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总论
2023-10-01 16:29:5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兽医寄生虫总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外寄生虫
蠕虫
吸虫
线虫
绦虫
棘头虫
总论
生物间的基本关系及基本类型
共生Symbiosis
共栖/偏利共生
一方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
彼此受益
寄生parasitism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寄生物parasite
植物性寄生物
微生物→传染病
动物性寄生物
寄生虫→寄生虫病
宿主host
掠夺现象
捉或捕食,强大的一方杀死或肢解并吞食弱小的一方。肉食动物的生活方式
寄生生活的起源
自由生活→兼性生活→寄生生活
寄生生活史及其类型
生活史
直接型:不用中间宿主
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世代交替(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寄生虫的类别
根据寄生部位
外寄生虫
宿主体表或与体表直接相通的腔、窦内
内寄生虫
组织、细胞、器官和体腔中,消化道最多
寄生时间
暂时性
采食时才接触
永久性
终生(指各个阶段)不离开宿主,离开了就不能生活
旋毛虫
周期性
定期/阶段性寄生
寄生性质
专性
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活,离开了不能生存
兼性
能寄生也能自生
偶然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的寄生虫
超寄生虫
寄生于寄生虫体内的寄生虫
伪寄生虫/假寄生虫
自由生活的动物主动侵入/被动随食物带进宿主体内
寄生宿主范围
单宿主寄生虫
只寄生于一种宿主
多宿主寄生虫
寄生于两种或以上宿主
寄生虫的发育
土源性寄生虫
发育阶段在外界环境中(蠕虫)
生物源性寄生虫
发育阶段在别的生物体内
其他
迷路寄生虫/游走性寄生虫
异位寄生虫
条件性寄生虫/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寄生虫以隐性感染/与宿主共栖存在,当宿主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时,虫体大量增殖或致病力增强引起宿主发病
宿主类型
终末宿主
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
幼虫/无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补充宿主
保虫宿主
某些主要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他一些宿主,但
不那么普遍。通常把不常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带虫宿主
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后,或处于隐性感染时,宿主对寄生虫保
持着一定免疫力,但其体内也保留着一定量的虫体。
这种宿主称为带虫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带虫现象
贮藏宿主/传递宿主
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
生理上所需要的动物体内,在其体内保存生命力和
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该动物被称为贮藏宿主
通过宿主/绝路宿主
有些寄生虫的幼虫有时误入一个非专性宿主体内,进行一个时期的发
育之后,终因环境不适应而死亡,这种宿主即通
过宿主,这种现象称通过寄生现象。
媒介
生物性传播:在媒介体内发育
机械性传播
不在媒介体内发育,仅起搬运作用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调节
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形态上的变化
体形的改变
如一些器官退化消失(眼、消化运动感觉等)
适应寄生的器官高度发达
附着器官的产生
生理功能变化
抵抗低氧(以来无氧环境)
抗消化作用
生殖功能增强
宿主过渡
自我适应性保护
绦虫的去节片现象
自然环境对其影响
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机械损伤作用
移行
在管腔中寄生,造成堵塞、穿孔
头棘、吻突、吸盘、口囊等附着器官对组织的损伤
虫体压迫性损伤
c内的寄生原虫以其无性生殖附裂宿主细胞
阻止消化道吸收
偶然寄生虫的移形造成宿主组织损伤
营养性损伤(掠夺营养)
吸取血液、组织液
消化、吞食宿主组织细胞
夺取营养物质
毒素损伤作用
自身分泌毒素
新陈代谢的产物也可以成为毒素
免疫病理损伤
体表的成分、代谢产物、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等都有抗原性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
结果
治愈
患病
带虫
寄生虫生理学
摄食和营养
摄食营养的方式
蠕虫
有消化道靠消化道
没消化道(如绦虫),主要靠体壁吸收
原虫
胞口
伪足
伪足
运转营养物质的方式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
物质代谢及能量产生
糖代谢
无氧代谢
蛋白质代谢
可溶性蛋白
酶、激素、抗原
不可溶性蛋白
与支撑作用有关
氨基酸代谢
脂肪代谢
核苷酸代谢
传播机理
寄居与生长
寄生虫的分类
命名规则
双名法(林奈双名法)
前属(第一字母大写)后种,后用命名人和命名年代
三名法(亚种命名法)
亚属写作属名后面,亚种写在种名后面
新发现/未命名:sp.nov,2个或两个以上未定种:spp
寄生虫病学
危害
经济损失、危害健康、影响发展
特点
感染类型
寄生虫感染/带虫者/寄生虫病
多寄生/混合感染:两种或以上的寄生虫寄生
隐形感染:寄生后无明显临床表象,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虫大量繁殖导致发病
慢性感染:多次低水平感染
居多→隐蔽性
幼虫移行症
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可分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
异位寄生
人兽共患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抵抗力良好的情况下通常处于共栖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导致发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
宿主感染某些寄生虫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这属于继发性免疫缺陷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源
土源性
生物源性
易感动物
传播途径
口
皮肤,黏膜
接触感染
节肢动物传播
经胎盘
自身感染
流行因素
自然
气候、地理、生物种群
寄生虫病的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地方性
生物
指寄生虫各个发育阶段的中间宿主,媒介者及终末宿主等因素
如血吸虫病北方没有,南方唯独贵州没有。因那里没有钉螺。
社会
经济、文化、科技、习惯等
特点
地方性→温度湿度等
季节性
昆虫生长
人的生活、生产
自然疫源性
人畜共患病
分类
互源性
人兽间互传
动物源性
主要:动物→人
人源性
主要:人→动物
影响因素
生态学
人类行为与饮食习惯
动物种群
环境污染(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等)
致病机制
机械性、毒素性、影响代谢性、免疫病理性
感染后病理学变化
组织反应
蠕虫
嗜酸性细胞↑
原虫
单核c↑
包围虫体
纤维组织形成包囊将虫体和组织细胞包裹,防止其发育/杀死
细胞浸润
细胞增生
免疫
抗原特点
有属、种、株、期的特异
共同抗原
可见于不同科属种的寄生虫之间
期特异性抗原
各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抗原
免疫保护性
功能性抗原
刺激引起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非功能性抗原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但不能对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多源性
虫体抗原、表面抗原、可溶性抗原、代谢抗原等
免疫应答类型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宿主的屏障作用
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的吞噬作用
不正常生长反应
增生
赘生物形成
补体系统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受体系统(模式识别受体,PRR)
特异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
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
有抵抗力
维持在低虫水平
如有药物消除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
变态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型
常见蠕虫
IgE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Ⅱ型:细胞毒型
IgG或IgM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迟发型/T细胞型
免疫特点
不完全免疫
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
寄生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成虫)无杀伤或清除效应,但对同种寄生虫幼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带虫免疫
感染原虫后,体内原虫未被清除,维持低虫血症,但宿主对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自愈现象
宿主遭受某种蠕虫感染后,当再次受到同种或同类寄生虫感染时,宿主将体内先后感染的寄生虫同时被全部排出
是一种局部过敏的免疫反应
免疫机制
免疫逃避
概念
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后,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而继续生存
机理
解剖位置的隔离
固定的寄生部位
被包囊膜包囊可逃避免疫攻击
细胞内寄生虫可形成带虫空泡可逃避溶酶体杀伤
表面抗原的改变
抗原变异
抗原伪装
模拟宿主抗原
表膜脱落与更新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
封闭抗体的产生
补体的灭活与消耗(抗补体)
抑制溶酶体和吞噬体的融合
释放可溶性抗原
代谢抑制
诊断与防治
驱虫药选用原则
高效
广谱
安全
理化性质稳定
经济、适口性好,使用方便
综合防治措施
对病畜灭虫
治疗患病禽畜
预防感染
预防性驱虫
根据流行规律有计划定期驱虫
成熟前驱虫
趁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前驱虫
外环境灭虫
圈舍、牧场消毒净化
减少,杀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粪尿便生物热灭虫
科学养畜,加强饲养管理
对饲料科学配方提高机体抗病力
按年龄分群隔离饲养,对孕畜和幼畜精心护理
利用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放牧方案
轮牧
避蜱放牧
利用生理和空间的民间障碍阻隔寄生虫和畜禽的接触
生物防治
免疫预防
严格兽医卫生检疫,处理患病器官和肉,防止病原扩散,保障人类健康
原虫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