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
2020-06-18 18:28:5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局解腹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腹前外侧壁    
     腹部概述    
     上界:剑突或剑胸结合处、肋弓、第11肋下缘、第12肋下缘、第12胸椎棘突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前上棘、髂嵴、第5腰椎棘突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前上棘、髂嵴、第5腰椎棘突
 小骨盆入口:固有腹腔和盆腔分界
髂结节:立时髂嵴最高点
髂嵴、髂前上棘:骨髓穿刺常用部位
白线:腹前正中线的深面
半月线:腹直肌的外侧缘
  
    髂结节:立时髂嵴最高点
髂嵴、髂前上棘:骨髓穿刺常用部位
白线:腹前正中线的深面
半月线:腹直肌的外侧缘
 浅层结构    
     皮肤    
     薄而富有弹性、皮下组织连接疏松、除腹股沟处皮肤移动性较小以外  
     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Camper筋膜,脂肪层
深层:Scarpa筋膜,膜性层;向下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阔筋膜相续;中线附着于白线,故左右不相延续
  
    深层:Scarpa筋膜,膜性层;向下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阔筋膜相续;中线附着于白线,故左右不相延续
 浅动脉    
     腹外侧壁: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分支
腹前壁: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
腹前外侧壁: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内1/3→脐部)
  
    腹前壁: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
腹前外侧壁: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内1/3→脐部)
 浅静脉    
     脐以上浅静脉→胸腹壁静脉→腋静脉
脐以下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股静脉
  
    脐以下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股静脉
 淋巴引流    
     脐以上→腋淋巴结
脐以下→腹股沟淋巴结
  
    脐以下→腹股沟淋巴结
 皮神经    
     第8肋间神经:肋弓中点平面
第10肋间神经:脐平面
肋下神经:肋和耻骨联合中点平面
第1腰神经:腹股沟韧带上方
  
    第10肋间神经:脐平面
肋下神经:肋和耻骨联合中点平面
第1腰神经:腹股沟韧带上方
 明显的节段性分布  
     深层结构    
     肌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腱膜组成,腹内斜肌腱膜在腹直肌外缘分两层包裹腹直肌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转至腹直肌前面,其后层形成一个凹向下或下外的弓状下缘
锥状肌:位于腹直肌鞘内,腱性纤维起自耻骨前面以及耻骨联合前面的韧带性纤维上,以点状末端止于白线
白线:脐上宽,脐下窄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转至腹直肌前面,其后层形成一个凹向下或下外的弓状下缘
锥状肌:位于腹直肌鞘内,腱性纤维起自耻骨前面以及耻骨联合前面的韧带性纤维上,以点状末端止于白线
白线:脐上宽,脐下窄
 腹外斜肌    
     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向下延续,覆盖精索表面形成精索外筋膜
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
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经过精索和内侧角深面向内上反转,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层,称为反转韧带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
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经过精索和内侧角深面向内上反转,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层,称为反转韧带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股沟镰/联合腱:两肌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的内上侧,在腹直肌外缘腱性融合形成;绕至腹股沟管内侧部的精索后方,止于耻骨梳韧带
提睾肌:两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形成
  
    提睾肌:两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形成
 血管    
     腹壁下动脉    
     起自髂外动脉;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至脐的连线
腹股沟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组成;腹股沟直疝有此处突出,该动脉作为鉴别直疝斜疝的标志
  
    腹股沟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组成;腹股沟直疝有此处突出,该动脉作为鉴别直疝斜疝的标志
 旋髂深动脉    
     起自髂外动脉  
     淋巴引流    
     上部:肋间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
中部:腰淋巴结
下部:髂外淋巴结
  
    中部:腰淋巴结
下部:髂外淋巴结
 神经    
     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分布耻骨上方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外侧,分布于男性阴囊(女性大阴唇)前部皮肤
生殖股神经: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内侧,分布提睾肌和阴囊肉膜
  
    髂腹股沟神经: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外侧,分布于男性阴囊(女性大阴唇)前部皮肤
生殖股神经: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内侧,分布提睾肌和阴囊肉膜
 腹横筋膜    
     延续为精索内筋膜  
     腹膜外筋膜    
     腹横筋膜和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内含:输精管、输卵管、腹壁下动脉
  
    内含:输精管、输卵管、腹壁下动脉
 壁腹膜    
     脐正中襞:内含脐正中韧带、脐尿管索
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内含腹壁下动脉
  
    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内含腹壁下动脉
 膀胱上窝:正中襞和内侧襞之间 
腹股沟内侧窝: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发生直疝
腹股沟外侧窝:尖端指向腹股沟深环;发生斜疝
  
    腹股沟内侧窝: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发生直疝
腹股沟外侧窝:尖端指向腹股沟深环;发生斜疝
 切口    
     纵切口    
     正中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经腹直肌切口:皮肤、前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经腹直肌切口:皮肤、前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斜切口    
     肋下缘切口
麦氏切口
腹膜后隙器官手术,多用斜切口
  
    麦氏切口
腹膜后隙器官手术,多用斜切口
 横切口    
     肋弓与髂嵴之间的区域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    
     境界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深层管外侧1/3有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内侧1/3有发育不一的联合腱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构成的凹槽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孔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深层管外侧1/3有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内侧1/3有发育不一的联合腱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构成的凹槽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孔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内容    
     精索:输精管、输精管动静脉、睾丸动脉、蔓状丛静脉、生殖股神经生殖支、淋巴管、腹膜鞘突的残余部分
髂腹股沟神经:位于精索外侧
  
    髂腹股沟神经:位于精索外侧
 腹股沟疝    
     斜疝:切开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腹膜外筋膜;最常见
直疝:切开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横肌筋膜、腹膜外筋膜
  
    直疝:切开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横肌筋膜、腹膜外筋膜
 麻醉: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出生后睾丸以上的鞘突未闭锁  
     腹膜和腹腔    
     概述    
     腹膜内位器官: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
腹膜间位器官:肝脏、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充盈的膀胱
腹膜外位器官: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部和下部、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
  
    腹膜间位器官:肝脏、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充盈的膀胱
腹膜外位器官: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部和下部、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
 结构    
     网膜    
     大网膜    
     前两层:胃前后壁腹膜延续而成
后两层:前两层向后返折,附于横结肠
  
    后两层:前两层向后返折,附于横结肠
 小网膜    
     左侧:肝胃韧带
  
     右侧:肝十二指肠韧带    
     内含:胆总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排列关系:右前方-胆总管,左前方-肝固有动脉,两者后方-肝门静脉
  
    排列关系:右前方-胆总管,左前方-肝固有动脉,两者后方-肝门静脉
 系膜    
     肠系膜    
     肠系膜根:长15厘米,起自第2腰椎左侧,止于右髂骶关节前方
内含: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支属支、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内含: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支属支、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行程:结肠右曲向左横跨→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前面→左肾中部→结肠左曲
活动性:始末两端系膜短,活动性差;中间部系膜长、活动度大
  
    活动性:始末两端系膜短,活动性差;中间部系膜长、活动度大
 乙状结肠系膜    
     根部附着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  
     韧带    
     肝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上层:续于镰状韧带右层
下层:起于小网膜后层
  
    下层:起于小网膜后层
 右三角韧带  
     左三角韧带    
     前层:镰状韧带左层
后层:小网膜前层
  
    后层:小网膜前层
 胃韧带    
     ①胃结肠韧带②肝胃韧带③胃脾韧带④胃胰韧带⑤胃膈韧带  
     脾韧带    
     ①胃脾韧带
②脾肾韧带:内含脾血管、胰尾、淋巴结、神经丛
③膈脾韧带
④脾结肠韧带
    ②脾肾韧带:内含脾血管、胰尾、淋巴结、神经丛
③膈脾韧带
④脾结肠韧带
 皱襞    
     胃胰襞和肝胰襞  
     十二指肠上、下襞  
     隐窝和陷凹    
     肝肾隐窝:仰卧时腹膜腔的最低点
直肠膀胱/子宫陷凹:站立、半窝位时的最低点
  
    直肠膀胱/子宫陷凹:站立、半窝位时的最低点
 左肠系膜窦:梯形,下方开放
右肠系膜窦:倒三角形,封闭
  
    右肠系膜窦:倒三角形,封闭
 腹膜腔的分区    
     结肠上区    
     右肝    
     上间隙    
     前后间隙相通  
     下间隙    
     后上方有肝肾隐窝  
     左肝    
     上前间隙  
     上后间隙  
     下前间隙  
     下后间隙    
     网膜囊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腹膜、大网膜前两层
后壁:大网膜后两层、横结肠、覆盖在胰肾肾上腺的腹膜
上壁:膈下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的返折处
  
    后壁:大网膜后两层、横结肠、覆盖在胰肾肾上腺的腹膜
上壁:膈下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的返折处
 膈下腹膜外间隙  
     结肠下区    
     结肠旁沟    
     左:不与结肠上区相连
右:联系肝与右髂窝、盆腔
  
    右:联系肝与右髂窝、盆腔
 肠系膜窦    
     左:斜方形,开口向下
右:三角形
  
    右:三角形
 结肠上区    
     食管腹部    
     位置毗邻    
     第10胸椎高度出孔,向左下连于胃贲门,肌层全为平滑肌  
     血管    
     动脉:膈下动脉、胃左动脉食管支
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支→胃左静脉
  
    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支→胃左静脉
 淋巴    
     大部分:注入贲门淋巴结、胃左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小部分:直接注入胸导管
  
    小部分:直接注入胸导管
 神经    
     迷走神经:管理食管肌运动
腹腔神经丛:管理腺体分泌
  
    腹腔神经丛:管理腺体分泌
 胃    
     位置毗邻    
     胃贲门-第11胸椎
胃幽门-第1腰椎下缘
胃后壁-网膜囊、胰、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
  
    胃幽门-第1腰椎下缘
胃后壁-网膜囊、胰、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
 血管    
     动脉    
     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发5~6分支,胃大部切除常在第1~2分支切除胃小弯
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
  
    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及其脾支,胃大部切除常在其第1胃壁支和胃短动脉间切断
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一般3~5支
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上极支,是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的主要供血动脉
  
    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上极支,是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的主要供血动脉
 静脉    
     胃左静脉:汇入肝门静脉或脾静脉
胃右静脉:汇入肝门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网膜左静脉:汇入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胃右静脉:汇入肝门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网膜左静脉:汇入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淋巴    
     胃左右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右)、脾淋巴结(左)
贲门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脾淋巴结→胰上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右)、脾淋巴结(左)
贲门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脾淋巴结→胰上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胃壁结构    
     黏膜层:胃小弯处有2~4条纵行皱襞;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是黏液细胞,胃底和胃体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
黏膜下层:富含血管;胃壁最具支持力的结构
肌层:外层纵行,中层环形,内层斜行;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脏腹膜
  
    黏膜下层:富含血管;胃壁最具支持力的结构
肌层:外层纵行,中层环形,内层斜行;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脏腹膜
 神经    
     交感神经    
     起自第6~10胸节段
作用: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胃血管收缩
  
    作用: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胃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    
     起自迷走神经
前干:贲门处分为肝支和胃前支
后干: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作用:促进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强胃的运动
  
    前干:贲门处分为肝支和胃前支
后干: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作用:促进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强胃的运动
 内脏传入纤维    
     来自迷走神经,胃的牵拉感和饥饿感由其传入延髓  
     十二指肠    
     结构与毗邻    
     上部    
     平对第1腰椎
十二指肠球:上部近侧端,钡餐X线下呈三角形阴影
前上方:与肝方叶、胆囊相邻
下方:邻近胰头胰颈
后方: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下腔静脉
  
    十二指肠球:上部近侧端,钡餐X线下呈三角形阴影
前上方:与肝方叶、胆囊相邻
下方:邻近胰头胰颈
后方: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下腔静脉
 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降部中下1/3交界处
前方:横结肠将此部分为上下段、肝右前叶、小肠袢
后方:右肾门、右输尿管
内侧:胰头、胰管、胆总管
外侧:结肠右曲
  
    前方:横结肠将此部分为上下段、肝右前叶、小肠袢
后方:右肾门、右输尿管
内侧:胰头、胰管、胆总管
外侧:结肠右曲
 水平部    
     横过第3胸椎
上方:胰头及其钩突
后方:输尿管
前方:右侧份为小肠袢;左侧份为肠系膜根、肠系膜上动静脉;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上方:胰头及其钩突
后方:输尿管
前方:右侧份为小肠袢;左侧份为肠系膜根、肠系膜上动静脉;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升部    
     至第2腰椎,折向前下,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悬肌    
     向上连于右膈角
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或Treize韧带
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和其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或Treize韧带
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血管    
     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前后支,分别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吻合
止血时应在病灶处直接缝扎动静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前后支,分别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吻合
止血时应在病灶处直接缝扎动静脉
 淋巴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
 肝    
     位置和毗邻  
     体表投影    
     第一点:右锁骨中线和第5肋相交处
第二点:右腋中线和第10肋相交处下1.5cm
第三点:左第6肋距离正中线左侧5cm处
  
    第二点:右腋中线和第10肋相交处下1.5cm
第三点:左第6肋距离正中线左侧5cm处
 肝门与肝蒂    
     肝门    
     左纵沟: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裂
右纵沟:胆囊窝,腔静脉沟
横沟:介于二者之间
内容: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神经
  
    右纵沟:胆囊窝,腔静脉沟
横沟:介于二者之间
内容: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神经
 肝蒂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第二肝门    
     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
肝外标志: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
    肝外标志: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
 分叶与分段    
     分段    
     Glisson系统:血管周围的纤维囊(Glisson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形成
肝段:多采用Couinaud肝段划分法,依照Glisson系统分支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
联合肝切除:同时切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肝段
次全/亚全肝切除:只切除一段肝的1/2~1/3
规则性肝切除:绕肝提拉法
不规则性肝切除:特点是不预先阻断入肝血流;切肝范围以病变部位而定,不考虑肝内血管的分布和解剖界线
  
    肝段:多采用Couinaud肝段划分法,依照Glisson系统分支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
联合肝切除:同时切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肝段
次全/亚全肝切除:只切除一段肝的1/2~1/3
规则性肝切除:绕肝提拉法
不规则性肝切除:特点是不预先阻断入肝血流;切肝范围以病变部位而定,不考虑肝内血管的分布和解剖界线
 肝裂    
     区分肝裂的结构标志:肝静脉、叶间静脉  
      肝内管道    
     肝门静脉    
     左支    
     横部:走向左前方,位于横沟内
角部:以90~130°角向前转弯成为矢状部
矢状部:向前延为囊部,肝圆韧带连于此部,发出左外上支
囊部:左外下支、左内支起于此部
  
    角部:以90~130°角向前转弯成为矢状部
矢状部:向前延为囊部,肝圆韧带连于此部,发出左外上支
囊部:左外下支、左内支起于此部
 右支    
     腹侧扇状支:分右前上段和右前下段
背侧扇状支:分左前上端和左前下段
  
    背侧扇状支:分左前上端和左前下段
 尾状叶:接受左右侧肝门静脉分布,以左支横部为主;尾状突以右后支为主  
     肝固有动脉    
     迷走肝动脉    
     左半肝:多起自胃左动脉(25%)
右半肝:多起自肠系膜上动脉(8.9%)
  
    右半肝:多起自肠系膜上动脉(8.9%)
 肝管    
     尾状叶:混合性引流特点,以汇入肝左管为主,故肝门区胆管癌常规切除肝尾状叶
迷走肝管:多位于左三角韧带
  
    迷走肝管:多位于左三角韧带
 肝静脉    
     特点:无静脉瓣、壁薄、被固定于肝实质内不易收缩  
     尾状叶静脉    
     上尾状叶静脉:由尾状叶中部汇入下腔静脉的小静脉
下尾状叶静脉:由尾状叶后下部汇入下腔静脉,经第3肝门
  
    下尾状叶静脉:由尾状叶后下部汇入下腔静脉,经第3肝门
 淋巴引流    
     浅组    
     膈面:左组→胃右淋巴结;右组→主动脉前淋巴结;后组→膈上淋巴结和纵隔后淋巴结
脏面:大部分→肝淋巴结;右半肝后部、尾状叶→纵隔后淋巴结
  
    脏面:大部分→肝淋巴结;右半肝后部、尾状叶→纵隔后淋巴结
 深组    
     升干:第二肝门→纵隔后淋巴结
降干:肝门→肝淋巴结
  
    降干:肝门→肝淋巴结
 神经    
     肝血管:交感神经
胆管和胆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传入神经:右膈神经→右肩放射性疼痛
  
    胆管和胆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传入神经:右膈神经→右肩放射性疼痛
 肝外胆道    
     胆囊    
     容量40~60ml,上肝,下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左幽门,右结肠右曲  
     底: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点处    
     胆囊有炎症时,此处压痛和反跳痛
Murphy征:右手拇指抵住此处,患者深呼吸,因疼痛停止呼吸
  
    Murphy征:右手拇指抵住此处,患者深呼吸,因疼痛停止呼吸
 体:伸缩性大
颈: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结石多停留在此
  
    颈: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结石多停留在此
 管:有螺旋状皱襞称Heister瓣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组成;
胆囊动脉:常于胆囊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
  
    胆囊动脉:常于胆囊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
 神经    
     副交感神经→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
交感神经→相反
右膈神经→右肩放射性疼痛
  
    交感神经→相反
右膈神经→右肩放射性疼痛
 胆囊病变时    
     阵发性疼痛→单纯胆道蛔虫症、胆石症
持续性疼痛→合并感染和梗阻(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并阵发性加剧)
  
    持续性疼痛→合并感染和梗阻(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并阵发性加剧)
 肝管    
     肝左管与肝总管之间的角度较小  
     肝总管    
     前方有时有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越过
结石易嵌顿部位:大乳头处
  
    结石易嵌顿部位:大乳头处
 胆总管    
     分段    
     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胰头癌和慢性胰腺炎,此段受累,出现梗阻性黄疸
肠壁段:肝胰壶腹(Vater壶腹)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胰头癌和慢性胰腺炎,此段受累,出现梗阻性黄疸
肠壁段:肝胰壶腹(Vater壶腹)
 Oddi括约肌    
     胆总管括约肌:胆总管最强肌纤维
胰管括约肌:常不完全,有时缺如
肝胰壶腹括约肌:由十二指肠环形肌纤维组成
  
    胰管括约肌:常不完全,有时缺如
肝胰壶腹括约肌:由十二指肠环形肌纤维组成
 胰     
        
     位置    
     横过1~2腰椎前方,脐上5cm~10cm之间  
     毗邻    
     胰头    
     后面:下腔静脉、右肾静脉,胆总管  
     上面    
     左侧份从前往后: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门腔淋巴结、网膜孔
右侧份:胃幽门、十二指肠上部
  
    右侧份:胃幽门、十二指肠上部
 胰颈    
     前上方胃幽门部;后方肠系膜上静脉  
     胰体    
     前面:胃后壁
后面:腹主动脉、左肾、左肾上腺、脾静脉
  
    后面:腹主动脉、左肾、左肾上腺、脾静脉
 胰尾  
     胰管    
     尾-中;体-前上或中;颈-中;头-后下  
     副胰管    
     胰头上部  
     血管    
     胰头部2动脉弓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
 胰背动脉    
     起自脾动脉根部  
     淋巴    
     腺泡周围毛细淋巴管→胰上、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神经    
     腹腔神经丛、肝丛、脾丛、肠系膜上丛  
     脾    
     形态与毗邻    
     前上方-胃面;后下方-肾面;肾面下方-结肠面;结肠面与脾门之间-胰面  
     位置    
     上端-第9肋上缘,距后正中线4~5cm
下端-第11肋,达腋中线
长轴与第10肋平行
  
    下端-第11肋,达腋中线
长轴与第10肋平行
 分段    
     4段:上极段、上中段、下中段、下极段
有各自的脾动脉分支,相邻脾段间有段间静脉相连
  
    有各自的脾动脉分支,相邻脾段间有段间静脉相连
 血管    
     动脉    
     胰上段
胰段:最长的一段
胰前段:分上下支
门前段
    
    胰段:最长的一段
胰前段:分上下支
门前段
 走行于脾肾韧带内  
     静脉    
     收纳: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来自胰的小静脉  
     淋巴    
     脾门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胰尾或胰体部癌,行胰切除时应一并切除脾
  
    胰尾或胰体部癌,行胰切除时应一并切除脾
 神经    
     (腹腔神经丛、左肾上腺丛、左膈丛)→脾丛  
     左膈神经:左肩牵涉痛  
     副脾    
     多位于脾门、脾血管、大网膜处
血小板减少型紫癜、溶血性贫血,行脾切除时一并切除副脾
  
    血小板减少型紫癜、溶血性贫血,行脾切除时一并切除副脾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位置形态    
     空肠    
     系膜小肠近端2/5,位于结肠下区的左上部
血运丰富,色较红,孤立淋巴滤泡
  
    血运丰富,色较红,孤立淋巴滤泡
 回肠    
     系膜小肠远端3/5,位于结肠下区的右下部
血运较少,色较浅,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
  
    血运较少,色较浅,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
 分段    
     ①十二指肠,腹上区;②空肠上段肠袢,左腹外侧区;③空肠下段肠袢,左腹股沟区
④回肠上段肠袢,脐区⑤回肠中段肠袢,右腹外侧区;⑥回肠下段肠袢,右腹股沟区
  
    ④回肠上段肠袢,脐区⑤回肠中段肠袢,右腹外侧区;⑥回肠下段肠袢,右腹股沟区
 回肠憩室/Meckel憩室    
     由胚胎卵黄管近侧端残留未闭合所致;疼痛累及脐周  
     肠系膜    
     从腹后壁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后方,跨越十二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右腰大肌,至右髂骶关节  
     系膜三角    
     两层腹膜与系膜缘处的肠壁共同围成的三角形腔隙
无腹膜覆盖,损伤后不易愈合
    无腹膜覆盖,损伤后不易愈合
 空肠系膜内脂肪组织和血管弓较少;回肠系膜内脂肪组织和血管弓较多  
     血管    
     空肠动脉、回肠动脉    
     起自肠系膜上动脉
肠切除吻合术:扇形切除
    肠切除吻合术:扇形切除
 空肠静脉、回肠静脉    
     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淋巴    
     小肠绒毛乳糜管→小肠毛细淋巴管→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腔上淋巴结→腹腔淋巴结→乳糜池  
     神经    
     副交感神经: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交感神经: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收缩肠血管
传入神经: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入脊髓第9~11节;对切割、烧灼性不敏感,对膨胀性刺激敏感;表现为痉挛痛、绞痛、脐周痛
  
    交感神经: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收缩肠血管
传入神经: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入脊髓第9~11节;对切割、烧灼性不敏感,对膨胀性刺激敏感;表现为痉挛痛、绞痛、脐周痛
 盲肠和阑尾    
     盲肠    
     毗邻:向上延续升结肠、左接回肠末端、后内侧壁附阑尾、右邻右结肠旁沟、后为右髂腰肌和股外侧皮神经、前邻腹前壁  
     结肠带:结肠系膜带、网膜带、独立带;寻找阑尾的标志
结肠内位器官,无系膜,活动性巨大
只有盲肠和结肠有肠脂垂、结肠带、结肠袋
  
    结肠内位器官,无系膜,活动性巨大
只有盲肠和结肠有肠脂垂、结肠带、结肠袋
 血管    
     回结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侧最下分支,跨越肠系膜上静脉、输尿管、睾丸或卵巢动脉至右髂窝    
     上支:吻合右结肠动脉
下支:升结肠、盲肠前、盲肠后、阑尾、回肠动脉
  
    下支:升结肠、盲肠前、盲肠后、阑尾、回肠动脉
 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肝门静脉  
     阑尾    
     位置    
     回肠前位:右下腹压痛明显(最常见)
盆位:闭孔内肌牵拉
盲肠后位:与回肠后位同位置较深,压痛、反跳痛不明显
回肠后位:腰大肌牵拉
盲肠下位:尖端向右下方
  
    盆位:闭孔内肌牵拉
盲肠后位:与回肠后位同位置较深,压痛、反跳痛不明显
回肠后位:腰大肌牵拉
盲肠下位:尖端向右下方
 血管    
     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或其分支盲肠前后动脉
阑尾静脉:炎症时,细菌栓子脱落至肝门静脉炎或细菌性肝脓肿
  
    阑尾静脉:炎症时,细菌栓子脱落至肝门静脉炎或细菌性肝脓肿
 淋巴    
     淋巴管较多,终于回结肠淋巴结  
     神经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T10~L2脊髓节段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感觉神经:传入T10脊髓节段,牵涉痛在脐周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感觉神经:传入T10脊髓节段,牵涉痛在脐周
 结肠    
     位置与毗邻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腰大肌表面和肾外侧缘下行,左髂嵴处延续为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横结肠
降结肠:腰大肌表面和肾外侧缘下行,左髂嵴处延续为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
 血管    
     动脉    
     回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布升结肠下1/3段
右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布升结肠上2/3段
中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布横结肠
左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布降结肠;在降结肠旁分支,升支达结肠左曲,降支达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动脉: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布乙状结肠
  
    右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布升结肠上2/3段
中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布横结肠
左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布降结肠;在降结肠旁分支,升支达结肠左曲,降支达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动脉: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布乙状结肠
 边缘动脉    
     形成侧支循环
中断处:回、右结肠动脉间;中、左结肠动脉间;乙状结肠、直肠动脉间
  
    中断处:回、右结肠动脉间;中、左结肠动脉间;乙状结肠、直肠动脉间
 Riolan弓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直接交通支,是中结肠动脉和左结肠动脉间的吻合袢  
     静脉    
     与动脉伴行  
     淋巴  
     神经    
     交感神经    
     T5~12: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近侧端2/3
L1~2:横结肠远侧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
作用:兴奋盲瓣肌组织、抑制肠壁肌活动、缩血管
  
    L1~2:横结肠远侧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
作用:兴奋盲瓣肌组织、抑制肠壁肌活动、缩血管
 副交感神经    
     脑干迷走神经背核: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近侧端2/3
S2~4:横结肠远侧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
作用:促进肠腺体分泌和肠壁肌的活动;传入膨胀感觉
  
    S2~4:横结肠远侧端1/3、降结肠、乙状结肠
作用:促进肠腺体分泌和肠壁肌的活动;传入膨胀感觉
 肝门静脉    
     概述    
     占肝总血流量的70%
肝门静脉角: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夹角,大多是直角
分三型:Ⅰ型肠系膜下动脉注入脾静脉;Ⅱ型三者共同合成;Ⅲ型肠系膜下动脉注入肠系膜上动脉
  
    肝门静脉角: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夹角,大多是直角
分三型:Ⅰ型肠系膜下动脉注入脾静脉;Ⅱ型三者共同合成;Ⅲ型肠系膜下动脉注入肠系膜上动脉
 位置与毗邻    
     位于第2腰椎高度,在胰颈后方和下腔静脉前方汇合而成,在十二指肠深面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韧带内:右前为胆总管,左前为肝固有动脉,后膈着个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邻
  
    韧带内:右前为胆总管,左前为肝固有动脉,后膈着个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邻
 属支    
     肠系膜上静脉:收集十二指肠至结肠左曲间肠管和胃胰的静脉血;外科干:进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
脾静脉:门脾角:肝门静脉和脾静脉间的夹角,81~130°之间
肠系膜下静脉:收集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的静脉血,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或后面注入脾静脉
胃左静脉:十二指肠上部上缘注入肝门静脉,有食管静脉汇入
胃右静脉
附脐静脉:位于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之间;海蛇头征:门静脉高压时,脐周静脉网曲张
胆囊静脉:上部沿肝下面注入肝内门静脉,其余部分注入肝门静脉右支
  
    脾静脉:门脾角:肝门静脉和脾静脉间的夹角,81~130°之间
肠系膜下静脉:收集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的静脉血,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或后面注入脾静脉
胃左静脉:十二指肠上部上缘注入肝门静脉,有食管静脉汇入
胃右静脉
附脐静脉:位于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之间;海蛇头征:门静脉高压时,脐周静脉网曲张
胆囊静脉:上部沿肝下面注入肝内门静脉,其余部分注入肝门静脉右支
 与腔静脉系吻合    
     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脐周静脉网
下腔静脉:脐周静脉网、直肠静脉丛、Retzius静脉
  
    下腔静脉:脐周静脉网、直肠静脉丛、Retzius静脉
 腹膜后隙    
     概述    
     位于壁腹膜和腹内筋膜之间;上界为膈、下界为骶骨岬
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下通盆腔的腹膜后隙,故腹膜后隙的感染可向上下扩散
腹膜后隙器官手术,多用斜切口
  
    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下通盆腔的腹膜后隙,故腹膜后隙的感染可向上下扩散
腹膜后隙器官手术,多用斜切口
 肾    
     位置    
     右肾:12胸椎体上缘~3腰椎体上缘
左肾:11胸椎体下缘~23腰椎间盘
肾门:第9肋软骨前端距正中线外侧5cm
  
    左肾:11胸椎体下缘~23腰椎间盘
肾门:第9肋软骨前端距正中线外侧5cm
 毗邻    
     上方肾上腺;内后方腰交感干;内下方肾盂和输尿管;后方膈与胸膜窦、肋下血管神经、腰大肌及生殖股神经、腰方肌及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右肾:前上部肝前叶、下部结肠右曲、内侧下腔静脉和十二指肠降部
左肾:前上部胃后壁、中部胰尾和脾动脉、下部空肠、内侧腹主动脉、外侧上脾、外侧下结肠左曲
  
    右肾:前上部肝前叶、下部结肠右曲、内侧下腔静脉和十二指肠降部
左肾:前上部胃后壁、中部胰尾和脾动脉、下部空肠、内侧腹主动脉、外侧上脾、外侧下结肠左曲
 结构    
     肾门:肾内侧缘的凹陷,内有肾蒂,肾门边缘为肾唇
肾窦: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
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神经、肾盂、淋巴管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
  
    肾窦: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
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神经、肾盂、淋巴管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
 肾蒂排列顺序    
     由前到后:肾静脉、动脉、肾盂
由上到下:肾动脉、静脉、肾盂
  
    由上到下:肾动脉、静脉、肾盂
 被膜    
     肾筋膜/Gerota膜:分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二者向上连膈下筋膜,向外侧连腹横筋膜;肾前后筋膜在肾下方不融合,前筋膜融在腹膜外筋膜
脂肪囊:又称肾床
纤维囊:致密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病理状态下难剥离
  
    脂肪囊:又称肾床
纤维囊:致密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病理状态下难剥离
 肾血管    
     动脉    
     1~2腰椎间盘处发出,分前后干,继而分上下段
若动脉绕至静脉前方可受压迫,致直立型高血压
  
    若动脉绕至静脉前方可受压迫,致直立型高血压
 静脉    
     走行于肾动脉的前方,左肾静脉较长,能收集睾丸静脉,约半数人与左腰升静脉相连,故左肾和睾丸的肿瘤可发生颅内转移  
     淋巴  
     神经    
     交感神经:支配肾的主要神经,分布于肾内血管、肾小球、肾小管
副交感神经:分布肾盂平滑肌处
感觉神经: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走行,多经过肾丛
  
    副交感神经:分布肾盂平滑肌处
感觉神经: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走行,多经过肾丛
 输尿管腹部    
     行程    
     肾盂末端→腰大肌前面向内下侧→越过生殖股神经和腰大肌中点偏下处睾丸/卵巢动脉→输尿管盆部
体表投影:与半月线相当
  
    体表投影:与半月线相当
 毗邻    
     右输尿管    
     内侧:下腔静脉
前面: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回结肠血管、右睾丸/卵巢动脉、回肠末段
髂窝:盲肠和阑尾
  
    前面: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回结肠血管、右睾丸/卵巢动脉、回肠末段
髂窝:盲肠和阑尾
 左输尿管    
     内侧:腹主动脉
前面: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左睾丸/卵巢血管
髂窝:乙状结肠
  
    前面: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左睾丸/卵巢血管
髂窝:乙状结肠
 生理性狭窄         
    - 肾盂和输尿管的移行处
- 跨越髂血管处
- 进入膀胱内壁处
 开口异常    
     若开口在阴道或尿道外口旁,可至持续性漏尿  
     动脉:上部为肾动脉、肾下极动脉;下部为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
静脉: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
淋巴:腰淋巴结、髂总淋巴结
神经:交感神经抑制蠕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蠕动,传入纤维为二者共同
  
    静脉: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
淋巴:腰淋巴结、髂总淋巴结
神经:交感神经抑制蠕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蠕动,传入纤维为二者共同
 肾上腺    
     位置:第11胸椎高度  
     血供    
     肾上腺上动脉:发自膈下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发自腹主动脉
肾上腺下动脉:发自肾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发自腹主动脉
肾上腺下动脉:发自肾动脉
 静脉    
     左→左肾静脉
右→下腔静脉
  
    右→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    
     第4腰椎体下缘分左右髂总动脉
体表投影: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向下至脐的左下方2cm处,画一条宽约2cm的带状区
    体表投影: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向下至脐的左下方2cm处,画一条宽约2cm的带状区
 分支    
     不成对    
     腹腔干:T12~L1前壁发出,分为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L1胰头胰颈交界处发出;若起点过低可压迫十二指肠和左肾血管
肠系膜下动脉:L3发出
    肠系膜上动脉:L1胰头胰颈交界处发出;若起点过低可压迫十二指肠和左肾血管
肠系膜下动脉:L3发出
 成对    
     肾上腺中动脉:L1发出,左右各有1~3支
肾动脉:1~2腰椎间盘处发出
睾丸/卵巢动脉:上段越过输尿管前方、下段与髂外血管交叉
    肾动脉:1~2腰椎间盘处发出
睾丸/卵巢动脉:上段越过输尿管前方、下段与髂外血管交叉
 壁支    
     膈下动脉
腰动脉:后壁发出,共4对,在腰大肌内侧缘分背侧支和腹侧支
骶正中动脉
    腰动脉:后壁发出,共4对,在腰大肌内侧缘分背侧支和腹侧支
骶正中动脉
 下腔静脉    
     第5腰椎体处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  
     属支    
     膈下静脉:与膈下动脉伴行
睾丸/卵巢静脉:腹股沟深环→沿腰大肌和输尿管腹侧上行→下腔静脉(右)、左肾静脉(左);左侧睾丸静脉曲张较常见
腰静脉:左侧延续为半奇静脉、右侧延续为奇静脉
    睾丸/卵巢静脉:腹股沟深环→沿腰大肌和输尿管腹侧上行→下腔静脉(右)、左肾静脉(左);左侧睾丸静脉曲张较常见
腰静脉:左侧延续为半奇静脉、右侧延续为奇静脉
 腰交感干    
     向上与内侧弓状韧带后方连于胸交感干  
     腰神经节    
     第1、2、5腰神经节位于相应锥体平面
第3、4腰神经节多高于相应锥体平面
    第3、4腰神经节多高于相应锥体平面
 乳糜池    
     胸导管起始部的膨大,多为梭形
L1前方和腹主动脉右后方
肠干、左右腰干汇合而成
    L1前方和腹主动脉右后方
肠干、左右腰干汇合而成
 
 
 
 
  0 条评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