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2025-06-17 20:15:41 0 举报
社会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概述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里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景,f指函数关系。这个公式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
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
人际层面
群体层面
社会层面
2、社会心里学简史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特点
学术思辨
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
自然观察
参与观察
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档案法
4、社会心里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
介绍
观察学习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不足(三点)
一是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细节。
二是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三是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分析。
社会交换论
介绍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感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
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3、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观点四
观点五
观点六
观点七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的心理部分
潜意识(也有人称为“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
"力比多"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就是快乐原则。
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就是现实原则。
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死本能指向毁灭,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存在于潜意识(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自我的作用如下:一方面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论
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较好的遗传素质
主要载体
类型
语言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2.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值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道德社会化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
定义
分类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
定义
自我概念
主我与客我
镜我
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我概念的测量
身份
定义
特点
自尊
定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
1.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 行为表现的反馈
3.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
(1) 定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2、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定义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4)印象管理
定义
作用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鼓励自己
投其所好
3、归因
(1)定义
(2)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点理论
(4)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
3.一致性信息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作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作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凯利三维理论的验证
1.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
2.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
3.高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
(5)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一)、社会动机概述
1、定义
2、动机过程
3、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与调节功能
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二)、主要的社会动机
1、亲合动机
(1)概念和起源
(2)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3)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
情绪因素
出生顺序
2、成就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敢的机会
3、权利动机
定义
4、侵犯动机
(1)侵犯行为的构成
(2)侵犯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
挫折侵犯学说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收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诚达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伯克维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5、利他动机
(1)定义
(2)利他行为的性质
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行为是一种以认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比助人行为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求回报。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3)利他行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
社会规范论
(4)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情境
3.时间压力
4.利他对象的特点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心境
2.内疚
3.人格
利他技能
(三)、社交情绪
1、定义
2、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2)嫉妒
1.针对性
2.持续性
3.对抗性
4.普遍性
(3)羞耻
(4)内疚
五、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一)、态度概述
1、定义
2、特点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3、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4)综上
4、态度与行为
5、态度与价值观
6、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7、维度
(1)方向
(2)强度
(3)深度
(4)向中度
(5)外显度
8、态度形成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二)、态度转变
1、模型
(1)传递者
(2)沟通信息
(3)接受者
(4)情境
2、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
a、传递者的威信
b、传递者的立场
c、说服的意图
d、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a、信息差异
b、畏惧
c、信息倾向性
d、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a、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b、人格因素
c、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a、预先警告
b、分心
c、重复
3、理论
(1)海德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论
(3)社会交换论
(三)、态度测量
1、态度的测量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沟通结构与功能
1、定义
2、结构
(1)信息源
(2)信息
(3)通道
(4)信息接受者
(5)反馈
(6)障碍
(7)背景
3、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5、沟通网络
(1)正式沟通网络
(2)非正式沟通网络
(二)身体语言沟通
1、目光与面部表情
(1)目光
(2)面部表情
2、身体运动与触摸
(1)身体运动
(2)触摸
3、姿势与装饰
4、人际距离
(1)公众距离
(2)社交距离
(3)个人距离
(4)亲密距离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1、定义、特点
(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3、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4、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四)人际吸引
1、定义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2)相似与互补
a、相似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
【3】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
【4】年龄、经验的相似
b、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
【3】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3)外貌
(4)才能
(5)人格品质
(五)人际互动
1、形式
(1)合作
(2)竞争
七、社会影响
(一)从众
1、定义
2、特点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3、功能
4、类型
(1)真从众
(2)权益从众
(3)反从众
5、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6、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体人格因素
(3)情境的明确性
(4)其他因素
7、实验研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1、社会促进
(1)定义
(2)结伴效应
(3)观众效应
(4)理论解释
优势反应强化说
2、社会懈怠
(1)定义
(2)原因
(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1、模仿
(1)定义
(2)特点
(3)意义
(4)发展
(5)模仿律
1、下降率
2、几何级数率
3、先内后外率
2、暗示
(1)定义
(2)分类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3】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4】暗示和反暗示
(3)影响因素
3、社会感染
(1)定义
(2)特点
(3)分类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
(一)爱情
1、定义
2、爱情与喜欢
3、三角理论
(二)婚姻
1、定义
2、类型
(1)爱情型
(2)功利型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4)建设型
(5)惰性型
(6)失望型
(7)一体型
(三)离婚
1、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1)需求不满
(2)价值观念的不一致
(3)“自我”的远离
(4)夫妻的差异性
(四)离婚的原因
1、离婚的多方面影响
(五)家庭
1、定义
2、结构要素
3、结构模式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
4、功能
5、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6、家庭生命周期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