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
2016-04-09 09:39:4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全球通史:1500后的世界》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篇
第一章:西欧扩张的根源
好战的基督教世界
普济主义
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
好战精神
源于游牧的犹太人的复仇精神,大概是因为一种侵犯均衡
1499.09他将搜集的一船胡椒、肉桂送回葡萄牙,价值相当于远征队费用的60倍
新的智力水平
基督教框架下对人的新定义
1600年后科技进步
扩展中的经济
相对东欧来说较为安定
农业产量提高
三轮耕作
发明马颈圈等
开垦新地并向东迁移
农奴制削弱
人口增长农业发展促进商业及城市发展
十字军东征是的西方开始惦记东方的繁荣商品
十字军东征使地中海安定成为贸易通道
欧洲开始习惯并依赖外国商品及市场
同时期中国航海没有商业动机,源于自给自足
技术的发展
水力风力机械
造船工艺
天文
航海技术
火炮技术
民主君主政体确立
教皇皇帝关系变化
9-11世纪:合作
1073格列高利继位后获得主教留任权,教皇威权开始
1296法国腓力四世削弱教皇权利
英法君主与新兴商人非正式结盟
君主维护社会安定,免于战火
君主保护市民免于封建主随性的苛捐杂税
国家机构日渐完备,商业环境稳定成熟
君主们废除地方自制
政府支持手工业等行业
发放特许经营者
支持远洋冒险业
商人渐渐获得声望、政治身份和国家支持
同时期的中国和印度打击商业和商人
处于前夜的西欧
1405-1433年间明朝远洋探险没有商业动机,仅仅带回珍禽异兽供皇帝消遣
西欧的远洋冒险始于商业动机,又没有中央集权约束,且各个民主君国相互竞争,发展很快
穆斯林世界
1500年的穆斯林
三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
萨菲帝国
莫卧儿帝国
穆斯林的衰落
穆斯林世界缺乏欧洲的动力
到18世纪穆斯林世界还和五百年前一样
中央衰弱,官僚腐败,私营经济举步维艰
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
他们都是陆上帝国,在航海时代没落了
儒家世界
农业为基础,面向内部的社会
文明连续性
地理上与其它文明隔绝
西南及西面:高山
北面:草原、沙漠和长城
东面:太平洋
人口庞大
气候适宜,农业效率高
起于商朝的统一的书面语
系统的职业官僚选拔制度
行政管理稳定
社会创造力受压抑
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根基,社会较稳定
皇朝循环
皇朝更替,但文明连续
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农业经济
儒家生活方式
官吏选拔制度
纳贡制度
本质上说,是儒家家庭伦理应用于国际关系的结果
与西方关系
与罗马丝绸贸易阶段
中国人对罗马商品不感兴趣
罗马金银外流
罗马经济受影响
非出于偏见,而是中国在财富及技术上有优势
蒙古帝国时期
中国与西面国家交流多
1240蒙古崩溃后,穆斯林封锁了东西间通路
唐宋时期
波斯人及阿拉伯商人在中国南方沿海及长江下游诸港建立大型商业团体
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定居五代之久,成为学者、官僚,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1514葡萄牙商人与广州通商
1577年葡萄牙在澳门设立永久商业基地
与葡萄牙
葡萄牙人收购中国丝织品、木刻品、瓷器、漆器、黄金,推销东印度群岛等地的香料药材染料
葡萄牙人此时仅作为贸易运货人和中间人
与英国及荷兰
荷属东印度及英属东印度公司分别于1604、1637抵达广州但未得到中国通商许可
此后数十年英荷经常劫掠葡萄牙商船
英国迅速成为与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皇帝及政府的态度
官方抵制海外发展
1603马尼拉遭遇屠华,福建官员却说华侨是愧对祖坟的逆子
原因是不是因为宗族伦理关系是维护统治的手段
日本吸收中国文明
背景
日本与欧亚的隔离程度高于中国
很少有旅人到达日本,因此日本引起很多猜测和神话
欧洲人16世纪首次到日本,此时日本边缘但不原始,开始日本反应积极,但很快进行了抵制
但最终,日本放弃锁国政策,开始学习西方,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的地理位置重要,类似于不列颠群岛,但日本距大陆115英里,不列颠岛距大陆仅21英里
历史上对日本的入侵很少,十三世纪元蒙古入侵日本失败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既可以从中国文明受益,有能远到可以随意对外界事物进行选择和地址
日本对从国外输入的东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警戒心
人口
基本是属于从东北亚迁移来的蒙古人种
种族形成主要得力于原居日本岛北部的高加索人种和虾夷人
还得力于来自南洋群岛的马来人和波利尼西亚人
社会结构
早期日本社会由许多部族组成,各部族由一位世袭的祭祀酋长统治;一世纪末,邪马台部族征服各族,建立松散的政治及宗教霸权
6世纪,中国文明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逐渐破坏了传统的部族组织
朝鲜传入的佛教是文化变革的媒介
分支主题
由大陆渡海来的学生、教师、僧侣、匠人带来了宗教、技艺和新的生活方式
645年大化改新
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
土地收归国有,再分配给农民
全国划分为若干国和郡,天皇和国家议会任命长官
自耕农向中央政府纳田赋和服兵役
实际形成了两重政府的体制
旧世袭贵族重新获得政治重任
天皇乐于享受骄奢淫逸的隐居生活,不为国事所扰,也不接触平民百姓,地位下降
文化方面
借用汉字,但进行了改造
借用儒家学说,但修改了道德标准,调整了其政治学说
接受佛教,但也加以改变,并保留了本土的道神教
分支主题
日本的封建制度
国司太喜欢京都的优美,将自己的权力、职责委托给地方部属
强大的地方家族和佛教团体总渴求并常用暴力夺取土地-十二世纪末,纳税土地仅占10%以下
帝国军队瓦解,农村贵族成为巨支配地位的军事力量
以“武士道”为基础的封建关系在农村贵族和他们的随从中产生
十二世纪时日本被一些相互竞争的封建领主集团控制
一段时间,藤原氏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平衡
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镰仓扎营,统治全国
1333,因天皇朝廷密谋及武士阶层不满,源赖朝覆灭
足利家族得幕府将军称号,但势力仅限京都
日本其它地区被”大名“——地方封建主控制
大名一直在为夺取整个日本的霸权而斗争
织田信长(1532-1582)统一了大半个日本
丰臣秀吉(1536-1598)统一日本,还于1592、1597两次派军远征大陆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幕府将军称号
德川幕府
制定一系列维护统治的政策
幕府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及家臣担任
天皇从幕府获得的钱财仅够宫廷开支
大名须定期去幕府大本营居住,返回时须质押自己的妻、子
限制大名修筑城堡,限制大名家臣数目
社会结构
占人口6%的贵族
宫廷贵族有名有社会地位,但没权力和财产
封建贵族拥有权力,以幕府将军为首,包括大名及家臣
农民
没有土地的佃农
拥有0.25-85英亩不等土地的地主
手工业者和商人
起源于德川幕府时期的社会和平安定导致的财富积累
提倡儒家朱熹学派
强调孝顺长者、忠于上级
强调政治上的合法正统地位的伦理基础和一切守旧的品德
与西方的早期关系
最早到达的是葡萄牙水手,1542年因失事,大名对其火器映像深刻,此后学习了枪械和火药的制造
因倭寇作乱,明皇帝禁止与日本通商
葡萄牙人发现中日贸易利润大,以中国黄金和丝绸换取日本的白银和铜
澳门和长崎发展于此
同时期,葡萄牙人将传教事业和贸易活动结合
农民饱受大名内战之苦,心理上容易接受基督教
织田信长想借助基督教打压给他带来麻烦的佛教集团
1587年,丰臣秀吉下令所有传教士离开日本,但未严格执行,因贸易利润
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时,荷兰商人、葡萄牙人、少量英国商人并肩活跃于日本
1614年,德川家康命令所有传教士离境,处死很多教徒和传教士
1624年,驱逐所有西班牙人
1637年,驱逐所有葡萄牙人,仅留下荷兰人——因他们对布传天主教没兴趣
此后,只有荷兰人和中国人获得通商许可,仅限于长崎港的弟子麻小岛
1636年禁止日本人出国
限制造船业发展,仅允许建造适合沿海贸易的小船
此后日本开始长达两世纪的闭关锁国
原因在于想维护德川家康的幕府统治
没有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没有商业革命
没有海外扩张
制度及科技渐渐落后
第二章:西欧入侵
非洲
隔绝的非洲
非洲一直与欧亚大陆有持续但有时微弱的联系
相对于欧洲迅速侵入南北美洲和澳洲,侵入非洲速度很慢
1900年后,非洲还有四分之一地区未被勘探
非洲炎热、潮湿的气候,撒哈拉大沙漠、尼罗河大沼泽,及相关热带疾病形成地理上的隔绝
非洲海岸线2.6万公里,少于欧洲的3.79,而且缺内海,导致非洲内地不向外开放
非洲缺乏与美洲大陆的金银或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相媲美的容易到手的财富
后来葡萄牙人在开辟了非洲的黄金和奴隶贸易,但以往由穆斯林商人控制
1788年非洲协会成立于伦敦,欧洲人开始为侵入非洲内地做认真的努力
此外,非洲黑人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发展水平足以在几个世纪中抵挡欧洲人的入侵
非洲种族
布须曼人
俾格米人
黑人
高加索人
农业
农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
五千年前在埃及生根,并传到苏丹——一个开阔的大草原
引进大麦、小麦、豌豆和小扁豆,由东亚传入香蕉、甘蔗、新型水稻,美洲传入烟草、玉米、利马豆、莱豆、南瓜和西红柿
冶铁术
来源
一说是迦太基,由商人传播开
早期撒哈拉不大,马能穿越,后期由罗马人从中亚引入骆驼
尼罗河上游地区位于麦罗埃的库施王国,从亚述人学来
早期非洲发展及变迁
农业及冶铁影响
农业新品种及铁器发展使农业向雨林区扩展
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苏丹人和高加索人首先获利
苏丹人、高加索人南迁,牺牲了布须曼人和俾格米人
操黑人语言的班图人向南扩张最激进,600-900年抵达大湖地区
班图人的向南扩张,使得黑人成为非洲的支配种族
伊斯兰教影响
主要来自穆斯林北非,其次来自东非沿海的穆斯林殖民地
商业及殖民基础
非洲人提供黄金、灵猫香、可乐果、奴隶(十三世纪后还有铜),换取布匹、宝贝珠、盐
十三世纪起,穆斯林开始以殖民者身份出现
穆斯林在东非获取铁矿石船运至印度南部,炼成钢铁船运至波斯及小亚细亚,制成大马士革钢
商业活动导致穆斯林文化的渗透
伊斯兰教传播、发展及影响
伊斯兰教沿东海岸一直传播到桑给巴尔
又逐渐向东传播
从地中海沿岸南越撒哈拉沙漠传入苏丹
首先接受伊斯兰教的是黑人统治阶级
伊斯兰教渐渐影响了生活外观、建筑样式、节日等
伊斯兰教通过《古兰经》学校的建立促进了苏丹地区的文化发展
伊斯兰教的采纳提高了苏丹诸王国的政治凝聚力
之前大多靠血缘关系维持统治,但政局不稳定
穆斯林学校培训出一批有学问的职业官僚和机构
三大帝国
繁荣原因
农业进步
冶金业进步
经济生产率增长
地区间贸易繁荣
伊斯兰教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加纳帝国:700-1200
马里帝国:1200-1500
桑海帝国:1350-1600
伊斯兰教并非促进苏丹发展的主要力量,伊斯兰教影响苏丹开始于11世纪
伊斯兰教对非洲的破坏作用
苏丹帝国崩溃有阿拉伯人穿越撒哈拉沙漠入侵的原因
侵略者破坏了农业和贸易
非洲历史与欧洲历史的相似之处
中世纪后期,西欧领先于东欧因为西欧自10世纪就不再受侵略
苏丹诸帝国一度和同时代的欧洲一样繁荣,近代因为北方侵略落后,相当于蒙古人和突厥人对东欧的入侵
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水平因地区不同而悬殊较大
沿海诸地区并不希望葡萄牙商人进入内地,以免内地获得贸易和技术,对他们产生威胁
欧洲入侵困难的原因
地理上的隔绝
非洲较为发达的文明
非洲沿海诸国抵制欧洲商人进入内地
相对于南北美洲,非洲人口更多
南北美洲
较易入侵的原因之一
海岸线锯齿状,海岸线更长
内陆水系发达,水路障碍少
气候优越
美洲起源
两万年前,蒙古人度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
早期状况
高级农业文化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区(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
中间农业文化通常在临近地区
食物采集文化在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公元前7000年,玉米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谷地得到培育
发育一种为适应半干旱的墨西哥平原
另一种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沿海地区
印第安人共驯化植物100多种
早期文明
玛雅
艺术及科技发达
石头建筑
象形文字
数学
天文
阿兹特克
军事发达
印加文明
公路
石建筑
灌溉系统
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及官方太阳教
较易入侵的原因之二
印第安文明落后欧洲文明太多
印第安文明除印加文明外大多处于部落时期
印第安没有稳定团结的社会
澳大利亚
文明极度落后
农业处于采集阶段
英国人把罪犯送到了澳洲
导言:为何从1500开始
此前世界各地区联系不紧密
第二篇:新兴西方的世界
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地理上隔绝了东部的侵袭
地理上更靠近海,航海技术先进
信奉天主教的伊比利亚半岛一直与穆斯林斗争
十五世纪时,伊比利亚南部的格拉纳达依然是穆斯林的据点
此外穆斯林还控制着附近的北非海岸
1415年亨利王子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西岸城市
1482年伊莎贝拉女王开始讨伐格拉纳达,1492胜利
地理大发现证实有更多穆斯林待消灭,伊比利亚的讨伐热情扩展到大西洋彼岸
葡萄牙被西班牙环抱,更安全,也更有危机感,有动力扩张海外
源自基督教教义的扩张动力
依次南递的四群岛
马德拉群岛
加那利群岛
佛得角群岛
亚速尔群岛
1492年哥伦布与伊莎贝拉达成协议去远洋探险
葡萄牙远洋事业先于西班牙
地理上决定
葡萄牙从意大利学到现金的航海术和地理知识
葡萄牙皇家海军雇佣了意大利人
1445年在塞拉利昂设据点
1487年在内陆货物集散地沃丹设立商行
葡萄牙人渐渐将目标扩大到找到前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
哥伦布发现美洲
哥伦布被西班牙赞助发现美洲的原因
葡萄牙在地理方面比西班牙先进
哥伦布对欧洲、日本间海洋宽度不到3000英里的估计是错误的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请求资助遭拒
葡萄牙在亚洲
西班牙探索美洲的期间,葡萄牙一直在做沿非洲几内亚海岸的粗胡椒、黄金、象牙、棉花、奴隶的贸易生意
好望角的发现
1487年迪亚斯遭遇海上大风,绕过“风涛角”(后来被葡萄牙国王命名为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的莫塞尔贝)
科维利亚的游猎报告
沿传统商人路线行进到开罗和亚丁(也门Aden)
接着乘一条阿拉伯独桅船到达卡利库特Calicut,侦查了印度西海岸-马拉贝尔海岸
回东非,访问了许多阿拉伯城镇
回开罗,将游记寄回了里斯本Lisboa
最后到达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度过一生最后的13年
达·伽马
1497.07.08他率四帆船从葡萄牙出发,1498.05到达卡利库特calicut
他南航途中停靠了葡萄牙的各个贸易站
在米利恩迪结识领航员马德吉德,后者领航他度过印度洋
在calicut他未受热烈欢迎,因为阿拉伯商人视他为欧洲闯入者代表,打破了他们的贸易垄断
曼努埃尔国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和贸易之主”
葡萄牙的贸易货物多半为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物,不适应印度市场
葡萄牙当时也生产不出另东方满意的东西
葡萄牙能卖300里尔的衬衫在印度就30里尔
葡萄牙决心垄断沿新航路的贸易
葡萄牙崛起的原因
葡萄牙运气好
很快就能利用从美洲大陆源源运来的巨大金银供给
来自阿兹特克、印加帝国金库及墨西哥、秘鲁的银矿
葡萄牙没有自然资源及令亚洲感兴趣的制成品
东方渴望金银
因此有评论说哥伦布航海是对达·伽马航海的必要补充
印度次大陆的不统一
征服印度北部的莫卧儿王朝更感兴趣征服而非贸易
印度南部在一些小封建主的控制下彼此不和
葡萄牙及欧洲后人有着单一的持续不变的目的
达·伽马归来后为有组织的贸易制定了详细计划
海军力量占优势
主要由于葡萄牙能将舰艇编队布阵而非单独作战
更重要的是葡萄牙的海军火炮和射击技术使得海战从登船肉搏变为远程攻击舰艇
葡萄牙借此在印度洋粉碎了穆斯林海军,控制香料贸
但很快,欧洲其它国家也学会了这些火炮、枪支、要塞
亚伯奎的“亚洲帝国”
1442年波斯旅行者记录了calicut的自由贸易情景
相对来说,想做“海洋主人”并获得贸易垄断权的葡萄牙人被视为野蛮人和狂妄之徒
亚伯奎攻占索科特拉岛和霍尔木兹岛,分别是通往红海和波斯湾的关口
占领calicut失败
攻克马拉巴尔海岸中部的果阿城,作为海军基地和大本营
1511年攻克马六甲,控制马六甲海峡
1513年第一艘进入中国的葡萄牙商船进入广州港
葡萄牙的亚洲帝国仅包括少数岛屿及沿海据点,但战略地位重要
葡萄牙商队航线
西非海岸(提供粮食及休整)-好望角-莫桑比克港-科钦/锡兰即今斯里兰卡(收香料)-马六甲
1502-1505,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获得的香料平均每年只有100万英镑,而之前几年为350万
葡萄牙从1501的22.4上升到1503-1506的230万
葡萄牙取道好望角省下装卸的成本但会面临较高的船只失事率
葡萄牙并未完成对外洋航线的完全垄断因为贪官污吏的存在㩴ꀱߐĀ말蟐
十六世纪后印度洋上荷兰人和英国人排挤掉了中东商队
世界的分割
欧洲扩张之初,欧洲各国采取一种心照不宣的便利原则,基督教国家有权把野蛮人和异教徒的土地占为己有而无须顾及诸民族
新世界分割原则
至少得到葡萄牙、西班牙认可的原则:罗马教皇有权分配任何不为基督教统治者所拥有的地区的世俗专有权
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下过一道训令,授权葡萄牙占领他们沿西非海岸向印度行进时发现的地区
哥伦布确信自己抵达东印度群岛归来时,西班牙敦促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专有权
1493.05.04亚历山大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分割,向西授予西班牙,向东授予葡萄牙
1494.06.07西班牙葡萄牙再议定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将上述分割线西移270里格
西班牙相信通达东印度群岛的路线是向西
葡萄牙获得了对美洲巴西的所有权
葡萄牙获得当时前往印度的唯一可行航线
葡萄牙继达·伽马远航之后在香料贸易中获得巨大财富,激励了欧洲国家寻找通往东印度群岛新航线的狂热追求
十六世纪初出现一些职业探险家
意大利人
韦斯普夺
麦哲伦的探险
1519.09.10率五艘100吨的帆船从塞维利亚起航
次年三月抵达巴塔哥尼亚,发生叛乱
十月抵达麦哲伦海峡
1520.03.06抵达关岛,获得粮食
03.16到达菲律宾,麦哲伦及40船员在当地一次战斗中被杀
1520.11抵达摩鹿加群岛即香料群岛,被葡萄牙人攻击
残余西班牙人获得丁香货物,试图重越太平洋,一艘逆风折回被葡萄牙人俘获,另一艘完成航行
完成航行的船“维多利亚”号1552.09.03到达塞维利亚港,货物足以支付整个远征队的费用
地理大发现的终结
1524年西班牙人第二支前往香料群岛的远征队抵达,被葡萄牙人全灭
因西班牙同法国交战军费紧张,1529年西班牙葡萄牙议定萨拉戈萨条约:西班牙放弃对香料群岛的全部要求,接受在香料群岛以东15°划定分界线,得到35万达卡金币
葡萄牙对香料群岛的控制持续到1605年被荷兰人夺走
西班牙人在1571征服菲律宾群岛,不过此前西班牙已更对美洲大陆赶兴趣
征服者时期
同时期事件
1519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
1519科尔特斯离开古巴远征阿兹特克
1500-1520被称为探险者时期,许多航海者进入美洲
涌入美洲的探险者并不是伊比利亚期望的合格定居者
他们骄傲、不安定、虐待印第安人、不适宜做长久工作
伊比利亚半岛对阿兹特克、印加帝国的征服都是靠这些冒险者中的杰出者完成的
欧洲的第一个殖民地帝国
1550后伊比利亚半岛完成了对美洲的征服开始建立殖民帝国
但这些征服者作为帝国行政官员平庸无能
殖民帝国顶端:西印度事物院
美洲最高权利委托给墨西哥城和利马的两名总督
墨西哥城总督领导北美所有西属殖民地、印度群岛、委内瑞拉、菲律宾群岛
利马总督负责秘鲁,大爷的后面看不到
总督人员主要是专业律师,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家族荣誉感和军事野心,是理想的王室仆人
十六世纪,这种检查法院在美洲有十个
征服者要求建立基于强迫劳动、无拘无束的地方领主统治权
天主教会认为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地位同等享有同等权利
君主采取折中办法,准许大授地主有权向指定的印第安村庄提取规定贡物,还可征集强迫劳动
大授地主必须服兵役且支付教区牧师薪水
但执行得不好
金银来源
截至1660年,西班牙获得1.86万吨白银及200吨黄金,加盖官印的
土著开采,缴五一税
未经注册的比例0.1-0.5
拉丁美洲主要事业是农业和畜牧饲养业
种植场起源于大西洋诸岛,种植甘蔗供欧洲
伊比利亚的衰落
原因
卷入了16、17世纪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王朝战争
查理五世、菲利普二世反对新教徒的战争
反对土耳其人的多次战役
皇室家族的对抗竞争
法国人的王朝斗争
西班牙的过分扩张使得自己不断被卷入欧洲战争
经济上依赖西北欧
中世纪后期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整个北移
原因在于北欧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使得波罗的海-北海一带新的规模贸易(谷物、木材、鱼、粗布)渐渐超越地中海传统的奢侈品贸易(香料、丝绸、珠宝)
欧洲经济发展使得大宗贸易增长超越奢侈品贸易
北方贸易由汉萨同盟控制
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北海的作用相当于威尼斯和热那亚在地中海的作用
荷兰人改进商船,建立庞大有效的商船队,逐渐控制了原本被威尼斯、热那亚商人控制的大西洋贸易
伊比利亚国家输出品几乎全部是原料
西班牙:酒、羊毛、鱼及羊毛出口代工的制成品
葡萄牙:美洲的黄金、赛尔巴图的盐
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须的航运业
没有能向西属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业
伊比利亚半岛工业未发展起来的原因
大批金银流入国内引发输入通胀,物价飞涨为北欧两倍,劳动力成本高企
上述原因导致西班牙产品在欧洲市场没有竞争力
西班牙贵族伊达戈占人口2%但拥有95-97%的土地,商人及专业人才受歧视
伊达戈享受荣誉、免税和地产
在当时环境下,地产比商业及工业财富更稳定可靠
商业垄断被打破
塞维利亚一直垄断着与殖民地的全部贸易,并严禁外国人参与
但拥有航运业和殖民地所需制成品的就是外国人
外国商人和金融家通过代理人打入塞维利亚商会
代理人从中获得的收益也迅速达到甚至超越自己的合法贸易
西班牙部分商人认为:西班牙人用鲜血换来的贸易垄断,被外国人轻易而舒适地夺走了
表现
伊比利亚的海外事业刺激了西北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而伊比利亚半岛却因为财富流入而阻碍了基本制度的改革
今天的海湾产油国的情形和美洲金银带给伊比利亚国家的效应类似
西北欧的扩张1600-1763
早期扩张
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北移
主要贸易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西北欧社会结构、文化气氛比较重视商业经济利益
阶级流动性较大,商人、金融家能加入贵族行列
物价-工资-地租变动的不同步促进了西北欧经济发展
西北欧国家嫉妒并畏惧伊比利亚国家,从而发现被大西洋的鱼资源
西北欧对新航线的探索带来三个收获
建立与莫斯科的联系
发现美洲大陆最盛产毛皮的哈德逊湾,并建立联系
新航路探险失败,准备与伊比利亚争夺航线及香料群岛
打败无敌舰队
西班牙殖民地最需要工业制成品和黑奴
英国能生产前者并在西非买到后者
约翰·霍金斯通过两次贩卖黑奴至西班牙殖民地获得暴利
1588年,西班牙以无敌舰队征伐英国,被约翰·霍金斯及德雷克率队打败
荷兰的黄金世纪-17世纪的荷兰
交通位置好:欧洲两条古老的商业航线
北南向:卑尔根-直布罗陀
东西向:芬兰湾-英国
航线上产品
比斯开湾的鲱鱼和盐
地中海地区的酒
英国和弗兰德的布匹
瑞典的铜和铁
波罗的海的谷物、大麻、亚麻、木材、木制品
荷兰航运业的演变
荷兰商船队源于当地沿海渔业
他们发明保存、腌制、烟熏的新方法,向欧洲各地出口
出口换取谷物、盐、木材等
伊比利亚殖民地建立后,荷兰商人能在里斯本和塞维利亚得到殖民地产品,并销售波罗的海谷物及海军补给品
荷兰人制造出仅能用作航运的商船,但便宜宽敞
十六世纪末荷兰开始挑战葡萄牙的东方帝国
1602年荷兰人将各种私营贸易公司合并为一家国营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后来荷兰在东印度群岛修筑一系列要塞设立据点,和当地统治者订立条约形成联盟,发展成为保护关系
1700年后出口欧洲的香料价值减少
荷兰将咖啡树引入东印度群岛,从1711年的100磅产量飙升至1723年的1200万磅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18世纪平均年股息为18%
环斯匹次卑尔根海域荷兰垄断了捕鲸业
在俄国,荷兰人超越英国莫斯科公司
控制了波罗的海贸易成为木材、沥青、焦油、大麻及亚麻的主要供应商
荷兰商队在1600年就有10000艘船,且造船机械化程度高
1612年荷兰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
荷兰的衰弱
18世纪荷兰在经济和海外事业方面落后于英法
英法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针对荷兰的歧视性法令来建立自己商队
荷兰在1652-1674因商业纠纷与英国交战
1667-1713因路易十四的领土野心与法国交战
相对于英法两国,荷兰在自然资源、人口、殖民地方面落后
英法竞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