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悖论整合报告
2025-05-28 14:31:3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开资料的一些著名悖论信息整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哲学悖论
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是公元前 5 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和存在的悖论。它包括二分法悖论、阿基里斯追龟、飞矢不动等。二分法悖论指出运动不可能,因为物体要到达目的地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而在此之前又需到达一半的一半,如此类推,这个过程无穷无尽,所以物体永远无法到达终点。阿基里斯追龟悖论中,阿基里斯是希腊跑得最快的人,但他永远追不上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现在所在的地方时,乌龟已经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如此下去,阿基里斯永远也抓不到乌龟。飞矢不动悖论则认为,射出的箭在每一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因此它在每一瞬间都是静止的,箭的飞行只是这些静止位置的集合。
忒修斯之船
这一悖论最早由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公元 1 世纪提出。传说中的雅典国王忒修斯曾率勇士驾船前往克里特岛,杀死怪物米诺陶,解救了一批作为贡品的童男童女,人们把其乘坐的船保留下来作纪念碑。随着时间流逝,船上的部件逐渐腐朽被不断替换,最终所有部件都被更换过。由此产生问题: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原因何在?如果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这一悖论引发了人们对身份、变化与连续性的深入探讨。
缸中之脑
该悖论由希拉里·普特南在 1981 年提出。设想一个人的大脑被邪恶科学家从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由于人获取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大脑来处理的,因此这台电脑具有了模拟人的日常体验的能力。那么,人要如何证明自己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呢?这一悖论挑战了人类对现实和认知的理解。
全能悖论
该悖论质疑了全能者的概念。其经典表述为:“全能者能否创造一块自己无法举起的石头?”如果全能者能创造这样的石头,那么他无法举起这块石头,就说明他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创造这样的石头,同样说明他不是全能的。无论答案如何,都限制了全能者的能力,形成了悖论。
伊壁鸠鲁悖论
该悖论围绕上帝与“恶”的关系展开。如果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如果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如果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的;如果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世界充满了“恶”呢?这一悖论引发了人们对上帝存在和属性的深入思考。
苏格拉底悖论
也被称为“学习的悖论”。苏格拉底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任何人既不可能学习他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学习;也不可能学习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这一悖论指出学习不存在“无知”和“已知”两个极端状态,而是在两者之间。
白马非马
这是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的著名悖论。公孙龙认为,“马”强调的是一种生命,而“白马”强调的是一种颜色,二者的定义不同,所以白马并不是马。有人质疑,如果有一匹白马,就不能说没有马,既然有白马就是有马的意思,为什么还说白马不是马呢?公孙龙则通过举例说明,如果想要一匹马,那么拉来一匹黄马或者黑马都可以,但如果想要一匹白马,黄马或者黑马就不行了。这一悖论引发了人们从逻辑学甚至数学角度的思考。
绞刑悖论
在著名小说《堂·吉诃德》中,一个国家规定旅行者必须说明来这里要做什么,如果说错就要处以绞刑。有一个旅行者说:“我是来受绞刑的。”如果这句话说对了,按照规定就不能给他处以绞刑;如果说错了,那么他来到这里就不是受绞刑的,更没有理由绞死他。这个旅行者因此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该悖论展示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逻辑学悖论
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
这是 1901 年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集合论悖论。其通俗例子是理发师悖论:一个城市里唯一的理发师声称只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问题来了,他能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规定他就该给自己刮胡子;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又属于“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规定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胡子。这产生了矛盾,暴露了朴素集合论的不一致性,促使数学家们重新审视集合论的基础,并发展出了更严格的公理化集合论。
说谎者悖论
该悖论的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克里特先知埃庇米尼得斯曾说“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由于他本人也是克里特人,这句话便产生了悖论。假设这句话为真,那么按照内容他自己作为克里特人也在说谎,这与假设相矛盾;假设这句话为假,那么意味着不是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这又与他说的“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相矛盾。公元前 4 世纪,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将该悖论表述为“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如果这句话是真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内容就是真的,导致了自相矛盾的情况。说谎者悖论揭示了语义、逻辑和自我指涉等方面的深刻问题,对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祖父悖论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悖论。假如一个人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之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那么就会产生矛盾。因为祖父母死了就不会有父亲,没有父亲也不会有自己,那么是谁回到过去杀死了祖父母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的存在表示祖父母没有因自己而死,那自己又何以杀死祖父母呢?这一悖论挑战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和因果关系的概念。
鳄鱼困境
一条鳄鱼抢走了一个小孩,它对孩子的母亲说:“如果你猜对我是否会把孩子还给你,我就把孩子还给你。”母亲说:“你会把孩子吃掉。”如果鳄鱼吃掉孩子,那么母亲猜对了,按照约定鳄鱼应该把孩子还给母亲;如果鳄鱼把孩子还给母亲,那么母亲猜错了,按照约定鳄鱼应该吃掉孩子。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陷阱。
柯里悖论
表述为“如果这句话为真,则 1 = 0”。如果该句为真,那么按照逻辑可以推出 1 = 0;如果为假,那么前提为假,根据逻辑规则仍然会导致 1 = 0。这一悖论在逻辑推理中产生了矛盾的结果。
预料不到的考试的悖论
一位老师宣布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内(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将进行一场考试,但他又告诉班上的同学:“你们无法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试那天的早上八点钟才通知你们下午一点钟考。”学生们会进行如下推理:如果考试在星期五,那么到了星期四晚上他们就会知道考试在星期五,这与老师说的无法知道相矛盾,所以考试不可能在星期五;同理,考试也不可能在星期四、星期三、星期二和星期一。这样就得出这场考试无法进行的结论,但实际上老师仍然可以在某一天进行考试,这就形成了悖论。
伦理学悖论
电车难题
这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由哲学家 Philippa Foot 提出。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那个疯子在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该拉拉杆呢?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应该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以实现“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但从道德主义的角度来看,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纯粹的手段,没有人有权利去剥夺他人的生命,拉拉杆就成为了不道德行为的同谋。这一悖论反映了道德决策中的困境和不同道德理论之间的冲突。
定时炸弹
假设一个恐怖分子在城市中放置了一颗定时炸弹,即将爆炸,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警方抓住了恐怖分子,但他不肯说出炸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对恐怖分子进行酷刑逼供,以获取炸弹的位置,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呢?这涉及到酷刑逼供的伦理困境,一方面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另一方面酷刑逼供本身违反了人权和道德原则。
囚徒困境
两个被捕的囚徒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他们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沉默,坦白的人会被释放,沉默的人会被判处较重的刑罚;如果两人都坦白,他们都会被判处中等程度的刑罚。从个人理性的角度出发,每个囚徒都会选择坦白,因为这样无论对方如何选择,自己都能获得相对较好的结果。但从集体利益的角度来看,两人都保持沉默才是最优的选择。这一悖论展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斯芬克斯之谜与伦理悖论
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悲剧,各种作品中由于戏剧人物身份困惑而陷入伦理悖论的情节反复出现。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西方悲剧人物的伦理悖论是伦理选择的结果,伦理悖论的解决取决于“伦理结”是如何解开的。在戏剧人物伦理选择的过程中,伴随着伦理矛盾或化解、转移或终结,伦理悖论最终都得到了解决。这表明戏剧中的情感、行动、时空和语言等诸多要素都可能引发悖论问题,为西方悲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数学/统计悖论
伽利略悖论
该悖论涉及无限集合的大小比较。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但伽利略发现,自然数集 {1, 2, 3, 4, 5, …} 和自然数平方的数集 {1, 4, 9, 16, 25, …} 能够很容易构成一一对应。按照传统的观念,整体应该大于部分,但在无限集合中,这两个集合似乎有一样多的元素,这与我们的直觉相悖。
土豆悖论
假设有 100 千克的土豆,其含水量为 99%,那么干物质的重量为 1 千克。当水分蒸发,使土豆的含水量变为 98% 时,根据计算,此时土豆的总重量变为了 50 千克。这一结果让人惊讶,因为水分的少量蒸发导致了重量的大幅变化,展示了百分比在特定情境下的谬误。
辛普森悖论
在分组数据中,趋势可能与整体数据相反。例如,在某个医院里,对于两种疾病的治疗,A 疗法在每个分组中的治愈率都高于 B 疗法,但在整体数据中,B 疗法的治愈率却高于 A 疗法。这提醒我们在分析数据时需要谨慎,不能仅仅根据分组数据或整体数据就得出结论。
生日悖论
该悖论指出,在一个较小的群体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比我们直觉想象的要高。用抽屉原理来计算,只要人群样本达到 367 人,存在两人同天生日的可能性就能达到 100%(一年虽然只有 365 天,但是有 366 个生日,包括 2 月 29 日);然而,如果只是达到 99% 的概率,只需要 57 个人;达到 50% 只需要 23 个人。这种结论的前提是一年中每天(除去 2 月 29 日)生日的概率相等。
布拉利 - 福尔蒂悖论
所有序数的集合本身应是一个序数,但它又必须大于自身,导致了矛盾。这一悖论揭示了集合论在处理序数概念时的局限性。
康托尔悖论
全集的势无法与其幂集等同,说明“所有集合的集合”无法存在。康托尔证明了对于任何集合,其幂集的基数总是大于原集合的基数。如果存在一个包含所有集合的集合,那么它的幂集也应该包含在这个集合中,但根据康托尔的结论,幂集的基数大于原集合的基数,这就产生了矛盾,揭示了集合论的限制。
希尔伯特旅馆悖论
这是一个与无限集合有关的数学悖论。假设一家有无限多个房间的酒店已经客满,这时又来了一位新的客人。酒店可以通过将 1 号房间的客人移到 2 号房间,2 号房间的客人移到 3 号房间,以此类推,将新客人安排进 1 号房间。这展示了无限集合的非直观性质,与我们对有限集合的认知不同。
停机问题
无法构造一个算法,判断任意程序是否会停止运行。这一问题揭示了计算的不可判定性,表明存在一些问题是计算机无法通过算法来解决的。
希帕索斯悖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是万物的本原、始基,而宇宙中一切现象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但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在研究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发现,这条对角线(亦即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既不能用整数表示,也不能用整数之比(分数)表示。这一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念,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促使人们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无理数。
贝克莱悖论
该悖论围绕微积分中的无穷小量展开。在 17 世纪末,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但当时的微积分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的,而无穷小分析后来证明是包含逻辑矛盾的。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指出,牛顿先认为无穷小量不是零,然后又让它等于零,这违背了背反律,并且所得到的流数实际上是 0/0,是“依靠双重错误你得到了虽然不科学却是正确的结果”。这一悖论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促使数学家们重新建立微积分的基础。
有趣数悖论
将数字的特征定义为有趣或无趣,涉及质数、斐波那契数列等。引出了无趣数的概念,研究整数的有趣属性。例如,如果认为所有的数都是有趣的,那么可以定义一个最小的无趣数,但这个最小的无趣数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有趣的数,因为它是最小的无趣数,这就产生了矛盾。
球与花瓶
假设有无限个球和一个花瓶,进行如下操作:每次往花瓶里放 10 个球,然后再取出 1 个球。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会引发关于花瓶内球的数量是无限还是可变的讨论。这一悖论挑战了我们对无限和极限概念的理解。
饮酒悖论
在一个酒吧里,存在这样一个悖论:“酒吧里至少有一个人,如果他在喝酒,那么酒吧里所有人都在喝酒。”通过逻辑演绎可以表明这个陈述是正确的,但这与我们的直觉相悖。
物理学悖论
薛定谔的猫
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 1935 年提出的思想实验,是量子力学领域的知名悖论,被誉为“物理学史上最怪诞的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一个装有放射性物质和毒药的密闭盒子里,如果放射性物质衰变,就会触发机关释放毒药,猫就会死亡;如果放射性物质没有衰变,猫就会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在没有打开盒子进行观察之前,猫处于一种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只有在打开盒子的瞬间,才能确定猫的状态。这一悖论阐释了量子物理中“叠加”的概念和不可预测性,挑战了我们对现实和确定性的常识理解。
爱因斯坦光线
爱因斯坦在 16 岁时设想,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线跑,会看到什么景象呢?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光线应该是静止的,但这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相矛盾,因为根据电磁理论,光在真空中总是以恒定的速度传播。这一思想实验引发了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思考,为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双生子悖论
这是关于狭义相对论中时间膨胀效应的一个悖论。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乘坐飞船以接近光速离开地球进行太空旅行,弟弟则留在地球。根据狭义相对论,高速运动的物体时间会变慢,所以当哥哥返回地球时,他应该比弟弟更年轻。然而,从哥哥的角度来看,自己在飞船中是静止的,而地球相对于飞船在高速运动,那么应该是地球上的弟弟时间流逝更慢,弟弟应该比自己更年轻。这就出现了矛盾。实际上,这个悖论可以通过考虑广义相对论效应和飞船加速、减速过程中的非惯性系来解决。
黑洞信息悖论
该悖论挑战了量子力学中信息守恒的原则。根据量子力学,信息是不会消失的,但根据黑洞的性质,一旦物质进入黑洞,其携带的信息似乎就会永远消失。这就产生了矛盾,引发了物理学家们对黑洞本质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研究。
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原理)
由海森伯在 1927 年首先提出,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动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这一原理与我们在经典物理学中的直觉不同,因为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被精确确定。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麦克斯韦妖
这是 19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的。麦克斯韦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于是诙谐地假定一种“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开,使系统的熵减小。这一设想挑战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总是增加的观点。
认知科学悖论
空地上的奶牛
这是认知论领域的一个重要思想实验。一个农民担心自己获奖的奶牛走丢了,送奶工告诉农民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农民相信了送奶工的话,但他还是亲自去看了看,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发现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呢?这一悖论挑战了传统的知识定义,即知识是被证实的真实信念。
所罗门悖论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格罗斯曼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克罗斯将其命名。所罗门国王擅长智慧地为他人剖析难题,但在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事务时却表现得相当不明智。研究发现,相较于处理自己遭遇的人际冲突,人们在处理他人遭遇的人际冲突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智慧推理能力。这一悖论揭示了自我与他人决策的理性差异。
中文房间
这一思想实验由约翰·塞尔提出。设想一个人被关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本中文规则手册。外面的人通过门缝递进来写有中文问题的纸条,这个人根据规则手册的指示,用中文写出答案并递出去。从外面的人看来,房间里的人似乎懂中文,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理解中文的含义,他只是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这一悖论探讨了人工智能是否真正具有理解能力的问题。
肉类悖论
人们一方面关心动物福利,另一方面却继续食用肉类,这反映了认知失调。这种矛盾的行为表明人们在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不一致性。
选择悖论
《选择的悖论》的作者巴里·施瓦茨提出,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主观感受。
自我吸收悖论
高度自我关注既可能导致心理困扰,也可能促进心理健康,呈现出双重效应。这表明自我关注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挑战了我们对自我关注的简单认知。
经济学悖论
价值悖论(钻石和水的悖论)
就人类生存来说,水比钻石重要得多,但在市场上,钻石却比水要贵得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不同的经济理论对这个悖论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效用价值论认为水对人的效用比钻石高得多,所以水应该比钻石贵得多,但这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反;劳动价值论认为物品的价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性,钻石比水贵是因为取得钻石所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取得水要多得多,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边际效用价值论则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即最后一个单位带给人的满足感,水的数量很大,边际效用低,所以便宜,钻石数量少,边际效用高,所以贵。
节约悖论
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社会总需求会下降,反过来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增速减缓,全社会的资产总数也就下滑。传统认为个人储蓄有益社会,但节约悖论认为大规模的储蓄会对经济造成伤害。如果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账面上个人的资产会增值,但全社会总体的宏观经济趋势会下降。
朋友悖论
该悖论涉及社交网络的结构特性。在社交网络中,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平均拥有比自己更多的朋友。这是因为朋友多的人在统计中被多次计算,导致平均数偏高,这与我们的直觉不同。
丰收悖论
这是经济学中的著名悖论之一,指“当农业收成好的时候,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的总收益要低于收成不好的时候”的现象。其主要成因在于蔬菜、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于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收成好时,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因此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杰文斯悖论
该悖论主张当技术进步提高了使用资源的效率(减少任何一种使用所需的数量),但成本降低导致需求增加,令资源消耗的速度不减反增。例如,詹姆斯·瓦特引进瓦特蒸汽机后,英国的煤炭消费量大幅上涨,尽管蒸汽机提高了燃煤的效率。现代经济学家从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研究消费反弹效应,当增加需求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出现杰文斯悖论。
三元悖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这一悖论反映了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权衡和取舍。
其他重要悖论
鸡与蛋悖论
这是一个古老且经典的科学及哲学问题,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常常激起古代和现代的哲学家们去探讨生命与宇宙的起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生物进化的研究,现在一般认为先有蛋,因为在鸡的进化过程中,某种类似鸡的生物产下了基因突变的蛋,这个蛋孵化出了第一只鸡。
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规则系统。在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停止飞行,但同时又规定申请停止飞行必须本人提出,而本人提出申请就说明他没疯,所以他必须继续飞行。这一规则使得飞行员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托里拆利小号
这是 17 世纪的一个几何悖论,涉及到平凡的几何图形和无限的概念。托里拆利小号是由曲线 (y = rac{1}{x})((x geq 1))绕 (x) 轴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它的体积是有限的,但表面积却是无限的。这一悖论挑战了我们对体积和表面积概念的直观理解。
彭罗斯阶梯
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几何学悖论,曾在经典电影《盗梦空间》中有过详细的展示。彭罗斯阶梯是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却无限循环的阶梯,在此阶梯上,永远无法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人一直在沿着台阶往上走,但却一直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打转转,最终回到出发点,周而复始。
电梯悖论
在一幢摩天大楼里,有一架电梯由电脑控制运行,它每层楼都停,且停留的时间都相同。然而,办公室靠近顶层的王先生说:“每当我要下楼的时候,都要等很久。停下的电梯总是要上楼,很少有下楼的。”李小姐在接近底层的办公室上班,每天中午都要到顶楼的餐厅吃饭,她也抱怨:“不论我什么时候要上楼,停下来的电梯总是要下楼,很少有上楼的。”这一悖论的原因可以用概率和统计学来解释,与电梯的运行模式和乘客的分布有关。
硬币悖论
两枚硬币平放在一起,顶上的硬币绕下方的硬币转动半圈,结果硬币中图案的位置与开始时一样;然而,按常理,绕过圆周半圈的硬币的图案应是朝下的才对。这一悖论涉及到圆的滚动和旋转的物理现象。
谷堆悖论
该悖论源于古希腊,其内容为:显然,1 粒谷子不是堆;如果 1 粒谷子不是堆,那么 2 粒谷子也不是堆;如果 2 粒谷子不是堆,那么 3 粒谷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无论多少粒谷子落地都不能形成谷堆。这说明定义“堆”缺少明确的边界,是连锁悖论中的一个例子。解决它的办法是引进一个模糊的“类”。
宝塔悖论
如果从一砖塔中抽取一块砖,它不会塌;抽两块砖,它也不会塌;以此类推,抽第 N 块砖时,塔塌了。现在换一个地方开始抽砖,同第一次不一样的是,抽第 M 块砖时,塔塌了。再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了 L 块砖。以此类推,每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的砖块数都不尽相同。那么到底抽多少块砖塔才会塌呢?这一悖论反映了事物在量变到质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