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辩证论
2025-09-23 00:21:38 0 举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部分的思维导读 基于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和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十五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直言推理的先天认识形式:一个只能充当主词,不能充当宾词的绝对主词,为所有的直言推理提供必然性的保证即实体/自我/灵魂,代表着主观世界的统一性
我,作为一个思维的存在者,乃是我的一切判断的绝对主语,而不能作为宾语。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先验范畴知性统觉和经验直观结合成为判断的必然方式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训练,纯粹理性就能一步步成熟起来。以上方法都是Kant自己在前面已经做过的工作,此处只是对自己使用过的方法的总结。
揭示其矛盾之所在进而把正反两个命题一起摈弃
第一谬误推理:灵魂是实体Descartes等唯理论派认为从“我思故我在”可以证明:存在着一个不朽的精神实体
纯粹理性运用的法规:纯粹理性在认识领域里是不能成为积极意义上的“法规”的,只是消极意义上的防范和批判。纯粹理性顶多能够以其理念引导人类的认识不断向无限目标前进,但不能试图认推究理性的根据。这种知识的前进本身有其实践利益,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求得人类最大幸福。在这方面,纯粹理性倒是可以去寻求其运用的法规。换言之,纯粹理性只是在实践方面,即在人的合目的的自由方面才有自己的法规(也即纯粹实践理性法则)。
基于模态范畴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者世界的原因。 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关于同质事物之数量的二律背反即数学的二律背反(前两组)
选言推理的先天认识形式:使得所有“或者A,或者B”成立,意味着“全部”即上帝,代表着全体的统一性
理性利用知性形成的概念、知识进行推理形成关于知识的知识,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体系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各自自圆其说,但相互矛盾的命题对)
在力学的二律背反中,正反双方都可以同时为真,反题只能适用于现象界正题则只适用于物自体
假言推理:如果A,那么B
宇宙论证明与目的论证明表面上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实际上最终依赖于“本体论证明”跳出经验的范围才能达到超验的上帝而本体论证明的实质则是不要任何经验事实,仅仅通过概念而推出存在因此三种证明最终都可以还原为关于本体论证明
纯粹理性的法规:坚持不懈地对道德目的的追求,并为此来相信来世和上帝
基于关系范畴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之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直言推理:A是B
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论”(错误的逻辑推论)
这三种理念都只是调整认识的工具,而非认识的对象(经验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都属于不可知的领域。因而将这些理念视为认识对象的形而上学归根结底来讲是不可能的。
理念所具备的“理想的统一性”只是引导知识发展完善的工具性质,而非“现实的统一性”那样可以成为认识对象的性质。但由于理性的功能本身就是究根问底,试图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从而超出了认识的领域这就错误地将理想的统一性当做了现实的统一性。
“我”,在判断中只是作为逻辑主语而存在因为“我”对于所有判断而言,都只是下判断的主语。判断的基本形式:(我认为)A是BA才是判断的主语,而“我认为”只是判断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判断的主词与宾词都应当是具有经验依据的表象,Descartes所言的“我”实际上是内感官中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经验对象),而非作为实体的先验“自在之我”
第四谬误推理(略)
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理性在自然科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当现有的经验知识已经由知性形成时对它们进行调节或引导,它在超出经验之外想要建立一种形而上学时便遭受到了“辩证的幻想”而想要重建形而上学,就必须首先对纯粹理性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有四个层次:
选言推理:或者A,或者B
所以,我,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者(灵魂),是实体
在数学的二律背反中,前提上的错误在于把自相矛盾的东西(即把现象当作自在的东西)表现成为可以在一个概念里相容的东西,因此两种彼此相反的论断就都是错误的
Kant试图用隔离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做法来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即辩证法但这恰好由此暴露了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并表明形式的方式无法处理辩证法,必须通过改变立场、提高思维层次才会有解决的方法这就对后人的辩证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基于量的范畴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世界是无限的)
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从后天的具体经验入手,反推上帝存在。托马斯-阿奎那论证共有五点,也被称为“五路证明”(不过Kant所言的宇宙论证明只包含前四路,最后一路在Kant那里是作为目的论证明而存在的。(1)第一推动者。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由他物所推动,如此推论下去,必然有一个不受他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2)第一原因。任何事物作为结果必有其原因,如此推论,必然有一个自因的第一原因;(3)必然存在者。任何事物必从他物处获得存在的必然性,否则将会有某一时刻,世界不存在。如此推论,必有一存在者,它自身就是必然的,且能赋予他物以存在的必然性;(4)最完善存在等级。事物的存在等级、完善程度是有次序的,如此推论,必有一最完善的存在,其等级和完善程度可以作为一切他物的标准和原因;(5)最高目的因。事物的和谐秩序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目的的,这得益于某个最高目的因、宇宙设计者。五路证明从经验出发,更具说服力,但隐含着两条先验原则:第一,因果性是线形的有限链条,由果溯因必终止于某一点;第二,因果链条的终点就是基督教的上帝。
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念判断演变为完善知识体系的必然方式
将理念视作认识对象的结果:超验幻象将理念超出经验的范围而作先验的运用,即想要获得这些理念所代表的那些超验的存在(物自体)的“构成性”知识,就会产生一些幻象,即一些伪知识同时,由于理性也只能通过先验逻辑(先验范畴)认识对象,因此其产生的幻想也带有范畴的性质表现为和范畴的四组分类一样的四组矛盾
在力学的二律背反中,前提上的错误是把可以相容的东西表现成为矛盾的东西两种论断彼此之所以相反仅仅是由于误解因而两种都可以是正确的。
从理论理性过渡到实践理性:理论理性(中的理性部分)的推理功能可以为我们确保必然性,这种功能的运用还会为我们求得人类的最大幸福因此我们有理由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这二者作来源于物自体(实践理性领域),同时又作为理性的根据(理论理性领域)因而能够成为我们贯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普遍法规
消除误解,使正反两个命题并行不悖进而对它们兼收并蓄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不依赖任何经验事实,仅仅通过概念而推出上帝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1)大前提: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2)小前提: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意味着它不仅存在于心灵中,也存在于现实中。(3)结论:上帝存在于现实中。
感性:接受经验材料,形成感性杂多
假言推理的先天认识形式:使得所有“如果A,那么B”成立,意味着一条包含所有条件及其结果的完整因果链条即宇宙,代表着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基于质的范畴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理性神学的“理想”(对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有三种基本模式)
(iii)在此基础上纯粹理性可以提出某些“假设”的理念,如自由、灵魂。它们虽然不能获得经验的证明,但是也不能由经验否证,由此它们能够带来某种实践的利益,只要我们不把其当成是某种知识即可;
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空间与时间经验直观进入认识的必然形式
(例)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之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正题适用于物自体,是实践理性所运作的地方物自体必然存在,它是我们经验质料得以产生的前提,是自然因果性之所以成其因果性的原因,但又不为自然因果性所决定,因而是自由因自由的存在为我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基石,尽管我们无法从认识论上确证自由,但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法则的存在,从实践上确证自由的存在
(例)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反题适用于现象界,是理论理性所运作的地方现象界的一切对象都是经验对象,是感性杂多在先天认识形式的作用下形成的知识这为我们的科学知识提供了自然因果性(普遍必然性)
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即在判断中作为绝对主语的存在
用上帝这个“最完美”因而“无所不包”的概念中必须包含“存在”来证明上帝在我们之外的客观存在,这种证明无异于从我们头脑里有一百元钱的概念推出我口袋里有一百元。头脑中的一百元与现实中中的一百元在“概念上”无疑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任何人都不会将二者混淆。因而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与经验的现实必然性。形式逻辑固然可以提供具有必然性的论证,但论证结果成立所依赖的前提只能由经验必然性提供,但“上帝”是完全超验的,我们无从获得关于上帝的概念所以本体论证明当然可以把“存在”(即“是”:ist)这个词与“上帝”的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存在”并不是实际的谓词,在形式逻辑中它只是一个系词,即用来联系其他具体属性的词,因而只是表示主词在时空和经验中应作出相应的规定。所以单凭说“上帝存在”(或“上帝是”)并没有对上帝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规定,而只是提出了问题:“上帝存在于何时何地?”(或“上帝是什么?”)。而这正是本体论论证所要回避的问题。因此试图通过理性推理而实现的一切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二律背反中正题一般说是Leibniz—Wolff派(和自然神论)的观点,代表Plato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反题则是牛顿派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观点,代表伊壁鸠鲁以来的经验主义的传统。理性派的观点有利于道德和宗教的确立经验派的观点则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正是近代以来“人和自然的冲突”的一种理论化的表现解决这种冲突的关键措施就是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界二律背反的“幻相”的出现正是由于将现象和自在之物相混淆,即试图把只能用于现象的知性范畴用来规定自在之物只要把这一点区分开来,幻相即可解除。
(ii)而当这种独断论的倾向无法阻止的萌生出来时,则训练自己利用怀疑论去充分展示其观点的矛盾性,以便使其从独断迷梦中被唤醒而上升到批判;
(iiii)纯粹理性也可以证明某些先验的命题,但必须预先对之加以先验的演绎以追溯出其前提和根源,而不能单凭归谬法就得出结论;
知性对经验材料进行统一综合以构成概念、知识/判断形成关于经验的知识
第三谬误推理(略)
(i)凡是在纯粹理性作先验运用的场合,就要抑制其独断论的倾向,尤其要防止像理性派哲学家所惯常的那样以数学作为哲学的榜样去获取一些先天的知识;
发现理念的线索:逻辑推理的分类规则
第二谬误推理(略)
关于理念的形而上学证明:类似于关于范畴的形而上学证明,推理与理念出自于同一个理性,所以可以由推理的功能分类反推出理念
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自然神论)证明:从感性世界的特殊性状和秩序出发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因为自然世界中的万物都是偶然的(它们存在的原因都不在自身之内),如果我们不在这个无限的偶然事物系列之外假定某种自身必然或自因的东西作为原始的开端,那么“整个宇宙就必定会沦没在虚无的无底深渊里”。因此,可以从一个偶然事物系列推出某个终极的智慧创造者,以此来说明整个和谐有序的自然世界的目的和意图
关于异质事物之关系的二律背反即力学的二律背反(后两组)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