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读书笔记
2025-06-09 18:12:5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雕刻时光》是一部通过对话和随笔形式展现塔可夫斯基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塔可夫斯基不仅分享了他对电影、艺术、美学和生命的敏锐洞察,还揭示了他拍摄电影的哲学和手法。他认为,电影制作的过程就像是在雕刻时光,每一次拍摄都是对时间的一次洗礼,每一帧画面都是对现实的一次凝视。这部作品不仅是电影爱好者和从业者的必读书籍,也为理解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阅读《雕刻时光》,你会发现,塔可夫斯基导演用他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同时也绘制了一幅时间的画卷。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题:电影艺术、时间哲学、创作本质
核心观点与理论
1. 电影的本质是“雕刻时光”
导演如同雕塑家,从时间的巨块中剔除多余部分,留下真正的艺术形态。
电影不是“拍摄时间”,而是重塑时间的流动,赋予其诗意与意义。
2. 时间压力理论
影像的真实性在于时间在画面中的流动感,而非情节逻辑。
观众应通过“感受时间”与影像产生共鸣,而非仅理解剧情。
“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雕刻时光。”
3. 艺术的责任是精神启蒙
电影应揭示生活的本质,唤醒人类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反对娱乐化与商业化对艺术的侵蚀,强调艺术的道德使命。
创作方法论
1. 诗性逻辑 vs. 叙事逻辑
电影应如诗歌般通过意象、隐喻与氛围传递情感,而非依赖线性叙事。
例:《镜子》中破碎的记忆片段,通过情绪而非因果串联。
2. 真实感的构建
拒绝“戏剧化表演”,追求生活的自然状态(如《乡愁》中持烛过池的漫长镜头)。
环境细节(雨、火、风、泥土)作为时间的具象化符号。
3. 偶然性的力量
意外事件(如突然的风、不期而至的动物)赋予影像生命力,打破人工设计的僵化。
“艺术的目的便是为人的死亡做准备,开垦并耕作人的灵魂。”
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1. 观众是“见证者”而非“消费者”
电影应要求观众主动参与意义的创造,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真正的理解源于个人体验与影像的深层对话。
2. 时间印记的传递
导演将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封印”于胶片,观众通过观看复刻导演的精神体验。
艺术的价值在于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批判与反思
对现代电影的批判:
过度追求技术奇观,忽视精神深度;
碎片化剪辑破坏时间的自然流动;
娱乐至上的价值观扭曲艺术本质。
艺术家的困境:
在体制与资本压力下坚持创作自由的艰难;
真正的艺术常被视为“不合时宜”。
经典语录摘录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影像若要真实,时间便必须在其中流动。”
“艺术家从来不会舒适地安居在真理之中。”
“现代人远离了自然,也远离了精神。”
“电影诞生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个人启示
时间的重量:镜头长度承载情感密度(如《牺牲》结尾的燃烧长镜头)。
真实的悖论:最深刻的真实往往通过诗意的象征抵达。
艺术的勇气:在功利时代坚持精神表达,是对抗异化的终极抵抗。
总结:塔可夫斯基将电影升华为一种宗教般的修行,其核心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永恒追问。在“雕刻时光”的过程中,他留下的不仅是杰作,更是一条通往灵魂深处的路径。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