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2016-08-20 21:15:4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而心理不健康则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扰,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导致其无法正常地适应生活和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
标准
三标准
体验标准: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态
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核心是效率
发展标准: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十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周期节律性: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的内在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
意识水平:常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暗示性:情绪和思维被周围环境影响的容易程度
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
自信心:一个人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
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支柱
环境适应能力: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己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概念区分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静态角度:一种心理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动态角度: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心理不健康
概念
非常规条件下,心理活动相对失衡,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起负面作用
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分类
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条件
由现实因素激发
持续时间1-2个月
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条件
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
初始情绪反应强烈,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持续时间2个月-半年
内容充分泛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诊断条件
它已接近某个神经症的诊断要点,但还达不到此神经症的诊断要求
按照神经症量化评定方法达到4~5分者
分类用途
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相区分
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咨询方案的制定
疗效评估
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职业培训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效度
症状学效度
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情绪心理学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的真实性
预测效度
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结构效度
人口学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身体健康水平
社会变迁
心理异常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