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下物理思维导图
2025-09-15 14:31: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江苏初中八下物理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压强和浮力
压力
垂直作用于物体表明的力
压强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P=F/S,单位牛/米²,符号为N/m²,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增大压强方法
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
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大小
与深度有关
与液体密度有关
流体压强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量大气压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步骤
玻璃管中装满水银
将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
玻璃管中的水银下降至离顶部76厘米
注意事项
玻璃管中要充满水银,不能留有气泡
在做实验时要将玻璃管竖直放置
测量高度时要测两个水银面的距离
管内水银面的高度只随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跟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无关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
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
金属盒气压计
大气压的变化
海拔高度
季节、天气
气压与沸点关系
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1.01325×10⁵P𝑎=10.336m水柱
浮力
定义
浸在气体或者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气体或者液体向上托的力
方向
竖直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F浮=ρ液V排g
推论
浮力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所排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形状、密度、质量、运动状态及在液体的深度无关。
适用条件
气体或者液体
总结: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密度液体中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密度液体中漂浮,密度大的排开的液体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侵入液体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的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所施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沉与浮
沉浮条件
受力比较法
F浮>G物,上浮
F浮=G物,悬浮
F浮<G物,下沉
密度比较法
ρ液>ρ物,上浮
ρ液=ρ物,悬浮
ρ液<ρ物,下沉
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空心物体,也可以通过求出平均密度,也可以用密度比较法来判断
漂浮条件
物体的密度应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将浮在液面上。此时,V物=V排+V露。
根据漂浮条件F浮=G物,得:p液gV排=p物gV物
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p物、V物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与液体的密度p液成反比。p液越大,V排反而越小。
悬浮条件
p液=p物
V排=V物
F浮=G物
计算浮力方法
称量法
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阿基米德原理
平衡法
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利用
轮船
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气球和飞艇
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题目
底面积100cm²的柱形容器内有水,将重6N的木块A放入水中,再将重2N的合金块B放在A上面,此时A恰好有4/5的体积浸入水中(水的密度1g/cm³,g=10N/kg)。
1.A的浮力=————N
2.A的密度=————g/cm³
3.若取走合金块B,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pa。
1.A的浮力=————N
2.A的密度=————g/cm³
3.若取走合金块B,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pa。
8,0.6,200
容器中装有10N的水,水中有个木块被细绳系着,水深0.3m,木块的体积为200cm³,密度为0.6*10³kg/m³,则此时细绳对木块的拉力为___N,若剪断绳子,最终木块静止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了_____N.
物质的物理属性
质量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通常用字母m表示
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1个鸡蛋重
50g
1L水重
1KG
一辆汽车重
1.5吨
属性
所有物体都有质量
空间位置
物态
形态
天平
结构
观察
最大测量值
分度值
调平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移动到标识最左端的“0”刻度线处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放物
左物右码
M物=M码+M游
经典题
砝码被污染
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小
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M物=M码-M游
游码未归零
测量结果会偏大
密度
定义
质量与体积之比
公式
ρ=m/v
单位
kg/m³
换算
1g/cm³=1*10立方kg/m³
如何测量密度
规则物体
不规则物体
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m
在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
再用细线系住小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V2
ρ=m/(V2-V1)
典型例题
判断空心实心
1.根据公式,求出其密度ρ1,再与该物质密度ρ比较,若ρ1 < ρ,则为空心,若ρ1 =ρ,为实心
2.已知质量,由公式V=m/ρ ,求出V ,再与V物比较,若V物 > V ,则为空心,若V=V物 ,则该物体为实心.
3.把物体当作实心物体对待,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然后将m 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若m>m物时,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m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物体混合求密度
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p1、p2,将质量相等的上述两种液体混合,混合前后液体的总体积不变,求混合液体的密度
m1为甲液体质量,m2为乙液体质量,v1,v2分别为甲乙的体积
m1=p1v1=m2=p2v2 1
v=v1+v2 2
p=(m1+m2)/v=(p1v1+p2v2)/(v1+v2) 3
v1=p2v2/p1 4
把4式代入3式,得:p=2*p2v2/(p2v2/p1+v2)
化简后,p=2p1p2/(p1+p2)
m1=p1v1=m2=p2v2 1
v=v1+v2 2
p=(m1+m2)/v=(p1v1+p2v2)/(v1+v2) 3
v1=p2v2/p1 4
把4式代入3式,得:p=2*p2v2/(p2v2/p1+v2)
化简后,p=2p1p2/(p1+p2)
易错题
力
概念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用字母F表示
单位
牛顿、N
三要素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性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作用时,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种类
弹力
产生条件
发生弹性形变
两物体相互接触
弹力举例
压力
支持力
重力
定义
物体由于受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大小
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重心
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重力势能
由物体高度所决定的能
摩擦力
种类
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方向的力,这种称为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滚动摩擦
条件
接触挤压
相对运动
接触面粗糙
测量
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大小
减小摩擦力方法
减小接触面的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加润滑油
变滑动为滚动
力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
注意事项
根据所测力的大小,选择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
测量前,应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上,若不在,应校正0点
测量时,应使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串联、并联
串联时所承受的力是一样,量程并未增大,但是形变增大
并联,量程增大,形变减小
题目: 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串联起来竖直悬挂,在最下端挂一个1kg的钩码。忽略测力计自重。问每个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g取10N/kg)
题目: 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并联起来竖直悬挂,共同挂一个1kg的钩码。忽略测力计自重和摩擦。问每个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g取10N/kg)
易错题
力与运动
平衡状态
物体在几个作用力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
定义
两个力相互平衡
条件
同体
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等大
两个力大小相等
反向
两个力方向相反
共线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的是非平衡力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结论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
影响因素
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注意点
惯性不是力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与速度大小无关
力的合成
方向相同
F合=F1+F2
方向相反
F合=F1-F2
题目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