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上学习
2022-04-14 16:36:06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学习方法指南
举报
猜你喜欢
大纲/内容
真正的自律,不是一直自律、从不动摇,而是指从“不自律”的念头中,约束自己的能力
一个强大的人,并不是一直坚定、从不动摇,而是在有变弱的倾向时选择了对抗,TA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强的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是需要在自律和放纵之间做出选择。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做选择,也不是在“长远的快乐”与“眼下的快乐”之间做选择,而是在一种痛苦与另一种痛苦之间做选择
在某些固定的时间里放弃自律,反而会让你变得更自律。
凡是需要自我约束的地方,都可以用到这个思路:只在规定的时间里自我管理,过时不候;剩下的时间,绝对不允许自律,一定要玩儿,一定要大吃大喝
“他律”可以在任何时刻和任何情况下,推动我们进入正轨。必须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一切自律的前提,是有一个隐形的外部约束。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在“自律”之外,可以为自己找到明确的“他律”,也就是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用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在要求自己“自律”之余,有时可以从“我应该”和“我不该”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去试着关注自己真正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
你的很多“不自律”,并不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足,而是你过得太苦了,生而为人的最基本最合理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3 个思路,让你成为一个真正自律的人
在家复习状态常常很差,但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中学习,人会有一种“表演型学习”的心理。因为,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或者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我们的效率会提高,也就是存在“社会助长”效应。出于“印象管理”的需求,我们会扮演认真努力的形象;而出 于“社会认同”的需求,我们会参照别人的做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我们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信息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环境中,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在图书馆、自习室、办公室等公共空间中,有足够的外部信息占据我们一定的认知资源,从而能够更安心地去学习和工作。而家里这种真空环境,会造成“感觉剥夺”,让我们生出种种奇怪的想法和情绪,变得焦虑和痛苦
在抽象的层面上,也可以把任务放到有观众注视的环境之中。
p class=\"p1\" style=\
通过选择环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1、你早上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很重要。首先去做今天最需要完成的事情,它相对重要且紧急,有一定难度,只要做了这个,接下来一天都比较简单了。在清晨,你要给自己一个足够大的力,推动你进入正确的轨道,那么接下来,不需要额外付出更多的力,你就可以维持这种惯性
2、第一步的难度应该是适中的、方便切入的。最好提前一天做好准备,保证第二天能够较为顺畅地开始
因为,当处于另一种状态,你就倾向于维持另一种状态的惯性了,很难回到做事的轨道上。如果你想回来,不但要使用一个力,让眼前的惯性停止,还要再付出另一份力,好让自己在另一个轨道上开始
3、在开始后,你最好把需要完成的一切任务,在整块时间内,连续做完。中间可以休息和吃饭,但不要做其它事情,比如看电影和打游戏
4、你需要设置一个可以看到的、能较为容易达到的终点,只要满足那个标准,你就解脱了、自由了。这对于一个人在家进行自我管理,特别有帮助。我推荐给你的解决方案是:做 6 小时整就停下来
5、在 6 小时之外,可以安排较为轻松的、感兴趣的,但对个人提升也有帮助的事情,不用设置什么标准,随心去做就好,比如看书,或者学英语等等
一个人在家如何做到高度自律?
1、玩手机停不下来是我们的天性。奖励系统在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会释放出多巴胺,驱使我们去追逐可能存在的快乐。具体到手机和电脑上,就是驱使我们不停地点击、搜索、点击
2、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与其控制自己,不如控制环境。要想不让自己沉迷于玩手机,自制力、上进心等等,其实都不太管用,在物理上进行隔绝,让自己接触不到手机,才足够有效
3、如果必须用手机做正事,中途忍不住想玩,不要立刻去打开某个 App 或网站,而是想一想自己想干什么,并且记下来。这会使你的状态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你会更容易停下来。而且,“记下来”会给你安全感,你知道自己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另外,还有一点会很有帮助,如果一定要玩手机的话,可以准确记录这件事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4、很多时候,越是有紧急的任务要完成,我们越去“紧张地玩手机”,这是因为,处在压力之中、感到痛苦的大脑,想变得快乐一点,便会驱使我们去寻找那些最简单易得的,能激活奖励系统的事情,比如玩手机、打游戏、吃东西
在问题解决之前,可以借助运动、阅读、听音乐、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在真的做了某些“堕落”的事情时,越是自我批评,越是会恶性循环,你要学会“自我谅解”,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一玩手机就停不下来?教你如何戒手机
计划应该是具体的,包括任务内容、时间、频率的具体,要认真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怎样。只有足够具体的计划,才有被执行的可能性
计划应该是可衡量的,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你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进度。让“计划”可衡量,不是为了束缚住自己,而是为了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
计划应该是可达到的,不切实际的计划,只会带来挫败感
计划应该是与大目标有相关性的,不要用无谓的任务去填满时间,制造努力的表象
计划应该有明确的截止期限。没有时间约束的计划,大概率很难去积极执行
按照 SMART 原则制订计划
从小到大,我们活在一个又一个目标日的倒计时中,幻想着自己能在某一天完美开始,然后不懈地坚持多少天。在这样的拖延和敷衍中,捱到了最后一天,循环往复,始终都没有按照自己所预想的去努力过
倒数日”的思维,制订的是系统的长期的计划,它有繁琐的条条框框,比如要求你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每天学习多少小时,如此种种,坚持多少天
那些规则,会让我们觉得特别沉重,并且遥遥无期,以至于特别抗拒,不愿开始。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感
制订计划时,应该摆脱“倒数日”思维
无论今天表现如何,都完全不影响明天。你可以在新的一天,重整旗鼓
长远计划只要清楚大致方向和内容就好了,完全不必很详细。如果你今天充分利用时间,完成了一些任务,那么等到第二天,就可以在前一天的基础上,进一步灵活制订计划,甚至做出优化
因为压根不需要考虑今天之后是不是还要努力,也便没了压力感。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由感,是有保证的
改变的方法是:只去制订今天的计划,明天要干啥,明天再说
重要的是改变思路,从“我要从某天起开始怎样怎样”“我要努力多久”的“倒数日”思维中,挣脱出来,只去想“今天要做什么”,并且尽力完成
如何合理地制订计划?
我们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总是期望事情按照自己所想象的发展,按照理想的速度做完。但我们,和事情,都是不确定的、充满变数的存在。事情该花多少时间,就应该花多少时间。而不应该是,我想让它花多少时间,它就只能花多少时间
任何人制订的任何计划,都一定不可能严丝合缝地执行。每件任务,都有它不确定的因素,都只能在过程中,由我们与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推进的速度。
计划,是工具,是手段,是为我们服务的,保证我们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做。而我们,常常把计划以及执行计划,错当成了目的本身
如果你想做到专注高效地完成任务,不用预先制订特别周密的计划,要求自己必须在某个时间段里完成某个任务。而是大致知道自己要做哪些事情,并且理清大致的顺序,然后直接开始做,一件接一件,专注完成,记录它们实际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一则,这有助于我们逐渐了解自己,清楚完成某一项任务,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二则,把自己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如实记录下来,是一种正向的反馈
三则,这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变得更加愿意珍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克服拖延症、提高执行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一定要记录每件任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呢?
如何保证100%完成你制订的计划?
如果你需要写一篇论文,写 10000 字,和写 10 个 1000 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需要走路,走 2km,和走 200 个 10m,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有一个复杂艰难的任务要完成,你可以把它拆解成很多具体的小目标
专注于眼前看得到的小目标,不断给自己正向的反馈,会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并且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坚持下去
如何高效完成复杂艰难的、不喜欢的任务?
把努力的过程,转变为一场又一场的短跑
做事的时候全方位投入,放松休息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全身心地恢复自己的精力
要想做到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秉持短跑观,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当你做事 90 分钟之后,应该休息 15 分钟。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
冥想可以让你迅速恢复精力,也可以让你的情绪保持平静,坚持一段时间,甚至能够缓解焦虑,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你的专注力
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面,深深地、静静地、缓缓地呼吸,只关注自己的每一次呼气和吸气
时间方面,一开始可以先尝试 5 分钟,然后循序渐进,稳定在每次 10 分钟或者 15 分钟
冥想
做不同的事情
交换大脑不同区域
散步、听音乐、午休、跟朋友面对面聊天
“全身心地恢复精力”有以下方法:冥想、交换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散步、听音乐、午休、跟朋友面对面聊天。
你先要停止琢磨,全神贯注地休息和放松,不要再想与做事相关的一切。你之前混乱的、走入死胡同的思路,会在休息期间,得到有效的修复和整合,从前没想到的新思路,会灵光乍现。下次你着手做时,很有可能会顺利很多。
持续的学习和工作,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身心层面皆是如此。休息是必要的投资,有助于更高效地学习。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比如一周,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和工作 5 天,休息 2 天的节奏(或者做六休一),来进行恢复。
专注模式是指专心死磕没有解决的问题
发散模式是指,遇到难题,实在想不出思路时,可以试着散步或运动,让大脑得到放松,任由思维漫步。松弛状态可以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专注很重要,但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别总是强迫自己一直学习,意义真的不大。学会放过自己,这并不是懈怠或者偷懒,而是更聪明的努方法。
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如何做到每天高效学习12小时?
当你的知识储备很少时,你学任何东西,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对内容和思维方式,一点点地了解、熟悉、思考。你付出比学霸更多的努力,也没有对方做得好、做得快
对任何新知识的理解,都要建立在旧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是一个匀加速甚至变加速的过程。你懂得越多,你学得越快。学霸真正的优势在于,TA 已经储存了很多思维和信息,也就是知识储备。
学习和记忆的本质,就是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你存储的旧知识容量越大、种类越多,就越能随时找到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越能更快更好地学习。
你在过去积累的能力储备,也是重要的。你和学霸,看似在眼下付出的努力是相同的,然而你们系统的配置是不同的。
你的每一次练习,都会积累成你的本金。
越早付出努力,你在之后的人生中,达成目的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学习也具有“复利”效应,你过去的每一次练习,都会积累成你的本金。越早努力越好。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我们不是在一条线上持续前进的,人生不只有一条路,不同的路需要的东西也并不完全相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学霸为什么学什么都快?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方法论?
与看重聪明的人相比,看重努力的人,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被夸奖聪明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容易沮丧,很快就会放弃;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能够坚持很长时间,并且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因为,重视聪明,是固定型思维;而重视努力,让孩子拥有一个 TA 自己能掌控的变量,会让他们认为能掌控自己的成功。他们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现状是可以改变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如果事情还没有做成,那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所以,不会轻易放弃。
环境是什么?是你的练习,是你后天所接受的练习的内容、练习的质量,以及练习的积累量。
看一本书、学一个科目,你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哪些问题,记住哪些东西,最终达到怎样的效果。
目标要明确。
做事时需要极其专注。
比输入更重要的,是输出;用输出,来指导自己如何输入。“输出”包括考试、写作、闭卷回忆等等。
需要及时看到反馈,并进行调整。
如果一直在舒适区里练习,你的水平只能得到维持。当你觉得吃力、觉得有点应付不了的时刻,才是真正提升的时刻。
走出舒适区。
环境对智商有很大的影响。练习,尤其是高效的刻意练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如何通过练习,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我们习惯了用某一路径进行学习、做事,但是每一个路径,都需要练习,才能不断降低它对我们的认知资源的消耗。
我们学习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在“路径依赖”,以至于无法在真正需要的场景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改变的方式是,在你所需要适应的那个路径中练习,直到它成为你不假思索的自动驾驶模式。比如学英语口语,需要在脱稿模式的“说”这个路径中,进行大量的练习。
人类的认知加工包括“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前者是指,我们已经积累了某一行为模式的大量练习的经验,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已经内化为我们近乎无意识的动作,比如走路、吃饭、系鞋带、骑自行车、跑步、打字等等。
认知资源,闲置着,也没有益处。时间按照相同的速度流逝,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双加工理论”,去同时做另一件需要专注的事情,把注意力的投入拨到满格,完成更多的任务,是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的小诀窍之一。
人类的认知加工包括“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高效利用时间的诀窍之一,是在进行自动化加工的任务时,同时做需要意识控制的事情,比如跑步的时候可以听书。
一开始,那些分开的动作,需要占据你所有的“工作记忆”,通过练习,你将它们内化为整体,内化为你的自动化的、直觉式的反应,然后你的“工作记忆”,才有多余的空间,去做更高阶的事情。
只要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练习,“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可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这就是“练习”的意义。
对于学习来说,做到理解并且会用,是一回事;但,熟练是另外一回事。只有通过练习,做到熟练,你才能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事情,那意味着,你做题的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
如何利用“双加工理论”,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以及学习能力?
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安排喜欢且擅长的环节,没有必要一直死磕难点
避免出现负向的峰值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量力而行,不要制定完不成的计划
详细记录当天具体的时间使用情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具像化,借以获得正反馈和成就感
避免出现负向的终值
1、人们对一切人、事、物的感受,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峰值是指这段体验中的最高峰,包括正向和负向,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给你的嘎虐
2、我们的大脑中,存在场所神经元,环境的改变,可以激发它的活性。在感到疲倦时,可以试试换个位置或者换个场所
3、每天别给自己安排太多类型的任务
4、学习的时候,不用某种标准框住自己,也别总对自己的表现评头论足,更不必急着追求某种结果,而是注重做事的过程,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
如何减少对学习排序和厌恶心理
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你只愿意做自己得心应手的那一步,这就是“伪勤奋”
在你“踮一踮脚能够够得到”的层面去学习、去做事,只有去完成那些让你感到需要思考、需要克服困难的任务,才称得上“真勤奋”
解决思路
花大量时间做容易的环节
你从早忙到晚,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因为你只是在购买食材、收藏食谱而已,只有把饭菜做出来,你才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1、学的东西,要立刻检测,检测自己有没有记住,检测自己是不是会做题
2、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你要看到反馈,你要立刻看到反馈。一切不以检测和输出为目的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从来不去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
很多人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缺少清晰的认知。做对了也好,做错了也罢,他们都并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学习这件事,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而学习方法,并不是只需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获得,自己的实践和复盘,是同等重要的。、
你需要试错、分析、反思、调整,以及应用,你要有进行“元认知”的意识,不但要做到,还要清楚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学习这件事,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你要学会观察、分析、总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对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并且有意识地指导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只是埋头苦学,从来不总结规律
伪造自己一个很努力的情况,自我满足很容易实现,其实都是自己欺骗自己
将你想做的事情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不搞形式主义,直接开始
道德许可效应让你原地徘徊,沉迷于已经努力的幻觉之中
做垫下脚可以够得到的事情,需要思考、去客服困难的事情
目标跳一跳
检测自己是否记住、反馈、立即反馈
结果测一测
总结自己的学习规律
规律盘一盘
将想做的事情最简化,立刻马上去做
行动简一简
总结
如何告别伪勤奋
学习和考试,是不同的事情。它们用的,是相反的路径
学习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记住所有的知识点
考试,最重要的是“输出”,需要主动回想知识点,把它们从脑袋里调取出来,针对问题给出答案
你要学会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先埋头苦读,然后再去考试。惯性思维只要掌握得滚瓜烂熟,那么考场上自然什么题都会做
最好能找到答案,你要知道高分的答案具有哪些元素,需要满足怎样的标准
要去研究考试题,包括它的出题范围和出题思路,去分析考试时,题目要求你怎样回忆知识点、怎样运用知识点。然后据此决定学习的时候,如何学,以及学什么
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即用即学和即学即用,才能对知识点有透彻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考试中,做到更为高效准确地调取,以及运用
“检索式练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指通过提问和主动回想的方式,去巩固知识点。你在回想知识点的时候,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如何掌握考试思维,做到“特别会考试”
一旦你有了得失心,并且畏惧自己做得不好,担忧会浪费时间、带来失败的结果,你就迷失了
你越是担心某件事会发生,它就越可能发生。这其实也适用于我们对“考不好”的在意和担忧
1、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一个用于暂时存放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记忆系统,叫做“工作记忆”,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容量越多,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2、考试中发挥失常,是因为你过于担忧考试结果,纠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工作记忆的容量被焦虑占用。而真正用于答题的记忆容量,非常有限
3、把所有的得失心和前因后果都暂时忘掉。不去预先给自己设置标准,而是能做到怎样就做到怎样,不在过程中因为容易而掉以轻心,或者因为困难而焦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做完了,再去想。珍惜你的工作记忆,把它们全部用于做题本身
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给自己一个小时的限定时间,先用眼下的方法,尽量专注学习
如果过程中对学习方法有更好的想法,就先记下来,一小时结束后,花两分钟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
4、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占用了很多的工作记忆,影响学习效率
对于某一固定的学科或者领域,学习基本上是个匀加速或者变加速的过程,你的方法会逐渐完善,效率会逐步提高
考试以及做其它任何事情,如何才能超常发挥
边听,边默默重复老师某句话中的关键词
听课
出声背诵,或者用笔不时地写写划划
记东西
别直接全部划线,而是有选择地划线关键词
去找到你所读的那句话中的“句眼”
看书
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要点是“互动”
问题真的让人超级专注,带着困惑的大脑,总是会把认知资源(或者说注意力)留给寻求答案
带着问题去学习,你自然就会变得专注
问题让人专注
“默念”可以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超常发挥”
默念这种吐槽,会有效地消解掉你的烦躁与挫败感,帮助你更轻松地坚持下去
在考试中,该如何集中注意力
走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你不需要自责,更不需要气急败坏。走神了,然后你意识到了,这是一件好事,值得庆贺,只要重新回到学习这件事情上就好了。因为,这是训练专注力最为关键的部分
走神了该怎么办呢?
一是,一直专注于一件事若干时长的能力
二是,走神之后,重新让自己专注的能力
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你一直保持专注的能力,也是在“走神 - 重新专注 - 走神 - 重新专注”的过程中,训练得来。
全面提升专注力,学习时不再走神
什么是“闭环”呢?它指的是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
首先,学习和复习是应该齐头并进的事情。刚学会的新知识,最好第二天就安排复习;第一遍复习后,要及时进行第二遍复习
1、我们之所以付出了很多“无效”努力,原因在于缺少“闭环”。学习之余,重视复习和应用,才能实现闭环
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回想知识点,是巩固记忆的必经之路
你每天都要仔细安排好不同科目、不同章节的复习内容和时间,这个过程非常繁琐,光靠大脑进行规划,是不行的,这个工作量它处理不了
2、对于复习来说,当这块知识点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遗忘,但稍作努力可以大致回想起来,这个时候去重新温习,效果是最好的
一是,如果你在复习某张卡片的时候,发现自己某一块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可以重新编辑这张卡片,做一些记录,提醒自己在下次复习的时候,重点关注那些内容
二是,在复习某个章节的时候,可以在卡片上,针对其中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每次复习时,试着主动回想、给出答案。
“检索式练习”比“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更好。
3、利用记忆神器 Anki 实现闭环,每一块内容,都能以合适的频率,在合适的时间,得到有效的复习
如何高效复习?如何巧用学习神器,花尽量少的时间,取得尽量好的成绩。
“机械复述”是指直接背诵书上的原文,这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仅仅按照书本的叙述顺序和具体表达来记忆,时效是极其有限的
“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短时记忆”。要想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一定要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没有容量限制,保存时间也更为长久,可以长达数年甚至终身
“加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叙述出来。而且,加工得越精细,你的记忆效果就越好
在“机械复述”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而在“精细复述”的时候,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知识点,主动去输出。对于学习来说,“主动”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每一次复习,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但是没有关系。事实上,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字,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
“精细复述”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文从字顺,只要能够把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
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以及逻辑关系,而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关键词串起来,连“点”成“线”。
当你记住了“少”之后,可能已经不需要继续记“多”了
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都先记“少”,有时间的话,再继续记“多”
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把它变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后再去记“多”
记忆的底层逻辑是主动思考和加工,关键在于主动提问。
大脑能记忆的是我们仔细思考过(主动)的东西,而不擅长记忆无义的东西。
组块化记忆,组块是衡量记忆容量的一个单位。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短语,一句诗都是一个组块。
将一些零散的各自独立的知识点,以你想要的方式,串联起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忆效率。
怎么记,以及怎么才能不忘记,做到信手拈来地引用。
主动“仔细思考”,具体的实现手段,是“精细化提问”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你可以对所要记忆的内容的任何一个点进行提问。你并不需要正确地回答它,哪怕你胡编乱造一个荒诞的理由,你也算是“主动”做出了“仔细思考”,进行了“加工”,也就能更好地记住这个知识点
“主动思考”和“加工”,是可以应用在一切记忆场景中的。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记忆的底层逻辑。应用在一切记忆场景中,不要去死记硬背那些你没有思考以及加工过的东西
但是组块有大有小,我们可以扩充每一个单独的组块包括的信息量。所谓“组块化记忆”,就是将一些零散的、各自独立的知识点,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串联起来,将小的组块,转化为大的组块,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效率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大约相当于 7±2 个组块。这个容量,是不可扩充的。这就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大脑不擅长记忆无意义的东西。
高效记忆的根本方法:主动思考和加工&组块化记忆
对于读书来说,读得越多,读得越快。快速阅读的另一个关键,是“不读”,也就是跳过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你不能仅仅是机械地读书,你的脑袋要保持警醒,主动思考,去判断接下来的内容,是否有认真逐句阅读的价值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快速阅读的必要前提
你围绕着一个写作的主题,去阅读相关书籍,寻找素材,然后思考、理解、消化,并且生发出自己的观点,输出一篇文章
漫游式读书好像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常常,我们读了好几本书,花了很多很多时间,却发现能用到的素材,尤其是能够立刻用到的,寥寥无几,令人沮丧。这就是漫游式读书
漫游式地读书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不同的素材,在之后需要写文章时,你可以进行结果导向式读书,去利用之前的积累,并且按图索骥、顺藤摸瓜,集中找到更多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其它材料。
结果导向式读书和漫游式读书,都是必要的,前者是先有主题后去阅读,后者是大量积累素材。二者结合使用,会做到更高效地输入和输出。
做粗浅的标记,留下可供追溯的线索,
我们读过的书,如果没有用到,那就会忘记,相当于没读过;只有用到了的,才算真正“读过”。在阅读以及做笔记的时候,要做的不是透彻地理解和记忆,而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并且留下回顾的线索,就足够了。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凭借残存的印象,翻到原文,直接引用某句核心观点,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都是可以的。当你完成了“使用”或者说“输出”,也就不会忘记了。
如何高效读书?如何记住读过的每一本书?
时间管理领域有个“帕金森法则”:工作会不断膨胀,直到填满截止日期前的全部时间。当被限定了相对少的时间,你会主动思考更高效的方法,而非纠缠于细枝末节,用努力的幻象自欺欺人
先去抓核心、抓重点,先去完成,之后再去考虑完美。不用先试图完善细节,细节是在做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准备工作并不需要,也并不可能在做之前全部完成,因为,在做的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才会逐渐清晰,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允许自己做出来垃圾,否则连垃圾都做不出来
当你有一个需要 24 小时后完成的任务时,可以去思考,如果用 2 小时的时间完成它,你要怎么拆解任务?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先完成 80% 的工作?
如果一直埋头学习技巧和方法,你会一直处于负面的状态:“这个我也不会”“那个我也不会”“还有好长的路要走”……立刻开始做,这个行为本身,才会让你真正觉得有进展,进入舒服和放松的状态。你需要积累成就感,积累正反馈,才有动力去继续探索。
你需要让自己立刻看到成果,看到自己学会了一点东西,做了一些事情
“说”和“想”,总是容易的。而真正的问题,只在“做”的过程中才会遇到。那种微妙的感觉,需要切身实践,才能经历和体验到,才能在渐进的积累中,扎实掌握并运用那些方法和技巧
想快速学会新东西,重要的是立刻开始输出。
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就可以开始做,你要立刻输出,要立刻看到成果,这是我所知道的,快速入门新领域,以及做好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一点诀窍
如何快速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以及快速学会新技能?
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先给自己 5 分钟的起步时间,比如先开始读一页书,或者背 10 个单词,别计较效率。接受自己刚开始那 5 分钟的烦躁和抗拒,继续做该做的事情,之后就好了
因为,真正能够影响行动的,是行动本身。不是说等我想做了,我才能去做;而是我先开始做,我就会进入想做的状态
5分钟起步法
稍微走在计划前面,给自己留下偷懒的资格和空间,当你相对拥有不做事的权利的时候,你才会更愿意追求主动做事
稍微走在计划前面
如果有一个更难的任务需要完成,我们就非常极其愿意去做相对简单的任务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在拖延艰难任务的过程中,把容易的任务迅速解决掉
替代拖延法
“克服拖延症”的三种方法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
职业:本科-IT
作者其他创作:
Linux 定时任务
104 2023-08-12
Nginx 进程结构
78 2023-08-04
Nginx 配置文件重载流程
115 2023-08-04
Nginx 热部署
102 2023-08-04
高并发核心技术 Redis
271 2023-01-08
Linux 常用命令完整版
239 2023-01-07
项目管理实战 20 讲
369 2022-10-20
如何讲好故事
476 2022-09-04
Maven
703 2022-07-21
Docker常用命令
362 2022-07-19
Tomcat Servlet容器处理流程
302 2022-04-15
HTTP请求处理流程
395 2022-04-15
跳槽工作HR询问70问
396 2022-04-14
如何爱上跑步
308 2022-04-14
如何爱上学习
809 2022-04-14
Git常用基础命令
456 2022-04-04
代码精进之路
660 2022-03-09
职场求生攻略
1284 2022-03-09
数据库服务器的优化步骤
334 2022-03-07
UML功能结构图
485 202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