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过程
2016-04-20 16:12:3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psychology,about child's psychology developing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发展过程?
定义
心理状态的改变,或者一个“社会人”的成长
来源
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有关变化、成长、一贯性的过程。
观点
连续发展观点
渐进式的逐渐发展的过程
不连续发展观点
变化是具有阶段性的,相互之间的转换相对迅速
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语言
提出者
乔姆斯基
理论
语言习得机制
人类先天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遗传决定,脱离其他功能存在,跟智力无关,十二岁前发生作用。
内容
1、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普遍语法”
2、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发展阶段
单语阶段
用单个词汇表达意思
电报式语言阶段
18-24个月时,以包含两三个单词的句子表达意思
学前语言阶段
在学前时期(2.5-5岁),儿童的语言变得和成人非常的相似
认知
皮亚杰理论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方式
图式
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同化
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
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平衡
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认知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主要认知结构
感知运动图式
作用
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结果
从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发展为对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前运算阶段 (2—6,7岁)
思维状态
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表象)进行思维
特点
泛灵论
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自我中心主义
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无整体观
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思维的不可逆性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可以改回原状/原位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
缺乏守恒
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认知结构
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特点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及以后)
思维发展
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思维特点
(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关注假设的命题,对假言命题作出反映
(2)、进行假设_演绎推理。
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评价和判断
社会关系
前道德阶段(0-5岁)
特点阶段
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只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原因
儿童道德认知不守恒,不懂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性
矛盾
儿童会经历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阶段
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3)、视惩罚为天意,认为惩罚是客观世界维持道德秩序的手段,赞同严厉惩罚。
(4)、单方面遵从权威,有一种遵从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矛盾
儿童会经历自主与自我怀疑的矛盾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阶段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特点
(1)、认识到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______核心。
(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
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于青春期而言,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包括生理挑战、认知变化和来自社会的情感压力。
成人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基因与环境在人的一身中不断制造着变化,但是在成人期,变化即包括成长,也包括衰老。
关于青年人,面临的挑战是与其他成年人建立亲密的联系,即同一性与亲密关系;
关于中年人,面临的挑战是繁衍,而没有在上一阶段建立亲密关系和同一性的则会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