
  
    齿状线以下:腹股沟浅淋巴结
 阴部神经    
     骶丛发出
麻药: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的中点,注入坐骨棘下方
  
    麻药: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的中点,注入坐骨棘下方
 尿生殖区    
     肌    
     会阴中心腱    
     会阴体  
     浅层    
     会阴浅横肌
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深层    
     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尿道括约肌
 层次结构    
     皮肤  
     浅筋膜    
     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阴囊肉膜→阴茎筋膜→腹前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  
     深筋膜    
     尿生殖膈: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与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共同构成  
     会阴浅隙    
     colles筋膜和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
内含:会阴浅横肌、尿道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尿道球(前庭球、前庭大腺)、阴茎/阴蒂脚、血管神经
  
    内含:会阴浅横肌、尿道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尿道球(前庭球、前庭大腺)、阴茎/阴蒂脚、血管神经
 会阴深隙    
     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
内含: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尿道膜部、尿道球腺
  
    内含: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尿道膜部、尿道球腺
 男性外生殖器    
     阴囊    
     定义:皮肤和浅筋膜形成的囊性结构
肉膜:阴囊浅筋膜内所含平滑肌纤维和致密结缔组织以及弹性纤维
阴囊中隔:肉膜在中线向深面发出的,将阴囊分为左右两个腔
  
    肉膜:阴囊浅筋膜内所含平滑肌纤维和致密结缔组织以及弹性纤维
阴囊中隔:肉膜在中线向深面发出的,将阴囊分为左右两个腔
 精索    
     内容:输精管、输精管动静脉、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腹膜鞘突
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睾丸和副睾    
     睾丸鞘膜:由腹膜鞘突远侧部形成,分脏壁两层,两层之间为鞘膜腔  
     阴茎    
     概念    
     组成:阴茎海绵体*2、尿道海绵体*1
海绵体白膜:海绵体表面厚而致密、富有伸展性的纤维膜
阴茎中隔:白膜在左右阴茎海绵体之间形成的
  
    海绵体白膜:海绵体表面厚而致密、富有伸展性的纤维膜
阴茎中隔:白膜在左右阴茎海绵体之间形成的
 层次    
     皮肤:薄而柔软,在阴茎颈的前方形成双层的环形皱襞称包皮
浅筋膜:续会阴浅筋膜,内含阴茎背浅血管、淋巴管
深筋膜:又称Buck筋膜,包裹三个海绵体,后端上续腹白线,参与形成阴茎悬韧带;内含阴茎背深静脉、阴茎背动脉、阴茎背神经
  
    浅筋膜:续会阴浅筋膜,内含阴茎背浅血管、淋巴管
深筋膜:又称Buck筋膜,包裹三个海绵体,后端上续腹白线,参与形成阴茎悬韧带;内含阴茎背深静脉、阴茎背动脉、阴茎背神经
 血管神经淋巴    
     阴茎背动脉:供应阴茎海绵体被膜、皮肤
阴茎深动脉:由阴茎脚入阴茎海绵体
阴茎背浅静脉:收集阴茎包皮及皮下小静脉→阴部外浅静脉→大隐静脉
阴茎背深静脉:收集阴茎海绵体和阴茎头静脉血→穿耻骨弓状韧带和会阴横韧带之间→盆腔→前列腺静脉网
  
    阴茎深动脉:由阴茎脚入阴茎海绵体
阴茎背浅静脉:收集阴茎包皮及皮下小静脉→阴部外浅静脉→大隐静脉
阴茎背深静脉:收集阴茎海绵体和阴茎头静脉血→穿耻骨弓状韧带和会阴横韧带之间→盆腔→前列腺静脉网
 淋巴浅组→腹股沟浅淋巴结
淋巴深组→腹股沟深淋巴结或髂内外淋巴结
  
    淋巴深组→腹股沟深淋巴结或髂内外淋巴结
 感觉神经:阴茎背神经
副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为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又称勃起神经
  
    副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为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又称勃起神经
 女性外生殖器    
     外阴  
     尿道    
     短直宽大,容易发生逆行性感染  
    
 
 
 
 
  0 条评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