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有道: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革新与重构》读书笔记
2021-06-28 14:18:02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讲述了变现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展示了从传统商业时代到互联网商业时代,变现主体、变现场景和变现方法等的变革,帮助你深入认识变现、提升变现的能力、掌握变现的路径和法则、激发持续盈利的生命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四章 场景变化:变现的环境附着力
近年来,实体经济遭受互联网冲击的缩影:
案例:再见,过去的达芙妮:从内地女鞋效率冠军因进入电商时间过晚,电商业务占集团份额太低,无法扭转业绩下滑。出招:拥有大量用户基数的达芙妮,可以利用优势进行大量跨业合作,为品牌自身打开更多渠道,虽不是直接销售渠道,但一定是强曝光的渠道。这样,用户带来的变现不仅是销售,还有广告费、渠道搭建费等。
传统行业变现之痛
对策:利用已积累的客户资源、商品资源等优势进行营销。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营销模式。
新老派企业家的观念碰撞
传统:
低调,闷声发大财
新派:
高调、真实、活泼。如陈欧、王思聪等。
案例:
WIFI万能钥匙陈大年,变现模式:各类“小广告”的集中地。由提供热点的B端商户,发放传单,万能钥匙做好在线宣传功能。
搭建多样的变现场景
线上场景:
如分答(在线提问回答的变现场景)解忧杂货铺APP(帮助用户舒缓情感问题,并供用户浏览。
变现模式:
买虚拟邮票、信纸等。
未来可将内容输出成优质书籍、视频或电影等
线下场景:
网吧转型网咖
(更注重用户体验,提供茶点、饮食,不同功能区:游戏区-高配置电脑,工作群-舒适的桌椅)。
电竞馆
(主题型电竞营造的氛围:游戏解说、装修风格、高配置电脑。要求店主本身就一个优秀玩家)
第五章 价值产品化:变现的路径
自我认识与评价
只要懂得在自己熟悉及优势的领域有意识地变现即可。
资源即价值
发现价值:
与过往对比,与让人对比。
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才能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呈现最佳状态,对工作负责。
抢占先机
第一人,或者在某领域方兴未艾时及时有准备地进入。
同时,了解最新的变现手段即依赖的核心。
豆瓣变现的困境
有价值的“慢公司”
(变现慢,错过了自身发展最好时候进行变现,如今的变现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甚至在电影衍生等领域已被猫眼、大众点评等抢占。)
产品化不等于绝佳变现
(产品化路径上不主动,使得豆瓣在任何一个单独领域的变现能力都不尽人意)
产品要为变现做准备
没能绝佳变现的“爆品”:
脸萌APP、Faceu、足迹。对软件开发团队来说,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没红过,而是还没按下变现的按钮就已经不红了。
打造高频次,强需求的产品
如美图秀秀,
变现通过移动广告或应用推荐等。
如斗鱼,直播平台变现包括:
为粉丝提供增值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共同运营游戏或通过广告实现盈利,会员订阅,电子商务。
产品寿命与盈利模式>
作为开发者需要考虑不是产品怎样吸引用户,而是有了这些用户后如何将这些资源变现。短期产品的变现手段与长期产品不同
平台选择不容小觑
选择平台需要和自己的“画风”相匹配。
游戏直播平台
斗鱼、熊猫TV,吸引了游戏男女;
腾讯QQ空间,
社交性平台,吸引大量年轻人,喜欢鸡汤、成功学;
微博
,注重实效性,互动性强,内容碎片化。
微信
,通过“口碑”实现粉丝积累,私密性更强。
其次,看平台流量是否大。
第三,看平台盈利模式是否清晰。选择多个平台投放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用户,更多曝光量。
第六章 以用户为核心:变现的竞争力法则
案例:知乎:
变现手段“知乎live”通过付费回答问题,“值乎”内容付费和资源打赏。
从品牌印象开始
品牌产生信任:
连锁经营
品牌产生调性:
品牌通过塑造独有的特征和魅力,寻找契合品牌的一群人,而这群人所共有的特征就是品牌的特征,他们也成了品牌形象。
为用户画饼
为用户画像后针对性地为用户画饼。
为用户画像:
吸引那部分符合品牌属性的人。
为用户画饼:
想要拥有产品属性的,范围更广的人民群众。
新一代的衣食父母:
有着中产阶级思想,却只有无产阶级消费能力的70-90后。
与用户心理发生反应:
通过图片、文字等为用户“讲”故事,为用户营造一种得到产品就成为了这样人/生活的印象。
好故事的3要素
角色:
谁使用该功能。
功能:
需要完成什么用的功能。
价值:
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这个功能能给人带来怎样的价值。
从画饼到变现
让人感到品牌个性而乐于分享,炫耀,从而吸引更多生意。
打造“高级感”
找大牌代言:
探究奢侈品的营销核心:它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使用它。
广告创意不在于功能性,而重在打造“梦境”。
案例:青岛、哈啤广告都在介绍自己,百威则全程描述一些心理和生活状态,最后才点出自己名字。
好处导向性:
对于用户来说,最需要知道的是,有了产品/你之后我能做什么,我会变成什么样。
高级品牌传递的是一些理念,而不是产品本身,
这样的营销就会吸引到那些渴望高级,现阶段无法真正实现的一群人。
回归变现初心
初心:
变现不止是从主体到财富,更是个人价值的有效转化。
说不厌的勤奋:
不断打造高级感梦境,探索变现手段。
好产品:
失败案例:水货餐厅,因食材不新鲜,品种单一很快陨落。
第一章 变现:未来商业的本质和目标
互联网本质:
流量+变现,流量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构建。
变现内涵(What):
系统性思考如何把人、产品、知识等有形无形事物转变为物质财富。
变现外延(How):
流量变现、人格变现。
流量变现:
通过广告或者营销方式,建立与受众的联系,越对你有信任,变现效果越佳。
人格变现:
从马斯洛需求出发,从生理需求到自我价值实现。
变现者的能力:业务能力、学习力、创新力等,自我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等。
变现的3个层次
增加主题的附加值。
案例:传统零售业VS电商,挖掘自身优势,体验式消费,场景消费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关键问题)
盈利方式多样化。
案例:想火,不是去广场卖唱而是在直播平台上提高曝光量。
变现能力的改变。
目标导向,不再是有什么卖什么。
第二章 变现的原点:四种模式
基于用户的变现模式
当集齐了环境变化小、频次低、个体适应力强等优势之后,物种会变得长寿。
“门户网站+广告”变现
流量为王。
电商的吸引力:
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省去中间环节(生产商直面客户),拓宽了销售渠道(多平台出售)。
拉新、留存、促成消费
拉新3部曲:
确定客户范围、制定营销策略、灵活选择渠道。
90的某日料店,经常进行各类节日营销。外卖类则应注重网上销量和口碑排名。(低价高频轻决策的策略:广撒网,不在固定用户身上投入过多。)
留存:
培养忠诚度(缺点:需要漫长过程),超于同行的服务(e.g..京东VS淘宝)
基于个人魅力的变现模式
从“网红”到个人IP
三大类网红:
颜值网红:
通过社交平台展现自己生活,引起粉丝崇拜和模仿。
变现途径:淘宝店。
网红店与传统店的区别:
用户和店主的互动非常强,具体表现店主频繁更新生活工作状态,与留言粉丝互动,维护黏性。
段子手网红:
言辞犀利或幽默,讲出一些网友想说不敢说或想说说不好的言论。不会在社交平台公开照片。
变现途径:定制+广告。
段子手为了成为人格化IP,需要保持活跃度和曝光量,多了解时事,蹭热点。
知识型网红:
生产“高级的产品”,成为“品牌属性的人”。
知识网红和教师的区别,人格魅力。
案例:老罗敢说敢做的强大人格魅力,他的经历也引起大众共鸣,成为他魅力的一部分。
个人魅力变现的关键是为粉丝造梦。
事物流行起来遵循的3个法则:
一是个别人物法则,
关键人物有内推,联系员的特质。
二是附着力因素法,
事物本身让人印象深刻,特色才华让人过目不忘。
三是环境威力法则,
小规模流行。
日常琐事成为的网红。
成为网红只是短时间的事,依靠个人魅力才是长久之事。
输出:
打造“高级感”(无论何种网红都要做到这点。)
基于内容的变现模式
区别于“个人魅力”,“内容变现”是群体参与,一般为公众号、微博和视频网站。
转战新媒体战场
自媒体阅读量=纸媒发行量
内容媒体的载体:
公众号、音频、视频、直播、VR等。
如何做好内容变现?
一方面,细分美编、后期等岗位。
另一方面,聚集粉丝,一起创作,线下活动等。
几个名词: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PGC-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分享内容。
内容平台演变历程:
内容由公众号运营人本身提供---内容由用户参与产生(提供稿费)---用户分享内容,信任平台
只有当用户愿意为符合品牌属性的内容买单,才算实现了内容的变现。
因内容聚合的社群
作用:
沉淀流量,促成信任关系。
案例:
吴晓波频道的线下书友会,设立兴趣小组,班长等。形式:每周1次线上活动,两周1次线下活动,小型深度沙龙(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的最高形式
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将这个价值观赋予自己的读者。
社群变现手段:
会员费,将社群转化为培训,通过产品营销。
社群的共生(各方获益):
社群总舵手(官方):
实际收入。
社群志愿骨干等:
通过活动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
追随者:
答疑解惑、获得支持。
实现内容共生
产品是入口,用户是资产,社群是商业模式。
内容变现的核心是共生,与粉丝分享内容,共享受益才能走得更远。
基于数据的变现模式
大数据的意义
不仅在于精准定位用户创造相应产品及营销策略,还在合作商上。如JEEP赞助EMBA学生挑战赛,提升自身销量。
大数据的量:
十万+
数据变现方式:
大数据交易中心
大众点评等平台通过精准广告,美食推送
第三章 主题变革:互联网语境下的变现
从实物交换到流量变现
传统的劳动力与实物变现:
两大种类:
上班为主的劳动力变现和售卖物品为主的实物变现。
用户=流量=金钱:
通讯行业是鼻祖。
那些想不到的变现力量
一切自身可以加以利用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变现。
无形的产品创造着价值:
如信用卡、淘宝模特、网红的店热销、微博段子手、短视频平台、游戏代练、出售光头做广告位....
网络流行语:
在变现这件事情上仿佛找不到底线在哪里。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