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考古诗词修辞手法
2025-07-28 21:30:1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初中必考古诗词修辞手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比喻
直接比喻
明喻
使用“像”、“如”、“似”等词
例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暗喻
不使用比喻词,直接将本体比作喻体
例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间接比喻
借喻
用喻体代替本体,不出现本体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拟人
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的特征或情感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赋予动植物以人的行为或情感
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夸张
故意夸大事物的特征或作用
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缩小夸张
故意缩小事物的特征或作用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对比
将两个性质相反或不同的事物并列起来
例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通过对比突出主题
例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排比
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
例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例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对仗
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在字数、词性、意义上相对应
例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增强诗词的音乐性和对称美
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借代
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整体代替部分
例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
例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自问自答,强调主题
例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例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加强语气,突出情感
例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引用
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历史典故、前人诗句
例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增强诗词的文化底蕴和深度
例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象征
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或情感
例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层含义
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排比与对仗结合
同时使用排比和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例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使诗词更加生动和有力
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反复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加强语气,加深印象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设问与反问结合
通过设问和反问增强语言的互动性和说服力
例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使读者产生共鸣,深化主题
例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和深远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寓言
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隐喻或象征某种道理或情感
例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子:“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齐策》)
顶真
前一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
例子:“山重水复疑无路,路转溪桥忽见。”(陆游《游山西村》)
增强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尽日望君君不至。”(李商隐《无题》)
对偶
两个句子在字数、结构、意义上相对应
例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使诗词更加整齐和对称
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反语
表面上说的与实际意思相反
例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王之涣《送别》)
通过反语表达讽刺或强调情感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使一句话具有双重含义
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深度
例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夸张与比喻结合
通过夸张手法加强比喻的效果
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使描述更加生动和形象
例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设问与排比结合
通过设问和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例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使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借代与象征结合
通过借代和象征手法深化主题和情感
例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使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层次
例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反复与对仗结合
通过反复和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例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