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和注意
2018-06-26 14:52:25   36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的含义    
     一种觉知,高级心理机能,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发展最高级阶段  
     意识的种类    
     意识:能被主体觉知到的成分  
     前意识:指以前经历过或想过的事情在一瞬间没有被意识到,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区分)潜意识,意识到但被压抑下去了提取不出来  
     精神分析把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或无法感受到内心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大脑加工了);常见无意识现象: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区分)非意识,未加工  
     彭老把无意识称为潜意识  
     意识的功能    
     限制注意  
     划分经验    
     客体、事件 / 时间、空间  
     睡眠与梦    
     睡眠的阶段    
     4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表格)    
     脑电波  
     时间  
     特点  
     一个周期90分钟,3~5个周期  
     睡眠是规律    
     一夜:REM增长,深度睡眠减少  
     一生:REM随年龄增大快速减少,NREM平缓减少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  
     生态学理论(适应机制)  
     梦    
     精神分析:梦是压抑着的潜意识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  
     生理学:梦是某种刺激引起的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  
     认知:梦是持续清醒时认知过程的延续  
     注意概述    
     注意的含义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4)    
     基本功能:对信息的选择  
     整合作用  
     维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是种类(要求举例说明)    
     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    
     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例:突然闯进来个人  
     随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例:集中注意力听课  
     随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例:玩LOL  
     根据注意的品质    
     选择性注意,双耳分听  
     持续性注意,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双作业操作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由刺激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身体一系列变化)又特殊的反射,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能维持大脑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其有效加工信息,激活作用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激活才能引起注意)  
     边缘系统:功能系统,调节皮层紧张性,对新旧刺激进行选择  
     大脑皮层: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调节、控制皮下组织并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    
     即注意的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握的对象的数量;7+/-2个单位  
     影响因素:刺激物的特点、活动任务、个人经验  
     注意稳定性    
     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影响因素:刺激物、意志水平、主体精神  
     注意分配    
     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  
     影响因素: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活动的性质  
     注意转移    
     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外的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影响因素:原活动的集中、新对象的吸引力、个人神经类型、自控力  
     注意的认知理论(重要)4+2    
     选择的认知理论(过滤器的位置)    
     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双耳分听技术  
     主要观点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  
     当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其他信息完全消失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前两条观点同上(两理论共同点),和过滤器理论合称知觉选择模型  
     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工作,它允许信息从注意和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点)例:鸡尾酒效应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例:你的名字  
     后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多伊奇  
     主要观点: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映阶段。可解释stroop效应  
     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  
     主要观点: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加工阶段都可能发生,过滤器存在于信息加工的每一个阶段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卡尼曼  
     主要观点    
     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随刺激的复杂度占用相应的资源,输入刺激不占用  
     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灵活  
     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  
     主要观点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参与,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可转为自动加工  
    
 
 
 
 
  0 条评论
 下一页
  
   
  
  
  
  
  
  
  
  
  
  
 