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2-12-21 23:34:10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举报
猜你喜欢
大纲/内容
内涵:马恩创造;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南。
构成:马哲,政经,科设
基本立场:一切为人民
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
基本方法:辨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实事求是、辨证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级基础(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于发展
科学性:正确的;本质规律(独有特征)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性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
革命性:批判,无产阶级。
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独有特征)
发展开放性:与时俱进;吸收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鲜明特征
认识工具
行动指南
科学真理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概念: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财富货币
资本原始积累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积极方式
条件:社会分工存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
价值即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社会属性
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
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
对立统一,不可兼得也不可缺少
关系
商品二因素
有用劳动—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脑力体力的消耗—价值
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
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价值的衡量
简单的或偶然的
总和的或扩大的
一般的以及货币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观念的货币
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价值尺度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不足值
作为交换的媒介,必须现货交易
流通手段
将金银作为储藏
储藏手段
不用现货交易
支付手段
在世界可以流通
世界货币
五种职能
货币
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
商品世界分为两级
价值如何表现
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内容
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表现形式
价值有何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不断运动,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意义
劳动力的使用即是劳动
维持本人生存
维持家人生存
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并且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创造自己的工资的时间
用于再生产劳动的价值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劳动
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劳动分为两部分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买生产资料
不变资本(c)
剩余价值率(m’=m/v);(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创造剩余价值(m)
买劳动力
可变资本(v)
资本区分为两种
加班(一天八小时,4小时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老板在让你加班2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
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率,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一天八小时,2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原因,相对剩余价值是结果(全社会都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不断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规模
本质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
源泉
eg: 4斤面:1个工人
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eg: 80元:20元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eg: 2斤面:2个工人40元:40元
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的积累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资本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周转时间
流动资本越大,资本家赚钱越快
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擀面杖等)流动资本(面粉等)
关键因素
资本周转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l(c)+l(v)+l(m)
l:生产资料的部门
ll(c)+ll(v)+ll(m)
ll:生产消费的部门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部门
社会再生产
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
表现形式上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就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利润的本质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生产成本x平均利润率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
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是危机的本质特征
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引起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发展起来的
法制是重要内容,宪法是核心
政权采用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
政党制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政治制度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是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
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规律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
发展两阶段
获得高额利润
避免两败俱伤
形成竞争的限制
垄断产生原因
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
任何垄断组织不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全都包下来
垄断资本存在竞争原因
目的:获得高额利润
手段:非经济手段
范围:各个领域,国外
垄断与自由竞争的不同
垄断与竞争
金融联系,人事参与,资本参与
金融资本形成形式
经济:参与制
政治:国家机器控制,个人联合
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影响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
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对本国的劳动人民的剥削
控制市场占有其他企业的利润
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
通过政权进行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
利润来源
利润转化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
出售商品是高价卖
垄断高价
购买原材料是低价买
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概念
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
形成原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和,合营的企业
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
微观规制
形式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形成条件
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社会变化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将过剩资本输出,在国外谋取高额利润
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经济动因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基本形式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联盟为主
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性协调组织
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在世界的扩展和后果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表现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经济全球化
垄断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
政治经济学
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
按需分配
有计划生产
城乡没有对立,不需商品和市场
莫尔—乌托邦
16—17C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布利和摩来里
18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有很多批判和见解
对社会主义有新描绘,闪烁天才的火花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19C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取消商品经济
第二时期:战时共产主义
发展商品经济
第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领导
社会主义—苏联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
古代唯物主义:物质是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物质为第一性(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本我
客观唯心主义: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意识为第一性(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可知论: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不可知论: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从具体事物抽象
列宁: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意义
1、运动即变化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两者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与运动
静止即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互区别:运动是变动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稳定的,有条件的
相互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与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运动与静止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两者不可分割
两者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无限性、有限性
时空是运动的存在方式
运动与时空
物质范畴
物质观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概念
劳动是决定因素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语言等是重要因素
意识影响因素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目的性与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作用:能动作用
意识论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物质本原,意识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区别:
两者可以通过实践相互转化
意识对物质有依赖作用,但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联系:
客规是主能的前提;发挥主能才能正确认识客规
从实际出发是发挥主能的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要依赖一定物质条件
处理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本原只有一个
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辨证唯物论
概念:事物内部各因素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固有存在的,不是主观臆想
客观性
事物内部结构联系;不同事物的联系;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普遍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等有支持或制约左右;条件可以改变;条件要符合客观规律
条件性
联系是多样的,直接、间接、必然、偶然、本质、非本质
多样性
特点
普遍联系
概念: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过程性: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方法论: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事物的发展
永恒发展
两大总特征
原因和结果是前后相继的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为因果关系
两者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互为因果
结果存在于原因,原因存在于于结果
关系复杂: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
关系:辨证的(对立统一)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原因与结果
偶然: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不确定
必然:一定发生,确定不移
概念:
产生和形成原因不同;必然-内部根本;偶然-外部非根本
表现形式不同;必然-稳定;偶然-不稳定、暂时、不确定
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支配决定;偶然-从属
区别
必然存在与偶然之中,通过偶然表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背后隐藏必然,受必然支配,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统一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把握机遇
必然与偶然
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感官感知
本质:内在联系和根本特征;理性思维
本质-一般普遍,稳定,深刻单纯
区别:现象-个别具体,多变,生动丰富
统一:相互联系和依存本质通过现象表现,现象在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方法论: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揭示本质
关系:对立统一
本质与现象
现实是实际存在
可能是潜在东西
联系:现实会产生可能,可能包含现实的因素和根据;可能和现实相互转化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现实与可能
内容:事物存在基础
形式:内容诸要素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内容与形式
五对范畴
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贯穿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转化)
对抗性(激烈)
非对抗性(不激烈)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方法论:一分为二,批判的继承,否极泰来,中庸不走极端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
矛盾双方可以利于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汲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对立面的转化得到发展【你强我弱-我强你弱(强是更强)】
同一:
力量发生变化,此消彼长,发生量变
地位或性质变化,发生质变
斗争:
方法论: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逆向思维,反向思维
同一与斗争在事物发展的作用
矛盾无处,无时不在,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
不同事物矛盾各有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方面也有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各有其特点
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髓;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
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矛盾群)
服从地位
次要矛盾(矛盾群)
决定矛盾的性质
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对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每一对矛盾)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的不平衡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
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
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
指数量或排列顺序的变化
量变
指性质的根本变化
质变
适度原则
两端为关节点或临界点
保持事物稳定的的数量界限
度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相互渗透
联系
辨证关系
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
量变质变规律
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肯定
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
否定是自我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
辨证否定观
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内容
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迎难而上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大规律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
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本质:
它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将人脑的东西转变为现实
直接现实性
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自觉能动性
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征:
自然能力
知识性因素
非知识性因素
精神能力
能力
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
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
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物质性客体精神性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
物质性工具
语言符号工具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等
中介
它变了
主体客体化
我变了
客体主体化
基本结构:
最基本的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相对独立性
实践的派生形式
虚拟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认识的作用
实践
认识是从思想感觉到物体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是直观的,不发生改变
直观反映
反映性特征:原型,摹本,模仿
创造性特征:能动创造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
认识是从物体到思想感觉
唯物主义反映论
派别
对象: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以及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
对象: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特征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深化发展为理性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关系:辨证统一
第一次飞跃:认识到实践
由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阶段
第二次飞跃:实践到认识
过程(两次飞跃)
对认识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等
感性因素
对认识有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
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
理性因素
影响因素
从感性到理性到实践多次反复
反复性
形式上循环往复,实质是前进上升
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无限循环
无限性
两大规律
冒进主义(左)
实践超前认识
保守主义(右)
认识超前实践
认识
认识与实践
马赫主义:多数人承认即为真理
实用主义:有用即为价值
错误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客观和主观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真理观
形式主观
内容客观
检验标准是实践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是正确的,是绝对的
人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获得的真理也是正确的
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绝对性
对象现在是对的,以后可能会变化
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现在我是这样认识的,以后认识可能会升华
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相对性
相互依存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中,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真理的绝对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相互包含
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辨证统一
真理特性
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范围则可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论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立的
谬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可推翻
确定性
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
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检验
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真理
是客体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主体性
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基本特性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评价结果与主体直接相关
结果是否正确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
成功的实践必然要以真理和价值为辩证统一的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要以真理为前提,真理有必然有价值
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两者关系:辨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想怎么样-能动
必然-该怎么样-规律
从必然到自由
认识论
生产力
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
必要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是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与观念上层建筑相同
与政治,经济,阶级有关的(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
社会意识形态
语言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是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
存在是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意识是人类进行物质交往的产物
存在的发展,意识也会相应的发展
存在决定意识
历史继承性
不平衡性
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是存在的反映,有相对独立性
辨证统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是做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则推进,不适合就阻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同
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思想观点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为主导地位,国家政权为核心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军队,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决定上层
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反作用于经济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骨骼
上层—血肉
内容是全面的,经济和上层不可或缺
具体的
历史的,有产生,发展和灭亡
形态的特点
多样性与统一性
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形态更替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规律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决定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源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重要作用
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作用
科学技术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的形式,科学技术
重要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英雄史观,强调个人主义,英雄主义
唯心史观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探究历史创造者
立足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性说明历史的创造者
立足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历史的创造者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
有能动性
从事实践活动
处在现实中,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
现实的人
人与动物—本质在劳动
人与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具体的 抽象的
人的本质
历史范畴,一切对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人,绝大多数人,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创造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
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过程
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决定历史事件
个人(历史人物)
人民群众的作用
马哲
政治马哲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
职业:博士
作者其他创作: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313 2022-12-22
门阀政治
250 2022-12-22
考研政治大题
292 2022-12-2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框架
354 2022-12-22
政治与国家
406 2022-12-22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472 2022-12-22
高一政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471 2022-12-2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框架
404 2022-12-22
考研政治-史纲篇
348 2022-12-22
高中政治唯物论
279 2022-12-22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思维导图
838 2022-12-22
高中政治必修三思维导图
484 2022-12-21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56 2022-12-21
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694 2022-12-21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
249 2022-12-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32 2022-12-21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
333 2022-12-21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思维导图
614 2022-12-2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52 2022-1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43 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